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检测练习(答案)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1916年,留学美国的博士朱进著成《中国关税问题》一书,书中仔细研究了中国现行关税的缺点以及中国商人所受的痛苦,并指出中国关税的失败“一半由于英美等国的无理、蛮横所致,一半是因为清政府不知关税为何物”。据此可知,朱进著书的主旨是( )
A.猛烈抨击清廷的无能 B.推动关税主权的恢复
C.提高中国关税的税率 D.推动民族企业的诞生
2.如表中所列内容为古代中国赋税政策的概况。这些政策旨在( )
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行“初税亩”
秦汉 征收田租、户赋和口赋(人头税),严厉处罚“匿田”行为
唐宋 唐后期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未王安石行“方田均税法”
明清 明“一条鞭法”即征收货币地租;清“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A.缓和封建土地兼并现象 B.理顺国家财政治理体系
C.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
3.两宋时期土地用养矛盾加剧,开始盛行长期租佃制,避免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制,农民拥有永佃权,同时可以在土地市场上转让。这表明两宋时期(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经营方式适时革新
C.政府健全土地市场管理 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挫折
4.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5.两税法最基本的特点是征收对象的相对广泛性与稳定性,改变了租庸调制下赋役征收对象狭窄并且极不稳定的状况。这有助于( )
A.放松政府对老百姓的人身控制 B.加强中央经济实力
C.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 D.削弱地方长官特权
6.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7.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各类户籍世袭,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到明代中后期,明朝社会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户籍制度。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反传统思想影响的扩大
③赋税标准的新变化 ④民众抗役斗争的常态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清朝后期的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实为“困商之虐政”。他建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一律加征”以“重税以遏来源”,尤其是对那些“非日用所必需”之物,“虽加数倍亦不为过”。他的主张( )
A.受到西方重商主义思想影响 B.是政府闭关锁国思想的体现
C.蕴含了发展本国生产自力更生的精神 D.反映了盲目排外仇视工业文明的局限
9.宋人汪藻对两税法评论道:“古者以暴赋横敛为非,尚有赋敛之名也,今则直夺而已耳。古者以收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则直尽而已耳。”这说明唐宋( )
A.地主与农民矛盾尖锐 B.农民积极性被削弱
C.民众的赋税负担沉重 D.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10.雍正即位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这一改革( )
A.废除了户籍管理制度 B.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
C.摈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11.曹魏时期,租调制将原按比例征收的田租固定为按亩征收,取消按人头和年龄段征收的口赋,把调的附税加以固定化,且按户征收,称为户调,户调从户而税,自耕农每亩交租粟4升,每户交纳绢2匹、绵2斤。这种变化客观上(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家庭规模的扩大
C.促成了井田制的瓦解 D.简化了政府的行政流程
12.如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 机械、动力机、车辆
50% 45% 40% 35% 5%至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入侵 B.实现了中国的外贸顺差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降低了中国商品的成本
13.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图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征税的主要标准为财产 B.边远地区赋税负担较轻
C.赋税制度亟待改革 D.赋税征收管理严格
14.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选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B.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15.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B.赋税制度亟需需改革
C.租庸调制正常运行 D.人地矛盾逐渐尖锐
16.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但由于农民手中无钱,因而实际交纳户税时,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
A.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 B.加重了农民的税额负担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扩大了国家财政的税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绡的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据《旧唐书·食货志上》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
——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上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半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到清朝赋役制度的发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依据唯物史观,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三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图1、图2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20.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B
6.A
7.B
8.A
9.C
10.B
11.B
12.C
13.D
14.B
15.B
16.C
17.(1)趋势:赋税种类由繁多到简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征税标准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人身控制由严密到逐步松弛;人头税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商税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规定由亲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货币。
(2)实质: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18.(1)基础:均田制。
原因: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19.(1)信息:图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图2: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
(2)变化: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资产)为主。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3)原因:工商业发达;(浩大军费支出)谋求广开财源;政府注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政权并立导致)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20.(1)内容:租庸调制。意义: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保证了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或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2)评析: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检测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