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答案)-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史记》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结合所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籍文书
B.泰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
C.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以便征发赋役
D.秦汉时通过设立什伍组织,管理狱讼赋税
2.2023湖湘名校联考]明洪武年间颁布施行的《大明律》确立了“凡流官注拟(拟定官职),并须回避本贯”的原则,还在此基础上规定:严禁官员娶当地女子为妻,不许官员们在当地买宅子。明太祖此举旨在(  )
A.打击地方豪强 B.遏制官场腐败
C.重塑官场文化 D.推行依法治国
3.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监察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己出,辄多方沮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这说明(  )
A.地方制约机制复杂 B.京官地位更加重要
C.官僚队伍高效行政 D.中央集权逐渐完善
4.西周时期,周天子是王朝最高统治者,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祭祀等大权。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度完备。周天子之下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辅佐周王统治。三公之下有辅佐周王管理政务的太宰,总揽朝政。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
B.国家政权建设基本上已经完备
C.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
D.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了世袭王朝
5.《西汉会要》载廷议共62次,其中有4次廷议的结果被君主否定,占7%左右;《明会要》载廷议共101次,其中有13次廷议的结果被君主否决或不报(没有下所司施行),占12%左右。材料说明,廷议制度(  )
A.最早由西汉皇帝推行 B.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C.极大削弱了君主专制 D.完全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6.唐代设置的散骑常侍,初期并没有实际的职务。唐太宗把散骑常侍改为职事官,掌“侍奉规讽”。之后,唐高宗又增置二员,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属中书省。散骑常侍的设置反映了(  )
A.中书、门下二省职权的扩大 B.统治集团内部职权的调整
C.官员彼此之间党同伐异严重 D.权力制衡机制逐渐被打破
7.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D.尚书省、中书省、内阁
8.侯江波在《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中,分析了青铜鼎从原有的食器到祭祀礼器,最终上升为国器地位,夏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象征九州,示夏王为天下共主,顺应“天命”,国灭则鼎迁。商周把定都建国称“定鼎”。“鼎”的地位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  )
A.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B.鼎体现了统治集团的意志
C.九鼎所画九州十分精美 D.鼎体现了天下百姓的意愿
9.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北邻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B.贵族世袭特权不复存在
C.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D.传统政治秩序遭受破坏
10.《宋史》记载的60位外戚中,任禁军管理机构三衙长官或地区性统兵官的占41.7%;43位宦臣中,担任军职的占90%,领兵打仗的占41.8%。但后来一些历史论著在研究宋代“祖宗之法”时,却揭示出防止外戚、宗室、宦官等干政取得了突出成效。据此判断(  )
A.祖宗之法不为正史采信 B.宋朝变革的风气浓厚
C.两类叙述必有一方失据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1.明代万历年间,南直句容知县陈干王到任之后,发现有“各上司数十年未了卷宗,其中有势不能完者,有吏书留为骗人者”。时人对此不无感叹,“夫以文吏之守而裁以迂儒之见,天下受其弊多矣”。据此可知,明代(  )
A.内阁职权下移妨碍行政事务
B.政治体制僵化导致权力失衡
C.州县政务滞怠影响行政效率
D.中央集权削弱制约社会治理
12.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
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新高潮
13.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①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②藩镇势力相对强大
③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④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生动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的丰功伟绩。在此基础上,历代为政者和学者不断绘制、修正并完善所处时代的“禹贡图”和《禹贡》经文。此现象是因为《尚书·禹贡》(  )
A.保留了夏代历史文献资料 B.客观反映了九州的地理划分
C.奠定后世中国版图的基础 D.承载着统治阶层的政治理想
15.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的意图是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全国思想统一
C.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16.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该称呼源自西周时封邦建国的齐国和鲁国。下列关于齐鲁两国说法正确的是(  )
A.齐鲁两国诸侯都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B.两国诸侯在本国既是大宗又是小宗
C.齐鲁两国都是因功臣关系而被分封
D.依据同姓不婚原则,齐鲁不可通婚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1: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
史料2: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伸长统列传》
史料3: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史料4:“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宋史·职官志》
史料5: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史料6: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7: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
——《清史稿》
综上所述,思考总结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央制度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史料二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从材料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0 ABDBBBBBDD
11-16 CBCDCA
17.(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18.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家国同构”;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答案)-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