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学期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年1月 28日
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2分,共60分)
1.2007 年在中国和朝鲜两国界河图们江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 1.5万年的和龙大洞遗址,大洞遗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A. 原始农业发达 B. 以打制石器为主
C.产生阶级国家 D. 是父系氏族社会
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3.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修建这些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A. 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 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 集权中央,巩固国家政权 D. 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4.范晔认为:“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帝,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5.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 B. 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6.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 推动了基层自治 B.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
7.宝相花纹是隋唐时期贵族襦裙服饰纹样中运用最广泛的纹样之一。据资料记载,宝相是指佛庄严的形象,由多种花卉融合而成的宝相花是一种神圣纯洁的花。材料表明隋唐时期
A.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B. 儒佛道出现三教合一
C. 民族交融不断地加深 D.文明开化程度的提高
8.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 B. 佛教传播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C. 文学作品内容日益世俗化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9.“内降”主要指帝王绕过中枢机构直接从内宫下达给有关部门的命令。宋仁宗时吏部侍郎、枢密使杜衍屡次拒绝执行宋仁宗的“内降”,并将积压的“内降”十多份如数封还仁宗。而包拯、韩琦等人都曾上书仁宗请绝“内降”。这表明当时
A. 君相矛盾逐渐爆发 B. 权臣擅政问题日益突出
C. 吏治改革亟待推行 D. 文官政治发挥积极功效
10.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1.宋代诗人把人生中、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同自然规律相结合,从而悟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此,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表明宋诗
A. 世俗化特征凸显 B. 超越唐诗的地位
C. 政治化倾向明显 D. 深受理学的影响
12.明代密疏制度要求奏章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批,无须内阁票拟,皇帝也无须与他人商议密疏内容,朝臣们可能都不知道何时有人上密疏,何人给皇帝上了密疏。皇帝除下诏鼓励阁臣密疏言事外,还对应进密疏而没有进密疏者予以批评。可见,明代密疏制度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B. 受到阁臣意见的影响。
C. 以强化君权为目的 D. 拥有特别的传递渠道:
13.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 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 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14.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 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
A. 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
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D.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15.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报:“臣前因登州府属洋面探有南来闽广盗船在外洋游奕……兹查得水师后营游击陈振疆所辖洋面,六月间商船被劫至二十起之多。”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洋面海匪活动猖獗的现象
A. 反映出了北洋舰队战斗力有限 B. 源于沿海渔民与倭寇的勾结
C.遏制了英军在中国沿海的侵略 D. 折射出海洋管理问题的严重
16.下图为近代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关税的比较示意图(单位:担)。图中现象
A.增加了中国社会财富 B.瓦解了中国封建经济
C. 便利了列强经济掠夺 D. 打开了中国国内市场
17.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 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 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18.1911年11月 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 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 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 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19. 陈独秀在1915年所写《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他旨在
A. 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促进近代体育教育的进步 D.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20.有位近代名人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今天本地报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确的。一、武昌已攻下; 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但总而言之,即使要打折扣,情形很好总是真的。”该材料
A.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情形
B.描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情形
C.分析了国共对峙时期工农军队反“围剿”的情形
D. 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情形
21.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C.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2.1938年5月,日本内阁进行了大幅度改组,新任外相上台伊始便宣称“日本内阁须在它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上重新加以决定,以应付由长期战争所产生之环境”。这表明当时
A.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日本准备适度调整侵华策略
C. 汪伪政府积极开展与日合作 D. 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战措施
23.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报告中提到: “中国人民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地坚决地再接再厉地向前奋斗,战胜侵略者与建设新中国,是毫无疑义的。中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由此可知该文献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科学的评论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
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4.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 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C. 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5.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复制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 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D.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26.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毛泽东在这一进程的开端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基本国情理论的贡献,应查阅的相关文献是
A. 《论联合政府》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7.截止到1985年,湖北全民企业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 12726 元增加到16924 元, 资金利税率由1980年的 16.8%提高到21.7%。湖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8亿元,比1980年增加39.3亿元,年均递增14.2%,高于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这反映出
A.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B. 经济改革释放活力
C.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D.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8.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 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 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 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 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9.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下列举措属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是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0.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A.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 14分; 第32题 14分; 第33题 12分; 共40分)
3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 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 打击沙俄,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物。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 1684年, 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同之处。(6分)
(2) 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4分)
3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下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材料二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年份 事件
1978年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9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次会议,说明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 (4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4分)
3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无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 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1-5 :BDCAC 6-10:DABDC 11-15:DCADD
16-20:CACAB 21-25:ABCDB 26-30:DBDDC
二、非选择题(第 31 题 14 分 ;第 32 题 14 分 ;第 33 题 12 分; 共 40 分)
31. ( 14 分)
( 1)相同: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2 分)(任一点即可得分)
异:唐朝,和亲、会盟;册封;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4 分)(唐、元各 1点即可)
(2)特点: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
击外来侵略相结合。(4 分)(任意 2点即可得分)
(3)意义: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促进了民族交融 ;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国家(民族)
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4 分)(任意 2点即可得分)
32. ( 14 分)
( 1)①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 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可以具体阐述: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
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等)
②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
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④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在
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以上任何一次会议,内容回答正确即可得 6 分)
(2)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由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
位开放;坚持党的领导。(4 分)
(3)建设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
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4 分)
33.( 12 分)
示例一:
看法:我不赞成明清时期 “社会停滞论”。
阐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上,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
长,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
得更多的收人。手工业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有所发展。商业上,商品经济进入了新的繁荣期, 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工商业
市镇。除了经济方面,明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在革故鼎新,有所成就。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结阶段,综合国力在世界仍大体保持领先,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新
的变化。这些都表明明清时期社会在不断发展,并非完全停滯。
示例二:
看法:我赞成明清时期 “社会停滞论”。
阐述:明清时期,经济方面,虽然商品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政治方面, 封建的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文化方面,虽然出现了反专制的思想,但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对 外关系方面,明清政府固守传统朝贡体制,历行海禁,错失了融入世界、加快发展的机会。( “经济”“政
治”“文化”“对外”等角度,综合视野、国际视野)。
总之,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性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
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封建制度不断走向衰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学期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