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林则徐为应对外国商人,请人翻译了《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的条例,还两致函维多利亚女王请求她对鸦片走私进行干预。由此可见,林则徐( )
A.为禁烟精心做了准备 B.取得了禁烟斗争胜利
C.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2.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对中国挑起战事。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争。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则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材料评述的是这场战争的( )
A.直接原因 B.曲折历程 C.严重后果 D.深远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 )
A.促使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B.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
C.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主权
4.下侧示意图所示史事( )
A.起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B.沉重地打击了中外的反动势力
C.加强了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团结 D.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力量伟大
5.近代化是由省级督抚在没有中央指导、规划和协调的情形下率先发动的,各省的自强倡导人不是相互合作,而是相互竞争,且把他们的成就视为其个人权力的根基。材料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危亡。于是,________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________”中最合适填入的是( )
A.创办军事工业 B.谋求制度变革
C.培养国民人格 D.进行国民革命
7.光绪帝在一百零三天的变法中颁布谕旨280多道,每天最少颁布一道,多则几十道。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将原本应花九年时间推行的政策在三个月就完成了。赫德意在( )
A.表明西方列强支持变法 B.批评顽固派阻挠改革
C.赞美光绪皇帝清正廉洁 D.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8.某学者曾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些人物和事件从反帝反封建的角度来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以近代化的尺度来衡量,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洋务派建立了新式海陆军 B.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提出“灭洋”口号 D.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
9.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不平等条约具有以下特点: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以华治华”。“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下表现象主要是由于(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清政府的残暴统治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官僚资本恶意摧残
11.陈独秀认为:“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洗涮旧思想”的主要阵地是( )
A. B. C. D.
12.某校八年级一班学生进行了“穿越历史”活动。活动任务之一是“穿越回五四运动期间,拟写一张进行爱国宣传的传单。”下列传单中符合该任务的是( )
A.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B.除去曹陆章,还我大山东
C.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D.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3.上海是工人阶级的发祥地,生机勃勃的工业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发展壮大。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0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超过四分之一。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 )
A.阶级基础 B.思想基础 C.组织基础 D.国际条件
14.北伐军出师时,省港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可见,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得益于( )
A.战略战术高超 B.斗争目标明确 C.群众积极支援 D.将士浴血奋战
15.“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中国共产党( )
A.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B.发动了南昌起义
C.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开始了万里长征
16.1928年10月,毛泽东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当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正式武装”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人民解放军
17.右侧是《松花江上》的部分歌词。当时人们“流浪”到“关内”的主要原因是(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B.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 D.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18.它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的转折点。这些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它”是( )
A.长征胜利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
19.以下七七事变后的史实,可以用来共同佐证(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妇女界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
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
工商界人士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
世界各地华侨积极筹集现款和物资支持国内抗战
A.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B.正面战场积极抵抗
C.人民游击战争展开 D.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20.下面示意图的名称应是( )
A.淞沪会战示意图 B.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C.武汉会战示意图 D.百团大战示意图
21.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人口近1亿。这说明,抗日战争( )
A.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B.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22.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表明,抗日战争胜利后( )
A.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蒋介石积极顺应人民意愿
C.国共两党实现再次合作 D.中国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23.下面的老照片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25.“这种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这段话是针对近代我国某方面变化作出的论述。“某方面”指的是( )
A.政治改革 B.经济建设 C.社会生活 D.对外交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的海军已位居世界第六。而当时的日本,陆军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第16位。当日本人表示要与清政府进行一场战争的时候,清朝少数主张议和的人立即遭到嘲笑,举国上下主战派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坚决要“以大清帝国的神威教训一下日本人”。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欧美列强出面了。欧美列强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清政府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国家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国家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清政府的防务实力让欧美列强有点儿不摸底了。但是欧美列强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清政府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摘编自王树增《1901年》
(1)材料中的“战争”是哪一场战争?(2分)
(2)据材料,概括清朝大多数人对“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原因。(4分)
(3)据材料,概括欧美列强对“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分别持有哪种心态。(4分)他们的“心态”有其险恶用心,据材料,归纳“险恶用心”有哪些。(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长征大事记(部分)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屡败,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 10月 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0月—12月1日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1935年 1935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5年1月—10月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大雪山,走过了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1935年10月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据大事记,概括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4分)
(2)1935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据大事记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理由。(4分)
(3)据大事记,概括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材料二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究竟什么原因使得中国解放区战胜了敌伪军长期的残酷的进攻,从民族敌人手里恢复了这样广大的国土,解放了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于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吗?……我们清楚地懂得,在我们和中国人民面前,还有很大的困难,还有很多的障碍物,还要走很多的迂回路程。但是我们同样地懂得,任何困难和障碍物,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一定能够加以克服,而使中国的历史任务获得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的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民族敌人”是谁?(2分)据材料二,概括上述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主革命作出的贡献。(6分)
(3)据材料,归纳孙中山和毛泽东领导革命的共同经验。(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当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企业遭受重创,荣宗敬忧愤而死。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1)据材料,指出影响荣氏企业发展的重大史事。(6分)
(2)材料意在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概括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并试举中国近代史上的例证进行说明。(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