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15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目录
核心知识脉络图详览
命题点与易错点解读
常考重难点概念突破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
1.一战转折是凡尔登战役,二战转折是三大战役。
解读: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战役以法国的胜利告终,它标志着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中。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苏联获得战争胜利,彻底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德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之后的库尔斯克战役使德军在苏德战场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中途岛海战推动太平洋战场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阿拉曼战役则扭转了整个北非战局,盟军从此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
2.大危机带来通货紧缩和贸易保护,激化了国内矛盾,造成国际关系紧张。
解读:1929年经济危机的关键问题是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所以物价是下跌的,生产是萎缩的,造成的结果是通货紧缩而不是膨胀,而工人的大量失业则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各国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措施,这大大增加了各国的出口难度,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
3.罗斯福新政影响最全面的措施是美元贬值,但是进一步恶化了国际关系。
解读:美元贬值对内能刺激生产,对外能刺激出口,对农民能减轻负债,对企业能增加投资,所以影响较为全面。但是,由于人为贬值是各个国家都可以进行的措施,所以引发了货币战争,恶化了国际关系。
4.凡华体系没有合理安排战败国,雅尔塔体系没法合理安排战胜国。
解读: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英美法三巨头意见不一、最后的协议中法国略胜一筹强行打压德国,却又没有力量去落实,最终坐看德国日益壮大,成为二战策源地。二战后,美苏两大巨头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走向两级对峙,使得联合国的公正性、有效性大打折扣,不利于战后世界局势的向着有利于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5.两极对峙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解读:在革命史观的视角下,很容易把两极对峙的根本原因定义为意识形态冲突。但是今天更多考察的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所以根本原因要定义为国家利益,主要指的是美苏两国都有想称霸世界的野心。
6.美苏军事实力相当,意识形态相对,经济实力不相称。
解读:冷战从一开始就是不均衡的对抗,苏联的经济整体实力始终落后于美国,只是二战贡献和军事扩张,使得它有了抗衡美国的筹码。最终苏联的命运也说明了国际较量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实力。
7.国际格局变化包括维也纳体系瓦解、凡华体系建立、雅尔塔体系建立、苏联解体等;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非格局。
解读:国际格局描述的是相对稳定的国际状态,维也纳体系、英国称霸、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这样相对长时期稳定的状态我们才能叫国际格局。多极化是始终波动的,除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相对稳定之外,各个力量体的变化波动性很大,所以只能叫趋势。
8.马歇尔计划不仅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还促进了西欧的联合。
解读:马歇尔计划的初衷是拉拢西欧抗衡苏联,所以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美国的确实实在在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复苏,并且推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一个联合的西欧对战后初期的美国来说是符合国际战略的,只是随着欧洲联合体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才和美国有了一定的冲突。
【萨拉热窝事件】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为了显示自己的自信,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这一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最终来自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一名学生普林西普开枪打死了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普林西普本人被判20年有期徒刑,1918年因健康问题死于监狱中。
【巴黎和会】一般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加。苏维埃俄国没有受到邀请,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控制。实际上,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三国代表决定。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会议,也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这种差异导致了和会最终的结果仅维持了短暂的和平,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不满意会议的安排,为世界和平留下了巨大隐患。中国最初连参加和会的资格都没有,后来在美国的支持下,勉强被允许参加,但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美国的“赞助”也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所以中国的利益也未能在和会上得到有效的保障。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这是凡尔赛会议的延续,会后签订的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次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而对中国则是新的灾难,使中国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体系/凡华体系】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
【全体一致】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
【大国一致】联合国安理会采用的一项表决原则。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另一方面,某项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决定,如果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因而不能获得9票的多数时,该项决定同样也不能通过。这种情况,可称之为非常任理事国的“集体否决权”。
【绥靖政策】是以牺牲它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它取代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性。但对殖民地来说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租借法案】指美国免费或有偿提供给法国、英国、中华民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和其他同盟国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它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成为法律,并结束于1945年9月。大部分时候,援助是免费的,一些物资如船只,在战后被归还。作为回报,美国获得了战争期间在盟军领土上的陆军和海军基地的租借权。共计价值501亿美元的物资运抵了同盟国,其中英国获得价值314亿美元的物资,苏联获得113亿美元,法国获得32亿美元,中国获得16亿美元。
【《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共同宣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相互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议上签订的宣言。会后带到德黑兰征得了斯大林同意。于12月1日正式发表。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重申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切岛屿,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规定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三国决心“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雅尔塔会议】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关于二战后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成立联合国问题、黑海海峡问题等。规定:必须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与流亡政府断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由和会最后决定;设立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和约问题;认为关于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订;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三国政府首脑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为了让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多极化趋势】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根本政治力量互相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开展的一种趋势,既包括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也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不结盟主义。参加组织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
【凯南主义】1946年凯南为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而提出的理论。1946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为: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鼓励和利用苏联及其盟友之间的矛盾;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美国政府对遏制理论极为重视,使其成为对苏联政策的指导方针。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3·福建高考·15)
1.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2023·湖北高考·14)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2022·山东高考·14)
3.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2023·河北高考·8)
4.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2023·北京高考·15)
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2023·海南高考·13)
6.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2023·高考全国乙卷·34)
7.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2022·河北高考真题·14)
8.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国家干预使经济得以恢复 B.分权制衡原则发生改变
C.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 D.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2022·天津高考·12)
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2023·湖北高考·15)
10.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2023·全国甲卷·35)
11.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2022·河北高考真题·15)
12.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2022·江苏高考·16)
13.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2022·山东高考·15)
14.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2022·广东高考·16)
15.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2022·全国甲卷·35)
16.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2022·湖南高考·15)
17.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2024·山东德州联考一·15)
18.表为1780~1888年间欧美各大国的工业生产变化情况(单位:百万英镑)。该变化( )
时间 国家 1780年 1800年 1820年 1840年 1860年 1888年
英国 177 230 290 387 577 820
法国 147 190 220 264 380 485
德国 50 60 85 150 310 583
奥地利 30 50 80 142 200 253
美国 15 25 55 96 392 1443
俄国 10 15 20 40 155 363
A.源于各国社会制度的不同 B.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C.加剧了列强在全球的竞争 D.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一·14)
19.1908年,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引起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奥匈帝国不顾俄国反对,兼并了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并在德国的支持下,最终迫使俄、塞两国承认这一事实。这一事件( )
A.遏制了巴尔干半岛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B.扩大了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优势地位
C.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D.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2023·山东青岛三模·13)
20.一战爆发后,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该号召( )
A.延缓了战争的进程 B.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C.阐明了参战的目的 D.掩盖了战争的性质
(2024·浙江绍兴一模·13)
21.1916年,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剧
C.纷纷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2024·浙江百校调研·20)
22.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1952年,两国肯定了共同承担一战责任的观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 B.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
C.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 D.欧洲教科书理性地探讨了一战罪责
(2024·河北保定部分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14)
23.下图所示是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宣传海报,画面显示戴着普鲁士头盔的野兽威胁着大西洋彼岸的自由女神。该海报旨在( )
A.为美国战争政策辩护 B.宣传美国的中立政策
C.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 D.防备来自德国的侵略
(2024·河南高三11月联考·22)
24.1920年6月,德国警察人数从8万人增加到15万人,后来又通过立法使警察部队变成了变相的军队。同年7月,德国提出国内有爆发革命的危险,要求延期15个月执行《凡尔赛条约》中的军事条款。德国多余的军用物资也迟迟不按《凡尔赛条约》规定缴给协约国。这表明( )
A.法西斯势力在欧洲抬头 B.一战并未真正削弱德国实力
C.凡尔赛体系严重削弱德国 D.协约国对处理德国存在分歧
(2024·吉林长春一模·15)
25.1924年,英美筹划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这一计划( )
A.便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 B.平复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D.加速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2024·贵州贵阳摸底考试·14)
26.苏俄《和平法令》宣布:“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族的愿望……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几乎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提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等。这些思想( )
A.维护了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C.彰显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 D.推动了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
(2023·湖北武汉五月模拟·14)
27.如图为发表于1920年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
A.批判针对苏联的绥靖政策 B.表达对国际秩序的忧虑
C.反对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 D.揭露国际联盟的虚伪性
(2024·广东惠州调研二·15)
28.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 B.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2024·湖北部分高中10月联考·14)
29.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这实质上反映美国( )
A.开始推行门罗主义 B.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
C.改善与拉美的关系 D.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2023·山东日照三模·14)
30.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法国小说家拉罗舍尔(1893—1945)对民族与文化的称赞,认为法西斯主义是“灵魂的革命”;意大利哲学家秦梯利(1875—1944)夸耀法西斯主义残暴是“恢复民族的健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认为“德国人民肩负着命运赋予的实现文化重兴的特殊使命”。据此可知,法西斯主义( )
A.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B.欺骗了众多的精英阶层
C.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 D.异化了近代的民族主义
(2023·湖北天门5月适应性考试·14)
31.1939年初,法国主张联合苏联遏制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还怀疑它(苏联)的动机。我认为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弄得不和。”由此可见,英国拒绝联合苏联( )
A.是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 B.出于冷战对抗的现实
C.体现了与法国争霸的企图 D.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
(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四·35)
32.1939年的美国电影《异国鸳鸯》,讲述了苏联女干部在爱上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邂逅与美国男人的浪漫爱情后叛逃的故事。四年后上映的美国电影《俄国之歌》,展示了美国音乐家爱上苏联女钢琴师的故事,苏联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电影中得以展现。这反映出美国电影行业( )
A.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主导了美苏关系 C.关注普通民众生活 D.已被共产主义渗透
(2024·山西运城高三摸底调研·23)
33.1942年,迪士尼公司影片《新精神》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收音机中正在讲解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重要性,并指导填报一种适用于年家庭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的纳税单。唐老鸭仔细聆听广播并填写了回执,最后横跨美国,将一张13美元的支票交到华盛顿。后民意测验显示,37%的纳税人在观看影片后第一次支付了联邦所得税。由此推知,这体现出( )
A.美国民众受到盘剥 B.国家干预和战争形势的需要
C.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D.影片关注了民众的精神危机
(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15)
34.1940年,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开展的现实需要 B.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开始推行 D.工人阶级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高涨
(2024·;河北沧州普通高中高三10月复习质量监测·15)
35.1945年2月,英国作家创作了漫画《碎片的麻烦》,如图。画面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站在铺有欧洲地图的桌前,就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正在玩着拼图游戏。该作品描绘的事件( )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表明了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C.反映了东西方冷战形势 D.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024·江西九校8月联考·16)
36.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日本导演原田真人拍摄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在电影情节中,裕仁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写道:“此时此刻,继续战争将导致文化的破坏和全人类的不幸,此结果绝非朕所期望……不管我自己会怎样,都想尽力挽救国民的性命。”这部电影试图( )
A.篡改战争爆发的邪恶动机 B.掩盖日本战时犯下的罪行
C.剥夺后代客观批判的机会 D.博取民众对于天皇的支持
(2023·贵州入学考试·15)
37.《联合国宪章》中规定:“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这些规定( )
A.有利于建立和平的国际秩序 B.延续了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C.维持了冷战时期的强权政治 D.突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2023·山东潍坊四县5月模拟·14)
38.1955年,西德在众说纷纭中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得以重新武装军备,军人形象再度成为西德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人们对再军备并不持肯定态度,根据当年的调查显示,约有75%的民众反对再军备,大众发起示威游行,军备问题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这主要是由于( )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战后世界和平思潮的广泛传播
C.德国分裂引起西德人民的反对 D.二战留给西德人民的痛苦记忆
(2023·山西临汾二模·34)
39.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签字仪式在旧金山举行。美国作为东道主最后一个签字,中国成为第一个签字的国家,然后是苏联、英国和法国,其他国家在此之后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分别签字。由此可见( )
A.雅尔塔体系基本形成
B.美国操纵联合国成为其全球扩张的工具
C.国际政治秩序不平等
D.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2023·高三模拟·14)
40.一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其敌视苏联,认为英国应该扼杀布尔什维克主义,共产党人都是残暴野蛮的人。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二战结束后,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演讲中又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的存在威胁了整个欧洲,这表明他( )
A.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 B.以维护英国利益为出发点
C.是一位善于投机的政治家 D.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敌我
(2024·广东高三11月联考·15)
41.1947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计划的实施从作为某种核心的西欧开始,美国政府会感到满意。”他还表示:“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材料中的“计划”( )
A.是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 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
C.意在缓和美苏之间矛盾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2024·河北10月联考·15)
42.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研究二战后大国战略竞争关系状态时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在冷战时期,最适合作为该理论佐证的历史事件是( )
A.北约组织建立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古巴导弹危机 D.苏联入侵阿富汗
(2024·广西柳州摸底·16)
43.对英国而言,1953年苏联氢弹研制成功,使其在埃及的苏伊士基地成了一个极易遭到打击的目标。相比之下,维护这样一个基地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财政和战略负担。在随后的一系列谈判中,英国表示将按规定时间撤出埃及。这反映出当时( )
A.核武器使海外驻军失去了意义 B.英国经济衰落使埃及战略地位下降
C.埃及独立直接受益于苏联援助 D.英国对待埃及问题受冷战形势影响
(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15)
44.如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
A.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正比关系 B.曲线变化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与动摇
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 D.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2024·广东湛江调研·16)
45.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出现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1970年代的“滞胀”危机、1980年代的金融泡沫化危机;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也在1990年代突然失速。这些危机( )
A.开启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源于凯恩斯主义的弊端
C.促使新自由主义的诞生 D.威胁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2024·湖北武汉在重点中学10月联考·15)
46.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军事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就此爆发。美苏两国罕见的意见一致,对三国施加压力。在美苏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这一事件( )
A.客观上加速西欧一体化进程 B.表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
C.推动埃及摆脱英法殖民统治 D.说明欧美的联盟走向分裂
(2023·河南名校联考高三摸底·23)
47.在1982年波兰实行军管后,美国政府要求国际金融组织严格控制对波兰的贷款,阻挠波兰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迫使苏联为稳定波兰局势买单。同时,美国政府还利用苏东阵营内部的问题,推动“自由化”。美国这些做法( )
A.削弱了东欧国家的发展潜力 B.造成苏联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管控
C.说明美苏转变冷战斗争策略 D.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3·江苏苏州三模·16)
48.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冷战终结是大西洋同盟体系主导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胜利。俄罗斯认为,冷战终结是双方联合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俄罗斯将与西方一道以平等创始人的身份重塑一个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和制度多元主义等理念的泛欧洲共同体和一个更加包容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知冷战的终结( )
A.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B.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
C.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 D.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2月的德国。据材料,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因此魏玛共和国此阶段的外交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修改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摆脱不公正待遇的国际法基础,二是争取国际认同,恢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1921年维尔特政府为实现外交目标,实行“履约政策”,对协约国妥协和让步,并请求延期缴付赔款,但遭到英法拒绝。因此漫画充分体现了此时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项;据材料“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和“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排除B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传播,依靠武力的方式会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传的方式更加隐蔽,能够动员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B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但与题干强调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苏联。结合所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同时期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希望从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中得到应对危机的启发,因此“苏联的报告和材料备受关注”,D项正确;“苏联模式”最终形成于1936年,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排除B项;19世纪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0年(联合国)。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二战时期至1956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956年12月开始,国大党政府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所谓“社会主义运动”;②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的逐渐衰落,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④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英国军队撤离占领了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综上所述,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序,③②④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错误,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其胡佛执政时期主要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根据材料“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可知,为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的政策表现出支持,说明当时需要扩大总统的权力,以推动新政的实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信息,排除A项;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美国没有改变,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而不是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召开“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处于封建君主时期,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并未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此时英国士兵召开“模拟议会”,是顺应资产阶级制度确立的大趋势,属于进步意识,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埃及此时是否进行了“政治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立”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和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56年(苏联)。据题干材料可知,1956年,苏联为了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这些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双方开展科技竞争,虽然也进行科学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项;二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 。
14.C
【详解】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780-1888年(欧美国家)。由题干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德美等国的工业生产产值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德等国上升较快,美国甚至超越英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加剧了列强在商品、资本输出和争夺殖民地的竞争,C项正确;材料所述欧美各国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工业产值变化反映国际经济格局变动,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美国以外,未提及欧洲以外国家的工业生产情况,且19世纪欧洲在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发生在一战前,被称为“波斯尼亚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塞和奥匈、德国的矛盾,使得巴尔干半岛局势更加紧张,不久就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波斯尼亚危机遏制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相反,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排除A项;波斯尼亚危机并未使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确立优势地位,排除B项;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法国)。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掩盖了战争的性质,D项正确;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支持战争,推动了战争的进程,排除A项;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世界上多数人民是支持和平、正义的,排除B项;法国参战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故该号召未能阐明其参战的真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据材料“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争期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贫富分配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为应对战争需要,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没有涉及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20世纪,法国和德国对一战在教科书中的描述从相互对立到肯定共同承担责任,再到法德两国也是一战冲突的牺牲品,这些变化体现了时代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历史的叙事角度,A项正确;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说法错误,排除B项;国家利益推断观念的变化,而非一战,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法德两国,没有体现欧洲的教科书,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军队的这幅海报极力丑化德国,强调德国对美国的威胁,以此论证美国参战的合理性,即为美国战争政策辩护,A项正确;该海报体现不出美国的中立政策,排除B项;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美德两国的利益冲突,不是美国受到德国威胁,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没有侵略美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德国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后,警察人数增加,警察部队变成了变相的军队,并且拒绝执行《凡尔赛条约》中的军事条款,说明凡尔赛体系严重削弱德国,C项正确;法西斯势力在欧洲抬头最早是在意大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凡尔赛体系严重限制德国,没有强调是否真正削弱德国实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协约国对处理德国的分歧,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欧美。据材料可知,“道威斯计划”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有利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A项正确;德国对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宰割和限制不满,国力恢复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客观上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排除B项;英国的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势力扩张,“道威斯计划”体现美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达成一致,而非相互竞争,且材料也未体现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表现在金融、阶级关系等多个方面,道威斯计划不能加速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近现代史(苏俄和美国)。据材料“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可知,苏俄和美国都主张尊重民族的民族行为,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D项正确;战后世界并没有长久和平,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尊重部分民族的民族行为,无法得出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时间可知,画面右边英法美意四国领导人参加完巴黎和会正准备离开,画面左边是一个哭泣的孩子,在他的旁边有一个“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者”标志,表明和约只能维持短暂的和平,国际社会的矛盾依然突出,面临战争的危险,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排除A项;此时德国纳粹还未上台,排除C项;材料反映一战后的和平面临挑战,与国际联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世界)。据材料可知,在英美操纵下的国联,成立之初将苏俄排斥在外,20年代苏俄因反对帝国主义宣布不参加国联。根据材料信息,1934年英法等30个国联成员主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苏联接受邀请加入国联,结合所学可知,国联与苏联关系的缓和与激烈震荡的国际形势直接相关,苏联主张通过集体安全的力量维持和平,B项正确;苏联加入国联是受国际局势影响,且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意识形态观念并未淡化,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排除AC项;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排除D项。故选B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美国)。针对德国的渗透,罗斯福政府对拉美的政策由政治军事控制改为改善与拉美的关系,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这是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B项正确;美国19世纪上半期开始推行门罗主义,排除A项;改善与拉美的关系是表象,排除C项;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的世界。材料显示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其中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人鼓吹法西斯主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宣扬民族优劣论,主张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主义异化了近代的民族主义,D项正确;材料显示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但未说明法西斯主义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排除A项; 材料显示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但不等于众多的精英阶层,排除B项;法西斯主义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3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初(法国、苏联、德国、英国)。根据材料“我还怀疑它(苏联)的动机。我认为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弄得不和”可知,当时西欧国家和美国属于所谓的“自由”国家,这是相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说的,因此英国首相的话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D项正确;英国拒绝联合苏联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而不是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排除A项;冷战开始于1947年,排除B项;英国拒绝联合苏联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而不是与法国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3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二战期间。本题考查的是二战期间美苏关系的变化,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正面的苏联形象有利于巩固美苏战时盟友关系,美国电影体现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变化,A项正确。二战的局势决定了美国电影中的苏联形象,并非美国电影行业在主导美苏关系,排除B项;电影中的苏联女干部、美国音乐家和苏联女钢琴师是美苏意识形态的艺术化符号,不能代表普通民众的生活,排除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与苏联只是战时的同盟关系,已被共产主义渗透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美国)。题干介绍了1942年迪士尼公司影片《新精神》中的一个场景,收音机指导美国民众认同纳税的重要性并填报纳税单,唐老鸭认真执行,影片带动一部分人纳税,结合这一时期处于二战时期,可以推知这与美国加强国家干预、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抗击法西斯有关,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合理纳税,没有体现美国民众受到盘剥,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民众精神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3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40年至1943年(苏联)。据材料“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可以看出轻工业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比重,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中占比也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苏联的青壮年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战的影响,并不是工业化需要,排除A项;1940年之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就已经推行,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的热情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2月(欧洲)。根据材料,在二战临近结束时,美、苏、英三国围绕东欧政治版图玩起“拼图游戏”,实质上是对东欧势力范围和利益的激烈争夺,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利益,作品借此呈现了雅尔塔体系的强权政治色彩,A项正确。美苏加紧争夺中间地带发生于美苏冷战期间,排除B项;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该事件体现了同盟国内部的矛盾与妥协,而非同盟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A项。
3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电影使用《终战诏书》而不用《败战诏书》,将停战的原因粉饰成“继续战争将导致文化的破坏和全人类的不幸”,将日本天皇塑造成一个深明大义,忍辱负重的明君形象,这是在歪曲事实和掩盖战争的本质,故意蒙蔽民众及其后代,试图剥夺后代客观批判的机会,而并非剥夺权利,C项正确;题干所提供的情节内容主要是战争结束时日本天皇粉饰停战原因,与战争爆发时和战争进行时的内容联系不紧密,排除A、B项;在现阶段日本天皇并无任何实权,并不需要依靠电影博取民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虽然电影最终可能取得了一定的这方面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是电影歪曲事实的原意所在,排除D项。故选C项。
3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信息“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宪章》的这些规定有利于防止战争与冲突,保障和平与发展,建立和平的国际秩序,A项正确;联合国安理会程序凸显“大国一致”原则,这与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并不相同,排除B项;这些规定体现不出对强权政治的维护,排除C项;材料未突出体现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3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德国。根据材料“但人们对再军备并不持肯定态度,根据当年的调查显示,约有75%的民众反对再军备,大众发起示威游行,军备问题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可知,二战后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重新武装遭到民众反对,军备问题引起人民的警惕和反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二战后,民众对二战记忆犹新,D项正确;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战后世界和平思潮广泛传播,但这与西德人民反对再军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德国分裂于194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联合国制宪会议签字仪式上,中国成为第一个签字的国家,是因为中国是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雅尔塔体系基本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的华沙建立,排除A项;材料只是签字顺序,而且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份,不能体现美国操纵联合国,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联合国制宪会议签字的先后顺序,未涉及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4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同的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是不同的,结合所学,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英国与苏联合作抵抗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丘吉尔对苏联态度的变化,这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能说明丘吉尔是善于投机的政治家,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国家利益的标准区分敌我,排除D项。故选B项。
4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欧洲和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初期,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并由此引起法、英、意等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援助西欧,因此提出了许多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苏联最终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据材料“1947年”“计划的实施从……西欧开始”“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可推断出材料中的“计划”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苏冷战的措施,加剧而非缓和美苏之间矛盾,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霸主地位并非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史称“古巴导弹危机”。此事件符合图中大国竞争关系的国际变量互动及其逻辑,C项正确;北约组织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同盟组织,它没有体现大国竞争关系的国际变量互动,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出台是美国全面实施冷战的标志,排除B项;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实施霸权主义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二战后国际形势影响下英国放弃在埃及驻军,说明英国对待埃及问题受冷战形势影响,D项正确;核武器使海外驻军失去了意义说法错误,排除A项;英国认为埃及战略价值缩水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来自苏联的威胁,而不仅仅是经济衰落,排除B项;苏联只是客观因素,埃及取得民族独立并非直接受益于苏联援助,排除C项。故选D项。
4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至2022年美国。根据1914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制裁成功率较高,而20世纪60年代后,成功率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D项正确;据材料1970—1979年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在增加,但成功率却在下降,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其经济霸主地位,但这一时期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次数却并不多,排除B项;据图中数据材料仅提到了美国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无从看出美国制裁的对象及范围,故无法得出是“单边制裁”还是“多边制裁”,排除C项。故选D项。
4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危机都威胁了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冲击了原本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题干中并非所有危机都在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排除A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因此并非所有大危机都源于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排除B项;“滞胀”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得到贯彻,排除C项。故选D项。
4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让当时的欧洲各国意识到,一方面,由于能源通道不再受欧洲控制,欧洲各国合作发展原子能解决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欧洲解决能源问题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二战后国力衰弱的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拥有足以对抗美苏的威胁的能力,A项正确;美苏两国仅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上达成一致,但不能说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排除B项;1952年,埃及通过兵变的形式,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控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事件并不会导致欧美的联盟走向分裂,欧美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A项。
4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界80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美国大力支持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反政府组织和力量,以此搞垮苏联。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团结工会崛起,严重挑战了波兰政府和苏联政府,里根政府全力支持波兰团结工会,并警告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如果苏联出兵干涉波兰,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苏联未派兵直接干预,只能让波兰总理、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实行军管。美国政府立即向转入地下斗争的团结工会提供秘密援助,通过“美国之音”进行舆论鼓动,“对波兰和苏联实施经济制裁”,美国在东欧的目的是,“削弱苏联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使这一地区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美国要利用苏东阵营内部的问题,推动“自由化”,颠覆共产党政权。由此可得出,美国这些做法最终造成苏联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管控,B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做法是为了支持东欧国家改革,帮助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以搞垮苏联,客观上不会削弱东欧国家的发展潜力,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美国的具体斗争策略,但不能体现苏联具体的斗争策略是否转变,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苏东剧变后,东欧国家逐渐走向欧洲联盟,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不是材料中美国做法的主要目的,当时美国的首要目的是战胜苏联,赢得冷战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4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博弈,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C项正确;冷战的终结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不能说明冷战终结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冷战的终结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未体现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难点15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