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上·内蒙古乌兰察布·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在如图示意图中与①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夏朝灭亡 D.商朝灭亡
2.(2023上·内蒙古·七年级校考期中)《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3.(2023上·内蒙古·七年级校考期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启②夏桀③商纣④盘庚⑤周厉王⑥周武王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4.(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5.(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期中)假如你来导演一部反映牧野大战的电视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奴隶戴着枷锁进行集体劳动 B.用甲骨占卜战争吉凶
C.敲响青铜乐器鼓励士兵作战 D.大将们身穿铁盔铁甲
6.(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7.(2023下·内蒙古乌海·七年级校考开学考试)“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 )
A.丞相制 B.禅让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8.(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西周建立后,面对面积广阔的东方大地,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全面控制并非件容易的事,于是周天子便将土地与居民分赐给受赏的臣子们。这反映出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地方统治
C.安抚有功之臣 D.扩大统治范围
9.(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关于殷商的考古探究,张贵余的《一座蕴藏殷商灿烂文明的宝库》记载到: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由此可知,商朝时期( )
A.冶炼技术,精妙绝伦 B.甲骨文字,源远流长
C.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10.(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
11.(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统考期中)“尊王攘夷”一词出现于《春秋·公羊传》,大意是齐桓公会过问和制止那些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而他也借助着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齐桓公打着这一旗号的目的是( )
A.维护天子权威 B.争夺霸主地位 C.扩充齐国疆界 D.控制少数民族
12.(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战争是绕不过去的字眼。一下战争与其他三场不处于同一历史阶段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13.(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期中)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15.(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联考期中)战国时期是指( )
A.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6.(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期中)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7.(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相较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更为错综复杂,战争带有持久性、长期性的特点。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争有( )
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巨鹿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4月26日发行了中国能工巧匠纪念币,图案精美,并刊“中国能工巧匠李冰”字样,他能堪称此称号和下列____工程有关。( )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大运河
19.(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下列哪一项规定( )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
20.(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如果把世袭制、分封制、司母戊鼎、牛耕、商鞅变法、齐桓公称霸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1.(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战国时期,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听闻这一消息,他离魏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对秦国的政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他”是( )
A.商鞅 B.韩非 C.主父偃 D.李斯
22.(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应顺应自然
B.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C.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23.(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为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仁”的理念来源于( )
A.庄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24.(2020上·内蒙古乌海·七年级校考期中)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 )
A.诸子百家 B.百家争鸣 C.百家齐放 D.多种学术
二、综合题
25.(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中)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思想的光辉】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圣人的魅力】
材料三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文化的弘扬】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如图回答,请写出如图中文字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了什么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材料三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26.(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此次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3)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守旧贵族为什么反对变法?
(4)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5)从变法中你打到什么启发?
27.(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联考期中)材料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权位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材料三: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风格实行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禹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国王的?
(2)商朝最后的国王是谁?他的残暴导致了什么结果?
(3)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5)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8.(2023上·内蒙古乌兰察布·七年级校联考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技术革新】
材料一
(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内容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政治—制度变革】
材料二 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人可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变法五年后。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发生在公元前356年的哪次变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文化—思想创新】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在思想上、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3)材料三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繁荣局面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29.(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甲骨文的很多字体沿用至今,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选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下图是某水利工程实景图。它的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阙,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提到的是我国的哪一水利工程?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工程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3)材料三中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4)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0.(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体现出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诸侯的权力与义务。
(3)材料三中的“方伯”指的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哪些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1.(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统考期中)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是恒久不变的,并会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最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面貌。
材料一
示例:二里头遗址,是 ③ 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平民生活区等,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分化,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材料二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教育弟子的言论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多闻,择其善者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等
(1)材料一中A、B、C、D四项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文明成果,请将A项文明成果的介绍补充完整,并从B C D三项成果中任选一项你喜欢的文明成果进行介绍。(提示:介绍要从成果名称、时期、历史价值等方面介绍)
(2)请说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贡献,并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句孔子教育弟子的言论,并说明对你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32.(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物
材料二 ……缪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到战国时期,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2)据材料二,说出在经济方面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商君的变法起到了的历史作用。
(3)请举出一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时间轴,①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可知,这与夏朝建立有关。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A项正确;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排除C项;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天下为一家所私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ACD项对题干材料解析有误,排除。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③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⑤周厉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导致了国人暴动。②③⑤人物与“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观点相一致,B项正确;①启开启了家天下的模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④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⑥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④⑥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是周朝,周公元前 1046 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B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统治期间,排除A项;公元前 770年,平王东迁,排除C项;公元前 771 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我们得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而铁器出现在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所以牧野之战中不可能出现铁器,D项不应出现在牧野之战的场景中,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朝属于奴隶社会,奴隶戴着枷锁进行集体劳动,可以出现在牧野之战的场景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用甲骨占卜战争吉凶,可以出现在牧野之战的场景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商朝属于青铜时代,敲响青铜乐器鼓励士兵作战 ,可以出现在牧野之战的场景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等信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题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排除A项;秦朝的郡县制与题干的“诸侯立家”不符,排除C项;西汉的“大一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可知,材料说明的是等级问题,因此与材料有关的是分封制,D项正确;丞相制不能体现等级,排除A项;禅让制是首领更替制度,没有体现等级,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也没有体现等级,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西周建立后,面对面积广阔的东方大地,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全面控制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周天子便将土地与居民分赐给受赏的臣子们。这反映出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地方统治。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B项正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而西周在秦之前,排除A项;安抚有功之臣与分封制无关,排除C项;扩大统治范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商朝时期,青铜文明,丰富多彩,D项正确;冶铁技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没有涉及甲骨文,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提到青铜技艺的发端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项正确;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存在,于是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B项正确;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说法错误,排除A项;扩充疆界是齐桓公“尊王攘夷”一个目的,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C项;控制少数民族是齐桓公“尊王攘夷”一个目的,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晋军胜,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城濮之战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不处于同一历史阶段,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特点: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力图扩展疆域。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诸侯国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故①项正确;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故③正确;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故④正确;即①③④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春秋争霸战争中,强大的诸侯通过战争,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而不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②项错误,ABC项都包含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3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打制石器,而到了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夏朝开始出现青铜农具,在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而到了春秋时期则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可知这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A项正确;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没有联系,排除B项;冶炼技术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没有联系,排除C项;“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体现不出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时期,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一个变革时期,A项正确;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排除C项;“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没有体现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项羽和秦军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因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与李冰无关,排除B项;长城的修筑与李冰无关,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凿与李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体现出秦国军队战斗力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而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中的军事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激发官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军队战斗力,C项正确;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与题干信息“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没有联系,排除A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与题干信息“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没有联系,排除B项;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与题干信息“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把世袭制、分封制、司母戊鼎、牛耕、商鞅变法、齐桓公称霸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鞅变法”可知与战国时期变革相关;由“齐桓公称霸”可知与春秋争霸相关。因此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正确;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与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相关,与题干信息“把世袭制、分封制、司母戊鼎、牛耕、商鞅变法、齐桓公称霸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没有联系,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秦汉时期相关,与题干信息“把世袭制、分封制、司母戊鼎、牛耕、商鞅变法、齐桓公称霸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没有联系,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明清时期相关,与题干信息“把世袭制、分封制、司母戊鼎、牛耕、商鞅变法、齐桓公称霸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和题干无关,排除B项;主父偃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排除C项;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对孔子的的评论,属于史论,C项正确;“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应顺应自然“,是对老子主张客观陈述,属于“史实”,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是对墨子主张客观陈述,属于“史实”,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是对百家争鸣的客观陈述,属于“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据所学知,“仁”的理念来源于儒家。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A项正确;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道家主张自然、逍遥、无为,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A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百家争鸣”,B项排除;1956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项排除;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不是多种学术,D项排除。故选A。
25.(1)名称:甲骨文;朝代:商朝。
(2)局面:百家争鸣;学说:法家。
(3)学派:儒家学派;举措: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核心思想:仁。
(4)对待: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和如图可知,如图中文字的名称是甲骨文;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2)创始人: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学派:根据材料三“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和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举措:根据材料三“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他在教育上的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的举措;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4)对待:根据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可知,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目的:根据材料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6.(1)卫鞅”:商鞅。诸侯国:秦国。
(2)途径:立军功。
(3)目的:富国强兵。原因:变法损害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其反对。
(4)观点及理由:成功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目的已达到,所以是成功的。(不成功也可,应明确合理理由)观点:商鞅的死是值得的;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得罪了贵族利益集团,导致守旧势力诬告所害。商鞅虽遭车裂,但他变法的大部分举措并没有被废止,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持否定意见也可,应明确合理理由)
(5)启发: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等。
【详解】(1)卫鞅”:由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因此文中的“卫鞅”指的是商鞅。商鞅主张实行变法、改革,属于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诸侯国:根据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所以“孝公”指秦国的秦孝公。
(2)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立军功。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这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3)目的:根据所学可知,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一些措施,如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等,损害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其反对。
(4)观点及理由:根据所学,首先确定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并说明理由,如商鞅变法是成功了,理由可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目的已达到,所以是成功的。观点:根据所学,进行合理判断,概括出商鞅的死是商鞅的死值不值得,并说明相关理由即可,如值得的,理由为: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得罪了贵族利益集团,导致守旧势力诬告所害。商鞅虽遭车裂,但他变法的大部分举措并没有被废止,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启发:围绕“商鞅变法”,从改革的曲折性、影响、措施、人才等方面分析概括启发即可,如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等。
27.(1)方式:世袭制。
(2)商王:商纣王。结果:被周武王推翻。
(3)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事件:国人暴动。
(5)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详解】(1)方式: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在禹统治是,他的儿子启已经有了强大的势力。禹没有用禅让的办法选择继承人,在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王:根据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和所学可知,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残害人民。结果: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和所学可知,被周武王推翻。
(3)制度:根据材料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可知,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分封制,是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目的: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了分封,所以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事件: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国人”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周厉王被赶走,西周历史由盛而衰,数十年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道理: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所以给我们可以明白的道理主要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8.(1)时期:春秋后期。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变法:商鞅变法。积极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时期及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变法:根据材料“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让粮食丰收,秦国富强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繁荣局面: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广招学生”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繁荣局面”具体指百家争鸣,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9.(1)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地位:甲骨文是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水利工程:都江堰;宝贵经验: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创始人:孔子;重要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如何继承: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取其精华弃其槽粕,在继承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一信息“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
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水利工程:依据材料二信息“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阙,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宝贵经验: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创始人:依据所学可知,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重要意义:依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如何继承:本题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可知,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取其精华弃其槽粕,在继承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30.(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政治局势,巩固疆土。
(2)权力:建立诸侯国,再分封;管理土地和人民;军队、赋税。
义务:定期朝贡;服从周王征召。
(3)“方伯”:诸侯之长/霸主;
政治现象: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影响:消极:国家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给人民带来灾难;社会动荡,秩序崩坏;积极: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使各国变法。
【详解】(1)政治制度:由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从上到下依次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等;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西周成立后实行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的权力可从诸侯的分封、管理、军队等回答,即建立诸侯国,再分封;管理土地和人民;军队、赋税。
义务:根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得出定期朝贡,服从周王征召。
(3)“方伯”:根据材料“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诸侯之长/霸主;政治现象: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得出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消极:国家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给人民带来灾难;社会动荡,秩序崩坏;积极: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使各国变法。
31.(1)A项:③夏。
介绍:B司母戊鼎,是商朝的国之重器,重达800多千克,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体现了我国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丰富,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2)核心思想:仁。教育的贡献:创办私学(或有教无类等教育贡献)。意义: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义是在学习上态度要诚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案要体现选择的哪一句言论,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详解】(1)A项: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填写所缺少的内容即可: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平民生活区等,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分化,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答案为③夏。
介绍:根据材料一示例和所学知识,从成果名称、时期、历史价值等方面介绍选择BCD项中任一项进行介绍即可,如:
B司母戊鼎,是商朝的国之重器,重达800多千克,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体现了我国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丰富,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2)核心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的贡献: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教育贡献。意义: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句孔子教育弟子的言论,并说明对本人学习的指导意义即可,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义是在学习上态度要诚实。
32.(1)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3)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任意一次战役即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加快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任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春秋末年,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措施:根据材料二“缪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经济上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战役: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著名的兼并战主要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任意列举一次战役即可。影响:根据材料三“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到战国时期,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大方面分别分析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即可,如积极方面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加快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消极方面影响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综合复习题(内蒙古地区适用)2023-202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