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
一、选择题
1.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西学东渐影响了清初测绘技术
2.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3.“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反映了( )
A.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B.秦汉注重史学研究和编撰
C.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弱化 D.秦汉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4.辽圣宗曾多次重九登高,“赐群臣菊花酒”,以后相沿不改;西夏第二位皇帝李谅祚即位后,“遵大汉礼仪以更蕃俗,求中朝典册用仰华风”。这两则史料可以说明( )
A.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B.民族政权实现礼法结合
C.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 D.中华文化推崇经世致用
5.孙中山在庆祝《民报》的纪元节的大会上说:“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法兰西大革命及俄罗斯革命,本没有种族问题,却纯是政治问题;法兰西民主政体已经成立,俄罗斯虚无党也终要达这目的。中国革命之后,这种政体最为相宜,这也是人人晓得的。”这种政体( )
A.符合近代民权主义理论 B.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C.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延续 D.直接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6.《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赋税制度的产生处于同一朝代的有( )
①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②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③出现了类似于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
A.是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B.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广泛推广
8.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据此可推断晚清关税变迁( )
A.服务于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 B.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推动了晚清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 D.说明晚清政府对列强依赖性减少
9.清朝在对外政策上,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强调“恩威并施”、“怀德为上”,而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朝的对外政策比较灵活 B.清朝政治经济实力渐衰
C.清朝面临着严重边疆危机 D.清朝天朝上国思想崩溃
10.考古学家在对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中国的一个古文化遗址发掘时发掘了大量诸如陶器、石器、骨器等考古遗物,并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和大量的干栏式结构的木建筑遗迹。这个文化遗存下的古人( )
A.最早饲养了猪、狗等家畜 B.使用木、石、青铜等工具
C.食物来源的途径相对多元 D.开启了人类农耕定居生活
11.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不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这一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
A.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C.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12.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是典型的封闭式政权。这一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元朝实行( )
A.行省制度 B.四等人制 C.驿站制度 D.诸色户计
13.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孟子认为人如果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注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 D.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14.1919年12月,陈独秀指出,“民治主义”不限于政治,应分为政治、经济两方面,明确主张“应该置重社会经济方面的”,因为“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B.借助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
C.力图维护民众政治权利 D.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5.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末年,你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有( )
A.欣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B.观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C.吃番茄炒鸡蛋 D.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
16.秦废分封行郡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北宋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元朝实行行省制。这反映了( )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摘编自《汉书·刘辅传》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赞、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选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说明材料一中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抑商的主要目的及表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
——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
材料二 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实现了与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其后果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自从儒学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能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束缚,而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从此也不能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与态度”。
——摘编自申波《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史籍来看,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经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摘编自荀长玲《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等
材料二史料:
A 《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3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D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窑砖瓦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拓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意义。
(2)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该观点,你会选择材料二中哪些史料作证据,并说明理由。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及所学可知,《皇舆全览图》的绘制,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测量,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C项正确;《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是出于长治久安、治理水患、疆界界定等需要,不能说明“政府重视边疆治理”,排除A项;仅凭一幅《皇舆全览图》,不能得出“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西学东渐与清初测绘技术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东北地区)。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的煤产量比重与关内地区相差无几,铁、钢材、水泥等重要工业品产量比重远超过关内地区,工矿业取得发展,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侵华“以战养战”的基地,D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控制,民族工业遭到摧残,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日本对东北地区是经济掠夺,不会奠定该地区工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所述“县官”一词在秦汉以后文献中大量出现,表明了郡县制普遍实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推广郡县制度,排除A项;秦汉时期史书中出现“县官”一词增多,只能说明郡县制的普遍推广,无法体现秦汉对史学的重视,排除B项;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辽时期(中国)。辽朝是契丹族政权,其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西夏是党项族政权,重视汉族礼仪。这两则史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取汉族文化,体现了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C项正确;辽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排除A项;辽朝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与礼法结合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知,孙中山反对的是君主制,同时其认可法国的民主政体,这种政体符合近代民权主义理论,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论证革命的正当性和政体的合理性,而非强调政党政治,排除B项;孙中山主张建立的是共和政体,这并未君主专制的延续,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失败并未孙中山提倡的共和政体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两税法,唐中期以来,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实行的赋税制度。“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飞钱”,“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都是唐朝的,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A、B、C三项概括不全,排除。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为了打击荫附户问题,实行三长制,采取邻里党的方式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说明三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B项正确;三长制属于基层组织,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排除A项;三长制主要解决的是荫附户问题,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辛丑条约》列强也是为了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才提高关税的税率,这都是服务于西方列强,这都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项正确;关税的变化是服务业西方列强,不是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为西方列强服务,不是推动了晚清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材料表明是晚清政府对列强依赖性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初期,尤其是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对外政策强调“恩威并施”“怀德为上”,但是嘉道时期,随着国力衰退,在对外政策上逐渐转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B项正确;清政府在康雍乾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嘉道时期的对外政策体现的是日趋保守,这不是政策灵活的体现,排除A项;嘉道时期的清朝尚未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排除C项;嘉道时期的对外政策反映出当时清政府依然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积层和大量的干栏式结构的木建筑遗迹”可知,这个文化遗存是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在干栏式结构的木建筑中,说明河姆渡人食物来源的途径相对多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河姆渡人使用青铜工具,排除B项;河姆渡人开启了人类农耕定居生活,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废行省设三司后三司互不统属影响地方行政效率的问题,材料反映清朝督抚之间的相互制衡是因督抚权大,制衡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C项正确;这种制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的行政效率,“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夸大了消极影响,排除A项;“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太过绝对,排除B项;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政权的封闭性体现在其政权基本被蒙古人所垄断,通过实行四等人制,对不同的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蒙古人享有政治特权,B项正确;行省制中下级官员主要由汉人担任,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行省的上层具有封闭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驿站制度是政府传递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制度,不能体现政权的封闭性,排除C项;诸色户计是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全国人民依阶级、职业、宗教等之别为标准,编纳入诸色户计之内,一体适用,不能体现政权的封闭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孟子都认为统治者不能仅关注民众的物质生活,更要教化民众,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B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还未封建化,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与迎合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无关,排除C项;强调国家担负着教化民众的职能,并不是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这表明陈独秀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分析问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陈独秀主张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经济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政治领域,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陈独秀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末年(中国)。根据所学,张择端是北宋的,其作品是《清明上河图》,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关汉卿是元朝的人,排除B项;番茄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即明朝后期,才有可能传入中国,排除C项;《西游记》是明代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汉朝、北宋和元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这些王朝实行管理地方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是地方管理制度,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排除B项。
17.(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详解】(1)做法:根据材料一“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可以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成效: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以补助生活”等信息,从促进商业、改善民生来回答成效。
(2)概述:根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信息,分别从利润是商人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来归纳观念。
(3)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整体上,抑商是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带有阶段性特征;在某些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现实的需要,可能同时会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回答。
18.(1)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
作用: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目的:打击商人势力;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
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征收财产税。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可知变化是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所学中外朝的作用是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劝。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赞、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可知目的是打击商人势力;从国家角度出发目的是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可知表现是改革币制;根据材料“实行盐铁酒专卖”可知表现是政府垄断经营;根据材料“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可知表现是征收财产税。
19.(1)特点: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神化君权;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大一统”;强化伦理道德。
(2)影响: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钳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得出“吸收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根据材料“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可以得出“神化君权”;根据材料“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可以得出“对传统儒学继承发展”;根据材料“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可以得出“强调‘大一统’”;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强化伦理道德。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新儒学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方面即对儒学本身的推动,对君权的一定限制以及对“大一统”的支撑;消极方面可以从材料“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得到答案。可进行分析如下: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钳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20.(1)措施:派遣张骞通西域;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
意义:拓展了汉朝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改变了百姓生活方式及习俗;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应该选择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该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时期。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从汉代史籍来看,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可得出派遣张骞通西域;根据材料“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可得出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可得出拓展了汉朝疆域;根据材料“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可得出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改变了百姓生活方式及习俗;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之前(中国)。根据观点“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及所学可知,应该选择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该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