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单选题
1.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的外交
2.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
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 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4.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国迫切需要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同时也有对国际法发展做出自身贡献的主观要求。为此新中国
A.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C.提出并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5.1969年8月,某西方报刊在《美国与中国调情:为什么罗杰斯宣扬对中国的友谊》中评论:“美国对北京的姿态、罗杰斯(美国国务卿)在他旅行的每一站中对中国的评论以及对‘友谊’一词的慷慨使用,这一切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评论说明
A.美国完全改变了对华政策 B.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C.美国放弃了对华敌对态度 D.中美外交关系缓和实现
6.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 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C.建立新的国际平衡 D.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7.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关于“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8.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同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这一外交新局面
A.缓和了同周边国家的矛盾 B.为后来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C.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性强国 D.促进了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
9.下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 14%
消极报道 95% 87% 24%
中性报道 5% 11% 62%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建交
③两极格局的建立和瓦解直接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0.1978年11月2日,邓小平作出指示:“看来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时机,同美国关系正常化要加快,从经济意义上说也要加快。”由此可见,中美建交
A.有利于中美结盟以共同对抗苏联威胁
B.反映出经济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的关键
C.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需求
D.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11.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天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我国
A.对现有国际框架的完全认同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
12.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年 金砖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13.2019年3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问题时指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给各方带来的是满满的发展机遇。这说明“一带一路”
A.首创了新型的国家关系 B.体现中国主导地区秩序
C.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 D.提倡“合作共赢”精神
14.2020年6月7日,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
A.可持续发展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合作共赢
15.下列国际组织中,倡导“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并朝着“具有明确纲领和宗旨、严格运作规则”方向发展的是
A. B.
C. D.
16.下表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由此可见,中法建交
1950年1月 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年6月 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1963年12月12日 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年1月21日 美国政府已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 法国与中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A.反映了美法同盟逐步走向破裂 B.关键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标志法国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 D.展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
17.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尊重印度支那三国民族权力的基础上,全面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呢,还是只解决军事问题;是全面解决三国问题呢,还是只解决越南问题。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B.成功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C.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18.1952年,周恩来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则不能不经过谈判的手续,看一看他们是否接受我们的建交原则。我们不仅要听他们的口头表示,而且还要看他们的具体行动……如印度、缅甸等,(如果)能够真的同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那就可以在经过谈判之后同他们建交。”这一态度
A.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和风格
B.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C.表明了中国不急于获取外来的支持
D.表明中国外交日益走向国际舞台
19.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这次会议”
A.是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 B.“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20.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 )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图片是历史的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震撼了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与中国的关系,考虑中国即将对国际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的国家立即伸出友谊之手,有的国家心存疑虑,还有的国家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银瓶乍破”的局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材料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些重大成就?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指出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国际背景。
(3)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以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渐不再以政党和政权性质进行区分。中国的经济援助方式也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赢等方式。中非间发展为“全天候”友谊,进而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摘编自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材料二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2000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61594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国家援助。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
——据自朱瑞君、关伟娜《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后中非交流合作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直奉行的外交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知习近平评论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正确;不结盟外交政策是新时期提出,不符合材料“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的信息,B错误;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1954年,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材料中“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的信息,D错误。
2.C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C正确;A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B项属于新时期外交特点;D项为导向社会主义国家外交。
3.C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主要注重与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重与新兴民族国家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局限,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还未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A项错误;这时期第三世界力量还未崛起,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不存在壮大第三世界力量的问题,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颁布时已经宣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方针,因此独立自主的方针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的转变,D项错误。
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鼓励封锁,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准则,C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B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实现,排除;D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内容,排除。
5.B
【解析】
材料中的评论说明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缓和及中国打开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大门,折射出了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故B项正确;美国虽改变对中国政策,但并非完全改变,故A不正确;美国至今对中国仍有敌对态度,故C不正确;中美关系改善实现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故D不正确。
6.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基辛格访华。此后中美关系缓和,而中美关系缓和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D正确;中美关系缓和意味着打破了现有的国际秩序,排除A;中美关系缓和的关键是台湾问题,但这并不是两国的最重大战略目标,排除B;当时是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缓和的战略目标并不是指向新的国际平衡,排除C。
7.C
【解析】
根据材料“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可知,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两极格局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而瓦解,C项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的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逐渐出现多极化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尼克松统治时期,美国在美苏冷战对峙过程中处于劣势,而苏联处于攻势,D项不符合题意。
8.B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促进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为后来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故选择B;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是欧美国家,不是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成为世界性强国应该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排除C;同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无关,排除D。
9.B
【解析】
据表中从无积极报道到积极、消极和中性都有,体现由片面到逐渐全面,不一定是“客观”,故①错误;1979年中美建交,故②错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中国对美国的报道语态,故③正确;报道的变化体现了外交的重大突破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10.D
【解析】
邓小平认为和美国加快关系正常化,这样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说明邓小平认为中美建交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D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中美建交对中国的经济意义,而非对抗苏联,排除A;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问题的关键,排除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的指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排除C。
11.C
【解析】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重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谋求“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项正确;“完全认同”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项错误;“始终站在”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D项错误;故选择C,排除ABD。
12.D
【解析】
本题结合家国情怀考查习近平外交思想。材料中习近平外交谈话多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共存共赢,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而是强调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共赢外交,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共赢外交,而不是大国意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排除C项。
13.D
【解析】
材料“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精神,故D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的代表,“一带一路”并非新型国家关系的首创,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一带一路”是区域合作平台,并非区域集团,故C项错误。
14.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各种区域和全球性危机与难题,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C项正确;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建设和平、安全、繁荣的世界,因此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善同新兴民族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原则,不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B项错误;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合作共赢,D项错误。
15.B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提倡“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B正确;A是亚太经合组织,其并未提出睦邻互信等原则,排除A;C是北美自贸区,这一组织主要在经济领域合作,并未在安全邻域合作,排除;D是欧盟,其并没有提出“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等原则,排除。
16.D
【解析】
法国在美国的坚决反对下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体现了法国追求独立自主的决心,中法建交也有利于冲击美苏两极格局,展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D;美法之间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法国的行为,无法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B;C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故选D。
17.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次国际会议主要解决的是印度支那地区的问题,尤其是越南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因此日内瓦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A正确;这次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排除B;C、D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18.A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不能不经过谈判的手续,看一看他们是否接受我们的建交原则”“在经过谈判之后同他们建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先谈判、后建交”的外交模式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一次重要的开创性实践,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和风格,故选A项;奠定当代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不急于获取外来的支持”,故C项错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使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走向国际舞台,故D项错误。
19.D
【解析】
由材料信息“越南胡志明主席”“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旨在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故D正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故A错误;“求同存异”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B错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错误。
20.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公报》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1.(1)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缓解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1953年年底,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背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增强,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提高。
(3)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左图可知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依据图二可知是1953年年底,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依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角度说明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左图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依据右图可知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所学可知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增强,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提高。
(3)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2.(1)变化: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弱化;援助方式从注重无偿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援助方式逐渐多样化;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并升级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原因:国际局势的缓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前期政策的弊端;非洲国家发展的需要。
(2)推动了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非友好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务实合作
【解析】
(1)变化:根据“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渐不再以政党和政权性质进行区分”得出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弱化;根据“国的经济援助方式也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赢等方式”得出援助方式从注重无偿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援助方式逐渐多样化;根据“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得出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并升级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际局势的缓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前期政策的弊端、非洲国家发展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61594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国家援助”等信息可知中非合作推动了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非友好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务实合作。
23.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中国外交体现义利兼顾的外交特色(或既兼顾国家利益,又承担国际责任)
20世纪50年代举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利:维护国家主权
义:有利于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
20世纪60年代举措:对亚非各国提供经济援助
利:中国得到了亚非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如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义: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帮助受援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新时期举措:倡导建立新型的地区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利: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外交环境
义: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解析】
首先概括出观点:中国外交体现义利兼顾的外交特色(或既兼顾国家利益,又承担国际责任),然后依据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新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外交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根据材料二“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材料出处可得出新时期举措;倡导建立新型的地区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利: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外交环境(服务于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义: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根据材料二“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可以得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本题没有固定答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即可。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