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石嘴山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治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归纳起来包括德、行、艺、仪,即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知识技能、个性修为四个方面,具体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称为“六艺”。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教育
A.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 促使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
C. 有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D. 为统治阶层培养治国人才
3.统治者很早就用法律治国。据《左传》记载,有夏之《禹刑》、商之《汤刑》、周之《九刑》。吕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义。至春秋时,则郑铸《刑书》,晋作《刑鼎》,渐开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内容由秘密而公开化,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德治与法治之争终结 B.地主阶级专政最终确立
C.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 D.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
4.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D.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5. 某学者在论及商鞅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下列文献史料,可以对其佐证的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③“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④“有事请殹(也),必以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下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7.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
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8. 2016年4月16日,“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览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式开幕,展览再现了中国历史从战国到汉代以游牧为特征的匈奴与以农耕为特征的中原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碰撞,最终走向融合的进程。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和亲”政策 B.焚书坑儒 C.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D.修筑万里长城
9.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无做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条圣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表明,封建王朝
A.完善法制建设 B.规范等级体制 C.加强君主专制 D.注重道德教化
10.两汉在官员考核方面继承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考核地方官吏),且对这一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与监察制度、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的“仕进制度” 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
A.保证了吏治绝对清明 B.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官僚体系
C.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 D.杜绝了营私舞弊的发生
11.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规定:“凡是命书(诏令)及紧急文件,都要立即递送;非紧急要件也要在当日送出,不得积压,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些规定
A.开创了行政管理新模式 B.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12.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3.隋朝灭陈后,在设置江都郡时,刻意将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整合到一个行政区域内;元朝统南北后设置的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全部是从长江流域跨越南岭,将长江、珠江两大江河分水岭囊括在内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在于
A.降低地方治理成本 B.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促进区域相互救济
14.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
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15.《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25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宣政院是唐政府管理吐蕃的机构 B. 宣政院得名于元朝召见吐蕃使节的地点
C.宣政院机构精干,办事效率很高 D.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16. “一条鞭法”简化合并征收项目,变徭役的多税制为单一税制。实行统一征银,变力役为货币税,以货币形式取代实物税和劳役。这一改革
A. 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旨在解除对农民的束缚
C. 加重了下层民众的负担 D.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
17.有学者认为:明朝统治者在西北设置边镇的初衷,在于抵御蒙古族的入侵和割断其与各少数民族的联合,但是,在西北边境的各民族反而通过通贡互市等方式,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实现了经济互补,这证明明朝
A.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需进一步增强 B.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C.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 D.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18.康熙曾多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以示尊崇。他对佛道及其他民间宗教甚至迷信活动也都采取保护措施。康熙九年,他颁布“上谕十六条”,规定地方官要选年老有德者讲说,宣讲时须言语明白痛切,使人感动。康熙这些举措意在
A.推行三教合一的思想 B.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
C.完善基层的道德建设 D.确立理学的主导地位
1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明代的《何氏家训》要求,“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清代的《顾氏家训》告诫后世子孙,“士农工商,须专一业”,还特别规定,对于习贾者,宗族同样给予资助。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社会结构不断解体 B.四民等级观念的固化
C.经济发展导致观念变动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20. 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
A. 缺乏城市发展的规划 B. 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
C. 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 D. 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
21. 古代奥林匹克赛会始于公元前776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共举办了上千年。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都派出他们最好的运动员到奥林匹亚城,进行速度、力量和技巧等方面的比赛。据此可知,奥林匹克赛会
A. 使希腊成为统一的政治实体 B. 强化了希腊人的集体认同感
C. 加剧了希腊各城邦间的矛盾 D. 加强了古希腊与世界的联系
22.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时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
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A. 遵循法律程序 B.坚持权力制衡 C. 维护公民权利 D.保护私有财产
23.《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B. 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D. 法庭只按照契约来宣判
24.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有人说,“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宗教改革本质上是
A.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 B.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
C.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D.反对和禁止宗教信仰
25. 乔治一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王,他不是英国人,54岁才因血缘关系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不会说英语,成为英国国王后,仍不愿学习英语。语言障碍使他对国事漠不关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这个“奇迹”的意义在于
A.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B. 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C. 避免了中央集权制的弊端 D. 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6.下图是法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这反映出法国民主化的特点是
A.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B.战争频繁,国家分裂
C.时局变动,前途光明 D.政体更替,国力衰微
27.19世纪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有三次重要的议会改革: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1885年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对这一时期英国议会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激进性 B.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
C.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发展 D.议会的核心地位丧失
28.13世纪以来,英国在长期不断的政治改革下,于17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而法国则从18世纪末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在19世纪末确立民主共和体制,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为世间所罕见。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建国路径的差异 B.资产阶级力量的差异
C.指导思想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9. 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华民族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B.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独特的发展道路
C.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列强入侵的产物 D.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实现充满着偶然性
30. 维新派认为“翻译生员举人、进士、翰林异试异榜,与正科诸士同赐出身”,“不以洋学变科目之名,仍无碍于祖宗成法”,遂提出“于文武正科之外,特设专科以考西学”,以奖励精通西学之士。维新派的这一主张
A. 全面否定了科举取士体制 B. 推动了维新运动深入发展
C. 得到士人阶层的广泛支持 D.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
3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据此可知,作者主张
A.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C.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D.开启民智建立民族国家
32.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 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D. 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33.有学者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如下:“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袁本官僚,不知立宪,故元年参议院、二年国会初开,孙党(席位)多,大权既操之立法,而立法又多属己党,孙此时以为可以制袁之死命矣。”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 B.缺乏近代民主精神
C.反对实行责任内阁制 D.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34. 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A. 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 B. 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
C. 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D. 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
35.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规定“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同时颁布了《文官甄别法草案》,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这些法律的颁布
A.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 B.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D.确保了民国官员的德才兼备
36. 19世纪末,维新派首倡禁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北洋政府颁布《女子教育条例》,规定女性有受教育的权利。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由此可知
A. 男尊女卑的观念被摒弃 B. 女性解放成为社会潮流
C. 女性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 时代变迁推动女性解放
37.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38.1940年7月,毛泽东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强调: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A.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意在维护工农民主政权
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39.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40.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 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以德治国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
41. (14分)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时间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举荐、军功授爵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 公元前202--公元220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220—-581 九品中正制
隋——清 581---1912 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任意一个阶段的选官制度从选官标准角度进行简要评价。(4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6分)
4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并没有把汉人排除出政权之外,而是建立了一套权力分享的“满汉复职制度”。康熙帝亲政后,南方有三藩之乱,北方蒙古族噶尔丹企图分离。康熙帝采用战争方式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并取得胜利。康雍乾三朝的统治者,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
——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材料二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 《大义觉迷录》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何炳棣提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清朝对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给中国留下辽阔的疆域。在清代诸多《文鉴》、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清帝逊位诏书中明载“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前期的东北、北部,西部边疆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理念,分别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及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的特殊行政体制。到晚清时期,清政府率先在新疆实施建省,确立新疆与内地一致的省府州县行政体制。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清代在维护国家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疆域治理模式方面所做出的贡献。(8分)
43.(15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如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共同纲领》的发展成果,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随后几年间根据宪法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据统计,在此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731件。
——摘编自王鑫《论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三省制是如何运行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律疏议》予以评价。(9分)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6 分)
44.(13分)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序号 学者 观点
① 德国国际法学者李斯特 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二,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第三,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第四,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第五,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第六,1900年至今
② 奥地利国际法学者菲德罗斯 分为九个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泽伟 分为四个时期: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
分别指出各学者对国际法的划分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学者的划分依据加以说明。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1.5分)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CDCDA CACDB DCCBD ABBCD BCABD ACDBD CDABC DBDBA
41.(1)示例一:举荐与军功爵制 标准:才能或军功。
评价:①打击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有利于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适应了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
示例二:察举制 标准:品行和才能(孝廉)。
评价:积极:①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②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任答三点给3分)
示例三:九品中正制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 只看家世
评价: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期注重家世,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分)
示例四:科举制 标准:学识、才能与考试成绩
评价:①扩大用人范围,扩大统治基础 ②促进社会相对公平公正,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⑤促进儒学和文化教育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⑥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⑧后期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⑨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 (6分,任三点)
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答出三点6分)
42.(1)特点:对于分裂叛乱势力,坚决武力镇压;追求统一;包容文化多样性,因俗而治;倡导和而不同。民族国家统一的认同感;民族国家是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思想上,提出“中外一家之统”“一家之人”“一家之致”,即疆域统一、华夷一体与施政一致的新理论。(答出2点得4分)
影响:推动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6分)
(2)①在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③通过军事斗争平定三藩之乱,打败北方漠西蒙古准格尔部噶尔丹分离叛乱势力,解决台湾问题,并设置府县,隶属福建省。④打败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⑤接纳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⑥分别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巩固了北方边疆。⑦在西藏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使西藏由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管理;⑧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进行改土归流;加强西南地区的管理。⑨晚清时期,在新疆建省,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总之,清朝在全国疆域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和疆域治理模式探索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留下了辽阔疆域遗产,也为中华民族形成及国家治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答出4个方面8分)
43.【答案】(1)三省制运行机制:皇帝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进行审核并是否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而最终决策权在皇帝。(3分)
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 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
(2)成就:
A.20世纪80年代:①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B.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⑤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⑥民生立法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⑦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⑧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答出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至少答出一点2分,共6分)
44.依据:①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界标进行划分;②以地域范围为主进行划分;③按照国际法发展的阶段性划分。(3分)
说明: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原则。③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确立了维也纳体系,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④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的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非战公约》的签订,推动国际法进入新阶段。⑤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战后雅尔塔体系及联合国的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推动了国际组织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