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11人文通达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10份打包)

高分达标11—人文通达——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统考)彼特拉克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我肯定是基督徒。”但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由此可知,彼特拉克( D )
①反对宗教信仰
②反对神权迷信
③相信上帝的存在
④批判教会的腐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依据材料“我肯定是基督徒”,可以看出彼特拉克相信上帝的存在;从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可以看出其对教会腐败的无情批判,③④正确,D项正确;彼特拉克承认自己是基督徒,说明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从他抨击教会的腐败,但不反对神权迷信,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023·重庆统考)伊拉斯谟(1466—1536)是尼德兰著名的思想家和神学家,他认为:宗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流,永生的保证并不来自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真正的信徒应该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伊拉斯谟的主张( B )
A.否定了传统基督信仰
B.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D.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强调个人与上帝的交流、个人内心的信仰,揭露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教会推行的蒙昧主义,B项正确;伊拉斯谟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教会推行的蒙昧主义,而非否定传统基督信仰,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人人平等观念,排除C项;1517年,神学家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由此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甘肃统考)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写道:“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但人的精神却仍然受教会控制,……中世纪教会站在人与上帝之间,不摆脱教会的精神扼制,人的解放就无法完成。”作者意在( D )
A.揭示文艺复兴运动的局限性
B.说明人的完全解放是无法实现的
C.揭露基督教会的贪婪与腐化
D.强调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解析】 根据材料得出,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有限,只有摆脱教会的精神扼制,才能完成思想解放,据此可知,强调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重点是要突出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揭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是为了突出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人的完全解放是无法实现的,排除B项;揭露基督教会的贪婪与腐化不是作者根本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辽宁大连)16世纪,路德提出“两个王国”理论,即“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两者在相关的权柄领域内各司其职、互不统辖、互不干涉,共同管辖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理论( B )
A.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B.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C.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直接引发欧洲科学革命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也即教会管辖的范围和世俗政府管辖的范围,路德“两个王国”理论主张世俗政府和教会各司其职,各管所辖,推动了教会民族化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有利于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路德教仍是宗教,排除A项;“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一般指启蒙运动,排除C项;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两个王国”理论直接引发,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山西联考)《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推动‘人’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这反映了( A )
A.自然科学具有人文价值
B.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欧洲社会生活迅速巨变
【解析】 依据材料“‘人’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等信息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对欧洲社会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了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A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科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与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17世纪英国才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材料所述时间为16世纪,排除C项;欧洲社会生活迅速巨变不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浙江宁波)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坚持的“地心说”。1572年超新星和1577年的彗星证明天堂是不存在的,宇宙是存在变化的。这些发现甚至否认《圣经》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权威遭受质疑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由此可知,“科学革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
A.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使西欧宗教改革的兴起
D.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提供精神武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的“地心说”,16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否认《圣经》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欧洲科学革命冲击了宗教神学,A项正确;科学革命冲击了宗教神学,没有直接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促使西欧宗教改革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劵,排除C项;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提供精神武器的是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广东佛山)16世纪,法国思想家博丹主张国家内部必须存在某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即“主权”,并指出只有当主权得到普遍承认时,一个国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这主张( D )
A.强化了绝对君主制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体现了人民主权论
D.要求突破中世纪的政治结构框架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教权高于王权,博丹主张的主权是国家主权,这一主张要求突破中世纪的政治结构框架,体现了反对教权主义的特点,D项正确;“强化了绝对君主制”不是这里“主权”的含义,排除A项;当时还未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人民主权论”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湖北武汉)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指出:不应相信希波克拉底或其他希腊权威所说的话,而应该把兔子加以解剖,并亲自用眼睛观察心脏和肺脏的位置。他指着一筐兔子告诉来访者:“这便是我的书籍。”这体现出( D )
A.古希腊传统文化遭到批判
B.近代科学摆脱神学束缚
C.文艺复兴冲击了封建秩序
D.理性思维推动科学探究
【解析】 根据材料“不应相信希波克拉底或其他希腊权威所说的话”“亲自用眼睛观察心脏和肺脏的位置”,可知,材料体现了笛卡尔的质疑精神,主张依靠人的理性来寻求可靠的知识,这种主张推动近代自然科学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的形成,D项正确;不应相信希波克拉底或其他希腊权威所说的话,不代表所有古希腊传统文化遭到批判,排除A项;“近代科学摆脱神学束缚”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只凭这句话不能得出“封建秩序遭到冲击”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联考)《论犯罪与刑罚》是近代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的代表作,于1764年首次出版。书中作者提出法律应以理性为基础,其基本宗旨应是保卫社会秩序而不是报复犯罪,它们应该永远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为目的。该书出版时,整个欧洲都轰动起来,布丰、休谟都热情地赞扬它。该书( D )
A.受到国家统一的影响
B.加速文艺复兴的进程
C.旨在打击教会的势力
D.带有启蒙时代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书反映了启蒙运动对理性、文明的追求,D项正确;意大利于1870年才实现国家统一,且此时文艺复兴已经结束,排除A、B两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启蒙运动对理性、文明的追求,没有体现对教会势力的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江西南昌)18世纪巴黎部分阶层拥有图书的比例情况表
    阶层时期     雇佣劳动者 法官 贵族
1700 13% 32% 26%
18世纪下半叶 35% 58% 53%
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巴黎( B )
A.启蒙思想流行 B.文化趋于活跃
C.阶层分化明显 D.私人撰述丰富
【解析】 由材料可知,18世纪的巴黎雇佣劳动者、法官、贵族拥有图书占据的比例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了当时法国文化趋于活跃,B项正确;材料不一定体现启蒙思想流行,排除A项;“阶层分化”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仅体现了拥有图书的情况,但图书是否为私人撰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江苏统考)《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写就的一系列侦探小说的合集。小说中福尔摩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观察敏锐,甚至利用化学原理来验证犯罪行为。这一形象得到了同时期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 D )
A.小说逐渐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B.城市化进程导致犯罪率提高
C.工业革命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D.科学理性观念获得民众认同
【解析】 福尔摩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甚至利用化学原理来验证犯罪行为”体现了科学理性的观念,而福尔摩斯这一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喜爱,体现的是科学理性观念获得民众认同,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一部小说受到欢迎,但不能得出小说是文学的主要形式,排除A项;侦探小说受欢迎,不能与犯罪率提高建立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是机器的应用,材料中并未体现机器的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四川绵阳)卢梭认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防范办法是使公意能够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绝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据此可知,在现实制度实践中,卢梭( D )
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对政党政治
C.主张财产平等 D.支持分权制衡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卢梭认为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派系中,要增加派系的数量,防止不平等,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权,没有体现直接民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卢梭对政党政治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财产的词语,不涉及财产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河北张家口)15—16世纪,欧洲的藏书票以天使、众神、神话故事场景为主要元素,构图复杂、富有家族气;17—18世纪,许多人放弃继续使用家族式传统的藏书票,而尽情地设计属于自己的款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宗教神学影响日渐式微
C.欧洲多元文化的并存
D.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的藏书票图案,明显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但是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民众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D项正确;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到来是在18世纪后半叶以后,排除A项;宗教神学影响式微只能解释藏书票中宗教神话题材减少的原因,不能说明越来越多人设计自己款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欧洲多元文化的现象一直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孟德斯鸠的分权说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是新兴资产阶级要参与政权的具体要求,是要求法国像英国那样,由法国的资产阶级取得立法权和财政控制权,而把行政权留给贵族阶级。据此可知,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C )
A.说明科学理性精神在法国的盛行
B.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C.在当时具有妥协和进步的双重性
D.违背了法国政治发展趋势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建议由法国的资产阶级取得立法权和财政权,这在实质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封建贵族的利益,但是他又建议将行政权留给封建贵族阶级,这其实是试图取得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的妥协,防止法国发生战争,由此可知,孟德斯鸠的分权说在当时既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也具有妥协性,C项正确;材料是孟德斯鸠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规划,并未体现科学理性精神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中孟德斯鸠的分权说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妥协,而不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夺权,排除B项;孟德斯鸠分权说在当时是符合法国国情的,避免法国发生激烈的政治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山东统考)《中国孤儿》是1775年伏尔泰所著的剧本。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伏尔泰意在( D )
A.极力推崇中国文化
B.宣扬中国君主专制
C.打击法国割据势力
D.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解析】 由材料可知,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18世纪的法国还是专制王权,借此来讽刺当时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D项正确;《中国孤儿》是伏尔泰的著作,其目的是宣扬启蒙思想主张,而非推崇中国文化和宣扬中国君主专制,排除A、B两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法国割据势力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题
16.(2023·湖南模拟)16、17世纪是人类思想、科学、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人用新的研究方法对旧观念做了新的诠释,有学识的居民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新奇的时代
——[美]美劳伦斯·普林西比《科学革命》
材料二
第一组图
图1和图2均为17世纪荷兰海港小城代尔夫特优秀的风俗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图1中一位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2中女子手持天平,面对珠宝钱币,思考财富的意义。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画家笔下均有体现。
第二组图
图3以《坤舆万国全图》为背景。地图前的人物分别为利玛窦和徐光启。其中徐光启手持《几何原本》。图4是中国明朝著名画家仇英以苏州府的繁华市井为主题的风俗画,画作取名效仿北宋张择端的名作。
(1)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该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言“有学识的居民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新奇的时代”
(2)材料二中的两组图片分别描述了16—17世纪荷兰和中国不同群体的活动和生活日常。透过这些图片,能折射出哪些深层历史信息?请在两组图中任选一组,予简要说明。
【答案】 (1)理解: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持续发展;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范围从意大利拓展到英法等国;印刷术在欧洲发展创新,推动了大学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地圆学说得到了证实,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冲击;欧洲各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天文学领域开始的自然科学革命取得了重大进展,绘画艺术更加体现人文主义和现实理性。
(2)示例:
第一组
图1: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人们的地理知识和认知世界的视野更加广阔;西欧的海外移民,商业的世界性流动,资本原始积累等都离不开地球知识的有效支撑,埋头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全球贸易的开展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17世纪开始,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作为荷兰对外贸易的海港小城代尔夫特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图2:女子面对珠宝、钱币,思考财富的意义,反映了货币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
第二组:
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逐渐扩大,图3反映出明中后期以来,中国形成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徐光启等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朝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地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思想开放和科学文化进步;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围绕白银输入的中国贸易网的形成,大量白银输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图4中苏州府的繁华市井体现了明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但较之荷兰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明清时期中国的主体仍然停留在保守的封建文明时代。
【解析】 (1)理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分析16世纪欧洲社会变化,说明当时有学识的居民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新奇的时代的主要依据。(2)信息和说明:首先,从两组中任选一组,如选择第一组图,就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图1、图2出现的原因及其折射的深层历史信息,即图1折射出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全球贸易的开展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等,图2折射出货币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注意,逻辑清楚,分析充分,表达科学,认识正确。
17.(2023·辽宁沈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他认为,“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是交换活动,交换的本质是相互依赖,“一方以购入获利,另一方则以出售获利,一切联合均以相互需要为基础”。与之相反,“征服精神”是排外的、敌对的,是一方获利,另一方必然受损的“零和关系”。
在孟德斯鸠看来,“商业精神”有着天然的进步意义:首先,交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商业精神”就代表了启蒙。其次,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交往的实践,技术以及航海技能的发展得益于航海实践,实践破除了迷信,带来了真知。再有,商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诞生于逆境,并饱受折磨,而商业本身不仅助人摆脱逆境,塑造安全和丰裕的生存空间,而且也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张弛《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商业精神”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德斯鸠有关“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核心。
【答案】 (1)意义: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行为促进各国人民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互通有无;商业实践破除迷信,带来真知,实现思想启蒙;商业精神是孕育自由的土壤,有利于推动民主进程。
(2)时代背景:波旁王朝君主专制加强,对外扩张;重商主义盛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发展。
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解析】 (1)意义:根据材料“首要特质是和平”可知,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根据材料“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交往的实践,技术以及航海技能的发展得益于航海实践”可知,商业行为促进各国人民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根据材料“交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可知,商业实践破除迷信,带来真知,实现思想启蒙;根据材料“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可知,商业精神是孕育自由的土壤,有利于推动民主进程。(2)时代背景:结合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可知,波旁王朝君主专制加强,对外扩张;结合17—18世纪经济的特点可知,重商主义盛行;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可知,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发展。思想核心:由材料和所学可知,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高分达标12—建国立制——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单选题
1.(2023·辽宁联考)1688年后,辉格党把“光荣革命”与威廉夫妇继位放到宪政与专制政体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辉格党如此塑造威廉的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 D )
A.揭露历史真相 B.延续宪政传统
C.增强君主权威 D.维护政局稳定
【解析】 依据材料“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可以看出辉格党人对威廉夫妇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威廉夫妇在不流血的政变中的突出作用,维护了英国政局的稳定,D项正确;塑造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稳定政局,而不是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延续宪政传统,排除A、B两项;“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是逐渐“统而不治”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浙江台州)“光荣革命”“其间不乏武装行为和暴力现象,‘兵不血刃’的说法虽不准确,但避免了大量的流血和牺牲……把王位同时献给威廉和玛丽,已经违背了严格的长子继承制,打乱了王位继承顺序,并建立了一种奇特的一国二君体制”。这说明“光荣革命”( C )
A.解决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双重性
D.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最终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结束,让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保留了君主制,这体现出保守性一面,根据材料“不乏武装行为和暴力现象”“已经违背了严格的长子继承制,打乱了王位继承顺序”可知,“光荣革命”有革命性一面,C项正确;“解决了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王并未立即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是有一个过渡历程,排除B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题并未涉及西方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相关历史信息,西方政治制度应该是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步走向成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湖南长沙)下列是英国历史上法律性文件,材料反映了英国( A )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议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A.有民主的传统
B.议会始终在政治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取消君主制
D.主要是保障了贵族与教士的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215年《大宪章》颁布使英国有了限制王权的传统,后来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限制了王权,英国的代议制逐渐地建立起来,说明英国有民主的传统,A项正确;“始终”说法错误,排除B项;保留了君主制而不是取消,排除C项;材料中所保障的还有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海南海口)1776年1月,一部以“一个英国人”署名发表的宣传小册子《常识》在北美大陆几乎人手一本。小册子指出:“辩论的时期已经结束,应该用武器这最后的手段来解决争议。”这本“小册子”( B )
A.显示出英国殖民者血腥残忍
B.推动了反英斗争的发展
C.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D.赞誉了华盛顿不朽功绩
【解析】 由材料可得出,《常识》强调要用暴力推翻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反英斗争的发展,B项正确;仅从材料看不出英国的血腥,排除A项;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华盛顿的赞誉,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山东济宁)1787年,美国纽约州对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农产品征收进口税,新泽西州则对纽约州购买的为海港安全所必需的灯塔征收1800美元的税款。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
A.邦联体制严重制约美国发展
B.各州之间缺乏经济交流
C.美国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国家
D.联邦政府无法消除纷争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美国独立后,是松散的邦联体制,各州之间存在着关税,影响着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各州之间明显存在着经济交流,但存在着关税,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排除C项;联邦政府在1789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广东汕头)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C )
A.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
B.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D.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后期,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成为法国城市居民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为接下来的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小册子的具体内容,无法判定是否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排除A项;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是在宗教改革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族独立斗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法国并非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福建联考)有学者指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妇女开始极力摆脱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并关注国家政治局势,追求男女平等,积极表达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热情。这反映出( B )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确立
B.法国传统社会秩序遭到强烈冲击
C.在法国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D.启蒙思想指导了法国的革命历程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激发了广大妇女的权利意识,妇女开始极力摆脱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反映了法国传统秩序遭到了强烈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法国传统秩序,无法得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确立,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8.(2023·广东茂名)关于《人权宣言》的思想来源,有以下若干观点。据此可被认定的结论是( B )
德国学者耶利内克 认为《人权宣言》以美国的各州宪法的权利法案为蓝本,甚至基本上是抄袭北美各州权利法案而来的
法国学者布特米 认为《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文本,是法国原创的,源于欧陆的18世纪精神
中国学术界 没有共识,但确定宣言确实采用了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
A.法德两国学者阶级立场明显对立
B.关于宣言思想来源史学界视角多元化
C.中国学者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
D.布特米的观点民族情感强烈最不可信
【解析】 根据材料“《人权宣言》以美国的各州宪法的权利法案为蓝本”“源于欧陆的18世纪精神”“采用了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可知,关于《人权宣言》的思想来源,材料强调来自美国、法国和启蒙运动等多个方面,说明关于宣言思想来源史学界视角多元化,B项正确;德国学者认为来自美国,法国学者认为法国原创,阶级立场并不对立,排除A项;“成为学界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最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湖南永州)1793年6月,在对《共和元年宪法》进行全民表决的时候,少数妇女在参加投票的同时,以请愿书的形式公开地以《人权宣言》的名义提出了选举权的要求;大多数妇女虽然在请愿书中没有提出对公民权利的要求,却以主人的身份和语气赞同“推荐给人民主权承认的”宪法条文。这反映出当时法国女性( D )
A.深受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
B.普遍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出现了对女权运动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解析】 根据“以请愿书的形式公开地以《人权宣言》的名义提出了选举权的要求”“以主人的身份和语气赞同‘推荐给人民主权承认的’宪法条文”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认同自己主人的身份,要求享有选举权,说明她们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他们深受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和对女权运动进行反思,排除A、C两项;根据“少数妇女参加”可知,“普遍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故选D项。
10.(2023·辽宁联考)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关于英国这次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助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②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顺应了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
④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符合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扩大了参与选举的范围,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资产阶级掌握政权,①错误,排除带①的A、B两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的标志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湖南永州)据统计,印度在1860年只贡献了英国原棉进口量的16%,贡献了1857年法国原棉进口量的1.1%,而到1862年,印度贡献了英国原棉进口量的75%,法国的70%。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C )
A.全球性经济危机突然爆发
B.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
C.美国内战涉及原料供应链
D.欧洲国家丧失国际贸易主导权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原棉出口量减少,不能为英法提供原料供应,由此印度的供应量上升,C项正确;本时期没有全球性经济危机,排除A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会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供应,而不是增加,排除B项;19世纪欧洲国家并没有丧失国际贸易主导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辽宁辽阳)1889年2月11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明治宪法》。宪法规定: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其所制定之法律必须经天皇批准;内阁由天皇任命的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这表明,此时日本的宪政( B )
A.社会基础广泛 B.封建色彩浓厚
C.脱离日本国情 D.照搬西方制度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可知,日本《明治宪法》仍然体现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基础广泛,排除A项;宪法符合日本社会实际,排除C项;《明治宪法》保留了很多本国特色,并非照搬西方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广东深圳)有学者将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色归纳为下表,据此推断,表中①②③分别是( D )
国家 特色
① 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② 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
③ “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A.英、日、德 B.意、俄、英
C.美、德、法 D.美、英、法
【解析】 根据材料“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及所学可知,叙述的是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特点,如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保留了地方政府自治的权力,①项是美国;“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叙述的是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②项是英国;“‘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叙述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③项是法国。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4.(2023·辽宁联考)1815年5月,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1815年6月,普鲁士公布了德意志人自由迁徙的规定。1819年南德商业同盟建立,1828年中德商业同盟建立,1829年普鲁士与南德商业同盟缔结条约。这些做法对德意志产生的影响是( A )
A.有利于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B.德意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德意志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结束了德意志的割据状态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19世纪初,德国建立了统一的关税体制、人民可以自由迁徙、商业同盟建立,这些政策为德国统一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此时德国的分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德国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并不迅速,排除B项;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成于16世纪,如16世纪宗教改革等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排除C项;1871年,德国统一,结束了德意志的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辽宁葫芦岛)德国资产阶级在近代因其政治上“清静无为”而令人印象深刻,与英法资产阶级相比,德国资产阶级缺乏“资产阶级性”。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资产阶级心甘情愿地接受传统贵族的领导,满足于在国家保护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特性形成的原因是( B )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②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缺陷
③封建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④启蒙思想的影响有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容克贵族领导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德国资产阶级发挥的作用有限,“资产阶级心甘情愿地接受传统贵族的领导”,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同时封建容克贵族势力强大,①③正确,B项正确;德国在1871年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并非民主共和政体,②错误,排除A、C两项;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在德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题
16.(2023·山东统考)某学习小组对德国史展开学习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习小组搜集的部分资料。
① 德意志地处欧洲的中央地带,其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又与多个强国为邻,易于遭受入侵,也使其追求对外扩张
② 中世纪德意志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作为德意志邦国的普鲁士土地贫瘠,缺乏矿藏,农业曾被视为经济的全部,获得土地就是一切,而获取土地的捷径便是掠夺扩张
③ 德意志历代皇帝均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疯狂地掠夺周邻国家的土地。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在位)的一生均在战争中度过,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因此称他为红胡子或巴巴罗萨(野蛮人)。这位传奇性的人物被称为永生的德国的守护人。几百年后,希特勒便用他来激励士兵们,将侵略苏联的计划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④ 12—13世纪德意志产生了骑士文化,其“协同主义”“服从主义”精神被一直传承下来。德国骑士文化下骑士团的座右铭是“我不是来送和平的,而是来送剑的”
  材料二 以下内容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原因”的整理。
一、普鲁士的日益强大;
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三、容克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
五、铁路: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
六、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
材料三 以下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影响”的整理。
一、新帝国的“旧制度”
(一)“宪法”下的皇权专制
(二)名不副实的帝国议会合格的原因。
二、新帝国的“经济奇迹”
(一)与老工业国同台竞争
(二)无法与经济匹配的殖民地
三、新帝国“刀尖上的舞蹈”
(一)军事部门的自主性
(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四、新帝国的“社会减震器”
(一)工人阶级的抗争与社会改良思潮
(二)俾斯麦与社会保障法
(1)针对材料一的资料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分别指出这些资料研究该主题的角度。
(2)针对材料二德国统一的原因,再补充三条。
(3)该小组认为德国统一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看法进行说明。
【答案】 (1)主题:德国军国主义探源(或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
角度: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传统,文化传统。
(2)补充原因:封建割据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启蒙思想影响、民族国家的推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等等(任意三点即可)。
(3)进步性:结束了德国分裂割据状态,君主立宪政体确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德国成为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等。
局限性:德国皇帝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权力较小,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促使德国发动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及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 (1)主题:根据材料一表中信息可知,学习小组搜集的是有关德国军国主义的发展史,由此可拟定研究主题为:德国军国主义探源(或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角度:根据材料一①可知,研究该主题的角度是地理因素;根据材料一②可知,研究该主题的角度是经济因素;根据材料一③可知,研究该主题的角度是政治传统;根据材料一④可知,研究该主题的角度是文化传统。(2)补充原因:根据材料二可知,对德国统一的原因的归纳,没有涉及“封建割据阻碍”“工业革命开展”“启蒙思想影响”“民族国家的推动”和“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可以从这些方面任选三条补充德国统一的原因。(3)进步性:根据材料三“一、新帝国的‘旧制度’(一)‘宪法’下的皇权专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统一结束了德国分裂割据状态,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根据材料三“二、新帝国的‘经济奇迹’(一)与老工业国同台竞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德国成为经济强国;根据材料三“四、新帝国的‘社会减震器’(二)俾斯麦与社会保障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统一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等。局限性:根据材料三“(一)‘宪法’下的皇权专制(二)名不副实的帝国议会合格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三“三、新帝国‘刀尖上的舞蹈’(一)军事部门的自主性(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促使德国发动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及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7.(2023·北京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
材料一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532 意大利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政治学著作《君主论》首次出版,该书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摆脱了中世纪以神学为中心的政治理论的羁绊
1534 英国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被称为……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1641—1648 法国谈判代表杜·沃柯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全权代表鲁左在汉堡会晤后,决定举行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明确规定了一些影响至今的外交关系理念、机制和原则
1762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1789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民议会宣布主权属于整个民族
1814—1815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并形成维也纳体系,该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阅读材料一,概括16世纪到19世纪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 (1)时代议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
(2)材料二认为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18世纪,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猛烈冲击了欧洲的专制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使得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此外,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使得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秩序。
【解析】 (1)时代议题:根据材料一“1532意大利”可分析得出,文艺复兴;根据材料一“《至尊法案》”可分析得出,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一“《君主论》”可分析得出,启蒙运动;根据材料“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可分析得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可分析得出,国际法的发展;根据材料“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可分析得出,资产阶级革命。(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二内容,概括出观点。然后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其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作用,阐释材料二的观点。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地总结。高分达标13—跨跃发展——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单选题
1.(2023·山东潍坊)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B )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表明了研究视角越来越缺失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者有了新的解释,这体现了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几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历史解释,并非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排除A项;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探究视角有了新发现,不是越来越缺失,排除C项;近期学者和传统研究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确定谁更合理,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浙江绍兴)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据此可知( B )
A.契约精神维护了社会秩序
B.经济利益推动新航路开辟
C.分赃不均埋下了矛盾隐患
D.麦哲伦等返欧后名利双收
【解析】 由材料可知,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前,与支持其探险的西班牙国王协议分配双方在新发现地区的利润和收入等,反映出经济利益推动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新发现地区社会秩序的维护,排除A项;此事发生在环球航行以前,不能说明西班牙国王与航海家们的分赃不均,排除C项;麦哲伦在返航途中死于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广东汕头)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 B )
A.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
D.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葡萄牙已经开辟了从欧洲直通亚洲的新航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能够直接从亚洲大量购买胡椒,威尼斯不得不从里斯本购买胡椒,B项正确;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排除C项;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浙江联考)1795年到1850年,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的吃上一次肉”。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D )
A.农业生产衰退
B.圈地运动规模扩大
C.农产品价格低
D.财富分配的不合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之间的差距扩大,而城市工人显然与资本家的差距更大,由此可见,当时英国财富分配的不合理,D项正确;农业工人工资低不等于生产衰退,排除A项;圈地运动主要发生于工业革命前,故“规模扩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农产品价格低”不一定符合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辽宁沈阳)荷马史诗时代,武士的铠甲等于三对(六头)牛的价格,一把剑价值七对牛。欧洲1525年左右的钢铁产量也不过10万吨左右。到1840年,欧洲钢铁产量达到280万吨,其中英国占了一半。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新航路开辟导致钢铁价格下跌
B.英国是当时世界的钢铁大国
C.欧洲钢铁行业始终领先于世界
D.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到1840年,欧洲钢铁产量达到280万吨,其中英国占了一半,这是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所带来的结果,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所给的时间信息判断,与新航路开辟关系不大,排除A项;缺乏英国同欧洲之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B项正确,排除B项;欧洲钢铁行业始终领先于世界,“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安徽合肥)1868年,德国化工染料业巨头赫斯特、拜耳等率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实验室。19世纪70年代,这一做法在德国推广,各大企业为科学家提供了与业绩相关的薪酬方案,企业实验室制度后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由此可知( B )
A.垄断组织在德国的普遍建立
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企业实验室制度后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企业内部设立研究实验室,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快速实现转化,促进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普遍建立”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出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山东聊城)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指出,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上述评价主要反映出,《道德情操论》( D )
A.主张富国裕民离不开市场
B.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C.倡导发挥资本积累的功效
D.注重道德对市场的约束
【解析】 根据材料“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可知,人的行为应遵循一般道德准则,强调了道德对人们从事市场交易行为的约束,D项正确;选项A、B、C都不是题干主旨,均排除。故选D项。
8.(2023·河北沧州)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B )
A.德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解析】 材料中英国曾一度在纺织业获得先发优势,后因德国染布工艺的领先而被超越,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获得高速发展,也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德国纺织业竞争力提升,无纺织业领先于世界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提及德国轻工业带动重工业的情形,未涉及二者之间是否协同发展,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德国率先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海南统考)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休闲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布莱克浦几乎成了兰开夏纺织工人的度假胜地,伦敦附近的马盖特成了伦敦东区工人休闲的必然去处。这说明( A )
A.工业文明改变了工人的生活方式
B.城市化助推了奢侈风气的出现
C.工人是新生活方式的主要开创者
D.工业经济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工人在工作之余追求休闲度假生活,说明其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休闲度假并不等同于奢侈行为,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工人是休闲度假生活的主要开创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广东惠州)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大约占工人阶级的15%,工资是非熟练工人的两倍。这一现象( A )
A.凸显了科技进步的意义
B.缓和了两大阶级的矛盾
C.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D.丰富了工人运动的形式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A项正确;材料中的“工人贵族”只占工人阶级的15%,无法得出缓和了两大阶级的矛盾,排除B项;“工人贵族”工资是非熟练工人的两倍,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丰富了工人运动的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山东淄博)下表为1874—1894年英国进出口分类统计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B )
类别年份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单位:100万英镑) 工业制成品(单位:100万英镑)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4 173.4 23.7 47.1 205.3
1884 169.0 24.6 59.6 196.6
1894 156.4 30.6 75.3 173.5
A.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B.工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C.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改变了自由贸易的政策
【解析】 由材料可知,1874年至1894年,英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发展,英国相对衰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农业的较快发展,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下降,原材料、初级产品的进口总额下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此时并没有改变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河北石家庄)1982年,英国一个年收入150英镑的穷人,加上社会福利所得之后,全年收入共为3220英镑,而一个年收入为12 390英镑的高收入者,在减除税收后,实际收入为12 260英镑。由此可知,英国( C )
A.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B.提高政府公共开支
C.运行机制做出调整
D.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危机发生后,英国进行了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低收入居民的福利收入,又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这反映英国出于缓和矛盾的需要,对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C项正确;社会结构改变主要指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本时期应是削减政府公共开支,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的举措目的是调整政策以缓和矛盾,并非是谋求实现社会公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河北唐山)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苏联探寻‘计划’的秘密”。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反映出( B )
A.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国家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B.对苏联模式借鉴有利于西方经济政策调整
C.苏联计划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D.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西方国家并未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并不是计划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排除C项;“开始”说法不合适,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海南海口)下表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场改革。据此可知,这两场改革都( D )
英国 撒切尔夫人改革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美国 里根改革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A.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是二战后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D.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略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力度,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A项;这两场改革与二战后人民的民主斗争无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两场改革并没有根本消除国民经济的“滞胀”现象,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甘肃统考)二战后,联邦德国采取“少直接干预,多提供支持”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国有化程度不高;法国制定并实施了详尽的宏观规划,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意大利采用国家控股集团的方式,以较少资本有效控制为数众多的企业。这可以说明,战后欧洲( D )
A.建立起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
B.借鉴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
C.普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经济发展的模式存在差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存在差异,采取不同手段促进国内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说明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模式存在差异,未涉及“福利国家”制度,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排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不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际,排除B项;“普遍加强”说法不符合材料,联邦德国就采取“少直接干预,多提供支持”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题
16.(2023·广东深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140 103 37
1957 784 405 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81 5178 2663 2515
1984 7030 3484 3546
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含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政府大力推进;重视教育;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先行;建立统一市场。
(2)表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均超过轻工业;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表2: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为轻重工业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促进了村办工业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可分析出,政府大力推进;根据材料一“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可分析出,重视教育;根据材料一“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可分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一“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可分析出,交通运输先行;根据材料一“关税同盟的建立”可分析出,建立统一市场。(2)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国情可分析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结合“一五”计划内容可分析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均超过轻工业;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大。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可分析出,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80年代的国际局势可分析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为轻重工业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分析出,乡镇企业促进了村办工业的发展。
17.(2023·山东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 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 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二 工业革命被称为“创新率的加速器”,它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个大转变的过程,即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大生产力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大转变,是一个完整的过渡时代,必须与历史上迄今发生过的种种变革区别开来。迄今为止,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过渡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发展模式”任选一项或多项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1)不同影响:①就业领域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采掘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广泛并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重化工业领域;②就业形势的差异: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业形势不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并呈现多样化;③就业模式的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业模式相对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就业模式相对复杂。
(2)示例一 论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原生型。
论证:英国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使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成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从而为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市场、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英国爆发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结论:由此可见,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经过长时间自发形成的。
示例二 论题: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模式创新。
论证:苏联的现代化是在十月革命后,内部缺乏资本积累,外部面临资本主义威胁,凭借国家强制的条件展开的。苏联通过制定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最终形成以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为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影响深远。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可见,苏联模式是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赶超型现代化。
示例三 论题:中国摆脱苏联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论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在内部经济贫困、外部世界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借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结论: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实行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解析】 (1)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就业领域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采掘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广泛并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重化工业领域;根据材料一“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得出,就业形势的差异: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业形势不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并呈现多样化;根据材料一“虽然当时已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得出,就业模式的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业模式相对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就业模式相对复杂。(2)论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二所示图片,可拟定论证主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原生型。可从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准备、进程及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也可拟定论证主题: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模式创新。可从苏联现代化的背景、特点和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高分达标14—独立自主——近现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单选题
1.(2023·天津联考)1807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被迫加入拿破仑对英国实施经济封锁的“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因而加强了对西葡两国海岸线的控制,切断了他们与殖民地的交通联系。随后,西葡两国本土又被法国侵占。这一系列事件( B )
A.推动了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B.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
C.有助于美国获得独立
D.导致了欧洲经济走向衰退
【解析】 由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被迫加入法国一方,遭到英国对葡萄牙、西班牙“两国海岸线的控制,切断了他们与殖民地的交通联系”,这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1804年拿破仑称帝,早于1807年,排除A项;美国独立的时间是1776年,早于1807年,排除C项;1807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此时欧洲经济并未走向衰退,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山东菏泽)独立以后的拉丁美洲,矿业生产和出口仍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制造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直到19世纪末,拉丁美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现代工厂。这反映出( D )
A.门罗主义推动拉美国家进步
B.拉美的民主革命还没有开始
C.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尚未起步
D.殖民体制残余制约拉美发展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独立后其矿业生产和出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仍是殖民者重要的原料产地,但是其制造业却没有实现大的发展,说明殖民体制残余制约拉美发展,D项正确;门罗主义发表于1823年,反映了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不能推动拉美国家进步,排除A项;拉美独立运动表明民主革命已经开始,排除B项;“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尚未起步”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广东统考)1895年,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边界纠纷,美国趁机插手,出面干涉,英国被迫让步,同意成立有美国人参与的仲裁法庭,以解决边界纠纷。这一现象表明( A )
A.美国扩张自身势力范围
B.世界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C.拉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插手拉美地区的边界纠纷,迫使英国承认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等,表明美国在扩张自身势力范围,A项正确;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殖民体系才渐趋瓦解,排除B项;材料并未列举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不能得出拉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北武汉)玻利瓦尔说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 D )
A.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残暴
B.武装斗争成为必然选择
C.新兴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D.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的民族独立名存实亡,突出反映拉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民主任务,D项正确;“西方的殖民统治”仅说明了外部侵略,但没有提及国内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任务的艰巨,并未提及斗争的方式,排除B项;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无法得出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北京朝阳)玻利瓦尔(1783—1830年)被称为一生解放五国、做四国总统的“南美解放者”。他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B )
A.连绵不断纵贯南北的山脉为游击战提供条件
B.法国大革命风潮下的民族主义思想方兴未艾
C.宗主国葡萄牙的经济状况长期呈现出负增长
D.门罗主义设置了美洲与欧洲宗主国联系障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时间为19世纪初,此时期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削弱了西葡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连绵不断纵贯南北的山脉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客观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葡萄牙经济长期负增长,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门罗主义提出的时间是1823,时间在拉美独立运动迅速发展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广东深圳)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C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亚洲觉醒中的各国革命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这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觉悟的提高,C项正确。据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时间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据所学,亚洲觉醒是由资产阶级领导,排除B项;据所学,亚洲的觉醒是资产阶级领导,它与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北京丰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列宁认为其中的某些运动是“革命民主运动”“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下列史实能够佐证列宁观点的是( C )
①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成立
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伊朗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印度国民大会党创建于1885年,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①符合题意;义和团是农民运动且“扶清”,②不符合题意;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③符合题意;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是辛亥革命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本题选C项。
8.(2023·海南统考)如表为20世纪20—30年代伊拉克发展大事记。据此可知( D )
年份 事件
1921年 英国将费萨尔立为伊拉克国王
1922年 费萨尔政府与英国签订《英伊条约》,伊拉克取得名义上的独立
1930年 英国宣布正式结束委任统治,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932年 伊拉克在英国的支持下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A.一战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B.国际联盟推动民族自决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21年至1930年,伊拉克逐渐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伊拉克不属于欧洲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联盟在伊拉克独立过程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英国和伊拉克的关系,体现不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福建厦门)1933年,甘地创办了印地语报纸《哈里真》周刊,并且在之后的九个月里巡游印度,发起了一场广泛地反对不可接触制运动。《哈里真》将关注点放在人民生活问题上,如村落清洁、食品营养、房屋重建等。甘地的这些做法旨在( C )
A.推动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
B.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为社会下层民众争取权利
D.消除抗英斗争中存在的分歧
【解析】 根据材料“反对不可接触制运动”“将关注点放在人民生活问题上,如村落清洁、食品营养、房屋重建等”可知,甘地关注民生问题,希望改善民众的生活,说明其旨在为社会下层民众争取权利,C项正确;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应对大危机和消除抗英斗争中存在的分歧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0.(2023·辽宁辽阳)1917年,《墨西哥合众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领土边界以内的土地和水源为国家所固有,国家过去和现在均有权将其所有权转让给个人,成为私人财产。”这说明,该宪法( B )
A.彰显了民主与平等原则
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旨在保护资源国有制度
D.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墨西哥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私有制,且保护私有财产,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排除A项;材料表明国有资产可以转让给个人经营,并非强调国有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并非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湖南长沙)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在总统卡德纳斯领导下进行了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如表所示。这场改革的深远影响是( D )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简表
经济 一 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
二 把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
政治 三 巩固民主政体,打击军事寡头势力
四 修订全国劳工法,把分散的劳工组织合并成墨西哥劳工联合会
文化 五 开始在全国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和普及教育,并专设印第安人事务司
A.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基本利益
B.沉重打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
C.彻底取得了国家独立
D.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卡德纳斯改革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捍卫国家主权和资源,照顾劳工利益和发展教育,涉及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内容,是比较全面的改革,体现了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D项正确;材料涉及了劳工、打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但不全面也不是重点,排除A、B两项;材料不能看出“彻底”取得国家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湖南长沙)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C )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
C.动摇了殖民体系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动摇了殖民体系秩序,C项正确;欧美列强的侵略没有终结,排除A项;亚洲觉醒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中国辛亥革命为代表,排除B项;亚非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江苏南通)一战爆发后,甘地曾诚恳向英国当局表示,要募集印度人医疗队和印度士兵到前线服务,并认为战争结束后,印度将得到一个自治政府。然而1919年英国政府的高压政策让甘地深感失望,他意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不道德的,“如果(印度)人民对此宽容而不抗争,我们将永远不会进步”。这反映出( D )
A.国大党萌发民族独立意识
B.甘地放弃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C.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D.民族自决思想影响甘地转变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至一战结束后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态度的转变,其认识到如果不与殖民者抗争,印度是无法获得民族独立的,说明甘地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思想发生了转变,D项正确;“国大党萌发民族独立意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甘地放弃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此时英国的殖民体系并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福建三明)1962年坦桑尼亚独立。下表为该国《1967年前后中学期末试卷的不同之处》。据此可推知,坦桑尼亚( B )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同步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
B.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C.文化落后根源于欧洲的殖民统治
D.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7年前中学侧重考查欧洲文明,1967年后侧重考查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即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增进非洲民族自信心并不等同于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坦桑尼亚文化的落后,也无法得出其文化落后的根源是欧洲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无法得出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山东聊城)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取得的外汇收入购买。因此,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
C.加快推动全球化进程
D.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再根据“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可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其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地位,就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联合国的协调并不一定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是因为受到发达国家的压榨和剥削,加快全球化进程并不一定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反而有可能加剧这一局面,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但并不是关键,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题
16.(2023·山东济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768 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他是法国巴黎科学院、“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1775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1788 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入协会
1793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
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独立等
1804—1805 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材料二 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时代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评析玻利瓦尔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
【答案】 (1)时代议题:近代自然科学;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废除奴隶制;殖民地独立。
(2)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从背景角度分析: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专制统治之下;奴隶制盛行,社会结构、民族状况复杂;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美国独立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激发了拉美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革命思想的产生;玻利瓦尔曾游历欧洲,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并对拉美社会有深刻思考。
从内容角度分析:强调拉美民众的民族认同;更明确地反对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主张拉美国家独立后应实行共和政体;主张废除奴隶制。
从影响角度分析:他的思想为拉美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解析】 (1)时代议题:根据材料一“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得出,近代自然科学;据材料“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得出,启蒙思想;据材料“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得出,法国大革命、废除奴隶制;据材料“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得出,殖民地独立。(2)评析:主要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作答。背景:从西葡等国的殖民统治分析得出,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专制统治之下;从拉美本身的社会发展分析得出,奴隶制盛行,社会结构、民族状况复杂;据材料一“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得出,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美国独立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激发了拉美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革命思想的产生;据材料一“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得出,玻利瓦尔曾游历欧洲,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并对拉美社会有深刻思考。内容:从民族认同角度分析得出,强调拉美民众的民族认同;据材料二“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得出,更明确地反对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主张拉美国家独立后应实行共和政体;主张废除奴隶制。影响:从拉美独立运动影响的角度分析得出,他的思想为拉美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17.(2023·辽宁统考)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 事件
16世纪 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年 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开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下来
1901年 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年 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年 迫于巴拿马人民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年 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起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风暴
1977年 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年 巴拿马于12月31日正式恢复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拦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 (1)示例一 线索: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联系加强,西班牙、法国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相继进行了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探索。工业革命提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间的航程,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示例二 线索: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巴拿马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
说明:16世纪,巴拿马在内的拉美独立运动,挫败了西班牙开凿运河的计划。二战后,巴拿马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收回了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
(若回答: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和完结的历史;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美国奴役巴拿马的历史等其他线索,言之成理,亦可。)
(2)信息: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美苏冷战对峙,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挑战。
史料价值:时政漫画具有时效性、形象性,可以较好地还原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时政漫画具有主观性,需要辨析作者立场、意图等,去伪存真,并与其他史料进行互证。
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问为材料信息提取及历史解释类试题,需要考生选取熟悉的角度,围绕论题选择正确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根据材料一“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及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论述时可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根据材料一“1936年,迫于巴拿马人民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1999年,巴拿马于12月31日正式恢复对运河行使主权”可以看出,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巴拿马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论述时可结合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内容分析。(2)信息:根据漫画注解分析得出,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美苏冷战对峙,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挑战。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政漫画是时人用漫画形式对时事发表的时论。它具有漫画性、新闻性、评论性等特点,既能生动活泼地折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也能深刻鲜明地张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一幅出色的时政漫画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史料。考生围绕时政漫画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高分达标15—向阳而生——近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联考)阅读如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著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C )
著作 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历史观
《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 哲学
《雇佣劳动与资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
A.无产阶级政党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第一国际经验
C.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将大体完成
D.巴黎公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从材料“唯物主义历史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等,可推断1845—184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部分正在形成,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政党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A项;第一国际产生于1864年,排除B项;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于187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江苏南通)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请愿书《人民宪章》,随后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提出“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它的宗旨是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1848年请愿活动遭到镇压,国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该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D )
A.宪章运动提高了工人经济地位
B.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
C.英国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难性
D.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无产阶级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遭到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镇压并拒绝接受工人的政治诉求,说明工人阶级通过和平改良追求政治变革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必要的,D项正确;该运动侧重于争取政治权利,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英国议会和内阁政治上共进退,排除B项;英国工人阶级反对的是资产阶级,而非反封建专制,排除C项。
3.(2023·四川宜宾)列宁把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经验归纳为“摧毁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并代之以“更完全的民主”“国家官员更成为不过是执行我们委托的工作人员”,是“负有责任的、可以撤换的而且是领取普通薪金的监工和会计”。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D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体现了新型政权建设的尝试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政权,体现的是新型政权建设的尝试,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并未指导巴黎公社革命,排除A项;巴黎公社最后失败,并没有推翻法国的资产阶级,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时间是1917年,而巴黎公社的时间是1871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山东潍坊)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B )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拥有诸多实权,可以得出这一体制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B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项;巴黎公社很快被反动势力绞杀而失败,排除C项;经普遍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旨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江西南昌)共产主义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相伴而生的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材料旨在说明( D )
A.商业危机引发阶级斗争
B.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不可调和
C.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D.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共产主义的产生是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危机和工人阶级形成及阶级矛盾激化等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项正确。商业危机、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和工业革命等都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2023·浙江统考)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弗拉扎尔夫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下列事件能体现“水沸腾起来”的有( D )
①法国大革命 ②英国宪章运动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新中国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早于《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间,①错误;英国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②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且属于社会主义革命,③正确;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④正确。据结论可知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2023·河南濮阳)1911年,列宁在论述巴黎公社时说到,“巴黎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无产阶级中还在酣睡的最落后的阶层,到处推动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宣传的开展”“公社教会了欧洲无产阶级具体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列宁的论述意在( B )
A.强调在欧洲全面发动革命
B.探索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C.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D.提升布尔什维克的社会影响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列宁通过对巴黎公社的论述,说明其支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以便更好地为俄国革命服务,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无法得出在欧洲全面发动革命,排除A项;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俄国革命服务的,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布尔什维克的社会影响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四川宜宾)1922年2月,苏维埃政府与外资联合成立“国家皮革贸易公司”,资本总额一千五百万卢布。随后,苏维埃政府与德国、英国、美国、瑞典、挪威、荷兰和伊朗等多国资本建立联合股份公司。这反映苏俄(联)( A )
A.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
B.受到了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影响
C.结束了与西方国家敌对的状态
D.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解析】 根据“随后,苏维埃政府与德国、英国、美国、瑞典、挪威、荷兰和伊朗等多国资本建立联合股份公司”可得出,此时的苏联已经对利用资本恢复发展生产有所认识,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A项正确;西方经济“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排除B项;此时苏联仍然与西方对峙,排除C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此时还是列宁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四川内江)1928—1933年,苏联兴建了1500个工业项目,其中在乌克兰有400个,包括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等,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乌克兰成为苏联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这显示了( C )
A.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成就
B.商品货币发挥了重要作用
C.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D.斯大林模式的极大优越性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可知,在苏联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来推动工业化,同时在工业化中以重工业为主,材料中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正是苏联这种工业化建设的体现,C项正确;1924年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伴随着斯大林体制的逐渐形成,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广东韶关)在1929—1945年间,苏联共与217个外国公司签订过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公司139个,德国公司33个,英国公司10个,法国、意大利公司各9个。对此,斯大林说:“在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这说明( B )
A.“大萧条”期间西方加强了对苏经济交流
B.国际协作提升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水平
C.美苏加强合作以应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D.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支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29—1945年间,苏联向西方国家引进大量技术,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离不开外国。这说明此时期国际协作推动苏联工业化建设,B项符合题意;这些大型企业主要建立在1929—1945年,“大萧条”时间是1929—1933年,无法确定经济“大萧条”期间西方与苏联交流的程度,排除A项;美苏合作是为了自身发展,非应对法西斯主义,排除C项;“离不开”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外部援助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湖南长沙)下表为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与播种面积、谷物生产状况统计表。这表明当时苏联( D )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万) 公有播种总面积(万公顷) 谷物生产(万吨)
1937年 24.35 11 600 9370
1940年 23.69 11 770 9100
1950年 12.37 12 100 9010
1953年 9.33 13 200 9560
A.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高涨
B.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突破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农业领域生产关系亟需调整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37年到1953年,苏联的谷物生产的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公有播种总面积的增长速度,说明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调整,D项正确;仅根据表格无法得出苏联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高涨和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B两项;当时不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江西上饶)1973—1979年,苏联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国家将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7次。还通过了《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使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做法( B )
A.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局部调整了斯大林模式
C.用市场调节促进经济发展
D.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实施改革,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材料时间与之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手段都属于计划体制,排除C项;题干所述属于农业改革而非企业改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黑龙江联考)苏联计算机的发展被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在50年代初就研制成功大型计算机BECM,世界领先。60年代后计算机普及率低,与西方差距拉大。70年代政府指导方针是仿制美国计算机,外国软件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出现混乱。苏联计算机发展逐渐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C )
A.基础工业薄弱
B.高新技术引进不足
C.管理体制弊端
D.美苏冷战形势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70年代政府指导方针是仿制美国计算机,外国软件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出现混乱”可知,苏联放弃了自己发展软件,问题主要出在政府的指导方针上,体现出苏联管理体制的僵化和弊端,C项正确;由材料开头看,苏联基础工业不弱,排除A项;技术引进和美苏冷战都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4.(2023·河南模拟)1962—1963年底,苏联经济学界就“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意义和作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把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经济学界也卷了进来。由此可知( D )
A.市场因素在社会主义阵营得到充分重视
B.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得以延续
C.这场讨论为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D.斯大林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价值规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进行讨论并没有全部否定它,对当时斯大林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界对西方价值规律的讨论,不能就此认定市场因素在社会主义阵营得到充分重视,排除A项;据所学,苏联已经取消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只能表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界意识到西方经济理论价值规律的作用,仅凭材料中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这场讨论为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江苏南通)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B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可得出,民主德国利用其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从苏联获得大量的经济优惠,获得发展,说明民主德国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B项正确;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民主德国仍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其发展是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不是改革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有竞争力,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题
16.(2023·湖北恩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但也有学者批评“书中俯拾即是的史实错误比瓦隆布罗萨秋天的落叶还要多”。以下为该著作中的部分内容:
受访者:
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4岁时父母被送去古拉格劳改营。
访谈内容:
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为富足——我们过得更为安宁、愉快。我们相信,如果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我们认为,正在建造的社会足以保证每个人的温饱,只有和平,没有战争。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1)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形成原因。
(2)你如何看待《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
【答案】 (1)生活情况: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或答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原因: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
生活情况: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疾病、饥饿与死亡,生活困苦。
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人们生活;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脱离实际,造成了粮食危机。
(2)史料价值:《耳语者》书中含有大量作者对斯大林时期的民众进行采访后汇总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情况及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效果;该史料可作为其他文献史料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但该史料主要为口述史料,当事人在叙述过程中难免出现记忆偏差,因此史料带有主观色彩或作者在选取素材时也无法避免因自身水平限制或所持立场所带来的倾向性,在使用时需加以辨别。
【解析】 (1)生活情况:据材料“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为富足”反映了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可知,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况:据材料“收成非常糟糕”“生活在饥荒地区的……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可知,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疾病、饥饿与死亡,生活困苦。原因:据材料“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及所学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人们生活;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脱离实际,造成了粮食危机。(2)史料价值:《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可以从著作的时间、内容和史料分类上进行说明,其既有研究斯大林时期历史的相应史料价值,同时也存在研究斯大林时期历史的不足,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并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17.(2023·浙江杭州)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为了应对艰苦的斗争,列宁提出共产党需要由一批“职业革命家”来担当。申请入党的只能是工人阶级与劳苦农民阶级,真正革命工人阶级的政党绝不能仅仅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应该更加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党员数量上的这种减少意味着党的力量和作用的大大增加”,这背后都是由于列宁将党的纯洁性看得比规模更重。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党的纪律”第一次作为单独一部分被写入党章,将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
——摘编自李佳金《毛泽东对列宁
从严治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共一大将自我革命的要求写入了党纲。中共二大文件写道:“在现在内乱激烈的时候,共产党惟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和全体战士一致给中央机关以广大的权力,过余的信任,使得执行一种不可抗辩的威权,才能成就他的职务。……凡在共产主义可以合法争斗的国内,共产党必须定期的洗刷自己的组织,淘汰一些模棱的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不仅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而且成为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谢迪斌《中国共产党百年
自我革命的发展动力》
材料三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列宁这一批“职业革命家”面临的俄国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现在内乱激烈”的状况。结合1927—1949的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中共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概括指出中共“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主要经验。
【答案】 (1)观点:纯洁党员队伍(党员阶级身份或提高党员质量);严格党的纪律。
背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工人诞生;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
(2)状况:北洋政府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举例: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3)经验:坚持人民民主;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组织纪律);坚持中国道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解析】 (1)观点:根据材料一“这背后都是由于列宁将党的纯洁性看得比规模更重。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党的纪律’第一次作为单独一部分被写入党章,将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可知,纯洁党员队伍(党员阶级身份或提高党员质量);严格党的纪律。背景:根据材料一“1902年,为了应对艰苦的斗争,列宁提出共产党需要由一批‘职业革命家’来担当”及所学可知,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一“申请入党的只能是工人阶级与劳苦农民阶级”及所学可知,产业工人诞生;结合所学可知,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2)状况:根据材料二“中共二大文件写道:‘在现在内乱激烈的时候,共产党惟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和全体战士一致给中央机关以广大的权力,……凡在共产主义可以合法争斗的国内,共产党必须定期的洗刷自己的组织,淘汰一些模棱的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及所学可知,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说明,例如:北洋政府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举例:结合所学可知,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3)经验:根据材料三“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可知,坚持人民民主;根据材料三“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可知,坚持自我革命;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可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组织纪律);坚持中国道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高分达标16—走向共体——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际法的发展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联考)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亚伯奎激励围攻东南亚马六甲的部众时说:“如果我们从他们(伊斯兰教徒)那里夺取马六甲的贸易,……威尼斯将得不到香料,除非它的商人到葡萄牙去购买。”这说明亚伯奎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B )
A.遏制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追逐欧亚贸易的利润
C.对外扩张发展资本主义
D.推动欧洲商路的转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伯奎对马六甲发动战争直接目的是为了“夺取马六甲的贸易”,垄断欧亚间的香料贸易,即追逐欧亚贸易的利润,B项正确;遏制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只是间接目的或间接影响,并非直接目的,排除A项;15世纪的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发动殖民战争的目的并非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推动欧洲商路的转移是殖民战争导致的客观结果,并非其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山东统考)有关下列地图的解说最准确的是( B )
A.海上丝绸之路是最主要的贸易路线
B.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入地
C.新航路开辟前相互交融的全球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确立
【解析】 根据图示中的白银流动方向可以看出,白银主要流入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入地,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最主要的贸易路线,排除A项;图示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排除C项;此时白银主要流入中国,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尚未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山东威海)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C )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可知,材料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意识,C项正确;契约精神强调的是双方都要遵守规定,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法》,排除B项;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们派遣驻外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山东泰安)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说明欧洲学者( A )
A.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
B.欲将欧洲文化推广到世界
C.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
D.认为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受此影响,欧洲学者对世界的认识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A项正确;材料是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没有体现欧洲文化推广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对世界的瓜分,排除C项;20世纪初,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北保定)如表中为美国政府关于1915年英国船只“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军鱼雷击沉事件的部分宣传言论。下述言论( C )
作品名称 基本内容
1915年《大战中的恐怖和暴行:“卢西塔尼亚”号的悲剧性摧毁》 潜水艇这一恶毒的摧毁工具,将上千名手无寸铁、毫无还手之力、热爱和平的男男女女和孩子,全部送到海底了
1917年《战争与人性》 一个邪恶的罪行,只有“卢西塔尼亚”号的水墓成为德国普鲁士王室的葬身之地,才能完全赔偿这一事件造成的伤害
A.凸显了英德对一战进程的影响
B.表达了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
C.意在获得民众对美国参战的支持
D.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官方借用文学作品中对德国在一战中的行为谴责的方式释放一个信号,美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应该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实际表明美国想参战,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凸显”,排除A项;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美国利益,排除B项;D项夸大了材料的意义,排除。故选C项。
6.(2023·湖南长沙)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C )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
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
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
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大国的要求都未能完全得到满足,说明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C项正确;巴黎和会实现了严惩德国的目的,排除A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排除B项;巴黎和会受到西方列强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福建三明)1936年底,丘吉尔说道:“在这四个世纪中,我们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这一“不自觉的优秀传统”( B )
A.源于始终不动摇的经济军事优势
B.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C.旨在捍卫欧洲大陆的自由与和平
D.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和解与联合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霸主地位”逐渐丧失,但为了维持自身欧洲霸主地位,其奉行传统外交政策“大陆均势”,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英国经济军事优势就已动摇,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中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大陆均势”,其目的是维护英国的欧洲霸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的联合是在二战后,且不是英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河北统考)如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D )
年代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部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三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19年至1937年,法国在边境地区采取了利用或改造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以增强军队防御能力的行动,这说明法国对外敌威胁采取的是消极被动的战略,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法国自始至终都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的信息,1933年,希特勒才建立法西斯专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与其他国家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的信息,排除B项;“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表述有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北京东城)下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A )
A.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
D.赞扬达成广泛共识的“十四点原则”
【解析】 由材料可知,各个国家看似都赞同威尔逊的主张,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枪,隐藏着各自国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各自的利益诉求,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材料时间为一战后,排除B项;漫画的主旨是反映各国利益不同,和平基础很脆弱,并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方式的信息,排除C项;“十四点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广泛共识”用词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安徽淮北)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D )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
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
D.绥靖主义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
【解析】 根据材料“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可以看出列强的默许,一定程度上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D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德国军事地位,排除A项;仅从德国扩张兵力不能得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河北石家庄)国际联盟主导调停的部分领土争端
调停对象 主要调停国
叙利亚和黎巴嫩冲突 法国
巴勒斯坦 英国
卢旺达—乌隆迪 比利时
纳米比亚 南非
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
萨摩亚群岛 新西兰
据表可知,国际联盟( C )
A.重新确定欧亚版图
B.满足了西方大国的政治利益诉求
C.关注全球安全问题
D.成为了列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和平、裁减军备和实施委任统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根据材料“国际联盟主导调停的部分领土争端”及调停对象、主要调停国可知,国际联盟履行其职责,关注全球安全问题,C项正确;国际联盟负责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能重新确定欧亚版图,排除A项;“满足了西方大国的政治利益诉求”说法错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矛盾,排除B项;“成为了列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说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北京顺义)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对其共性理解正确的是( A )
①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发展
③改变世界格局美苏开始争霸
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带来重大人员伤亡、物资损失,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灾难,①正确;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都掀起新高潮,②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才开始,③错误;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④错误。综上,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2023·湖南怀化)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背负大西洋军事联盟职责,置身于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它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并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北约的做法( B )
A.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B.影响了欧洲及世界安全格局
C.保障了乌克兰地缘政治安全
D.降低了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约奉行冷战思维,挑动冲突对抗,借以强调集体防御,加强对成员国的控制,美国利用北约把控欧洲事务、维护美国霸权,是乌克兰危机升级的重要原因,深刻影响了欧洲及世界安全格局,B项正确;北约的挑动和干涉造成欧洲局势紧张,不利于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北约的做法加剧了乌克兰危机,使乌克兰安全局势更加恶化,排除C项;美国以北约为工具干预欧洲事务,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江西上饶)下图所示国际组织(阴影部分)的突出特点是( A )
A.内部差异性巨大 B.发展程度相近
C.经济互补性明显 D.一体化程度高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该国际组织涉及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洋洲、亚洲国家,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亚太经合组织,据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内部差异性巨大,A项正确;B、D两项是欧盟的特点,排除;C项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排除。故选A项。
15.(2023·河南竞赛)《联合国宪章》序言明确指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B )
A.维护了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B.汲取了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C.颠覆了传统欧洲的国际法
D.成为大国间协调合作的典范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联合国宪章》汲取了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B项正确;“维护了”国际的和平与安全说法有误,排除A项;《联合国宪章》并未颠覆传统欧洲的国际法,排除C项;大国间矛盾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题
16.(2023·江苏南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300年,正是新的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之时。明清两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朝廷对朝贡有严格的规定。明朝规定海外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不允许私自交易。1757年,清廷将过去对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这种朝贡贸易关系从16世纪起开始不断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挤压,处于衰落之中。明中后期开海贸易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面临着与西方殖民商人的竞争。明清政府对出海贸易的中国商民规定种种限制,削弱了中国商人的竞争力和防卫能力。当中国商民在海外遭受迫害和屠杀时,明清政府漠不关心。这严重助长了西方殖民者的气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拱手交给西方殖民势力,导致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白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顺洪等
《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政府对新的海上贸易的反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控制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
【答案】 (1)反应:继续推行朝贡贸易;限制西方人来华贸易;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不保护中国商民的海外商贸活动。
(2)有利条件:率先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政府支持。(任答3点)
(3)演变: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开始主导世界贸易格局;中国丧失世界贸易主动权;阿拉伯商人丧失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
【解析】 (1)反应:根据材料一“明清两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朝廷对朝贡有严格的规定。明朝规定海外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不允许私自交易”可知,继续推行朝贡贸易;根据材料一“1757年,清廷将过去对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可知,限制西方人来华贸易;根据材料一“明清政府对出海贸易的中国商民规定种种限制,削弱了中国商人的竞争力和防卫能力”可知,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根据材料一“当中国商民在海外遭受迫害和屠杀时,明清政府漠不关心”可知,不保护中国商民的海外商贸活动。(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可知,率先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根据材料二“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可知,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根据材料二“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白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可知,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技术条件和政府支持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出,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政府支持。(3)演变:根据材料一“严重助长了西方殖民者的气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拱手交给西方殖民势力,导致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可知,中国丧失世界贸易主动权;根据材料二“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商人丧失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欧洲开始主导世界贸易格局。
17.(2023·山东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略理论及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观点
陆权理论英国麦金德 19世纪晚期,英国陆权主义者麦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将地理空间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而世界的中心则是亚洲中部和欧洲,即所谓的“心脏地带”,根据这种地理现实,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欧洲,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理论美国马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醉心于战略研究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他认为英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主要依靠三大要素:强大的舰队,庞大的商船队,海上交通要道
边缘地带学说美国斯派克曼 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派克曼认为单纯的海权论和陆权论都有失偏颇,他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边缘地带论”,斯派克曼认为西欧、南欧、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可以看作边缘地带,这些地区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他提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
——摘编自《世界大战略经典》
依托表中三种理论,请以“近现代西方国际战略理论服务于西方扩张的需要”为题展开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表述成文,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近现代西方国际战略理论服务于西方扩张的需要。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马汉的陆权论在此背景下出台,适应了英国殖民扩张,建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高速发展,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为取代英国,美国战略学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门户开放”的扩张需求;二战前后,美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边缘地带论的提出为美国二战后的全球扩张提供了理论准备。
综上,西方国际战略理论看似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实则服务于西方列强全球扩张的战略需求。
【解析】 用好三种理论,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写成小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可从三种理论的时代背景、作用等方面分析,最后总结升华。高分达标17—联网布局——人类社会治理、社会生活与文化传播
一、单选题
1.(2023·山东淄博)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C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管理自己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欧中世纪村庄发展的影响,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地位低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2.(2023·河北邯郸)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表明( D )
A.德意志率先进行济贫制度的尝试
B.工业革命成为贫富分化的主要因素
C.工人运动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催化剂
D.德意志具有实行社会保障的优良传统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的统一时间是1871年,普鲁士的社会保障措施为未来德意志统一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说明德意志有着实行社保制度的传统,D项正确;率先建立济贫制度的是英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与社保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湖南长沙)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C )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
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社会矛盾加剧。因此,材料中提到“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C项正确;二战后“福利国家”才建立,排除A项;20世纪初,西方国家并未抛弃自由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矛盾、殖民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河北秦皇岛)由于贵族的铺张浪费和新兴阶层的模仿攀比,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十一部全国性的饮食和服饰禁奢法令。有学者考察了1327年—1487年来自中产阶级的550份遗嘱和工匠留下的160份遗嘱,都是仅有几例违反了禁奢法令。这表明,当时英国( B )
A.商品经济繁荣
B.依法禁奢取得成效
C.市民阶层兴起
D.理性消费风气盛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来自中产阶级的550份遗嘱和工匠留下的160份遗嘱中,只有几例违反禁奢法令,说明当时英国的禁奢法令执行效果较好,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禁奢法令和执行的效果,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根据材料分析可以推知,在禁奢法令执行效果较好的情况下,会有理性消费现象的存在,但无法得出“风气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浙江台州)“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主要航行于太平洋范围内的货运帆船。观察下面“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
A.主要运销商品来自①处
B.运载产品到②处换白银
C.帆船因③国城市而得名
D.④处大量人口流入中国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在征服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中国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①处是中国,A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所以运载产品到③处换白银,②处是菲律宾的马尼拉,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因②国城市而得名,③处是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排除C项;④处大量人口流入中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山东潍坊)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A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解析】 根据材料中“黑奴传播非洲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非洲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种族歧视,而是强调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融合,并未体现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浙江丽水)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下列各项中,加速其结束的因素有( B )
①美国参战
②《非战公约》的签署
③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④全球大流感的爆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而在欧洲爆发的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也促成了一战的结束,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非战公约》的签署是在1928年,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两项;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一战结束之后,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四川遂宁)如图为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D )
A.其他工业国贸易份额减少,是因为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B.日本的贸易份额比重加大,是因为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C.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是因为中国率先进行改革和开放
D.非洲、拉美份额减少,反映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竞争加剧,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非洲、拉美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呈减少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西欧等资本主义工业国贸易份额减少,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滞胀”,亚洲经济崛起,经济全球化影响,而混合市场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排除A项;1940年日本开始实行统制经济,1964年推行资本自由化,外资进入日本,B项说法有误,排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中国并非最早,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河南新乡)自1992年起,一些美国高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非洲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禁猎地”,所有国家都应该能够进行自由而公平的竞争;美国开始派非裔官员赴非参加高级别的地区峰会,驻非洲国家的大使也开始在当地推销美国的企业和商品。美国的这些举动( B )
A.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源于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
C.强化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D.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美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对非洲等中间地带的控制,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创造条件,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美国要求所有国家都应该进行自由而公平的竞争,但并不表明国际关系实现了民主化,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早已崩溃,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河北邯郸)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A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解析】 由材料可知,拉美文化来源包括黑奴从非洲带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瑞典等欧洲人带来的海盗文化,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等,反映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说明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A项正确;“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侧面,偏离了材料整体,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拉美文化促进了不同种族交融等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江苏南通)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B )
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B项正确;“全球共识”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排除C项;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河北邯郸)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C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C项正确;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广东广州)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A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浙江台州)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某一公约,下图为该公约相关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关联。该公约( B )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②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③强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④体现了二战以后国际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可知,该公约充分肯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某一公约”可知,该条约是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通过的,体现出一定的国际性,说明二战以后国际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的说法符合题意,④正确,B项正确。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2023·广东汕头)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B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源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文化多样性与轻而易举地查阅到巨量史料以及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无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史料的丰富和深度,不能体现史学理论的成就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题
16.(2023·山东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口的迁徙
图1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
图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徙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在地图上绘制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亚欧地区的人口迁移路线,说说你的绘图设计。
【答案】 (1)图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主要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世界范围的人口跨地域迁徙不断发展;人口迁出地主要包括欧洲、非洲、中国、印度;迁入地主要包括美洲、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美洲等殖民地的人口大量减少,黑奴贸易兴起;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图2: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人口跨地域迁徙,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移民社会出现,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从中国的西北、北方到中原地区画出细实线及箭头,标注为五胡内迁;从中国北方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画出细虚线及箭头,标注为北民南迁;从中国的西北部到中亚地区画出粗实线及箭头,标注为大月氏人西迁;从欧洲的北部、中部到南部画出粗虚线及箭头,标注为日耳曼人南迁(进入罗马帝国)。(用不同类型的箭头代表不同的人口迁移)
【解析】 (1)根据图1所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主要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世界范围的人口跨地域迁徙不断发展,即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人口跨地域迁徙;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口迁出地主要包括欧洲、非洲、中国、印度,欧洲人口主要迁往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非洲黑人被作为奴隶贩运至美洲,中国有大量华工出国谋生前往美洲、大洋洲;迁入地主要包括美洲、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大多为新大陆,地广人稀,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欧洲人、非洲人涌入;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等殖民地的原住民因殖民屠杀或病菌传播,人口大量减少,为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运黑人至美洲,黑奴贸易兴起;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迁徙逐渐活跃,文化交流也随之不断发展,即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推动世界人口跨地域迁徙,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人口迁徙方向主要是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迁往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结合相关经济史知识可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人口的迁徙推动了移民社会的出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2)结合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亚欧地区的人口迁徙史实可知,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亚欧地区的人口迁徙在亚洲主要有中国的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汉人迁往南方长江流域,此外还有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在欧洲主要有日耳曼人南迁。因此具体迁移路线主要为从中国的西北、北方到中原地区画出细实线及箭头,标注为五胡内迁;从中国北方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画出细虚线及箭头,标注为北民南迁;从中国的西北部到中亚地区画出粗实线及箭头,标注为大月氏人西迁;从欧洲的北部、中部到南部画出粗虚线及箭头,标注为日耳曼人南迁(进入罗马帝国)。
17.(2023·湖南长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一组材料
甲: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
注:漫画家以“Bitter Lake”(苦湖)和“Blood Red Sea”(血海)来描述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还将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以骷髅头的形式呈现。
乙: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
年份 船(艘) 货物(吨)
1870 486 436 609
1875 1494 2 009 984
1880 2026 3 037 422
1885 3624 6 335 753
1890 3389 6 890 094
1895 3434 8 448 383
材料二 1770—1810年英国主要运河体系的发展情况
注:所谓运河体系,不是指单一的一条或者几条运河,而是指一系列的彼此联系的把主要大运河沟通起来,然后给一些地方提供它们原来所没有的水路交通设施。
——[英]杰拉德·特恩布尔
《运河、煤炭与区域经济增长》
材料三 下表是1801年、1841年运河附近部分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表。
城市 运河通航时间 人口(千)
1801年 1841年
巴思 1760年以前 33 53
伯明翰 1772年 71 183
布拉德福德 1774年 13 67
剑桥 1760年以前 10 24
卡莱尔 1823年 9 22
——摘编自[英]查尔斯·哈德菲尔德
《运河时代》
(1)材料一中甲、乙对苏伊士运河历史影响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
【答案】 (1)不矛盾。
理由:甲、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运河的历史影响:
甲:从列强对运河控制权争夺给埃及人民造成灾难的角度作答。
乙:从运河对世界航运事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角度作答。
(如回答“矛盾”,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2)示例:主题:运河推动城市发展。
阐释:以运河为代表的水路运输在大宗物资运输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降低原材料和商品运输成本;运河沟通了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革命进程中,英国利用新技术又推动运河不断开凿,运河体系不断扩大。工业革命的开展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村庄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了条件,随着交通运输(运河)的蓬勃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城市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最终推动城市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运河为代表的交通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甲是从消极影响看苏伊士运河,乙从促进世界航运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矛盾。结合史实进行论述,甲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运河的历史影响。根据“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及其注解中“漫画家以‘Bitter Lake’(苦湖)和‘Blood Red Sea’(血海)来描述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还将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以骷髅头的形式呈现”等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河见证了列强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是埃及人民的血泪河。根据材料一中“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展示的运河运输船只和运输货物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运河对世界航运事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回答“矛盾”,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2)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二中英国的主要运河体系的发展可知,运河体系越来越发达,根据材料三的数据可知,运河附近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拟定主题“运河推动城市发展”;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史实,一方面从运河的优势说明沟通了城市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又推动运河不断开凿,运河体系不断扩大,最终推动城市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高分达标18—世界史综合检测
一、单选题
1.(2023·河北统考)有学者研究发现,不论古希腊人在哪里安家落户,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建立他们自己的初级学校和体育馆,并通过学校和体育馆教授希腊人和非希腊人如何像希腊贵族一样生活。这一教化方式( C )
A.促使西方人文精神逐渐成熟
B.使得各城邦政体趋同
C.成为希腊世界强有力的纽带
D.催生了马拉松比赛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希腊人重视教育和体育,并影响到非希腊人,教育和体育成为希腊世界的有力纽带,C项正确;古希腊孕育了早期人文精神,“逐渐成熟”的表述不恰当,排除A项;教育和体育影响到的是思想和体质,无法“使得各城邦政体趋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马拉松比赛起源于古代的希波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河北沧州)在扩张过程中,古罗马人把公民权授予意大利中部广大地区的一些社群。有时,它包括完整的公民权利和特权,包括罗马选举中投票或参选。有时,它只是“无投票权的公民权”,如与罗马人通婚、互订契约和自由迁徙的权利。罗马此举( D )
A.促进了贵族寡头政治逐步建立
B.消除了奴隶制造成的危机
C.协调了境内各民族的利益关系
D.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人向意大利中部地区扩张,不同程度地赋予被占领社群以公民权,有利于协调共和国辖区内各种社会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D项正确;当时,罗马贵族寡头政治已经建立,排除A项;赋予被占领社群以公民权并不能完全消除奴隶制造成的危机,排除B项;“协调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吉林统考)故事小说《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 C )
A.已具备初步的全球化视角
B.带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C.体现了文明文化交融互鉴
D.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的繁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吸收了其他文明,反映出文明文化交融互鉴,C项正确;全球化是从新航路开辟后开始的,排除A项;《一千零一夜》很多是神话故事,不是现实主义,排除B项;根据“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可知,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4.(2023·浙江台州)有历史学家指出:“科学革命胜过自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均降为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对“科学革命”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C )
A.揭开欧洲现代历史的序幕
B.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革命……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冲击了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C项正确;揭开欧洲现代历史序幕的不是科学革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只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不够全面,排除。故选C项。
5.(2023·山西统考)16世纪初的思想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道:“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这反映出伊拉斯谟( C )
A.改变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对教会进行人文主义批判
D.突破了文艺复兴思想的界限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号召弱化宗教仪式,而要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间接地批判了教会的愚民政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伊拉斯谟著作中的主张,不可能改变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序幕是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伊拉斯谟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他的思想主张符合文艺复兴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湖南怀化)18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A )
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休谟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质疑“因果关系”,否定必然性,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肯定商业,肯定人的欲望,并将其视为正当权利,这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A项正确;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排除B项;质疑因果关系,并非否定一切因果关系,与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欲望获得解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冲突,排除C项;肯定人的欲望,不是腐朽堕落,当时近代西方正是蓬勃发展之时,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四川南充)“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C )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及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看到了理性的局限,他强调自然情感作为内心的良知才是人们形成自由意志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卢梭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理性精神,A项说法错误,排除;卢梭的思想弥补理性精神的缺陷、纠正理性诉求的认知误区,并不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排除B项;卢梭试图弥补理性精神的缺陷,与“神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黑龙江统考)1862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其后数年,他成功地解决了军队的资金问题,但其方法时常违宪。1867年俾斯麦对议会做出让步,同意1871年之后将每年制定军队预算的权力让给议会,但俾斯麦实现了议会7年才审查一次军费预算的目标。这一转变( B )
A.根植于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B.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统一进程
C.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有利于民主共和体制的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和议会达成妥协,合作解决王朝战争所需军费问题,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统一进程,B项正确;根植于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与俾斯麦做出让步,将“制定军队预算的权力让给议会”不符,排除A项;当时普鲁士是专制体制,议会并非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C项;据所学,普鲁士实行的是君主制而非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黑龙江哈尔滨)德川幕府时期重臣松平定信认为:“国家长久之基,在无外船出入。”“运来无用之玩具,换走有用之铜,非长远之计。”这一想法( A )
A.意图抵御外国影响
B.导致日本出现民族危机
C.巩固了幕府的统治
D.贯彻了天皇的锁国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长久之基,在无外船出入”可知,松平定信认为外船出入影响日本国家根基;根据材料“运来无用之玩具,换走有用之铜,非长远之计”可知,松平定信认为跟外部交往导致日本贵重金属外流,综合起来,意图抵御外国影响,符合题意,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幕府统治危机难免,排除C项;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锁国政策,但是锁国政策是幕府政府制定的,并不是贯彻天皇的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湖北武汉)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40%以上,被时人称为“可憎关税”法案。下图是众议院各州代表对该法案表决结果示意图,这反映了( B )
A.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B.联邦内部存在分裂隐患
C.政策调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自由主义思想仍占明显优势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北方州主要发展工业,他们赞成提高关税以保护其市场,而南方州主要发展种植园经济,他们反对提高关税,这说明南北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矛盾重重,联邦内部存在分裂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悬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对待提高关税的态度,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无法得出自由主义思想占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黑龙江哈尔滨)俄国一些参加过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的青年军官,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他们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1825年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但以失败告终。据此可知( A )
A.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
B.俄国有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传统
C.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推动俄国独立
D.俄国各阶层普遍接受民主思想
【解析】 材料是对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描述,根据材料“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使欧洲文化得以重构,A项正确;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反沙皇专制制度的起义,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当时俄国本身就处于独立状态,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故选A项。
12.(2023·湖南长沙)据统计,德国妇女的就业比例,在纺织业从1895年43万到1907年的53万人,增长比例为23.4%;在金融、交通等领域也从19%增加到24.8%;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增加人数尤其明显。上述变化( C )
A.表明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B.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建立
C.源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D.导致工人阶级处境恶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女性在工业和采矿业中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男女平等得以实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女性就业数量不断增加,不能体现推动代议制民主建立,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处境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河北张家口)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认为,“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但是在这里剥削变得这样明显,以致它必然要崩溃。”该论断意在( A )
A.说明社会主义到来的条件更加成熟
B.肯定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C.强调暴力革命方式已不符合历史潮流
D.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可知,使资产阶级的剥削变得更为明显,意在说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A项正确;肯定了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整体和主旨,排除B项;材料分析的是历史趋势,并未否定暴力革命的作用,排除C项;“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广东揭阳)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以至于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声称:“当前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短缺已进入危机状态。”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B )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
D.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保障性住房短缺并长期延续,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缩减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减少国家干预经济,B项正确;“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美国经济繁荣”,排除C项;是政策原因为主而不是思想原因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辽宁辽阳)20世纪60—80年代,韩国和新加坡等新兴的亚洲国家长期将发展经济视为重中之重,注重储蓄与发展,以小规模的社会福利公共开支作为其发展经济的优势。同时,两国政府还倡导尊老爱幼、兄妹相助、光大祖业等观念。这些做法( D )
①确保了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
②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与低福利的政策取向
③实现了东亚国家现代儒学的全面复兴
④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韩国和新加坡等新兴的亚洲国家长期将发展经济视为重中之重”“以小规模的社会福利公共开支作为其发展经济的优势”体现的是经济增长优先与低福利的政策取向,②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政府的行为,迎合了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这些做法并不会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①错误,排除A、B两项;儒学全面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能体现政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题
16.(2023·福建福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
——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里,份地受让人须经庄园法庭将土地先“交还”给领主,再经领主“接纳”后才能取得土地。领主与份地受让人的约定条件、交换过程以及相关义务都载入庄园法庭的卷档中。农民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交换和买卖,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收回。在一个案件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某些土地,理由是农民超过了其有权持有的数量。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
——摘编自肖培栋《浅析西欧中世纪
农民对土地的合法占有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田讼现象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的特点,说明庄园法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诉讼案例体现的不同法律理念。
【答案】 (1)原因:土地私有制度进一步发展,土地交易频繁;北民南迁,南方人口增加,人口与资源矛盾凸显;商品经济发展,财富观念和权利意识增强;门第观念的淡化。
(2)特点:建立在契约与法律的基础上(注重程序与习惯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等级所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土地类型多样。
作用:维护封建领主的权益和庄园秩序;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促进封建化进程。
(3)宋代:渗透宗法观念;西欧:凸显协调精神。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土地私有制度进一步发展,土地交易频繁;据所学可知,宋代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尖锐,北民南迁,南方人口增加,人口与资源矛盾凸显;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财富观念和权利意识增强,门第观念的淡化等。(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里,份地受让人须经庄园法庭将土地先‘交还’给领主,再经领主‘接纳’后才能取得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契约与法律的基础上(注重程序与习惯法);据材料二“领主与份地受让人的约定条件、交换过程以及相关义务都载入庄园法庭的卷档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等级所有);据材料二“农民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交换和买卖,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收回”可知,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据材料二“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类型多样。作用:根据所学,可从维护封建领主的权益和庄园秩序;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促进封建化进程等角度回答。(3)宋代:根据材料一“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可知,宋代的诉讼案例渗透宗法观念。西欧:根据材料二“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可知,西欧诉讼案例凸显协调精神。
17.(2023·重庆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
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自治”“交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万国之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精,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左传》;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间边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
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2)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
(3)贡献: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
意义: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可知,近代国际法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根据材料一“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可知,近代国际法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2)评析:根据材料二“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3)贡献:根据材料三“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可知,非洲国家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根据材料三“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可知,非洲国家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根据材料三“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可知,非洲国家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高分达标19—丝绸之路——古今中外聚焦点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联考)2022年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内涵。一艘20米长的南宋福船,船身断裂但结构仍较完整。这种福建造的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另一艘正待发掘。“如此完整的宋代沉船,国内少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片)、漆木器、建筑构件等文物,瓷器绝大部分为龙泉窑产品,还有瓯窑褐彩瓷、建窑黑釉瓷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D )
A.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口的事实
B.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践行“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注脚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遗址作为实物史料,可以佐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史实,丰富其内涵,考古工作者全面深入调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存,能够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D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在温州发现遗址,无法直接证实是主港口,排除A项;遗址考古作为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史学价值不必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
2.(2023·吉林辽源)继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上述史实说明中国( C )
A.区域外交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奠定外部环境
B.对外交往局限在经济领域
C.针对世界和平发展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D.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作用
【解析】 “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成立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的召开都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共同梦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C项正确;“一带一路”是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并非区域外交,排除A项;“一带一路”不能说明中国外交局限在经济领域,排除B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且此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山东潍坊)过去,古丝绸之路最知名的产品是丝绸、茶叶、瓷器,今天在“一带一路”上川流不息的是高铁、核电、航天科技等。如中国国家电网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华为陆续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签署5G合作协议等。这表明当今中国( C )
A.积极加入经济区域化集团
B.科技实力领先世界
C.推动多中心的经济全球化
D.努力推进大国合作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高铁、核电、航天科技等方面的商贸合作,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合作新平台,表明当今中国正推动多中心的经济全球化,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全球化而不是区域化,排除A项;中国部分科技实力领先世界,排除B项;“一带一路”推进的并非只是大国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北京通州)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D )
史实 结论
A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得以实施
B 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C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D 2013年9月,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说明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D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得以实施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非1956年的“双百”方针,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排除B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浙江温州)中国“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座城市,开行列数从2012年的42列增加到2021年的15 183列,一改往日搭载货物“去多回少”的局面,重点枢纽间去程和回程开行数量基本实现双向均衡。“中欧班列”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 A )
A.“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
B.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C.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
D.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倡议,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中欧班列”的发展变化正是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不是主要方面,排除C项;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属于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并不是“中欧班列”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江苏统考)据下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C )
时间 (2018年) 名称 主旋律 主旨演讲
4月8日—11日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改革开放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
6月9日—10日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弘扬“上海精神” 《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
9月3日—4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一带一路” 《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
11月5日—10日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市场开放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A.已经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D.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C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A项;“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所述活动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海南统考)下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
“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
考察时间 2013年8月—2017年8月 2011年9月—2018年4月
媒体总数/个 6 7
报道总数/个 946 47
英国 态度分析 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好处 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的影响
内涵认知 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议 以中国为中心,中国至上
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 A )
A.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B.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认可
C.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当代外交关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的推介,为世界经济发展及新兴国家的成长等提供了中国思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无法判断欧美其他国家舆论的态度,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就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贡献,没有体现大国关系协调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浙江模拟)2018年以来,大陆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帮助台商台企拓展大陆内需市场。截至2022年6月,41家台资金融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53家台企在大陆上市。这说明( B )
A.“一国两制”在台湾成功实践
B.两岸融合发展逐步走深走实
C.和平方式是统一必由之路
D.“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陆支持台胞台企到大陆投资和进行其他商贸活动,有利于加强两岸经济联系和合作,反映了两岸融合发展逐步走深走实,B项正确;“一国两制”还未在台湾成功实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两岸融合发展,而非统一方式,中国政府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排除C项;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归纳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材料所述主要是两岸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湖北十堰)据统计,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这反映出( D )
A.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呈现加快趋势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C.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理念、中国倡议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为国际社会认可,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D项正确;“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快”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各国共识”用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否已逐步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浙江联考)2017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着“中国赢了”(China Won),这是《时代》周刊历史上第一次用两种语言刊登标题。这一期杂志的《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家,并提出五个事实来解释为何中国正在超越西方。下列选项在布雷默文章中不可能提及的是( D )
A.中共十九大顺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B.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存在着优越性
C.中国的“一带一路”给世界和中国提供巨大经济推动力
D.中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与全面现代化还有差距,D项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大召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中国“一带一路”都可能被提及,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2023·北京顺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其主要成就包括( D )
①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③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改革开放前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2023·天津红桥)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C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美国无力主导世界格局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并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C项正确;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一般情况下,代表不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排除A项;目前世界格局仍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排除B项;“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北京石景山)下图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卡塔尔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2016年中国铁建与当地公司组成联合体中标卢赛尔体育场项目。同时,全球20多个国家的110家企业、7000多名建设者也参与了该体育场的建设。该体育场的修建( C )
①反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②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③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的成果
④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卢赛尔体育场是由全球20多个国家的110家企业参与建设的,7000多名建设者来自世界各地,反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①正确;全球共同参与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②正确;材料只提到全球20多个国家,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无关,③错误;全球多个国家汇聚卡塔尔,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④正确。①②④正确,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2023·江苏南通)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和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基本共同点在于( A )
A.“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强调国际统一战线
C.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
D.凸显意识形态斗争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不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有助于我国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也不因社会制度差异而取消合作,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A项正确;国际统一战线这一概念在“三个世界”理论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皆未体现,排除B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于中共十八大以后,“三个世界”理论并未立足于此,排除C项;“三个世界”的划分并未以社会制度为标准,“一带一路”倡议也说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北京朝阳)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A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A项正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邻国,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题
16.(2023·河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
经济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茶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
“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三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的丝绸之路,到“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的茶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遗成功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助力茶产业扬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经贸合作的桥梁。
——摘编自柯颖《“中国茶”申遗成功:
让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有利条件。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路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传承的内在联系。
【答案】 (1)原因: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的带动。
影响: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有利条件: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发展理念的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
(3)内在联系: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可知,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根据材料一“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根据材料一“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及所学可知,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的带动。影响:根据材料一“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及所学可知,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可知,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根据材料一“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及所学可知,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中国茶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可知,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及所学可知,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根据材料二“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可知,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可知,新发展理念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3)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等方面说明。
17.(2023·新疆乌鲁木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材料一 “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材料二 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
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2)发展表现: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建立在已有合作平台基础之上;开放性更强,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以各国利益共享为目标。
积极影响:①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②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国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③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吸收现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及佛教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
【解析】 (1)特点:结合材料一“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繁盛于唐宋元”得出: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结合材料一“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得出:分陆海两道,连接东西方的主要通道。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导“政府政策、封建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科技进步、安史之乱后北方陆路交通的衰落”等。(2)发展表现:结合材料二“在国内……在国际……东牵……西系”得出:地域范围更广;结合材料二“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得出:建立在既有的国际合作平台基础之上;结合材料二“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得出:全方位开放(或开放性更强、联系更紧密);结合材料二“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得出:各国利益共享。积极影响:结合发展战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多方面影响回答。从经济方面看,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等等。从政治方面看,有利于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国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从文化上看,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也有利于中国吸收现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及佛教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高分达标20—工业革命——中西发展关联化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昌平)下表为近代“东方文化派”的代表性思想内容。据此可知,“东方文化派”的认知( A )
思想内容 出处
肯定欧洲现代文明的成功,又指出它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主张东西文化互补 1915年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怀疑态度,从整体上和根本上坚持中国文化优越论 1916年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等
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宣告近代欧洲“科学万能”论调的破灭,强调发扬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系统 1920年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A.基于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反思
B.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C.成为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
D.改变了救亡图存的路径
【解析】 根据“主张东西文化互补”“从整体上和根本上坚持中国文化优越论”“发扬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系统”等信息可知,这些观点都是对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反思,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A项正确;“东方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反思和见解,和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更没有改变当时救亡图存的路径,排除B、D两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成为主流,排除C项。故选A项。
2.(2023·广东广州)1886年,杜库雷在《文明简史》中宣称:“在我们这个时代,欧洲人正在使非洲和亚洲得到再生。始于东方的文明又回到了东方,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光来自东方,但正是西方把它带回给东方,使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灿烂。”这一观点意在( C )
A.强调西方对东方文明促进作用
B.阐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
C.掩盖欧洲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
D.说明东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
【解析】 材料中杜库雷认为西方殖民扩张是传播文明的重要方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混淆了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西方对东方文明促进作用”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杜库雷试图掩盖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阐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说明东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3.(2023·新疆昌吉)上海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开埠之前家庭照明依靠豆油灯或菜油灯,近代西人寓沪后才逐步引进了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上海道台曾专门颁发过《禁用火油灯示》,煤气灯“缔造之始,谣繁兴”,电灯出现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反映出( A )
A.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加深民族危机
D.上海民众对西式生活的普遍抵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上海道台曾专门颁发过《禁用火油灯示》,煤气灯‘缔造之始,谣繁兴’,电灯出现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可知,煤气灯、电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造谣毁谤的声音很多,后来才逐步接受,体现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危机的内容,排除C项;“普遍抵制”说法过于片面,没有A项说法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浙江杭州)一位同学为了研究一个主题进行地图材料搜集,搜集到下面的三幅地图。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 )
A.从分散到整体世界的形成
B.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C.经济全球化完全实现历程
D.科技革命与世界交通
【解析】 材料展现了古今世界的贸易和世界贸易交通的实现,这一变化展现了世界各地从彼此隔绝到紧密联系局面的形成,A项正确;B项以偏概全,排除;经济全球化还未完全实现,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世界贸易与世界交通,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南联考)2021年,驻港国安公署署长郑雁雄指出,香港人从来讲广东话、写中国字、食中国菜、过中国节,有的人还会写书法、画国画、唱粤曲、打功夫、看中医、拜“妈祖”等,当然也会食西餐、讲英文,跟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但都是以中国人身份出现的。这表明,香港人( B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B.具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
C.善于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交往
D.注重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
【解析】 根据材料“讲广东话、写中国字、食中国菜、过中国节,有的人还会写书法、画国画、唱粤曲、打功夫……但都是以中国人身份出现的”可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且强调中国人身份,说明香港人具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香港人会食西餐、讲英文,但主要强调的是香港人的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材料没有体现香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香港人跟外国人打交道,但没有讲是西方人,体现不出香港人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交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香港人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河北沧州)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士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 B )
A.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
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
C.东西方的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
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了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
【解析】 根据材料“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士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可分析得出,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善于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未反映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西方审美追求一致,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7.(2023·山东临沂)1890年,薛福成提出:“《尧典》之定四时,《周髀》之传算术,西人星算之学未始不权舆于此。其他有益国事民事者,安知非取法于中华也?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化,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说明( C )
A.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
B.西方国家强于中国的原因
C.学习西方长处的合理性
D.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互动性
【解析】 根据材料“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化,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可知,薛福成认为西方现有的科学成就是学习古代中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也可以取西方之长,因此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说明学习西方长处的合理性,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8.(2023·河北统考)《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材料旨在强调( C )
A.殖民地人民反侵略革命兴起
B.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C.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势在必行
D.东西方矛盾日益突出
【解析】 材料“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强调的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与殖民地人民反侵略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及东西方矛盾的突出说法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2023·福建泉州)下表是建国以来部分学者编写世界史的相关视角和内容。据下表可知,建国以来世界史的编写( D )
年代 作者、著作 世界史编写的相关视角和内容
1962年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人民群众为主角
1994年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构世界史的宏观体系,考察世界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
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展示了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见解,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历史编写体系
A.确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
B.借鉴了苏联的世界历史研究模式
C.促进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D.逐步构建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
【解析】 由材料可得出,建国以来通过诸多史学家的研究,形成了以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特有的世界史的一套体系,说明构建了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D项正确;A、B、C三项只能分别体现材料的一部分,排除。故选D项。
10.(2023·西藏拉萨)下表是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国别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德意志诸邦 (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D )
A.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西方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尖锐
C.工业化浪潮缩小了东西方差距
D.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美
【解析】 从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的分布来看,西方国家的比重显著上升,而亚洲国家的比重显著下降,这说明西方国家抓住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转移到欧洲,D项正确;18世纪引领世界潮流的是西方国家,A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工业革命拉大了东西方的差距,C项排除。故选D项。
11.(2023·广东东莞)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B )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知识青年以救亡图存为主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B项正确;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能够满足青年救亡图存愿望的思想,排除A项;知识青年欢迎“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追求某种利益的功利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知识青年欢迎某种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学术思想的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江西南昌)在近代中国,林则徐提出“悉夷”就承受了巨大压力,及至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受到的抨击更为猛烈,“以夷变夏”“溃夷夏之防”“为倡乱之阶”。梁廷枏在评述鸦片战争的《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抗英称赞有加,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表认可,甚至激烈批评。这些从整体上说明( C )
A.顽固派势力阻碍近代社会的转型
B.政治变革提上重要议程
C.晚清国内士人对西学态度的差异
D.“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
【解析】 结合材料中“悉夷”“溃夷夏之防”“对林则徐抗英称赞有加”“对‘师夷人技以制夷’……甚至激烈批评”等信息可知,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的打开,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对怎样看待世界有不同的态度,C项正确;A、B、D三项分别代表一部分材料信息,排除。故选C项。
13.(2023·湖南统考)下表所示为1775—18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织品价值数据(单位: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C )
时间 1775—1779年 1780—1784年 1785—1794年 1795—1799年 1817—1819年 1820—1824年
价值 27 767 378 696 1 586 662 1 556 419 1 951 267 2 042 102
A.传统经济已失去了竞争力
B.沦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
C.保持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D.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及数据可知,从1775年到18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织品价值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此时中国保持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C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竞争力,排除A项;沦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清政府“海禁”政策未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四川绵阳)下面是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C )
A.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C.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D.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解析】 根据材料“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可知,在福利洋行销售的商品中,有加利福尼亚面粉、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等西方商品,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是《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排除A项;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湖北联考)1931年5月,国产第一辆汽车问世,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其余部件均由民生厂自制。民生厂还曾同国外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交换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B )
A.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就受制于洋人
B.近代民族工业与外国工业有业务联系
C.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完全自主
D.民生厂是中国典型的合资性质的企业
【解析】 根据材料“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曾同国外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交换信息”可知,民族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外国同行保持紧密的联系,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与外国工业有业务联系,B项正确;由材料“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其余部件均由民生厂自制”可知,中国汽车工业有一定的自主性,排除A项;该车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说明近代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实现完全自主,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民生厂的企业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题
16.(2023·山东泰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
——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
现代化的唯一标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
(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答案】 (1)应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二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以及君主立宪运动等,探索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索。但由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出现。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民主政治进程受阻,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但忙于内战,收效甚微,直至中断。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初具规模。1979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认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的阶级结构而形成的,曾经取得巨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取得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解析】 (1)应对: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可知,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二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以及君主立宪运动等,探索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索,但由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一“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出现,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民主政治进程受阻,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但忙于内战,收效甚微,直至中断;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初具规模。根据材料一“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可知,1979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认识:根据材料二“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的阶级结构而形成的,曾经取得巨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取得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17.(2023·辽宁抚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的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定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定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征:运河运输与海上运输有机结合;得到政府的扶持;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工业革命后衰落。
(2)不同之处:设置机构管理;与外国航运公司相竞争;航运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采取措施反对垄断。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解析】 (1)特征:依据材料一“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得出,运河运输与海上运输有机结合;依据材料一“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得出,得到政府的扶持,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依据材料一“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7世纪中期”得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工业革命后衰落。(2)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得出,设置机构管理;依据材料二“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得出,与外国航运公司相竞争;从航运的地区分布得出,航运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依据材料二“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得出,政府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主要原因:从外国列强的入侵分析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得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11人文通达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10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