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部分含解析)

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据此可知,世卿世禄制( )
A.导致礼崩乐坏的出现 B.是周朝集权制的威胁
C.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D.促进了士族集团崛起
2.战国时期,法治是一种集刑罚、奖赏、内政、外交、军事、商业、权谋等手段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治理方法,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也;以战去战,以刑去刑”。这反映出( )
A.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 B.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法治适应了时代需求 D.民本思想为各国接受
3.表是不同时期与户籍有关的信息登记表,此表可用来研究秦汉( )

里耶户籍简(秦) 居延汉简(西汉)
居住地 √ √
户人+姓名 √ √
爵位或职位 √ √
财产(房屋、奴婢、牲畜等) ×有奴婢姓名 √
纳赋服役 × √
A.国家治理能力 B.基层组织结构 C.赋税征收程序 D.地方行政制度
4.南北朝时期,出现“中书监、令不愿或不能承担起草诏令的大量事务,就很自然地由地位低的中书舍人来操办,机要实权逐步由监、令转移到舍人手中。”这一现象( )
A.提高了官员素养 B.导致了士族衰落 C.扩大了阶层流动 D.有利于君主专制
5.北魏冀州人费羊皮卖女葬母,女被卖给张回后又被其转卖给梁定之。针对此案,帝诏:“羊皮卖女葬母,孝诚可嘉,便可特原。张回虽买之于父,不应转卖,可刑五岁。”据此可以推测当时( )
A.儒家伦理渗透司法审判 B.民众具有极高法律素养
C.古代司法取决于统治者 D.北魏法律注重保护人权
6.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说道:“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饮血焉。”从而他主张在民族关系方面“深达理源”“持盈知足”。这一民族观( )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 B.体现了狭隘的华夷观
C.否定了前朝的民族政策 D.源于民族交往的实践
7.《王祯农书》记载“不问地之坚强轻弱,莫不任使,欲浅欲深,求之型箭,欲廉欲猛,取之犁梢”。这一农具指的是( )
A.耒耜 B.曲辕犁 C.耧车 D.铁锹
8.北宋仁宗时期,在中央设置台谏,其官员必须有京朝官的资格,且当过地方官。仁宗曰:“事行之于天下以为不便,则台谏得言其失,于是改之为易。”据此可知,设置台谏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治理效力 C.削弱宰相权力 D.防止地方专权
9.清人储大齐认为,元代行省“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该学者意在说明“犬牙交错”的划分( )
A.防止地方割据 B.协调地区差异 C.造成元朝灭亡 D.阻碍军事防守
10.据表可知,当时( )

永乐十五年 “颁《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书于六部,并与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学”
永乐十七年 “《为善阴陟》书成,命赐诸王群臣及国子监天下学校”
永乐十八年 “颁《孝顺事实》书于文武群臣及两京国子监天下学校”
A.官员的素养得到提升 B.选官制的平民化趋势 C.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D.学校教育为政治服务
11.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 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12.1911年,“建设新中国”一语在中国革命性的书刊上频繁出现,并与推翻旧政府的话语相连,它的宗旨在于使将来的“新中国”成为“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这反映革命派(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旨在确立民主共和制
C.实现了国民权益共享 D.试图联合各阶层民众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这说明当时( )
A.国内商业发展环境改善 B.北洋政府注重民生发展
C.民族企业管理体制创新 D.实业家的经济观念落后
14.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这一做法( )
A.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 B.扩大了边区政府阶级基础
C.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D.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15.自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共召开了两次国家级别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分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对这些劳模和先进生产者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B.立足制度建设和群众动员
C.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D.开展大规模除旧布新运动
16.图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执照。这一执照( )
A.见证了温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 B.反映了政府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
C.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体现了城市所有制变革的伟大成效
17.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写道:“每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叫做万民法,它包括着各民族实际需要和生活必须制定的一些法则”。由此可知( )
A.罗马法律适用于世界各国 B.万民法即世界性法律体系
C.万民法注重维护公民利益 D.罗马法有应势而变的精神
18.1075年,教皇宣布有权废除皇帝国王。威廉一世为此规定:未经国王赞同,教皇的一切命令不能在英国生效;未经国王许可,教会法庭不可审判男爵和政府官员。威廉一世的规定( )
A.使英国摆脱了教会控制 B.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C.体现了强化王权的决心 D.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精神
19.中世纪时期,在基督教的神学统治下,人们形成了预成论和原罪说的儿童观,游戏被视为放纵,使儿童沉湎其中,应该被禁止与约束。这反映中世纪基督教( )
A.有社会教化功能 B.凌驾于法律之上 C.控制了社会思想 D.行使议会的权力
20.美国联邦国会公开征集的宪法修正案被称作《权利法案》,其中确认“宪法中列举的权利并不是人民享有的全部权利”“任何没有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或禁止各州政府行使的权力,仍归各州或人民保有”。据此可知,《权利法案》体现的原则是( )
A.自然权利 B.人民主权 C.分权制衡 D.民主共和
21.17世纪中叶,国家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而不是帝国、王朝或宗教信仰。某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该和约( )
A.否定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D.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
22.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如《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这一规定反映了( )
A.文官制度的规范化 B.官员腐败逐渐杜绝 C.政党斗争趋于缓和 D.主权在民得到贯彻
23.图发表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名为“穿旧衣裳的商人:教儿童如何偷窃”,作者旨在揭露英国社会发展中( )
A.现实引发道德危机 B.贫富差距逐渐严重 C.工人级命运悲惨 D.资产阶级剥削残酷
24.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耐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 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对外政策全面调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其基本标志是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确定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
二是在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又增添了新内容,即不结盟。
三是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到突出的地位,用以发展同世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四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
五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六是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七是充分运用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外交政策调整后的具体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并谈谈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9分)
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 CCADA 6~10 ABBDD 11~15 ADAAA 16~20 BDCAB 21~24 BAA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
(1)(12分)
措施: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酎金夺爵;十三州刺史制;迁徙豪强到关中。(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意义: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的诸侯王割据的局面);限制和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8分)
特点: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对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重视法律的作用;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每点2分,共8分)
(3)(5分)
看法:国家治理模式应与现实国情、历史背景、民族愿望相吻合;要彼此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治理模式差异,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国家治理须坚持德法并治加强多元化的政治管理体制;国家治理要尊重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每点2分,三点5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6.(12分)
示例:
题目: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
就物种交流而言,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相对隔绝,但是也存在着彼此临近地区间或各大洲内部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网逐渐形成。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等作物以欧洲为中介传播到亚洲,欧亚的小麦、燕麦、大麦、马、牛、猪等物种也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玉米、马铃薯等提供了可靠食物来源,丰富了粮食种类,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也提高了抗饥荒能力。食物物种交流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在中国,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就思想文化交流而言,中国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茶文化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欧洲的启蒙思想、源自非洲但兴于欧洲的咖啡文化对中国影响也很深刻。
就政治制度交流而言,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也学习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尽管在文明交流过程中,也存在着疾病的传播、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阻碍交流甚至拒绝交流,而应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交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历史证明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
(题目2分,论述9分,总结1分)
27.(15分)
(1)(6分)
内容: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不结盟;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发展同世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充分运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9分)
意义: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原则:符合国家利益;国家间应和平共处,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外交;各国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与时俱进。(每点2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C 本题考查世官制。由材料可知,国家政治受氏族集团影响巨大,地方集团势力的发展不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导致过于绝对,排除A;周朝并未形成集权制,排除B;士族集团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
2.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切实利益,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适应了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求,故选C;材料注重论述法家思想,并未侧重百家争鸣,排除A;秦朝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各国变法采取法家思想,并未确立起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各家对民本思想的态度,排除D。
3.A 本题考查秦汉户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户籍信息的登记能够强化基层管理,便于国家控制民户,信息的完善度体现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当时的基层管理组织,排除B;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赋税征收程序,排除C;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排除D。
4.D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由材料可知,政务大量由地位低的中书舍人操办,有利于君主专制,故选D;事务转移不能提高官员素养,排除A;由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出现并不断壮大,排除B;南北朝时期,选官制仍然是九品中正制,扩大阶层流动,与史实不符,排除C。
5.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由材料“北魏皇帝的诏令”可推测儒家伦理渗透了司法审判,故选A;由材料可知,审判结果是皇帝下诏,并非民众,不能推测其民众极高的法律素养,排除B;统治者对司法有较大影响,但取决于过于绝对,排除C;由羊皮卖女判决为无罪可知法律并未保护人权,排除D。
6.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观念的变化。由材料可知,杜佑认为各民族间都经历过上述阶段,而民族间的种种差距,是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造成的,并非天然如此,也并非固定不变,“华夷同源”的观点有利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故选A,排除B;两汉时期的天下大同的大一统观念与杜佑的民族观有相似之处,杜佑并非否定,只是继承发展,排除C;史学家观念的提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未完全根源于实践,排除D。
7.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耕作工具。由材料可知,这是曲辕犁的特点,故选B。
8.B 本题考查宋朝中央行政机构。由材料台谏官员地位高,其职为“得言其失”可知,台谏的设置是为了了解民间动态,督察政策施行,以便君主准确掌握信息,从而强化治理能力和效率,故选B;行政效率注重程序上的运行,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对相权的牵制,排除C;台谏监察政策的推行,并非监察地方权力,排除D。
9.D 本题考查元代犬牙交错的行省制。由材料可知,学者意在说明“犬牙交错”导致各地失去据守之险,阻碍了军事防守,故选D;元代行省能够防止地方割据,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行省制下地方差异的协调,排除B;元朝的灭亡是多方因素的影响,并非行省制,排除C。
10.D本题考查明代儒学发展。由材料可知,儒家经典一经颁布,就传之于百官和学校,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从而为政治服务,故选D;明清科举制逐渐走向僵化,官员素养并未提升,排除A;本题并未说明官员的来源,排除B;汉武帝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时间不符,排除C。
11.A 本题考查史料价值。材料的差异反映了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观,英国不愿成为清朝藩属国,出于各自的主观意图产生了不同的记载,故选A。
12.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由材料可知,革命派强调推翻旧政府,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国家是“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即为社会各阶层,故选D;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是结果,材料不得而知,排除A;由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实现国民权益共享,排除C;材料强调联合各阶层,而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政体,与材料不符,排除B。
13.A 本题考查近代经济政策。由材料可知,北洋政府颁布的章程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而在这时期改善了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故选A;民生发展需进行社会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中的政策是政府行为,且未阐明民族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实业家的作为,排除C和D。
14.A 本题考查中共的制度探索。由材料可知,本题情景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鼓励学习中国史,加强国人民族意识,适应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故选A;加强中国史学习无法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目的,排除C;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D。
15.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材料可知,奖励了大量的劳模和先进生产者,而这一时期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符合其需要,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制度建设和除旧布新运动,排除B和D; 素质教育是1985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
16.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材料中由政府颁布的个体工商户执照,表明政府和人民在思想上的解放,故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1979年建立的,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C;所有制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D。
17.D 本题考查罗马法。由材料可知,市民法到万民法的变迁说明罗马法有应势而变的精神,故选D;罗马法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等,不适用于世界各国,排除A;国际法才是世界性法律,排除B;万民法维护公民和自由民的利益,排除C。
18.C 本题考查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由材料可知,威廉一世的规定是针对教皇的宣言而提出的,王权高于教权,体现了强化王权的决心,故选C;宗教改革才使英国摆脱教会统治,排除A;材料着重强调强化王权,排除B;材料中的规定来自于皇帝,并非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排除D。
19.A 本题考查宗教教化。由材料可知,人们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说明在当时基督教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宗教教化与法律的冲突,无法体现两者关系,排除B;控制了社会思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议会司法权的确立开始于资产阶级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
20.B 本题考查西方法律制度。材料所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故选B,排除A、C、D。
21.B 本题考查国际法。由所学可知,该和约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适应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该和约并未否定封建统治和结束罗马帝国的统治,排除A和D;该和约之后,欧洲各国仍然有战争,排除C。
22.A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由材料可知,各国加强对公务员道德行为的管理,体现了文官制度的规范化,故选A;杜绝官员的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并未阐明文官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和主权在民,排除C和D。
23.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图主要描述了道德方面的问题,说明作者旨在揭露英国存在的道德问题,故选A;材料中的漫画能反映英国存在贫富差距,但贫富差距严重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排除C和D。
24.D 本题考查农业现代化发展。由材料可知,美国的粮食战略会威胁国家安全,因此各国需注重农业耕地和国家安全,故选D,排除A、B、C。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部分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