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如图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 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考古成就能说明( )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 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 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3. 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 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4.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 礼崩乐坏局面
C. 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 华夏认同增强
5. 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
A. 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 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 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 D. 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
6. 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道法自然” B. “相生相胜” C. “格物致知” D. “有教无类”
7. 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 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 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 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 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8.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A.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 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 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9. 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C. 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 D.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0. 下图所示制度的发展( )
A. 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B. 终结了唐朝以前的贵族政治
C. 有利于选拔出创新人才 D. 使得宋代形成了”科举社会”
11. 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 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 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12. 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A.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 国富民强,社会繁荣 D. 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13. 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 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 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14. 南宋时文人刻书蔚然成风,书籍流行,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赢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 科举制度创立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 印刷业的发展
15. 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 因循守旧 B. 崇文抑武 C. 君权削弱 D. 机构分散
16. 如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 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7. 《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 行政区划的混乱 B. 等级分化的严重 C. 统治危机的加深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18. 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19. 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
A. 冲击了正统思想 B. 迎合了市民需要 C. 凸显了士人文化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20. 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 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 D. 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21.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 提倡个性自由 B. 倡导“兼爱”“非攻”
C. 批判君主专制 D. 主张“工商皆本”
22.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 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23. 清代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写道:“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皆绝技也。……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这体现他的观念是( )
A. 发展商贸以融合中西习俗 B. 举办新式学校以传播西学
C. 修明内政以挽救国家危亡 D. 以开放心态对待西洋器物
24. 一位在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臣对当时的中国倍感疑惑,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雇佣外国人来订正历法和照料钟表的地步,达官贵人也对每年收到各种各样欧洲精巧机械趋之若鹜,但中国人却仍然认定域外民族与中国人相比都是野蛮人。这位使臣的“疑惑”( )
A. 充斥着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B. 折射出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
C. 隐含了扩大对华侵略的企图 D. 表明闭关自守政策漏洞百出
25. 如下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是( )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②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③甘著、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④_________
A. 铁质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普遍推广 B. 国家推行了均输平准干预民间贸易
C. 在西南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 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材料二
(1)结合所学,为材料一的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对制度的创新与隋唐盛世形成的关系的认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西汉—北宋)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人口(万户)
西汉 2470.685 9985785
唐代 3920410 5148529
北宋 11224760 6624296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卷中的明代商业
材料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常熟翁氏旧藏的明人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明代后期南京市郊商业繁华的景象。其中各种招牌颇为醒目,写有“天之美禄”“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寄”“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京式鞋靴店”“川广杂货”等等的布帘,最长者达数丈,迎风飘拂,使摩肩接踵的市民,目不暇接。
——摘自王春瑜《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
上述材料招牌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明代后期商业繁荣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1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如图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家畜业,因此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符合新石器时代的表现,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没有出现原始农业和社会分工,排除A项;我国青铜时代是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以来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考古成就能说明( )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 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 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助于了解石器时代的相关信息,但无法说明石器时代发展的全貌,排除B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早期国家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 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 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000多年(中国)。根据材料“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墓葬里,有的墓中陪葬品众多,有的一无所有,由此可知,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阶层分化较为明显,D项正确;材料中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分工,而不是社会分工明显,排除A项;仅根据贫富分化的出现,不能说明早期国家形态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陶寺遗址的情况,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4.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 礼崩乐坏局面
C. 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 华夏认同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创立,材料未体现受诸侯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
A. 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 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 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 D. 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而到了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应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B项正确;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时期不是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是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变化的本质,而不是在研究周王室加速衰亡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应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不是华夏认同增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道法自然” B. “相生相胜” C. “格物致知” D. “有教无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挑剔学生的出身,因此他能够取得“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D项正确;“道法自然”、“相生相胜”不是儒家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AB项;“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学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 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 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 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 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 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最后由隋朝统一全国,体现了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同源共祖观念体现在民族交融方面,与材料中政权变迁无关,排除A项;图示信息不涉及政权建立者,看不出民族矛盾激化,排除C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且最后隋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
8.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A.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 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 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可以看出中原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增强了其对汉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在强调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北魏统一的北方黄何流域,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并未冲击儒家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C. 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 D.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及所学知识可得,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建国初期为了统治的需要加强对天文的观测,用天文方面的现象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统治需要,排除C项;南北朝初期是不能说社会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图所示制度的发展( )
A.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终结了唐朝以前的贵族政治
C. 有利于选拔出创新人才 D. 使得宋代形成了”科举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据材料可知本题涉及的制度是科举制度,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的发展促进科举的发展,D项正确。科举的发展是选拔官员的需要,排除A项;终结了唐朝以前的贵族政治,终结犯了绝对的错误,排除B项;科举制发展到一定时期是不利于选拔创新人才的,排除C项。故D项正确。
11. 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 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 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到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D项正确;A项错在“颠覆”,排除A项;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本质,排除B项;官员素质不会因为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上升而全面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A.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 国富民强,社会繁荣 D. 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繁荣,无法得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的是重视文人,抑制武将,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无法得出国富民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 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 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可知,宋人笔下“好孩子”形象包括聪颖好学、刻苦勤奋、成熟端谨,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可以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A项正确;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宋代教育发达,排除B项;宋人笔下诸多“好孩子”形象反映了理学的影响,但不能说明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南宋时文人刻书蔚然成风,书籍流行,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赢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 科举制度创立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 印刷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文人刻书蔚然成风,书籍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宋朝,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业成了新兴的手工业,印刷书籍更便利,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因此南宋时期,文人才能刻书成风,D项正确;南宋时期,国家不是大一统局面,排除A项;隋朝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特点是( )
A. 因循守旧 B. 崇文抑武 C. 君权削弱 D. 机构分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并不是因循守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用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并未有君权削弱,排除C项;机构分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 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列举了汉族、契丹、党项族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体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政权的建立,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传统农耕社会瓦解,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变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7. 《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 行政区划的混乱 B. 等级分化的严重 C. 统治危机的加深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并非地方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并非等级分化,排除B项;因俗而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19. 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
A冲击了正统思想 B. 迎合了市民需要 C. 凸显了士人文化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元曲得以发展,B项正确;元曲属于文学,并不会冲击正统思想,排除A项;士人文化强调文人追求的道德品质,而材料强调元曲属于歌剧艺术,排除C项;元曲属于文学作品,并不会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 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 D. 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并结合所学,交通畅通有利于政令传达、密切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发展交通与提升民众文化水平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川藏驿路与推动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川藏驿路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1.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 提倡个性自由 B. 倡导“兼爱”“非攻”
C. 批判君主专制 D. 主张“工商皆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批评君主是对于天下危害最大的人,顾炎武主张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皇帝一人独断 ,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三人都批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三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方面的主张,与“个性自由”“工商皆本”关系不大,排除A项、D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排除B项。故选C项。
22.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 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小说承载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育人民,传播“仁德”“义”“忠”等道德和伦理观,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A项正确;明清小说有虚构内容,“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仁德”“义”“忠”等思想是儒学的内容,不会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小说的价值导向,与商品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清代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写道:“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皆绝技也。……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这体现他的观念是( )
A. 发展商贸以融合中西习俗 B. 举办新式学校以传播西学
C. 修明内政以挽救国家危亡 D. 以开放心态对待西洋器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学者赵翼认为西洋的科技有着先进之处,反映出他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洋器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商贸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举办新式学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西方器物的态度,与修明内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一位在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臣对当时的中国倍感疑惑,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雇佣外国人来订正历法和照料钟表的地步,达官贵人也对每年收到各种各样欧洲精巧机械趋之若鹜,但中国人却仍然认定域外民族与中国人相比都是野蛮人。这位使臣的“疑惑”( )
A. 充斥着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B. 折射出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
C. 隐含了扩大对华侵略的企图 D. 表明闭关自守政策漏洞百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使臣的“疑惑”是中国对西方的先进技术感到惊叹,但仍然认定西方人是野蛮人,说明当时中国人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折射出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B项正确;使臣的认识是客观的,不是傲慢与偏见 ,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扩大对华侵略,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态度,不能表明闭关自守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如下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是( )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②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③甘著、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④_________
A. 铁质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普遍推广 B. 国家推行了均输平准干预民间贸易
C. 在西南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 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明清时期的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项正确;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开始使用,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排除A项;平准均输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北宋初年在四川成都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材料二
(1)结合所学,为材料一的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对制度的创新与隋唐盛世形成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1)①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朝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监察地方等。②秦朝统一文字;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等。③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佛教随之传入中国并传播等。(各列出一个史实即可)
(2)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由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两税法。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国家发展。
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史实论据: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察举制选官,设刺史监察地方等,因此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化领域,秦朝统一文字;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等,因此,秦汉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因此秦汉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第一问表现,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可得出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根据材料“三省制、三省六部制”可得出由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可得出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两税法。第二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制度方面,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国家发展。赋税制度方面,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中央行政制度方面,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西汉—北宋)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人口(万户)
西汉 2470.685 9985785
唐代 3920410 5148529
北宋 11224760 6624296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趋势:人口总量虽有波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南方人口数量及比重持续增长,北方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南方比重逐渐超过北方。
(2)原因:西汉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体相对稳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共同努力;统治者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任答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优秀的人才、劳动力,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优秀的文化;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南方成为文化和经济重心。(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北宋(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一数据可分析出人口总量虽有波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南方人口数量及比重持续增长,北方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根据材料一数据北宋时期南方户口为11224760户,北方为6624296户,可分析出南方比重逐渐超过北方。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西汉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体相对稳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结合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结合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可分析出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优秀的人才、劳动力,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根据材料二“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可知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优秀的文化;根据材料二“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可知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卷中的明代商业
材料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常熟翁氏旧藏的明人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明代后期南京市郊商业繁华的景象。其中各种招牌颇为醒目,写有“天之美禄”“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寄”“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京式鞋靴店”“川广杂货”等等的布帘,最长者达数丈,迎风飘拂,使摩肩接踵的市民,目不暇接。
——摘自王春瑜《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
上述材料招牌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明代后期商业繁荣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答案】
信息 理由
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与外国交流频繁,外国商品流入中国,老百姓能享受到外国商品
西北两口皮货发寄、川广杂货 国内长途贸易发达
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 白银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京式鞋靴店 商品专业化、区域化,商品交流频繁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信息1及理由:据材料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可知,信息1是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结合所学从与外国交流频繁、外国商品流入中国的角度分析。信息2及理由:据材料 “西北两口皮货发寄”“川广杂货”可知,信息2是西北两口皮货发寄、川广杂货。结合所学从国内长途贸易发达的角度分析。信息3及理由:据材料 “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可知,信息3是万源号通商银钱出入公平,结合所学从白银货币化的角度分析。信息4及理由:据材料 “京式鞋靴店”可知,京式鞋靴店。结合所学从商品专业化、区域化、商品交流频繁的角度分析。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