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开考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当时的社会风气,其中写道:“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
A.“交子”的诞生与发行 B.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
C.白银货币化现象的出现 D.人们金钱观念的变化
3.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4.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5.有学者指出,陶片放逐法总算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缓和的办法: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将其中一方有条件地流放国外。但失败者的被流放不是直接源自政治对手,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据此可知,这一权力运作方式折射出当时雅典( )
A.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B.贵族寡头色彩浓厚
C.公民掌握国家权力 D.法庭关注公平正义
6.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新的制度。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自然经济孕育封建制度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
C.历史因素影响现实制度 D.价值观念引领风俗习惯
7.以下所示材料是19世纪70年代某国宪法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国的政体是( )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A.直接民主制 B.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8.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9.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这论述了我国(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10.在英国,公务人员一律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营利性事业。凡利用国家职权泄露国家机密的,将根据《国家保密法》予以严惩。同时,公务人员也不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或使政府为难。这些规定旨在( )
A.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 B.维护政府公正无私的形象
C.杜绝公务员营私舞弊的现象 D.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2.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国家粮食储备局以及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委托单位组成的“总公司—分公司—直属库”垂直管理体系。该体系( )
A.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准备了一定条件
B.体现了改革与开放的深层次互动
C.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根本出发点
D.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13.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其演变趋势是( )
A.生产工具由磨制石器逐渐转变为铁制农具
B.由集体生产逐渐向个体小家庭生产转变
C.妇女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
D.农业家庭式劳作与手工业作坊逐渐分离
1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5.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16.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作法也一样,自开矿、锻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毒气、机关枪、带刺铁丝网、铲子、罐装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从欧洲的工厂流出,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能够大规模地调动士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1915年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摘编自【美】布赖恩·莱瓦克等《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材料二 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力避免英法继续与德国为敌,但显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极其苛刻,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日本获准接管德国自1914年起占领的中国领土,这也导致属于“特殊利益国家”的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摘编自【英】韦斯特威尔《一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条约》对后世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8分)
2023—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经过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朝议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皇帝决策,减少失误,B项正确;朝议制度的设立无法确保秦朝的长治久安,也无法确保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A、C项;朝议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材料“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体现的是当时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D项正确;交子诞生于宋朝,排除A项;坊市分开是在宋朝,排除B项;明朝中叶后,白银货币化出现,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外省游民进入浙江,种植玉米等作物,导致流民日聚,这些流民便是人地矛盾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态环境恶化,且材料中“靛青”并不属于美洲引进物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农作物商品化并不是当时的主流,排除;铁犁牛耕仍是当时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技术,并未实现技术突破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公民团体的命令”“而是雅典公民的选择”可知,古代雅典公民是雅典社会的主人,掌握国家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日趋缓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属于民主政体,不是寡头政体,而且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寡头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雅典法庭信息,无法得出雅典法庭关注公平正义,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制度放小,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从而变成一种新的制度,这说明历史因素影响现实制度,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排除A项;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形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价值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选择C:由材料“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部分内容,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排除A:议会的存在说明该国实行的并非直接民主制。排除B、D:由材料可推知该法律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而非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制。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选择B:材料反映出德国航运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可以和英国一争高低,这助长了德国的海外扩张。排除A:这一时期的“世界工厂”是英国,而非德国。排除C:德国实力飞跃主要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且蒸汽机改进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D:1871年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协商民主”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题干侧重论述我国政党制度能够实现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B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包含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两个方面,题干没有涉及专政的内容,A项排除;C、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材料中要求公务员不得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营利性事业,是为了培养公务员保守国家机密的责任心,不允许公务人员参加政治活动是为了减少公务员腐败的可能性,以使其更加公正无私,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故A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我国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无关,排除A;材料阐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总公司—分公司—直属库”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粮食储备行业市场化,为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战略准备了一定条件,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改革与开放的深层次互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相对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由“千耦其耘”到“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再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由集体生产逐渐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儒学的复兴。选择C:材料中宋代士大夫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的下降使得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由此可知面对佛道的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士大夫们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用儒法思想来维护君权。排除B: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D: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原材料,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等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经济结构单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造成的,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示例:
地域:江南地区。(1分)
阐述:江南地区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建立霸权,促进了吴越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融。北宋灭亡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江南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以江南为主题的文章诗赋不胜枚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文化繁荣,涌现出诸如王守仁、黄宗羲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8分)
综上可知,江南地区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选择一个地域并阐述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可按以下步骤作答。第一步:选择一个地域。依据“中华文明……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并结合所学,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供论述素材较多的地域,如江南地区、黄河流域、珠江流域、西域等地。第二步:具体阐述。以本题示例为例,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可以按照时间的线索,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到西晋时期,再到宋代,最后到明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江南地区的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第三步:归纳总结。点明江南地区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答案:(1)表现:市场的发展(或固定贸易场所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发展;商人阶层实力的壮大。(6分)
(2)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打击富商大贾。
主要目的:巩固与发展大一统国家(或加强中央集权)。(6分)
解析:(1)表现:由材料一“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得出市场的发展;由材料一“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得出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由材料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得出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发展;由材料一“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得出商人阶层实力的壮大。
(2)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二“政府颁行了五铢钱”得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材料二“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锻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得出实行盐铁官营;由材料二“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得出推行均输平准;由材料二“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得出打击富商大贾。第二小问,目的:由材料二“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一概归国家经营”“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巩固与发展大一统国家。
19.答案:(1)积极作用: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军事领城的工业化;参战国家使用政府权力征集战争必需物资,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型;雇佣工人的工资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6分)
(2)影响: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暂时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建了欧洲和平体系——凡尔赛体系,为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过分打压德国导致德国民族复仇心理产生,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中国作为战胜国并未能从德国手中收回本国的权益,引发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8分)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
设问关键词 材料关键句/所学知识 答案要点
积极作用 关键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 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工业化
关键句:“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 参战国家使用政府权力征集战争必需物资,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型
关键句:“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水平都提高了” 雇佣工人的工资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
设问关键词 材料关键句/所学知识 答案要点
影响 关键句:“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结合《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方面的相关知识 暂时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建了欧洲和平体系,为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句:“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 结合《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中国的影响的有关知识 过分打压德国导致德国民族复仇心理产生,为二战埋下了隐患;中国作为战胜国并未能从德国手中收回本国权益,引发了五四运动
20.(1)答案:
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8分)
解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为工人,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料的高度集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化。意义,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英国近代化推进的重要表现,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了典范。
(2)答案:
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8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根据材料二“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衡”可知,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城市化出现上述特点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的主要原因还有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材料二“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国近代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的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