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练习
一、单选题
1.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 ( )
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 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
2.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各国政府应该
①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安全
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的生产与供应
④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粮食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 B.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
C.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D.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
4.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99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这反映出( )
A.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可以确保粮食安全
B.粮食贮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C.消除饥饿与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D.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都是为了解决“吃得饱”问题
5.据如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6.200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势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恢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转机( )
A.缘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努力 B.使我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C.反映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完成 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
7.下图所示技术的应用( )
A.影响到市场行情的收集 B.实现了物流的自动化
C.不利于长距离运输实现 D.可减少农产品的损耗
8.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下表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9.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栽培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环节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凸显。如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有效增强农作物优良性状;生物农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保护周围环境。这表明生物技术( )
A.已经取代其他农业技术 B.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C.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是农业增产的决定因素
10.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11.随着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反映出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C.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2.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13.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一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A.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14.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
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5.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
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
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16.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了如表格。据此可知
时间 国家 法律
1860年 英 《食品与饮料掺假法》
1906年 美 《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2003年 日 《食品卫生法》
2018年 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A.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得到提高 B.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C.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D.世界各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二、材料分析题
17.【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法规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起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摘编自陆文雪《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研究《1898-194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的异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并记载了辣椒,将其带回西班牙,很快传入葡萄牙。随着达·伽马开辟新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入非洲,后又传入印度西部。16世纪上半叶,辣椒传到欧洲的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地,但是无论作为调味品还是菜肴,欧洲人都不甚喜欢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在美洲,16世纪下半叶以降,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17世纪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随后英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辣椒自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范围,它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分析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辣椒”与“全球文明”关系的认知。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 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 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深蓝一号”是三文鱼养殖网箱,这体现了水产养殖的集约化,B正确;ACD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A
【详解】m面对粮食安全问题,各国政府应该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安全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的生产与供应,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粮食安全不利于解决粮食危机,甚至可能会恶化粮食安全问题,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世界范围内于荔枝主要种植在亚热带南部,在我国主要种植在南方地区,现在北方人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主要原因是现代交通便利,运输快捷,经济发展迅速,百姓富裕,保鲜技术进步,新鲜荔枝能保持更长时间,C项正确;农业机械化与荔枝保存时间久没有关联,排除A项;材料涉及食物保存与运输问题,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之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水果的保存与运输问题,不涉及水果品种改良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这反映了消除饥饿与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通过立法手段就可以实现的,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粮食储存问题”,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粮食安全是为了解决“吃得饱”问题,食品安全是为了吃得健康,故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可知科技的进步使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生态功能逐渐被发现,进而促进了大都在北美地区的普及,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豆的营养价值的不断被发现进而推动了大豆的推广,与品种适应性无关,排除B项;人口快速增长使大豆推广只是外在的客观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A项正确;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完成”夸大史实,排除C项;袁隆平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链物流使农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助于延长农产品保鲜周期,从而减少损失,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冷链物流可减少农产品的损耗,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农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排除B项;低温环境使农产品保质期更长,有利于扩大产品运输距离,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中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D项正确;没有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结论,排除A项;斯巴达让被征服的奴隶承担农业劳动,不能说明古希腊城邦使用外邦奴隶劳动现象非常普遍,排除B项;仅从西欧存在农业庄园劳作,不能得出世界各区域文明都存在农业庄园劳作,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生物技术在农业栽培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环节的有效性和使用价值凸显”可知,生物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许多环节体现出了其具有有效性,在实用性上具有的价值凸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已取代其他农业技术,说法错误,排除A项;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增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中美)。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美国也用新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这都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美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粮食储备仍然重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随着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可得出随着冷链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于消费的要求也不断提高,A项正确;没有体现反作用,排除B项;材料与心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新的劳动力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材料表明在法国,政府用农业优惠贷款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政府给55岁以上的农民补贴让其离开农业等措施,都有利于法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农民买农业机械提供贷款,更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举措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涉及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城市,就不涉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是政府削减开支,而材料是加大农业开支,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从表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品种的不断优化,因此B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品种,未提及其他农业机械,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农作物的新品种,无法得出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的结论,排除C项;粮食储存技术与粮食产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物生产的现代化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①②正确,D符合题意;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和全球人口增加会加大粮食的消耗,③④错误,ABC排除。故选D。
15.C
【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以来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C项正确;材料既提到了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杂交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也提到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成就,美国属于发达国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现代化农业机器的使用,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不能说20世纪以来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英美日中等国均通过立法推动食品安全,体现了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中“世界各国”的说法绝对,排除。故选C项。
17.(1)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2)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
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详解】(1)原因:根据“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得出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根据“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得出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根据“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得出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2)同:根据“《纯净食品法》”“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得出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根据“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得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
异:根据材料,可从社会制度、管理的层次、主要推动力量、法律的适用范围以及效果等方面分析解答。
18.(1)特点:历史悠久;阶段性明显;民本色彩浓厚;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多措并举的制度设计。(任答4点)
历史作用:利于保障不同历史时期粮食的稳定供应;利于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利于粮食流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评述:禁运政策对美苏两国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对苏联: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制约苏联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了苏联粮食安全意识;促进苏联国内政策的调整。(任答3点)对美国:损害了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加深了美苏之间的敌对意识,不利于世界和平。(任答3点)总体而言,禁运政策本质是美国经济霸权主义的充分体现;禁运政策也并未有效解决苏联入侵问题,反而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和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得出历史悠久;阶段性明显;依据材料“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得出民本色彩浓厚;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依据材料“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得出多措并举的制度设计。
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于保障不同历史时期粮食的稳定供应;利于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利于粮食流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运政策对美苏两国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对苏联:依据材料“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得出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制约苏联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了苏联粮食安全意识;促进苏联国内政策的调整。
对美国:依据材料“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得出损害了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加深了美苏之间的敌对意识,不利于世界和平。
总体而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运政策本质是美国经济霸权主义的充分体现;禁运政策也并未有效解决苏联入侵问题,反而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和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
19.(1)特点:传播时间具有持续性;欧洲国家主导;经历了从观赏到食用的过程;传播路径具有多元性和双向性。
因素:辣椒自身的价值;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推动;培育技术的提高。
(2)影响: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区域文化认同;形成了革命精神;促进了各地饮食文化交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认知: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多元互动;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493年”、“16世纪上半叶”、“17世纪初”可分析出传播时间具有持续性;根据材料“葡萄牙”、“”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可分析出欧洲国家主导;根据材料“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可分析出经历了从观赏到食用的过程;根据材料“将其带回西班牙”、“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可分析出传播路径具有多元性和双向性。
因素:结合材料可分析得出辣椒自身的价值;根据材料“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并记载了辣椒”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可分析出殖民扩张的影响;根据材料“”可分析出世界市场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培育技术的提高。
(2)影响:根据材料“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可分析出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材料“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可分析出促进了区域文化认同;根据材料“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可分析出形成了革命精神;根据材料“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可分析出促进了各地饮食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可分析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认知:根据材料“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可分析出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多元互动;根据材料“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可分析出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20.(1)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并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特性;18世纪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政府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采取推广措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人们对马铃薯认知水平以及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任答4点)
(2)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由美洲传入欧洲,并在18世纪末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的建立,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使得现代马铃薯产业深入发展并扩大了马铃薯产品的消费市场。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供给,有利于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示例只供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拟定其他论题,阐述合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以来的欧洲。背景:根据材料“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和所学可知,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并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特性;根据材料“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可知,18世纪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及政府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采取推广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可知,人们对马铃薯认知水平以及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可拟定论点为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马铃薯传入欧洲的背景、工业革命对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影响、现代农业化及产业对马铃薯产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