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考古发现的两幅图片,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都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 B.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 D.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
2.在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采用旧石器进行生产 D.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
3.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4.如图两幅图片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一恩·阿耶洞穴的壁画。它们反映了(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
C.部分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D.原始人已经过上定居生活
5.下面两幅图片为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文物的图像。这些文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 )
A.以采集食物谋生 B.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
C.已过上定居生活 D.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6.西亚的居民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A.大豆、芋头 B.大麦、小麦 C.水稻、粟 D.玉米和南瓜
7.“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 )
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
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 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8.含嘉仓始建于隋朝,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号称“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使用的储备技术有
A.陶器储存 B.地窖储存
C.机械制冷低温储藏 D.真空低氧保存
9.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农业生产工具改进
C.诸侯国君权力扩大 D.分封体制得到巩固
11.如图是中国原始农业示意图,这表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
A.游牧区与农耕区完全重合 B.食物生产呈现地域性与融合性
C.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D.已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
12.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后来,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开始形成,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早期人类文明的出现 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D.农耕和居住点的发展
13.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 )
A.长途商贸的范围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食物的加工技术 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
14.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由单纯依赖粟和黍逐步演变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西北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可以用于揭示( )
A.早期文明区域分工明显 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形态
C.农业生产影响文明发展 D.精耕细作模式基本形成
15.关于农业的起源,学者们普遍认为是多元的。许多人认为西亚、东亚和中美洲三个地区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其中中美洲农业起源的有力证据是( )
A.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B.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C.是玉米等农作物的原产地 D.最早驯化山羊、绵羊
16.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农业生产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以下关于世界古代农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亚地区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
B.长江、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中美洲地区培植出了马铃薯和甘薯
D.西亚地区是小麦、大麦、玉米的原产地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它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出现灾民大量死亡,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粮食高产、稳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总量都比较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应对饥荒的能力弱,粮食安全系数低。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1761—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1850年的曼彻斯特,更是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其次,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同时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为此,1838年,他们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第三,大规模的议会圈地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进行,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 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食品安全领域中,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姘《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食品监管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中任选其一,提炼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说明有理)
参考答案:
1.C
【详解】东汉牛耕反映了农业生产情况,古埃及人放牧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二者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东汉,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古埃及,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贾尔莫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家畜和农业工具,这说明贾尔莫文明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技术,排除A项;初始国家形态的表征主要有阶级分化,贫富差距,礼器等,这些均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贾尔莫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家畜和农业工具,这说明贾尔莫文明采用新石器进行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当时仍然使用石器,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地区壁画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到4000年,壁画描绘了古代非洲动物成群和人们弯腰耕种的画面,体现了当时非洲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农业发展,不涉及手工业劳作,“分工”无从得出,排除B项;画面中都是集体行动,看不出有人从事管理工作,排除C项;材料没有房屋等建筑的出现,看不出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农耕与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是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排除A项;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是北方的居住形式,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这些文物无法佐证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所学可知,西亚人最早培植大麦、小麦,B项正确;A项,芋头不是西亚人最早种植的农作物,而是美洲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中国,排除C项;玉米和南瓜是美洲人最早种植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耕作”“栽培”即农耕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A项正确;夏朝并非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排除C项;分封宗法体制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文明,并非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含嘉仓的储粮技术,科学合理,令人震惊。它的粮窖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点,这么做有利于防潮。在挖窖过程中,窖壁用火烘干,然后采取草木灰、木板、席、糠、席等五层防潮、保温、保鲜措施。B项正确;A项适用于小家庭,排除A项;CD项是现代的储藏技术,排除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致使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B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故材料现象不会导致诸侯国君权力扩大,排除C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形成四种农业类型,体现食物生产呈现地域性,而相邻的不同农业地域之间存在过渡区,比如半农半牧农业类型融合了旱作农业类型和游牧农业类型的特点,体现食物生产呈现融合性,B项正确;北方草原地带为游牧区,中原和南方地区为农耕区,游牧区与农耕区属于不同的地域,而非基本重合,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北方的农业类型,看不出农业产值和科技水平,无法得出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南方和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中国,未提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作物起源情况,不能断定中国是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后来,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开始形成,文字也产生了”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C项正确;这个变化就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出现,不是原因,排除A项;随着农业的发展,才有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比材料的现象出现的晚,排除B项;农耕和居住点的发展是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前提,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器可用于食物的加工,因此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食物的加工技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长途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国。材料反映了中原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这说明早期文明区域分工明显,A项正确;地理环境对经济形态有一定影响,但是决定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精耕细作模式基本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地是中美洲,C项正确;小麦、大麦的原产地在西亚,与中美洲农业起源无关,排除A项;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与中美洲农业起源无关,排除B项;西亚最早驯化山羊、绵羊,与中美洲农业起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中美洲地区培植出的农作物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等,C项正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排除A项;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排除B项;西亚地区培植的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等,玉米原产地在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
(2)视角:农作物品种结构;耕地面积;劳动力;粮食产量;饮食。
【详解】(1)时代性:根据材料一“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根据材料一“外来食物黄瓜、菠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条、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一“‘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麦、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二“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
(2)视角: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有稻、麦等农作物品种,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等外来高产农作物,由此可知,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的视角为:农作物品种结构;根据材料一“‘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麦、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并结合材料二“包谷、洋芋……今则栽种遍野,农民食之,权恃此矣”,可知,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的视角为:饮食;根据材料二“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兴种番薯……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可知,材料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的视角为:耕地面积;劳动力;根据材料二“番薯……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可知,材料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的视角为:粮食产量。
18.(1)因素:生产力水平;经济模式;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社会财富分配;仓储设施;政府财力;政府政策等。
(2)措施: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可知,生产力水平;根据“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具有脆弱性”可知,经济模式;根据“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可知,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根据“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等信息可知,社会财富分配和仓储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财力和政策等。
(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可知,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根据“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可知,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根据“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可知,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根据“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大规模的议会圈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根据“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明进程等方面分析可知,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9.(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
(2)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详解】(1)特征:根据“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得出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根据“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得出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根据“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得出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得出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
(2)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可从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等角度概括。
20.示例一
主题:农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呈现出迅速增长的特点。
说明: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使得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因此,农业文明时代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示例二
主题: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特点。
说明: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从而刺激了人口的不断增长;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因此,工业文明时代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从人类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中任选其一,提炼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主题”,结合图片信息,可提出主题:农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呈现出迅速增长的特点。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使得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等角度分析说明。(选取其他主题,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即可。)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