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高一12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国民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
A.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2.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些猛安谋克被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
A.利于金朝封建化进程 B.保障了金朝政权的持续稳定
C.消除了金朝民族矛盾 D.造成北方野兽泛滥民不聊生
3.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4.司马光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司马光(  )
A.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 B.认为变法虽有成效,但总体否定
C.认为变法虽有不足,但总体肯定 D.完全否定了变法
5.经考古发现,在一大批大汶口文化墓葬的人骨中,存在使用硬物反复敲打牙齿使齿根折断,然后拔除的情况,无论男女拔牙率都在60%以上,拔掉的牙齿大部分固定为一对上颌侧门齿,只有极少数拔除的是其他牙齿,这反映当时( )
A.统治者利用宗教操控民众言行 B.民众普遍患有严重的牙科疾病
C.已经出现较为固定的社会习俗 D.开始出现标新立异的情趣追求
6.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清政府的行为( )
A.奠定了施琅收复台湾的坚实基础 B.巩固了东南亚国家与清朝的关系
C.反映了政府大力扶持海上的贸易 D.表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7.“团中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造成义和团这一举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基于仇外对西方器物的大规模毁坏
B.小农经济模式下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制
C.义和团“扶清灭洋”思想的大胆实践
D.义和团具有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
8.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苏区税收的基本原则是重担归于剥削者,征收的标准为贫农中农税轻,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灾区按灾情轻重减税或免税。这一原则
A.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C.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D.兼顾了阶级原则与革命原则
9.《宋史·职官志一》载:“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这主要反映了宋代官制的哪一特点?( )
A.官称与实职分离 B.幕僚制度盛行 C.三省制名存实亡 D.百官权力分散
10.下图是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一书中对近代中国某个沦陷城市的描述。据此推断与该城市沦陷相关的战争是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枣宜会战 D.武汉会战
11.1878年,时任李鸿章幕僚的薛福成以普法战争为例,写道:“昔普之攻法也,其初静以待动,示不用兵,逮闻法将伐普,始以电报召诸将,不十日而数十万之师,毕入法境,遂使法人不及措手。此铁路之为用大也。”薛福成力图说明( )
A.面对列强侵略应主动反击 B.中国必将取得中法战争胜利
C.中国欲富强必以强兵为先 D.修铁路有助于抵抗列强侵略
12.1936-1937年,国民政府相继在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设立农村合作委员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通过合作社与合作金库等基层金融机构推行救济贷款、农业合作贷款、农产押贷等贷款业务。下面为1937-1941年西南农村合作社发展概况表(单位:个)。由此可知,西南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时间 四川 贵州 广西 云南
1937年 2374 1487 20 129
1938年 8263 4338 507 234
1939年 16693 6694 4532 829
1940年 24 146 9593 16334 4086
1941年 23 599 10 427 19 066 6456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为中国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工业布局的改变 D.便利了国民政府的经济掠夺
13.有学者说:“对于实际推行并公开领导这一革新运动的光绪帝,说他是一个维新皇帝理所当然。”能够说明该观点的是,“这一革新运动”
A.确立议会制度 B.废除科举考试
C.推行君主立宪 D.推动思想启蒙
14.下图反映的是中国早期某政治制度的重要信息,空白处应为(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5.据《资治通鉴》,“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胡三省感慨的是( )
A.孝文帝的改革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汉族发展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 D.隋唐历史影响后世
16.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 )
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 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 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开始时以军事工业为重点,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遇到了亟待解决的财政方面的困难以及原料和燃料等问题。因此,必须相应地发展煤、铁等工业。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所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轮船运输、燃料、原料、铁路、电报、纺织等民用企业。
——摘编自齐春晓《简述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企业》
材料二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和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18.(1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政府为了避免出现“举世舍农桑,趋商贾”采取了什么政策?
19.(14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严复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叶隽《严复、蔡元培在北大精神初构中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余言皆视乎一己之志愿如何,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
——宋教仁日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体用一致”的内涵,其思想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宋教仁的“志愿”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这种“志愿”建立哪种类型的“政治”?这种“政治”与材料一所倡导的“政治”相比在实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20.(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 “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金熙宗禁止部分狩猎行为,保护庄稼种植,这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由此反映了女真民族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发展,是金朝逐渐封建化的表现,A项正确;金熙宗的举措主要是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但并不能据此说明能够保障金朝政权的持续稳定,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禁止部分狩猎行为不一定导致野兽泛滥而民不聊生,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时间1937年以及“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信息说明说明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故选择D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4.D
【详解】材料可以翻译为“今介甫您为政,尽数变更祖宗旧法,应在先的放后边,应在上的放下边,应在右的放左边,事成的被毁掉,每天日以继夜地辛苦工作,不得休息,却使上自朝廷,下至民间,从京师到四边,士大夫、官吏、兵士、农民、工匠、商人、僧侣、道人,没有一个能按部就班地生活,纷纷扰扰,不能安居乐业”,根据译文,说明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的变法,D项正确;材料完全否定不是肯定,A项错误;材料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B项错误;材料完全否定,没有总体肯定,C项错误。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尸骨中,固定形式的拔牙现象非常常见,这是形成固定社会习俗的表现,C项正确;此时是原始社会时期,尚未有阶级和统治者,而且材料看不出宗教成为统治手段,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拔牙行为并非为牙科疾病为主导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此时为民众追求标新立异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本题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体现的是清朝通过对南海诸岛的巡查来宣誓对南海诸岛的主权,D项正确;清政府收回台湾是在1683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东南亚周边国家,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7.B
【详解】据材料描述可知义和团对外来文明采取了极端仇视、盲目抵制的态度,导致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制,故选B;A项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根本原因,排除;“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提出的口号,也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不是导致题意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
8.D
【详解】本题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苏区的税收为切入,考查土地革命。材料中的税收原则体现于剥削者与农民有明显区别,农民阶级内也有区别,这些都有利于革命的推进,体现了阶级性与革命性,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支持,不能说这一个措施保证了它的顺利推进,排除B项;这些措施为根据地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不能为抗日战争作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可知官员有官无职,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A项正确;幕僚制度是指中国古代权臣、戎帅、疆吏、牧守引荐亲信士人以入府署参与行事决策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名存实亡,材料没有这类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官职层次重复,机构空前庞大,不能说明百官权力分散,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城市太大”“黄浦江”可知,该城市是上海,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终上海陷落,故选B;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武汉会战与“黄浦江”无关,排除A、C、D。
【点睛】
11.D
【详解】根据题干“遂使法人不及措手。此铁路之为用大也”可知,在1787年薛福成通过普法战争的例子想要说明在普法战争中之所以普鲁士获得胜利,铁路起到重要作用,进而说明修建铁路有助于中国抵抗列强的侵略,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主动反击问题,排除A项;中法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83年,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铁路的作用,并非强兵,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考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农村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发展农村合作社,推行救济贷款、农业合作贷款、农产押贷等贷款业务,有利于发展西南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推行土地私有制,不可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故排除A 项;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农村合作运动,涉及的是农村经济问题,与工业布局无关,故排除C项;根据农村合作社的贷款业务可知,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开展农村合作运动,并不是为了掠夺经济,故排除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光绪帝公开推行并领导的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运动推动了思想启蒙,选项D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并未确立议会制度,排除A;废除科举是在1905年,清末新政中,选项B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并未推行君主立宪,排除C。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宗法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是有利于团结稳定。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元姓,以黄帝为祖,大量吸收汉文化,这直接影响了隋唐时期历史,因此胡三省感慨“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即汉族发展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没有指出隋唐历史对后世的影响,而是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其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此后臣民多借助天象变异的时机抨击时弊、讥讽权贵。题干中汉宣帝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新儒学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实际效果仍受制于专制皇权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新儒学为政治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官员直言敢谏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背景: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扩大;军事工业出现资金困难;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任答3点)
(2)进步之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关注民生。(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兴办民用企业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考查其背景就要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即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近代工业的传入;由材料一中信息“急待解决的财政方面的困难以及原料和燃料等问题”可知,举办民用企业的背景之一是解决兴办军事工业出现资金、原料等困难;由所学可知,面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扩大,举办民用企业是要与洋商争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二中信息“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可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商业;材料二中“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体现了关注民生;材料二中“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和设立道学”,体现了改革教育的进步之处;材料二中“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体现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8.(1)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社会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主要原因:农业经济发达;官府放宽商业限制。变动:“贱商”观念改变;婚姻论财;门第观念淡化。
(3)政策:重农抑商
【详解】(1)表现:根据“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得出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根据“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得出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社会影响:根据“土地买卖愈益盛行”得出:土地买卖盛行;根据“‘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得出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根据“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得出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根据“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得出农民生产热情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原因:根据“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得出农业经济发达;根据“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得出官府放宽商业限制。变动:根据“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得出“贱商”观念改变;根据“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得出婚姻论财;根据“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得出门第观念淡化。
(3)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认为当时经商风气盛行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如“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政府为了避免这些消极影响,采取了重农抑商。
19.(1)内涵:既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质:批判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不改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积极在中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倡导改良中国传统政治。
(2)志愿: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类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不同:材料一主张用政治改良的方式达到目的;材料二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内涵,根据材料“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体用一致”中“体”指的是政治制度,“用”指的是先进技术,因此材料中“体用一致”指既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张“中体西用”,即以中国的纲常伦理、政治制度为核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这时期提出“体用一致”实际上就是对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批判,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获取信息的能力。“志愿”,由材料二中“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可得出,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类型,依据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同,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一中“政治”指君主立宪制,通过改良实现;材料二中“政治”指民主共和制,通过革命或暴力实现。
20.(1)变化: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
影响: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影响:对中国: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对英国: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对印度: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
(3)认识: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急需扩大海外市场;英国棉制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速度远不能满足英国纺织利益集团的要求;纺织利益集团积极策动侵略,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详解】(1)变化根据“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可从棉花的种植区域方面概括;影响:需要抓住与棉花种植有关的棉花的买卖、生产的棉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影响:解题时需要分别从中国、英国、印度三国归纳分析,结合已学可知从鸦片战争前的三角贸易看,中国出口茶叶给英国,英国把棉织品输往应属殖民地印度,印度把鸦片偷运到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鸦片贸易;对英国从中国茶叶高关税、棉制品输往印度扩大市场方面分析;对印度主要是棉织品对印度的双重作用。
(3)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后对英国带来的影响,以及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发展了之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