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4页,第II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答题卡上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需涂、写在答题卡的限定区域内。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涂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有经济学家曾指出:“如果商品不能通过边界,军队可能就会越过边界”。据此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割占土地 B.战争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2.下图革命纲领各自提出了鲜明的主张,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并未能够实现。共同原因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脱离社会实际
C.主张学习西方 D.倡导人人平等
3.梁启超曾说:“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李鸿章被“崇拜”是因为洋务运动( )
A.摆脱了清王朝覆亡命运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
C.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4.有学者这样评价某场战争:“它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海上战役”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5.据记载,军机大臣在为光绪帝草拟变法诏令时,常偷偷变换内容……有些官员以“看不懂”或“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变法诏令。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
C.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6.19世纪末,官僚士绅中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现象,有些直接投身于“实业救国”的实践。这一现象( )
A.促进了“自强”和“求富”的宣传 B.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
C.说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强化 D.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7.“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这一告示应出自于( )
A.太平军 B.义和团 C.维新派 D.革命派
8.研究下图孙中山部分生平,可知这期间他始终坚持( )
时间 主要事迹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A.遵循医者救人的主张 B.提出改良中国的方案
C.立志推翻清朝的统治 D.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9.1911年10月10日,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伟大复兴”指( )
A.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0.当年17岁的溥仪曾经写下了“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样清新的诗句。这体现了( )
A.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B.旧道德与旧文化受到抨击
C.白话文传播的影响 D.挽救民族危亡思潮的高涨
11.“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主要抨击( )
A.军阀割据纷争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列强瓜分中国 D.国民政府腐败
12.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洪秀全到邓世昌,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近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探索。这些探索(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3.“这场运动中,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党的骨干力量得到锻炼 D.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
14.下图漫画创作于1920年,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漫画旨在说明( )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B.北伐战争取得丰硕成果
C.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依靠民众力量打倒军阀
15.为了中国革命,他“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伟岸身躯立于军阀绞刑架上,激励无数后来者。“他”应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6.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影响
17.孙中山先生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的血液。”“新鲜的血液”指( )
A.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建立黄埔军校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宣布誓师北伐
18.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对应的时间应该是(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后 C.辛亥革命以后 D.抗战胜利后
19.“铁指轻扳第一枪,寒空响彻醒天狼。人间骀荡纷纷扰,自此工农有武装。”材料中“第一枪”的打响( )
A.标志着工农革命运动已经达到高潮 B.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D.书写了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20.“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为此,毛泽东( )
A.加强红军建设 B.发起秋收起义
C.开展土地革命 D.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1.“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这一记录见证了( )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重庆谈判
2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参与抗战。这充分体现了( )
A.人民积极投身抗战 B.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C.国共两党联合抗战 D.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要战场
23.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的社评中写到:“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建立 B.国内和平已成定局
C.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D.人们热切渴望和平
24.1901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谕令停止科举考试。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符合洋务运动需求 B.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D.是社会风气开放的表现
25.《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最强音”指( )
A.星火燎原 B.抗日救亡 C.土地革命 D.人民解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波澜壮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革命和维新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可以说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开端。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真正开始的时间及理由。(6分)
材料二 从天安门走到嘉兴南湖红船,中国革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东方红,太阳升”,新的希望从此升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希望”的内涵。(6分)
材料三 陈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就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红军经受住了这场巨大暴风雨的考验。”
——摘编自《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3)据材料三及所学,指出这场“巨大考验”对红军的意义。(6分)
27.(16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亡到振兴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抗战,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1)据材料一,提炼作者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抗战”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各阶层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
国民党内爱国将领 枣宴会战中,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 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同胞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回国参战
文艺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2)据材料二,概括全民族抗战的特点。(4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 1937.8洛川会议
1937.9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1938.10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1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1940.3根据地推行“三三制”
1940.8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1.3根据地推行大生产运动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6分)
28.(16分)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处处体现了党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解放区百姓的口号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中国土地法大纲》
(1)据材料一,分析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的“智慧”。(4分)
材料二 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前,告诉部队指战员:“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2)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党主动撤离延安体现的“智慧”。(6分)
材料三
项目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民工 160万人 543万人 154万人
担架 1.38万副 30.5万副 2万副
车辆 6750辆 88万辆 40万辆
牲畜 80万头 76.7万头 100万头
船只 8500只
粮食 0.7亿斤 9.6亿斤 3.1亿斤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渍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3)据材料三,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