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同步测试(3份打包)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太湖平原在宋朝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人口的膨胀
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2.明朝中叶,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用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该经营模式(  )
A.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B.促使农业逐渐依附于手工业
C.促进了雇佣劳动普及化
D.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3.下面为明朝经济发展简表(节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史料 出处
明中叶以后“则夏税一概征银,实起于隆庆中” 赵翼等《陔余丛考》
“隆庆元年,令民间货鬻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孙承泽《天府广记》
A.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
B.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
4.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这种认识(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
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
D.打破了传统的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
5.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关注“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6.清朝学者钱大昕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7.下表是明朝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书名 章节标题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8.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文学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
时期 特征 代表
明朝中 叶以后 浪漫主义 《西游记》《牡丹亭》
明清之际 感伤主义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清代 批判现实主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
A.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B.突出表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C.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D.主要聚焦于普通的市民生活
9.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表(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 而立义,时移而法亦移矣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所存者善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
地区
时间 (年) 1717 1733 1735 1736 1740 1743 1746 1749 1752 1758 1768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
C.种植业传统地位丧失
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3.戏曲专家王世华指出,徽商为戏剧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成长的舞台,戏剧给徽商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架设了和官员沟通的桥梁。乾隆皇帝是戏迷,虽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却仍不过瘾,还要不远千里六次到扬州看戏。甚至有徽商组织戏剧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影响轰动。这表明(  )
A.乾隆皇帝大力提倡京剧艺术
B.徽剧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
D.徽商致力于推动艺术商业化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年(明太祖) 78 12 10
1398—1402年(明惠帝) 31.8 50 18.2
1402—1424年(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年(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年(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年(明英宗) 0 64.8 35.2
1450—1456年(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年(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年(明宪宗) 0 100 0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太湖平原在宋朝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人口的膨胀
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太湖平原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人口的膨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2.明朝中叶,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用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该经营模式(  )
A.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B.促使农业逐渐依附于手工业
C.促进了雇佣劳动普及化
D.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用棉花纺纱、织布”,可知这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使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故选A项。
3.下面为明朝经济发展简表(节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史料 出处
明中叶以后“则夏税一概征银,实起于隆庆中” 赵翼等《陔余丛考》
“隆庆元年,令民间货鬻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孙承泽《天府广记》
A.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
B.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夏税一概征银”“令民间货鬻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故A项正确。
4.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这种认识(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
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
D.打破了传统的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
答案:D
解析: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完美的,因此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在这一认识中,人在本心和本性上是平等的,打破了传统的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个体努力会达到的境界而非社会责任感,排除B项;王守仁的心学并未挽救明朝统治危机,排除C项。
5.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关注“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两人都强调社会责任,故D项正确。
6.清朝学者钱大昕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推动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故C项正确。
7.下表是明朝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书名 章节标题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答案:A
解析:明朝小说体现出市民文化的特点,题干表格中“弃家赎友”“死生交”“谢知音”“让产立高名”都体现出小说对于孝顺廉洁以及重义等观念的宣扬,体现了市民文学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
8.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文学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
时期 特征 代表
明朝中 叶以后 浪漫主义 《西游记》《牡丹亭》
明清之际 感伤主义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清代 批判现实主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
A.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B.突出表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C.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D.主要聚焦于普通的市民生活
答案:C
解析:用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来概括明清文学的发展特征,这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相关,故选C项;材料中的明清文学作品不能体现出承古萌新的特点,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感伤主义文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批判,与普通的市民生活无关,排除D项。
9.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故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表(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 而立义,时移而法亦移矣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所存者善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示例
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表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
地区
时间 (年) 1717 1733 1735 1736 1740 1743 1746 1749 1752 1758 1768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种植甘薯的地区,可知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
C.种植业传统地位丧失
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浙江嘉湖地区民众以种田为主,兼营禽、畜、鱼等产业,这反映了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出现早于明末,故排除A项;材料中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发展多种生产,表明仍然以农为主,故排除C项;新的生产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3.戏曲专家王世华指出,徽商为戏剧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成长的舞台,戏剧给徽商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架设了和官员沟通的桥梁。乾隆皇帝是戏迷,虽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却仍不过瘾,还要不远千里六次到扬州看戏。甚至有徽商组织戏剧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影响轰动。这表明(  )
A.乾隆皇帝大力提倡京剧艺术
B.徽剧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
D.徽商致力于推动艺术商业化
答案:C
解析:徽商利用戏剧沟通官员,组织戏班进京为乾隆祝寿,乾隆皇帝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并六次到扬州看戏,表明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年(明太祖) 78 12 10
1398—1402年(明惠帝) 31.8 50 18.2
1402—1424年(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年(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年(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年(明英宗) 0 64.8 35.2
1450—1456年(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年(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年(明宪宗) 0 100 0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布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占有绝对优势的媒介。
解释: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
(1)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2)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作答;
(3)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4)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法国学者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万历年间
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的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年),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 [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清]叶凤毛《内阁小志》
A.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叶凤毛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3.据记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4.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同治理
蒙古族 地区 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
5.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1825年),增加到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
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地区
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衰败
6.乾隆帝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
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
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7.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三年(1664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22 14 50 5
雍正元年(1723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1 0 38 0
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 0 1 78 0
总计 23 15 166 5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9.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图2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 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图3雅克萨之战的作战双方是谁 结果如何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该流程(  )
A.说明军机大臣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B.有利于军国大事的快速处理
C.印证了军机处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D.反映出清朝中枢机构的完备
2.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同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3.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A.要勤于政事,政策善始善终 
B.要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用人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有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法国学者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万历年间
答案:B
解析:伏尔泰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后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故选B项。
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的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年),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 [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清]叶凤毛《内阁小志》
A.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叶凤毛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时,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故D项正确。
3.据记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正确;减少决策失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确保政治清明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奏折制度加强了中枢权力,排除D项。
4.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同治理
蒙古族 地区 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特点,故A项正确;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民族自治特点,故B项错误;对西藏和蒙古族地区的统治没有体现出军事管理,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未涉及海防内容,无法得出重海疆轻边疆的结论,故D项错误。
5.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1825年),增加到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
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地区
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衰败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长城沿边地区汉民不断增加,形成蒙汉杂处的局面,经济上形成了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反映了蒙汉之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故选B项。
6.乾隆帝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
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
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可知人口增多可能带来“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的后果,说明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故选A项。
7.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三年(1664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22 14 50 5
雍正元年(1723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1 0 38 0
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 0 1 78 0
总计 23 15 166 5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1723年以后,英国船只对华贸易几乎都经由广州港,“一口通商”的格局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措施,即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故选A项。B项发生在东南地区,排除;C项发生在西南地区,排除;D项发生在东北地区,排除。
9.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B
解析:材料“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说明清朝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图2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 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图3雅克萨之战的作战双方是谁 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1)赞誉:民族英雄。事迹:戚继光等人荡平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作战双方:沙皇俄国与清政府(或中国)。结果:清军打败沙俄侵略军,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该流程(  )
A.说明军机大臣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B.有利于军国大事的快速处理
C.印证了军机处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D.反映出清朝中枢机构的完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军机处运作流程可以看出,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非常高,有利于军国大事的快速处理,B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不是国家的正式行政机构,排除A、C两项;“完备”表述有误,排除D项。
2.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同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答案:C
解析:根据“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C项符合题意。
3.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A.要勤于政事,政策善始善终 
B.要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用人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答案:D
解析:康乾盛世时中西交往已经开始,中国已经接触到西方的军事、科技,但是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有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明朝中央政治体制运作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A.宰相、九卿    B.中书省、尚书省
C.内阁、大学士 D.内阁、六部
2.下表对比了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据此可知,当时内阁所具有的特点是(  )
宰相与内阁首辅对比表
官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有一定决策权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廷议 基本按皇帝意愿
A.非法定性特点   B.分权制衡原则
C.决策的权威性 D.严密的制度性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时期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中央 官制 三公九 卿制 中外 朝制 三省六 部制 二府三 司制 废宰相 设内阁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4.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
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5.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进贡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物品由官府开“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据此可知,当时(  )
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 
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
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
D.政府抛弃抑商政策
6.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7.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袭扰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9.“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  )
A.忽必烈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康熙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每次航海 的船只 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 最少3艘,最多17艘
每次航 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大明会典》是以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  )
A.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B.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内阁是集体领导的体制
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2.观察《明朝阁臣出身分类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荐举 乡举 生员 贡生
人数 (人) 17 15 9 117 1 1 1 2
占总数 百分比 (%) 10.4 9.2 5.5 71.8 0.6 0.6 0.6 1.2
A.明朝开始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
B.科举成为时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C.阁臣多科举出身,保证官员素质
D.阁臣出身体现重文轻武局面形成
3.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二、非选择题
4.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三 明朝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一 仙鹤 狮子 玉
二 锦鸡 狮子 花犀
三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四 云雁 虎豹 素金
五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六 鹭鸶 彪 素银
七 彪 素银
八 黄鹂 犀牛 乌角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君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明朝中央政治体制运作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A.宰相、九卿    B.中书省、尚书省
C.内阁、大学士 D.内阁、六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与中书省,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因此①处是内阁。而皇帝直接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政令,故②处是六部,故D项正确。
2.下表对比了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据此可知,当时内阁所具有的特点是(  )
宰相与内阁首辅对比表
官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有一定决策权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廷议 基本按皇帝意愿
A.非法定性特点   B.分权制衡原则
C.决策的权威性 D.严密的制度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职责主要是侍从咨询,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其官员任免取决于皇帝意愿,体现了内阁具有非法定性特点,故A项正确。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时期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中央 官制 三公九 卿制 中外 朝制 三省六 部制 二府三 司制 废宰相 设内阁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宰相制度设立以来,宰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4.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
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厂卫组织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与授予,因而不能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材料中厂卫组织的权力明显不同,故C项错误;厂卫组织属于代行皇权,因而厂卫组织行使权力越大越体现皇权的加强,故D项正确。
5.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进贡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物品由官府开“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据此可知,当时(  )
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 
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
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
D.政府抛弃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政府把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部分外国商品交给商人专卖,这种官商分利的做法体现了政府比较重视海外贸易,故B项正确;明朝朝贡贸易仍以政治目的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官商分利、商品专卖的做法,不能说明当时“商业监管不断加强”,更不能表明政府“抛弃”了抑商政策,故C、D两项均错误。
6.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厉行‘海禁’”“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出现上下相背离的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故B项错误;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7.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没有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袭扰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项正确。
9.“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  )
A.忽必烈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康熙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每次航海 的船只 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 最少3艘,最多17艘
每次航 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 (1)原因:时间长;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3)区别: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大明会典》是以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  )
A.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B.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内阁是集体领导的体制
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因此《大明会典》没有单列记载,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2.观察《明朝阁臣出身分类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荐举 乡举 生员 贡生
人数 (人) 17 15 9 117 1 1 1 2
占总数 百分比 (%) 10.4 9.2 5.5 71.8 0.6 0.6 0.6 1.2
A.明朝开始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
B.科举成为时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C.阁臣多科举出身,保证官员素质
D.阁臣出身体现重文轻武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明朝阁臣出身以进士占比最高,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最终进入内阁,这样的出身能够保证官员自身素质,故C项正确;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A项;阁臣出身中有荐举、乡举等,这说明科举并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排除B项;从阁臣出身能看出重文倾向,但是并不能说明当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排除D项。
3.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明朝君臣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题干图片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朝廷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传统观念的更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三 明朝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一 仙鹤 狮子 玉
二 锦鸡 狮子 花犀
三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四 云雁 虎豹 素金
五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六 鹭鸶 彪 素银
七 彪 素银
八 黄鹂 犀牛 乌角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君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参考答案:(1)证明:材料一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场合性。
(2)信息: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3)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的独尊。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同步测试(3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