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炎黄二帝热衷于发明创造 B.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D.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表明孔子主张( )
A.用礼来规范民众的行为 B.礼法结合
C.以教化养成对法的敬畏 D.外儒内法
3、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D.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4、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习俗的趋同 D.民族布局的改变
5、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6、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 )
A.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7、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8、在与外族的对抗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该时期与下列形势图匹配的是( )
A. B.
C. D.
9、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制,在地方设立布政使,负责行政;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都指挥使,负责军政。明初这一措施( )
A.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 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
10、据《吴江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盛泽(镇)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这表明该地区( )
A.经济理念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1、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 )
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平等交往 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12、李鸿章曾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所说“奇业”( )
A.主要目的是解决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 D.直接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3、近代广东潮汕地区流行一首民谣:“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枝花仔动动戏。”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爱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4、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看似偶然或者巧合,其实“新”意叠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陈独秀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 B.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强国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5、下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明: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 )
A.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 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
C.倡导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
16、1928年,毛泽东指出,“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与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战争。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民主革命发展的阶段性 B.工农武装割据的合理性
C.建立统一战线的迫切性 D.发动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鄂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武汉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
★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工业一汉阳铁厂,以及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此后,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厂纷纷建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号称“东方芝加哥”。
★1900年,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开始动工,武汉开始成为中国铁路的枢纽。此外,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谘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0年,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10月占领武汉三镇,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汉口;次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下,以湖北总工会为代表的武汉各界人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最终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请为小鄂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可从武汉与近代中国工业化、民主政治、民主革命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理章奏文书。……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前期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积极开拓疆域的强有力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政策,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法可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突然落伍,受刺激的优秀民族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该酒器是炎黄二帝时期发明的,排除A项;该酒器信息不能推断是黄帝的作品,排除C项;材料只是一件酒器,不能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感到羞耻,而且有归服之心,体现了孔子主张用礼制来教化百姓,规范民众的行为,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用礼法结合来治理百姓,也没有体现让民众形成对法的敬畏,排除B项、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A项;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CD项。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可知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是民族交融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民族差异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民族习俗趋同,排除C项;根据“内迁的少数民族”可知这是的民族布局已经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C项。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可知,科举制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皇权,排除B项;崇文抑武政策是宋朝时期实行的,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不是强化崇文抑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北宋东京城中主干道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说明当时商业围绕主干道展开,形成商业街,C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情况,排除A;材料显示的是突破了空间限制,排除B;D中的“开始”错误,排除。
8、答案:D
解析: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此时金灭掉辽,南宋偏安江南,西夏位于西北地区,所以匹配的形势图应该是D,故选D;辽和北宋此时都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BC。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在各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监察和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正确;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依然为省,三司分权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A项错误;明代的三司分权并非是对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模仿和照搬,C项错误;三司分权,职责分明不易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盛泽(镇)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可知,当地农民的经济理念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此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府,B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故D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清朝官员在与英国的外交活动中逐渐取消了带有明显尊卑色彩的词汇,这说明其传统的外交观念发生了转变,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外交词汇的转变是逐渐融入国际外交轨道的表现,不能反映出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排除B;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并未主动向西方学习,排除C。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终无以自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所说“奇业”指的是洋务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B正确;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所以A错误;“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错误;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所以D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带来的新变化,这是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主张剪辫和废止缠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已经实现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排除C、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中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陈独秀希望借此弥补此前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不足,进而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强国,大力宣传民主、科学,以解放思想,救中国于水火,故B项正确;“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只是体现陈独秀对青年寄予厚望,陈独秀的“新”意最突出的是启蒙青年以救亡图存,故A项错误;李大钊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故C项错误;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5月1日的漫画,涉及青岛,可知表达的事件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故是想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故B正确;材料是想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并没有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故A排除;国民革命运动的时间是1924-1927,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排除;材料与工业成果无关,故D排除。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毛泽东对于小块红色区域地位的前景的判断可知,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言论旨在揭示工农武装割据的合理性,B正确;题干信息只有一个时间点,无法得出“阶段性”的特征,排除A;土地革命时期并未建立统一战线,排除C;毛泽东的言论重在强调当时的环境下,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而非阐释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排除D。
17、答案:示例:
主题: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论证:武汉受外来侵略,1858年汉口开埠通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近代企业纷纷建立,成为中国工业中心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派遣大量学生赴日本留学,武汉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1910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力量空虚,武汉革命党人策划起义,消息不慎泄露。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湖北新军敢为人先,果断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脱落清政府,其它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清帝退位。
总之,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伟大丰碑。
(其他主题:武汉是近代工业中心之一,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武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之一,推动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等。)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主题:根据“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以及材料中所涉及的武汉整个近代化历程,可得出主题为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论证:根据“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得出武汉受外来侵略,1858年汉口开埠通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根据“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工业一汉阳铁厂……”可得出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近代企业纷纷建立,成为中国工业中心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派遣大量学生赴日本留学,武汉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根据“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谘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0年,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可得出1910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力量空虚,武汉革命党人策划起义,消息不慎泄露。根据“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可得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湖北新军敢为人先,果断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脱落清政府,其它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清帝退位。最后再总结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伟大丰碑。
18、答案:(1)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皇帝身边的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
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
(2)措施: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解析:(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背景类、特点的题型,时空是:西汉(中国)。原因:根据“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可得出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根据“就重用身边的人员”得出皇帝身边的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任答1点即可)措施:根据“……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得出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根据“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得出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
(2)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特点类的题型,时空是:西汉(中国)。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即漠北战役,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根据所学可得出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结合所学可得出还有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等。
19、答案:(1)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表现:结合宋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地位变化:根据材料“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可知,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根据材料“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可知,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根据材料“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知,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答案:(1)背景:清政府顽固坚持专制统治,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步传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任答3点即可)
(2)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思考即可。政治方面,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可得出清政府顽固坚持专制统治,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和阶级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步传入。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材料二“在一系列战败之后,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得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据材料二“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可得出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据材料二“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可得出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