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历史艺体班复习——世界近代史(下)
1.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规定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当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政府开始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B.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C.圈地运动导致社会问题突出 D.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弊端凸显
2.1830年,从宾夕法尼亚州中部到纽约,或从柏林到波恩、从里昂到巴黎运输1吨货物得花费30多美元,用船把货物运过大西洋得再花费10美元。到1900年,同样距离运输1吨货物只需花费5美元,横越大西洋只需花费3美元。这一变化( )
A.提升信息交流的及时性 B.推动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C.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
3.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的街道大多数是窄街小巷,没有区分专门的人行道或车道;住宅参差不齐,从贵族、金融家的豪华宅第到普通居民的后街陋室,并存于城市街区。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工业革命弊端显现 B.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D.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4.下图为1904年10月15日美国《哈珀周刊》封面刊载的漫画《驯狮人》。漫画意在
5.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资本的运转使得人的自由与个性被消解,劳动者被异化为资本的工具,无产阶级陷入精神和生活的两难困境。所以要以革命的手段使人真正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B.马克思主义具有较鲜明的人民性
C.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D.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6.在国民自卫军得到胜利后,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指出:“这个议会可叫公社议会,或就叫公社”,“公社委员应担负本区的行政领导工作”,每一名公社委员既是10个行政机构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同时也肩负其选区的行政领导工作,并指出这样可杜绝“三权分立”下行政权力的虚假性。这一规定( )
A.导致公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 B.表明尚未建立权责分明的领导体制
C.有助于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 D.完善了公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
7.1847年,恩格斯提出:“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恩格斯这一论述( )
A.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 B.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主张协调同资产阶级尖锐矛盾 D.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
8.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体制会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公社并不代表一种特殊利益;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力图创建新的革命理论 B.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以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为初衷
9.据前苏联非洲问题专家葛罗米柯统计,非洲边界44%是按经线和纬线、30%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只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脉所构成的自然边界线。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历史文化因素 B.自然地理因素 C.各国实力因素 D.西方殖民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10.1813年,英国议会在续订东印度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介绍科学知识。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印度文明的发展 B.不利于英国工业化进程
C.带有浓厚的歧视性色彩 D.加快了东印度公司转型
11.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殖民地末期的拉美不仅存在接受启蒙思想的渠道与机制,还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科学知识开展启蒙运动。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这说明( )
A.启蒙运动深刻影响拉美独立 B.拉美受启蒙影响建立了民主国家
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比较彻底 D.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迅速
12.19世纪50年代以来,英印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培养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识精英。到19世纪80年代,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员半数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
A.英国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 B.印度知识分子系统学习西方文明
C.印度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13.1906年,英国驻德黑兰公使沃尔特·A·斯特说道:“俄国革命对这里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影响。俄国发生的事情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那种新的精神似乎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民族,波斯人对我们的统治者感到厌倦,并开始考虑他们有可能建立一种模式更好的政府。”“这里”当时正在发生( )
A.俄国十月革命 B.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C.伊朗立宪革命 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4.据学者研究统计,1870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分别为22%、8%、13%、10%,到了1913年则变为15%、11%、13%、8%。学者的研究可以佐证( )
A.世界贸易中心向美洲转移 B.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C.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 D.资本主义列强联合瓜分世界
15.一战后,国联依其盟约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日、比等国实行不同形式的统治。受委任的国家对国联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向国联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这说明国联( )
A.致力于维护欧洲地区和平 B.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C.权威地位得到大国的认可 D.维护传统殖民统治体系
16.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海军舰只有严格规定,且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1935年4月,德国宣布12艘潜水艇将于近期下水。6月18日英国同德国签订海军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海军舰队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有权与英国潜水艇吨位相等,但潜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所有舰只总吨位的45%。这一规定( )
A.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B.调整了绥靖主义政策
C.受到了凡尔赛体系制约 D.巩固了英国海军地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发轫于欧洲的工业时代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工业时代是西方社会内部一系列漫长而艰难的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的结果:工业时代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历史时代的总和。然而,工业时代的大多数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都是以近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作为其源头和范本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科学理性、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权观念等等。工业时代也是一个由西方向非西方地区传播而至的时代,它表现为一个历时性的发生过程,对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来说,工业时代是在西方列强的经济优势的诱惑下和坚船利炮的威逼下来临的。
——摘编自赵林《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可知,英国颁布济贫法对老年、儿童等需要救济的人员提出了救济方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当时正在进行圈地运动,社会矛盾尖锐,这一法案的颁布有助于缓和因圈地运动导致的社会问题,C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1601年工业革命尚未开始,18世纪中期才开始,排除B项;1601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开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190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欧洲与美国陆路和海路运输的费用较1830年大幅度降低,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铁路时代和轮船时代,故材料中的变化体现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中运费降低与交通运输工具直接相关,提升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与电报和电话的发展有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人口迁移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时间观念的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世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材料信息体现了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无法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导致“城市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扩大,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文官制度,“公共权力监管缺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等级观念明显淡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美国)。根据材料“《驯狮人》”“准备让狮子们听其口令”可知,美国总统是要制约和驯服垄断资本,所以该漫画是赞同政府反财团垄断的政策,D项正确;“高高扬起手中鞭子,准备让狮子们听其口令”说明总统要驯服垄断资本,与揭露大财阀肆意扩张的罪恶无关,排除A项;国计民生意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材料信息不涉及垄断资本危害国计民生,排除B项;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一般表现为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即将爆发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劳动者被异化为资本的工具,无产阶级陷入精神和生活的两难困境。所以要以革命的手段使人真正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对于人的“异化”,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唤醒人的意志,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角度看社会,B项正确;本题主旨“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意义”,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在19世纪上半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巴黎公社时期(法国)。根据材料“每一名公社委员既是10个行政机构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同时也肩负其选区的行政领导工作”可知,巴黎公社将立法权与行政权相统一,完成了“议行合一”的公社委员会建构,这种“议行合一”的原则下,公社委员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可以使民意放在最高的位置,保障人民主权的不可分割,有助于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C项正确;公社委员会受到民众监督,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领导体制中的权责问题,排除B项;巴黎公社很快就失败了,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47年(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恩格斯提出不能立即实行公有制,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后才能实行,这一观点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A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时还未建立,排除B项;阐释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并不是在协调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排除C项;阐释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并不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可知,马克思强调巴黎公社所建立的体制,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将本属于无产阶级的东西归还给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原则,B项正确;巴黎公社并没有创建新的革命理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公社革命并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社会主义运动在三大工人运动时期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非洲边界44%是按经线和纬线、30%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可知这是认为瓜分的界限,主要是西方殖民者对非洲进行瓜分的原因,是西方殖民的人为因素造成的,D项正确;这种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的边界,不是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只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脉所构成的自然边界线,故自然地理因素不是主因,排除B项;这种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的边界,不是非洲各国实力消长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13年(英国)。据材料可知,1813年,英国议会要求东印度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由此可知,英国认为在此之前的印度文化是落后且无用的,这显示出英国这些措施对印度文化带有浓厚的歧视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传入有用的知识”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并不能促进东印度公司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及所学可知,拉美独立运动时期,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拉美独立后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并未建立起民主国家,排除B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仍受到美国的政治渗透和经济侵略,并不彻底,排除C项;此时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并不是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印度)。据本题材料“一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员半数是知识分子”可知,到到19世纪80年代,有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印度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加入了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的国大党,这有利于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可以说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英国大力推行西式教育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印度知识分子接触了西方文化,并未表明印度知识分子系统学习西方文明, 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度经济领域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伊朗)。根据材料“1906年”、“波斯人对我们的统治者感到厌倦,并开始考虑他们有可能建立一种模式更好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是伊朗的古名,1905—1911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C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国家是伊朗,不是印度,排除B项;埃塞俄比亚在非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13年(英美德法)。由材料可知,1913年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尤其是德国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世界贸易地位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列强其他矛盾,这个时期国际关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B项正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中心仍在欧洲,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虽然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但英国仍然是世界霸主,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更多表现列强之间在世界贸易中争夺激烈,而不是联合瓜分世界,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不经殖民地国家的允许和参与,国联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日、比等国统治,可见其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是欧洲地区,还有广大亚非拉国家,排除A项;美国和苏俄等大国并未加入国联,材料也看不出其权威地位得到这两大国的认可,排除C项;国联把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委任统治给英法等国,这是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打破了传统的殖民统治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西欧。材料表明根据凡华体系对德国海军舰只有严格规定,且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但是到了1935年德国有了潜水艇,并且发展了海军,对于此种情况英国等国采取了绥靖政策,默认了德国军事实力的增强,这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应该奉行的就是绥靖政策,没有调整绥靖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德国不在遵守凡尔赛体现的规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海军的发展,不是巩固了英国海军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7.示例一观点:工业时代是西方社会内部长期经济和文化变革的结果。
阐述: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刺激下,通过持续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14—18世纪进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英国较高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和对生产技术的重视,“圈地运动”及海外市场的需要,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到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进入了“工业时代”。
由此可知,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中期西方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到来是西方社会内部长期经济和文化变革的结果。
示例二观点:工业时代是一个由西方向非西方地区传播的时代。
阐述: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的先后完成,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美大肆进行殖民扩张。随着殖民扩张,西方列强在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客观上向亚非拉美国家传播了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
由此可知,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进入工业时代是在西方经济优势的诱惑和坚船利炮的威逼下到来的,经历了一个由西方向非西方地区传播的过程。
(说明:学生若选择材料中的其他观点作答,论述合理皆可给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述的,观点要具体、明确。可对材料中“工业时代是西方社会内部一系列漫长而艰难的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的结果”进行阐述;可对材料中“工业时代是一个由西方向非西方地区传播的时代。”进行阐述。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阐述。要注意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4年历史艺体班复习——世界现代史(上)
1.1915年,奥匈帝国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创作的戏剧《人类的末日》中,引用了大量战时政客演讲及其他史料,来嘲讽大战前夕各参战国政要和贵族的傲慢冷漠、军事机构的浅薄无能,以及参战国公民的愚昧盲从。他们听信政客的诱导走向了大战。由此可知( )
A.人们对战争缺乏理性认识 B.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C.作品唤起了人们反战情绪 D.政客的煽动是一战的根源
2.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3.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则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推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C.重新划定了世界的版图 D.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4.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饥饿的工人、农民和疲惫厌战的士兵都渴望面包和和平问题的解决,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很好解决,并且表示将继续参战。这一情势( )
A.促使俄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B.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
C.刺激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俄国 D.表明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
5.1922年苏共党内一直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思潮,他们认为新政策在城市中培育了“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在农村复活了“富农”,是搞资本主义,有人甚至痛哭流涕。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未真正得到实施 B.苏共党内存在革命策略分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深远 D.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6.在1918—1922年的内战中,苏维埃政权最终赢得胜利。从根本上说,农民尽管也不满甚至强烈反抗强制征粮、征兵等,但他们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可能复辟的恐惧,压倒了对苏维埃政权征粮队和强制措施的敌视。这可以用于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够推行的原因 B.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阶级基础
C.维护农民土地私有制的现实可能性 D.地主土地私有制恢复的必然性
7.1927年,斯大林公开提出“贡税论”,即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工业品。同时,苏联还不断从外国采购机床、零部件、专用工具甚至是金属材料。这些措施( )
A.说明苏联融入世界市场 B.服务于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8.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范围的知识分子纷纷前往苏联进行参观,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 B.苏联模式比资本主义制度先进
C.只有苏联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破解经济危机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9.《二十世纪欧洲史》记载,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业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1937年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却只相当于1928年时的28%,农民则“过着比沙皇政权末期还要糟糕的日子”。这表明当时苏联
A.经济危机影响民众收入 B.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 C.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弊端 D.平均主义阻碍生产发展
10.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到: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土地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也变了。由此可知( )
A.亚洲战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战争唤醒欧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
C.只有欧洲在战争中受到破坏 D.战争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的发展
11.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
C.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12.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材料反映出( )
A.印度资产阶级改良社会的愿望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
C.传统佛教文化影响了独立运动 D.印度尝试以非暴力手段赢得独立
13.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未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4.1933年3月,美国制定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保护队在8年多时间里,先后吸纳了150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和公园。美国此举意在( )
A.“以工代赈”应对经济大危机 B.以国家政权干预生态环境保护
C.以宏观调控刺激国有经济发展 D.以公共工程建设改善社会福利
15.下图是大卫·洛所创作的漫画,背景是残垣断壁,德国被绳索和木桩束缚在地上,四个人正在研究对策。作者意在提醒英国政府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重蹈覆辙”意指( )
17.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使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从战场转移到关前,国到开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在企环范围内建了国主义的方护或国利益和维持践后和平的新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进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体系相关联。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的8种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它的崩溃。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 二战的结束制造了和平的景象:易北河畔,苏联士兵和美国士兵因亲密的情谊而击掌皮贺他们的胜利,但是,当1945年春天德国投降之时,苏联、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战时同盟就解体了。
曾经的伙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不断地放弃合作。两年之后,因为共同的危险而诞生的同盟关系让位给两个主要敌对国之间的冷战。冷战的最初体现是欧洲大陆被分成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竞争的集团——-方依赖美国,一方追随苏联。 ——摘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在一些观察者眼里,1989—1991年后欧洲的共产主义政权纷纷解体,预示着从此以后的世界现代史将只有一个发展方向。按照他们的理论观点,所有的现代社会事实上都已经走向自由民主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然而,这样一种想象出的“历史的终结”决非历史可能发展的唯一方向,这一点很快就变得很明显了。新的运动纷纷出现,向全球资本主义、西方政治理论霸权、现代文化世俗主义以及美国的强权控制——冷战当中形成的唯一世界霸权,提出了挑战。
——引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下,从1870年起)》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新体系”的名称。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为限,例举中国、印度和德国出现的对这一“新体系”形成冲击的“重大事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二战期间“因为共同的危险而诞生的同盟关系”的性质,并简述二战后美国为加强与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而采取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用一句话归纳苏东剧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简析这一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指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突出表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欧洲)。从材料来看,无论是政客还是公民,对战争都缺乏冷静客观的审视,说明人们并没有理性看待战争,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在说明一战爆发的必然性,而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缺乏理性,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该作品的反响,排除C项;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德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的思潮。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从侧面折射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家亟需休养生息,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道家思想对德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道家思想并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则增长了22%。”及所学可知,一战期间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受影响,而美国的实力却迅速上升,这就使得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巨大挑战,从而动摇了欧洲的霸权地位,D项正确;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A项;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定世界版图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越来越反动,越来越与俄国人民处在对立面上,人民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越来越不满,由此开始转向社会主义革命,A项正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排除B项;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刺激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俄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得出,苏共党内存在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声音,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在搞资本主义,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21年,此时只是存在反对的声音,排除A项;此时苏俄(联)已不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苏共党内并不都认可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1922年(苏联)。由材料“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可能复辟的恐惧,压倒了对苏维埃政权征粮队和强制措施的敌视”可知,在面临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复辟和苏维埃政权的强制性措施时,农民最终站在了苏维埃政权这边,接受了余粮收集制,这可用于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够推行的原因,A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18—1922年,排除B项。在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排除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类。据本题的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根据材料中“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工业品。同时,苏联还不断从外国采购机床、零部件、专用工具甚至是金属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国内外紧张的局势,苏联于1926年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了筹措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工业品;为了解决工业化建设中技术和材料的问题,苏联从国外聘请专家、引进技术,B项正确;此时的苏联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排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并非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苏联的计划经济符合苏联的国情,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可得出当西方国家经历经济危机时,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D项正确;经济危机是1929年,排除A项;不同的模式并没有可比性,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虽然工业高速发展,但工人和农民收入却不高,生活水平低,这是当时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反哺工业的结果,体现了农、轻、重比例失衡的弊端,C项正确;苏联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小,排除A项;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无法解释工人工资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虽促进了当时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民众的生活水平却较低,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26年世界。据材料“1926年”“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土地人民的独立意识……连亚洲本身也变了”可知,一战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20世纪20年代亚洲很多国家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并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唤醒了远离我们土地的人民”指的是亚洲,一战唤醒了亚洲而非欧洲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排除B项;一战是世界性的,亚洲、非洲很多地方也受到战争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印度、土耳其、中国、埃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战后,印度、中国、埃及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打击了殖民统治,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C项正确;“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亚洲觉醒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以辛亥革命为代 表,排除B项;亚非民族国家大规模独立才是体系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印度)。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甘地的提案,要用和平的手段争取民族独立,即尝试以非暴力手段赢得独立,D项正确;材料的提案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改良社会,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对和平的手段的影响,且印度当时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亚非地区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所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走向大觉醒时代,B项正确;A项不是根源所在,排除A项;启蒙思想只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界30年代(美国)。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在大危机背景下的以工代赈政策,主要是为了吸纳就业,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保护自然资源属于间接影响,排除B项;社会主义国家以宏观调控刺激国有经济发展,排除C项;改善社会福利是二战后经济恢复发展之后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1944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40-1944年美国妇女在工厂就业劳动比例上升,家庭佣人就业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期间是二战时期,男性劳动力短缺推动女性进入工厂就业,B项正确;自由贸易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化大生产不符合二战背景,排除C项;女权运动的影响不是美国妇女就业情况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英国、德国)。由材料“处理德国的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可知,此时是二战后,作者意在提醒对德国的处理不要重蹈一战后对德国处理的覆辙——过度惩罚而导致复仇,A项正确;漫画的核心是处理德国,与国联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英国并没有扶植德国崛起,排除C项;纵容德国侵略发生在二战爆发前及初期,与处理德国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名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事件: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或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或出兵吞并奥地利。
(2)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或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措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或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北约)。
(3)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或出现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若答“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不得分)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表现: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详解】(1)名称: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或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是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2)性质:1942.1.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措施:结合冷战的内容可得出有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或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北约)。
(3)趋势:根据“新的运动纷纷出现,向全球资本主义、西方政治理论霸权、现代文化世俗主义以及美国的强权控制——冷战当中形成的唯一世界霸权,提出了挑战。”可得出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表现: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2024年历史艺体班复习——世界现代史(下)
1.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国借助冷战维系其霸权地位 B.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
C.冷战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 D.中国在两极对抗中处于中立的地位
2.1944年4月,美国国务院出台对外石油政策报告,提出建立一个“东方供应东方、西方供应西方”的石油供应体系。1948年到1952年,美国向欧洲提供的巨额贷款中有10%用于购买美国公司在中东生产的石油,欧洲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其全部石油进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到85%。这一过程反映出( )
A.战后西欧经济逐渐复苏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C.美国推行石油霸权战略 D.世界经济的体系化趋势
3.在北约成立初期,美国全面控制西欧盟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美欧之间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迭起,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逐渐失灵,联盟趋于涣散。这一变化( )
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渐趋瓦解 B.说明联盟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C.反映出美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D.根源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4.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方案。1946年,英国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化。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及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些举措旨在
A.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B.加大国家干预经济力度
C.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D.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5.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政府进行了多次货币贬值以鼓励出口,还进行了工业转型,却导致了大量的裁员和社会紧张局势。然而,在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与英国经济好转相关的举措是
A.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息率 B.政府加强经济管制,减少开放与竞争
C.扩大福利开支,减少公共品市场化 D.政府减少经济干预,鼓励自由市场经济
6.赫鲁晓夫于1961年至1965年期间在那些适合种玉米的地区推行“玉米运动”,提升了平均产量,使得农民能够自主规划自己的产品,提高了农民的纯收入,这些措施( )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7.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也应该革新。这一主张( )
A.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 B.结束了与美国的冷战
C.推动东欧社会急剧变化 D.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8.20世纪6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咖啡组织(1960年)、西非货币联盟(1962年)、东非共同体(1967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75年)先后成立。1980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拉各斯行动计划》,协调各国经济方面的计划与政策,1991年6月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签署《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由此可知( )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旧未改变 B.不结盟运动的成果得到一定维护
C.非洲成功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非洲重要议题
9.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中俄、中法发表倡导多极化的联合声明;法、德、俄决定建立三国年度首脑会晤制度;东盟和中、日、韩举行的“9+3”会议已经发展到“10+3”会议。这些史实( )
A.反映出南北国家间矛盾加剧 B.说明两极对峙局面日益崩溃
C.客观上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D.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发展
10.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11.二战后,一批亚非拉新兴国家走上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些国家因为实行亲苏政策而疏远了西方,但同时却成为苏联的附庸,更多的国家则始终没有摆脱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依附。由此可知,亚非拉新兴国家( )
A.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政治力量 B.发展路径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C.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面临新困境 D.力图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2.下图是1947年发表的一幅漫画,名为《来自德里的黑马》。作者给漫画的配文是“有这个马鞍盖在马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该漫画反映出( )
13.联合国宪章、关贸总协定都对贸易自由化进行了明文规定;WTO规则体系涵盖从贸易投资到知识产权、从传统农业到高新产业的方方面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动方案、调整监督金融市场的不合理行为;世界贸易组织专门成立争端解决机构并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中发挥巨大作用。这表明( )
A.世界大国战略目标趋于一致 B.联合国主导国际争端的解决
C.世界的多极化格局深入发展 D.国际组织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14.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当今西方一些学者极力鼓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由此可知,文化全球化( )
A.反映文化趋同化趋势 B.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C.体现交融与互异并存 D.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15.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欧共体掀起反倾销浪潮,涉及这些反倾销案件的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正从美国市场和加拿大市场中逐步消失。这可用于说明
A.贸易自由化被各国抛弃 B.区域经济集团化遭遇挫折
C.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增强 D.经济全球化面临现实困难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1年两极格局轰然坍塌,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1993年,美国当代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延顿教授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首次提出了轰动世界的“文明冲突”理论。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未来世界里,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主要来自文化方面产生的巨大差异。其二,来自文明方面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因此要建立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以避免世界战争。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组,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其四,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会联合对西方文明提出挑战。 ---摘编自 《论亨延顿 《文明的冲突》: 58位中国学者的观点》
根据材料,请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起雅尔塔体系,美国在欧洲,让西欧国家与苏联对抗,在亚洲,让日韩等国与中苏抗衡,美国却居中,维护其霸权地位,A项正确;二战后美苏是世界政治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于亚欧大陆的战略,不能说明冷战与世界和平关系,排除C项;中国并不处于中立地位,中国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1952年(世界)。根据题意可知,美国提出的石油供应体系由美国所主导,美国要求西欧国家使用美国的贷款购买其中东石油公司生产的石油,由此排挤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夺取中东石油资源,建立世界石油霸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二战战后西欧经济复苏,排除A项;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于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排除B项;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世界经济呈现体系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美国同西欧盟国的经济力量对比已由战后初期的绝对优势变为相对优势(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同时西欧国家的军事力量也有了恢复和增强,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联盟趋于涣散”不等于资本主义阵营渐趋瓦解,材料只是强调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排除A项。由材料所述西欧国家的反控制加强可知国家利益高于联盟利益,排除B项。当时美国还是世界霸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为了恢复发展经济,英国实行国有化方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AB两项是英国恢复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根本目的,恢复发展经济是英国各项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货币贬值以鼓励出口,还进行了工业转型,却导致了大量的裁员和社会紧张局势,说明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政府减少经济干预,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在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D项正确;“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息率”会增加政府的债务,不利于英国经济好转,排除A项;“政府加强经济管制,减少开放与竞争”体现了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它不利于英国经济好转,排除B项;“扩大福利开支,减少公共品市场化”会加剧英国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61-1965年(苏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提升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未能实现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苏联经济有所发展,但没有到“高速发展”的程度,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重视发展农业,是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依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可知,苏联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可得出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放松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加速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东欧剧变的发生,C项正确;材料中是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没有能够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不是针对美国的,排除B项;主张会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非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成立了不少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机构,这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非洲的重要议题,D项正确;非洲这些组织的成立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改变与否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项;有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从材料也看不出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直接推断出非洲是否成功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世界政治力量分化。重新组合。根据时间信息得出,当时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等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中国、俄罗斯、欧盟、东盟、日本等政治力量不断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国际合作,不涉及南北国家的矛盾,排除A项;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2003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拒绝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取消补贴、开放市场等不合理要求,凸显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经济旧秩序瓦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与“逆全球化”思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由材料可知,亚非拉一部分国家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而成为苏联的附庸,一部分国家则没有摆脱对西方的经济依附。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国家缺乏经济独立,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可见亚非拉新兴国家在国家发展路径上面临困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亚非拉新兴国家在国家发展路径上面临的困境,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新的国际环境,在选择发展路径上虽不得不考虑国际局势,但国际局势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力图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漫画反映了英国人为将印度分裂成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据所学可知,印巴分治后印巴因宗教信仰、领土争端冲突不断,说明当时的印巴分治为今后的印巴冲突埋下隐患,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印巴分治,印度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出来,说明英国没有妥善解决殖民统治危机,排除;B项表述是表象,题干问的是本质,排除;材料信息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相关,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印巴分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协调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等,这些国际组织的存在对经济全球化有一定促进作用,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除涉及联合国外,还涉及众多国际组织,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并非多极化,且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全球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交流,但同时各民族文化又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简单地鼓吹以西方文化统领东方文化,这体现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交融与互异并存,C项正确;文化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多样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某些国家推行文化侵略和渗透政策的现象,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文化趋同”“文化的殖民化”只能反映后一个方面,没有体现民族文化具有各自特点的一面,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B项;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文化全球化不会导致民族文化消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欧共体掀起反倾销浪潮,涉及这些反倾销案件的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正从美国市场和加拿大市场中逐步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困难,经济全球化面临现实困难,D项正确;“被各国抛弃”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遇挫折,不是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发达国家竞争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6.示例:观点:不赞成塞缪尔·亨廷顿的世界“文明冲突”理论。
论述: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处理国际关系中冲突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而应该以和为贵。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合流,体现出不同文明在中华文明包容性下共生。古中华文化圈内的东亚其他国家,也是兼容并包,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和平共融,避免了因文化差异性而产生国际冲突。
世界新秩序应该是尊重各国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的“和谐世界”。当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政府与民众正越来越意识到彼此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新中国政府建国初提出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十一世纪初又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思想的多样性,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小结: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虽然“和而不同”,但可以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把“文明冲突”转化为“和合文化”,使国际关系文明发展,以消除战争和强权政治。
(其余观点,言之有理、论据充分、史实准确,亦可得分)
【详解】示例:根据题干要求,对亨廷顿的观点可以持赞成或者反对的态度。以不赞成为例。观点:表明立场,不赞成塞缪尔·亨廷顿的世界“文明冲突”理论。
论述:论述过程中,亨廷顿认为文明存在冲突,因此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切入。根据材料“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会联合对西方文明提出挑战” “来自文明方面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因此要建立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以避免世界战争”可知,亨廷顿认为文明会发生冲突,处理国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应该以和为贵。同时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晋时期中国三教并立为例,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兼容。如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合流,体现出不同文明在中华文明包容性下共生。古中华文化圈内的东亚其他国家,也是兼容并包,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和平共融,避免了因文化差异性而产生国际冲突。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不同文明应当和谐发展,举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倡的开放包容精神,如世界新秩序应该是尊重各国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的“和谐世界”。当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政府与民众正越来越意识到彼此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新中国政府建国初提出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十一世纪初又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思想的多样性,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以“和而不同”为切入点,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虽然“和而不同”,但可以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把“文明冲突”转化为“和合文化”,使国际关系文明发展,以消除战争和强权政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世界古代史
1.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了雅典将军对军事违纪处罚的权力:将军有权对违反军纪的下属处以拘禁、驱逐或罚金,甚至是死刑。但是,将军们因担心回国后遭受审判,通常在执行违纪处罚时有所顾虑,从而大大削弱惩罚的效力。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 )
A.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
C.司法审判有较大随意性 D.公民参政热情日趋高涨
2.公元前4世纪50年代的雅典与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的雅典形成了凄惨的对照:反映公民状况晴雨表的戏剧主题,从对城邦集体生活的批判模仿转变为只对私人生活的烧菜煮饭和鱼的价格上感兴趣。年轻人传统的信仰被摧毁,同时又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传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材料中的雅典人精神生活的变化说明了雅典( )
A.民主观和道德观走向朴素 B.民主政治议题物质化和生活化
C.城邦共同体意识日益消退 D.商业的衰落影响公民道德信仰
3.在苏美尔地区的某宫殿(或神庙)遗址中,发现了约公元前3000年的大量原始楔文泥版,墓中用来记录和传承知识的辞书(相当于课本)文献占15%,包括“树木表”“容器表”等十几种分门别类的辞书,而“百工表”更是罗列了120多种不同职业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由此可知,苏美尔人( )
A.有完善的历史记载 B.社会分工细致 C.有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D.社会等级森严
4.在宗教从多神崇拜向主神崇拜过渡的同时,古埃及法老不仅拨巨款大修神庙,而且赋予神职人员公职。法老之下地位最高的官员维西尔往往由大祭司担任。由此可见,古埃及( )
A.教俗势力两权分立 B.法老借神权巩固统治
C.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D.社会等级关系固化
5.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冶铁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可以说明( )
A.古代文明独立发展表现出多元的特征 B.铁犁牛耕是非洲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
C.世界各个地区经历过相同的发展过程 D.古代非洲的炼铁技术领先于西亚地区
6.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兴起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由雅典请来的希腊建筑师设计,修建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体育场等设施。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 )
A.开创了古代埃及早期的城市文明 B.把希腊城邦政治移植到了埃及
C.打断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进程 D.扩大了希腊文化在北非的影响
7.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艺术造像中的神一般都戴着有多达七副牛角的帽子。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时期,牛带有某种特定意义,并广泛出现在印度河印章上。据此可知两地有( )
相同的语言文字 B.相似的文化元素 C.相同的文化源头 D.发达的牛耕技术
8.据楔形文字泥板显示,波斯帝国的几大首都巴比伦、埃克巴塔那、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帕萨尔加德之间有御道可以互通。帝国政府将信使换马的间隔,信使和马匹的生理负荷等纳入御道的管理。由此可知,御道的修建( )
A.开辟了欧亚之间的商路 B.有利于强化国家治理
C.扩大了帝国统治的疆域 D.受益于亚历山大东征
9.在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某些奥古斯都神庙拥有避难权,犯罪分子和逃亡奴隶通过逃亡到神庙就可以躲避惩罚。公元1世纪中叶,逃亡奴隶可以在元首雕像前控诉主人,也能够要求更换主人,或者向奥古斯都雕像寻求帮助。这种特殊的“避难权”旨在( )
A.强化元首权力的合法性 B.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C.扩大万民法的实施范围 D.维护城市自治的传统
10.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11.下图为4——5世纪欧亚大陆游牧民族大迁徙路线示意图。这一大迁徙( )
12.玛雅文明盛行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5世纪,发源地在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等地,是中美洲古代文明中最杰出的一个。这个“最杰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最为先进 B.天文历法的世界领先 C.科技文化的成就突出 D.浮动园地的巧妙高产
13.中世纪西欧的大学都是由作为基础的文科和一个以上的高级学科组成的,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都设立在文学院之上。在医、法、神三个高级学院里,民法通常是最受欢迎的领域,教会法紧随其后,然后是医学。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
A.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B.重视学科的应用性 C.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D.促进罗马法律的复兴
14.与中世纪西欧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甚至有权剥夺教产。这说明东罗马帝国( )
A.教权高于王权 B.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C.王权高于教权 D.是世俗王权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
15.中世纪西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这些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成为埋葬中古封建王的墓场。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致使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 B.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
C.确立了专制王权至高无上统治 D.为大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据材料指出文明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分)
材料三: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自拟论题加以阐述。(12分)
参考答案:
1-5 ACBBA 6-10 DBBAD 11-16 ACBBB
【答案】(1)名称:A:古代中国文明;B: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C:古埃及文明;D:古希腊文明;E:古印度文明;F:印加文明。
态度: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3)①从12世纪起,西欧出现了民族的观念,英、法、西、普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②英国出现议会雏形,创始人西蒙·孟福尔。
③城市自治,市民阶层形成。
④城市里大学兴起;⑤法律成熟:罗马法律进入完备阶段。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世界近代史(上)
1.达·伽马首航的船队中没有(除奴隶以外的)外国人;船队携带的货物包括条纹棉布、食糖、橄榄油、蜂蜜、珊瑚珠、洗手盆、红头巾、丝夹克、马裤、玻璃珠、小圆铃等。由此可推知,达·伽马船队的首航( )
A.试图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B.意在开辟奴隶贸易航线
C.具有探险与商贸的目的 D.体现欧洲工业生产力强
2.1477年,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绘制了《世界地图》,并把中国、日本和印度绘制在大西洋的西边对岸,得到许多人认可。这一作品( )
A.刺激了西班牙的航海活动 B.反映了意大利的绘图技术高超
C.得到了欧洲民众普遍接受 D.促进了葡萄牙的率先殖民探险
3.西班牙人一到东方,几乎立刻发现中国商人在贸易中青睐白银,因此开辟了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即跨越三大洲的所谓“大三角贸易”,美洲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国乃至全球。这一现象表明( )
A.“价格革命”社会影响外溢 B.白银世界货币地位已经形成
C.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有所减缓
4.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5.从1519年开始的100年里,墨西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2500万,因天花、麻疹等病死亡只剩下75万。欧洲人将牛、马、羊、猪、小麦、葡萄、橄榄等带到美洲。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殖民扩张加速社会转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步 D.资产阶级统治在各国相继确立
6.16世纪,英国人论证说“尚未实际占有的权利不起作用”——也就是说,领土要求只有在业已有效占据的地区才会得到尊重。同样,法国人坚决认为“在西班牙国王未曾占有的地带,他们(法国人)不该受到干扰,他们在海上航行时亦如此,他们也不会同意被剥夺海洋或天空”。据此推断( )
A.“有效占领”原则得到认可 B.新航路开辟加剧列强殖民竞争
C.西班牙亚洲霸主地位丧失 D.英法两国共同应对西班牙挑战
7.18世纪,在编纂《百科全书》的“人类知识体系”的内容时,狄德罗将工业技术称为“制造业”,给予其极高的地位和大量篇幅。他不仅将技术知识纳入人类的知识谱系,撰写词条呼吁重视技术知识,更通过各种细致入微的文字和图解让人们能够真正学会技术,并应用于实践。这一行动( )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体系 B.反映出启蒙运动核心的变化
C.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有力结合 D.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8.18世纪,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伏尔泰保持通信,甚至请伏尔泰来俄国面谈。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对新教和其他教派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普鲁士国王致信伏尔泰,说他庆幸生活在“伏尔泰时代”。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有利于( )
A.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B.推行立宪政体来标榜进步
C.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 D.践行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
9.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魁奈编写了《中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他将古代中国的统治当作一切政治社会的典范,认为这是一个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法律开明、道德淳朴的国度,并据此提出了“合理专制”的概念。魁奈的观点( )
A.为君主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
C.为法国政治变革制造舆论 D.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深入交流
10.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激烈地表示:“人们正在注视着一个突然走红的天文学家,他力图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和诸星绕着地球转,这个蠢材竟然想把天文学翻个底朝天。”这表明,哥白尼的“日心说”( )
A.培养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B.冲淡了宗教改革的社会影响
C.颠覆了教会主张的宇宙观 D.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11.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强调精确地再现自然,科学地应用透视学,认为人体是美丽的,是值得研究的,应热心研究解剖学,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思想解放助推了科学的发展 B.重点关注自然界的奥秘
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近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12.1861年,在林肯就任总统前,美国北部各州在国会推动通过了《莫里尔关税法》,贸易保护政策确立;同时期,南部各州通过了新宪法,其中一项条款明确规定,禁止征收高额关税,南方联盟选出的“总统”戴维斯在其演讲中,也强调关税应该降到最低标准。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
A.总统行政职权被剥夺 B.南北方经济模式差异明显 C.自由主义政策已过时 D.关税自主成为战争导火线
13.在《权利法案》颁布前,英国下议院曾起草《请愿条款》,明确要求议会“专制”,但威廉亲王拒绝对其王权施加任何限制,最终《权利法案》删去了“议会所议事项未能议决,议会不得被宣布解散”等内容。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C.扩大了国王行政权 D.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14.1858年,俾斯麦给普鲁士亲王建议,不要强调在联邦中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而要谋求一种不受联邦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的普鲁士政策”。他一再指出,“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这一建议( )
A.发扬了军国主义的传统 B.明确了民族国家的构架
C.反思了联邦政体的局限 D.确立了欧洲争霸的计划
15.达什科娃公主是俄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1782年被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任命为俄罗斯科学院院长。1793年,因其主办的杂志刊登了批判专制制度、捍卫政治自由的戏剧《诺夫哥罗德的瓦季姆》,她被女皇罢免。这反映了( )
A.欧洲统治者广泛接受了“开明专制”思想 B.启蒙运动推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
C.国内外政治形势促使俄国加强了专制统治 D.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俄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
16.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侵犯了德意两国的主权 B.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C.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D.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因素”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达·伽马船队的首航船队携带的货物琳琅满目,可以让当地的人购买,船队也可以知道哪些商品好卖,所以具有一定的商贸目的,具有探险与商贸的双重目的,C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建立殖民地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品货物,不是奴隶贸易,排除B项;仅由材料看不出生产能力的高超,且当时工业革命也并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77年(意大利)。根据材料,1477年托斯堪内里绘制的《世界地图》,后来成为哥伦布、麦哲伦进行探险的工具,为后来新航里的开辟提供了条件,刺激了西班牙新航路的开辟,A项正确;当时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世界地图》也不能反映当时意大利绘图技术高超,排除B项;《世界地图》反映地圆说得到部分人士接受,并非民众的普遍接受,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葡萄牙的率先殖民探险,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商人在贸易中青睐白银,跨越三大洲的所谓“大三角贸易”,使美洲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国乃至全球,说明白银成为共同的交易货币,即白银世界货币地位已经形成,B项正确; “价格革命”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欧洲封建势力受到冲击,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材料未涉及其对中国也产生相同影响,不能得出社会影响外溢,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中国主动参与到世界市场之中,不能说明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海外贸易是西方资本积累的手段之一, “大三角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有所减缓,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4年以后的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了白银贬值和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材料中1540年英国小麦价格的上升趋势正是价格革命的体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工厂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农场经营指的是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经营并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农业企业,材料体现了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小麦的产量,且粮食产量提高一般会使得价格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540年以后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也没有涉及英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得知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墨西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2500万,因天花、麻疹等病死亡只剩下75万”“欧洲人将牛、马、羊、猪、小麦、葡萄、橄榄等带到美洲。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种疾病传播蔓延到美洲,因此,导致墨西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急剧减少。同时,也促进了欧洲、美洲等地的物种交换,如欧洲人将本地的物种带到美洲,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蔬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因此,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未体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各国相继确立统治是在17—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和法国都想获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和利益,这会冲击西班牙的殖民优势地位,加剧欧洲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B项正确;“有效占领”原则是在19世纪被提出的,排除A项;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美洲,而非亚洲,且西班牙不是亚洲霸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法国挑战西班牙的优势地位,未体现英法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参与编撰的《百科全书》中工业技术占据重要地位,这说明了狄德罗对工业技术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生,顺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体系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形成,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俄国和普鲁士)。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发展,启蒙思想得到传播,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欧洲君主受此影响而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C项正确;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能够缓解社会危机,但不足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排除A项;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有利于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国家要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这些欧洲君主不可能把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都付诸实践,只是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期(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法国思想家魁奈将古代中国的统治当作一切政治社会的典范,提出了“合理专制”的概念,结合时间18世纪中期可知,魁奈是启蒙思想家,他提出“合理专制”的概念,是为了为法国政治变革制造舆论,C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是反专制、倡导民主的,其理论不会为君主制提供理论依据,排除A项;此时近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魁奈一人借鉴古代中国的统治,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深入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就连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也对其进行指责,原因在于“日心说”颠覆了教会主张的宇宙观,C项正确;科学革命培养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排除A项;哥白尼的“日心说”超越了宗教改革所允许的范畴,排除B项;牛顿经典力学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应用透视学,热心研究解剖学以更好地展现出人体的美丽,这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解助推了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重点是关注人,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而不是自然界的奥秘,排除B项;当时宗教依然在影响着艺术创作,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思想解放推动科学的发展,不能反映近代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61年(美国)。结合材料中“1861年”“林肯”“贸易保护政策确立”“南部各州通过了新宪法……禁止征收高额关税”等信息可知,北方收取重税政策激起了南方的不满。据此并联系所学可知,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南方实行种植园经济,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反对提高关税。这说明南北方经济模式差异明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对关税的不同态度,排除A项;自由资本主义适应了工业时代要求,排除C项;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是林肯当选总统,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威廉亲王拒绝对其王权施加任何限制”“议会所议事项未能议决,议会不得被宣布解散”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前,议会虽取得了英国革命的胜利,但王权还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威廉亲王的诉求得到了满足,体现了《权利法案》是王权和议会的妥协,D项正确;材料强调《权利法案》颁布前的情况,并未说明其影响,排除A项;《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且议会掌握立法和财证权,材料未体现权力的削弱,排除B项;国王掌握行政权,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奥地利民族成分复杂,俾斯麦的建议有利于构建一个由日耳曼民族为绝对主体的德意志民族国家,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军队、战争等相关表述,无法直接体现军国主义,排除A项;联邦政体是指中央和地方关系,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普鲁士对奥地利的外交政策没有升级到争霸欧洲,只涉及德意志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2-1793年(俄国)。根据材料可知,1782年俄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达什科娃公主被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任命为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但1793年,因其主办的杂志刊登了批判专制制度、捍卫政治自由的戏剧,她被女皇罢免,当时法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民主共和制度,影响了整个欧洲局势,所以,在国内外反封建专制的政治形势下,促使俄国女皇加强了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俄国当时的政治情况,无法由此得出欧洲统治者广泛接受了“开明专制”思想,排除A项;当时俄国并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俄国个别女性地位的变化,无法体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俄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且这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可知,拿破仑战争不仅将具有数百年中央集权制传统的法国统治模式带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还激发了德、意两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意识。这使得两地人民,尤其是政治精英对维也纳会议后重回封建割据局面严重不满,迫切希望实现国家统一,D项正确;德、意当时都处于分裂状态,无法被视为两个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法治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的“统一”并不是指实现欧洲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7.示例一:论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人文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为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688年,英国发生宫廷政变之后.1781年美国13个州获得独立后.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以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他们分别建立了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到思想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示例二:论题:国家规模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起到重要奠基作用。
阐述:首先,国家的规模决定了外部冲击的影响力,在对外贸易中几百万公斤的美洲金银能对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英国产生较大的冲击.西欧的黄金也通过间接渠道流向中国,但是相对于近亿人口的明王朝,这些金银就难以产生有效的冲击;其次,规模较小的国家如英国全国的地主阶级容易建立联系,利益更加一致;而法国的商人和王权之间需要通过代理人进行交流,就会产生庞大的官僚机构,反而容易成为制度变迁的障碍。最后,规模过小(如荷兰)就意味着经济和人口的总量过小,因而在地缘政治经济的竞争中,注定无法同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国相抗衡。
【详解】根据“有学者将大西洋贸易、专制制度和对外战争中的获胜或失败三个核心因素作为实现现代化机制的主体部分”及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国家规模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起到重要奠基作用。然后,根据所拟论题,从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论证,如根据选定的论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因素分析其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所起的作用。最后,对上述内容加以总结升华即可。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上)
1.安徽巢湖流域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500年,考古人员在此发掘出大量玉器、石器,发现了墙基、大型祭坛和墓地,该遗址还产生了中心聚落和聚落群。距今约5000年的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还有大批炭化稻粒、公共墓地等。这说明( )
A.聚落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前提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
C.农业出现成为先民定居主要条件 D.社会分工促进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2.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史实说明(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国家政治 B.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3.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代,卿大夫在家内盛行着家臣制。到了春秋末年前后,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变化( )
A.表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奠定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C.体现家臣社会地位不断降低 D.反映诸侯控制土地不断减少
4.老子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墨子主张“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两者( )
A.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一致 B.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冲突 D.注重社会秩序构建
5.春秋时代,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以提升自身地位。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话色彩的伟大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在追溯始祖、神化祖先的氛围中,共同祖先的观念逐渐形成。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正式的确立 B.民族间交流和融合的加速
C.春秋大一统等儒家正统思想形成 D.血缘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6.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7.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般人都不认识诏书上的文字。秦始皇命李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湖北云梦出土的里耶秦简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基本都可以辨认。这说明( )
A.文字异形阻碍了秦始皇统一全国 B.文字统一促进了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
C.文字定型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D.文字统一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地域差别
8.西汉文景时期,全国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到东汉后期,佃农﹑依附农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而自耕农的数量则不会超过75%。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B.土地私有制度发展
C.人口数量急剧膨胀 D.地主庄园经济出现
9.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下诏:“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者,人所哀怜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繫者,颂繫(指有罪入狱而宽容不加桎梏)之。”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 B.社会保障的体系化建设
C.治国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D.孝廉成为选官重要依据
10.历史上,唐朝妻子提出离婚的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反映了唐代( )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传统婚姻发生质变
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儒家伦理道德沦丧
11.如表反映了东晋南朝部分地区的经济概况。据表推知,此时( )
会稽、丹阳(三吴地区)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州 跨南楚之富
侨雍州(襄阳地区) “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
益州 号称“天府”,“土境丰富”
广州 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
交州 一年二熟,“恒为丰国”
12.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C.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13.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外来文化重塑中原文明 B.李唐王朝呈现多元底色
C.统一局面得到巩固发展 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强盛
14.中唐以前赋役的主要形式是“租庸调”,其中的“庸”是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遇闰月则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绢三尺;加役十五日者免调,加三十日者租、调全免。据此可知,“庸”的实行( )
A.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B.极大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遭到了地主阶级的激烈反对
15.西汉中后期起,生活在村落的致仕(退休)、黜免官员数量剧增;士子种类多样、既有从太学学成返乡的饱学之士,亦有如大学者郑玄之父、祖父等已负盛名的学问家,他们均在乡间不农。这一现象
A.标志文化重心的下移 B.表明书院制度的完善
C.源自选官制度的改变 D.推动识字比率的提高
16.“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500年(中国)。根据材料,凌家滩遗址考古人员在此发掘出大量玉器、石器,发现了墙基、大型祭坛和墓地,具有了文明的特征,说明其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B项正确。生产力进步、农业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前提,排除A项;凌家滩遗址的玉器、石器、墙基、大型祭坛、墓地与“农业出现成为先民定居主要条件”无关,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社会分工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周厉王的暴政遭到国人反对,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说明了他们对周天子的权力有一定的约束,这反映了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A项正确;B项是指宗法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B项;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排除C项;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暂时替代出逃的周厉王,不是进行权力的再分配,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官吏性质的家臣”"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春秋末年的家臣制具有了官僚制度的特点,B项正确;俸禄制战国时期出现,且并未取代军功爵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家臣收入方式变化,没有涉及家臣社会地位的降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家主给予家臣的收入方式改变,不能体现出诸侯控制的土地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本题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老子认为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帮助有德的人;墨子主张上天会对有德的君主进行赏赐,反之会受到惩罚,二者的论述都体现了如何对社会进行治理,注重社会秩序构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论述,排除A项;二者分别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和小生产者,排除B项;诸侯之间的冲突,与二者的主张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在春秋时期兴起的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追认为共同的祖先,追认祖先风潮既体现出人们的尊宗敬祖又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主要得益于民族间交流和融合的加速,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正式确立的标志是秦朝的建立,排除A项;儒家正统思想形成是在汉武帝时,排除C项;血缘宗法主要涉及家族内部的关系,与共同祖先的观念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彼可取而代也”与“大丈夫当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项羽与陈胜在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们在起义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提升其社会地位的渴望,并且凭借其能力,在秦末起义中完成了阶级跃升,说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D项正确;“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社会流动性”,而“封建等级关系森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以及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字体为小篆,用于公文法令,有利于促进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阻碍”说法错误,秦统一前各国的文字虽然存在差异,但秦国还是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说明文字异形并没有阻碍秦始皇统一全国,排除A项;材料是指秦统一文字字体,而不是文字定型,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自耕农人口占比从西汉文景时期的90%以上下降到了东汉后期的不足75%,且佃农、依附农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说明土地兼并严重,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是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并非变化出现的根源,排除A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但都不是材料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只是其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繫者,颂繫(指有罪入狱而宽容不加桎梏)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朝初期,政府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帮扶,其范围涉及面较广,既有八岁以下的幼儿,又有八十以上的老者,还有其他弱势群体,这是说明汉朝社会保障的体系化建设,B项正确;“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是在汉武帝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之后,排除A项;汉朝的治国理念发生重大变化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孝廉成为选官重要依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朝妻子提出离婚的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女子离婚或再嫁成风的社会现象,这体现了社会风气较为开放,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传统婚姻发生质变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B项;唐代女性的婚姻相对比较自由,但并不能说明男女社会地位平等,表述有误,排除C项;唐代婚姻中,贞洁观念较为淡薄,并不能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沦丧,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地广野丰、田土肥良”,说明南方自然条件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休,北民南迁,使得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D项正确;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不能得出“南朝精耕细作技术已经成熟”的结论,排除A项;南朝政权更替频繁,政局不稳定,排除B项;荆州、益州等不属于江南,且“普遍开发”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和亲”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主要是受唐朝先进文明吸引的影响,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C项正确; “从根本上改善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唐代的“和亲”并不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唐“和亲”现象“避免了”少数民族的战争的说法也过于绝对化,只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意为,通过民族交融,游牧民族的文化为中原文化注入了野蛮精悍之血,促使了李唐王朝的强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不是外来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多元底色和统一局面的巩固,排除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庸’是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遇闰月则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绢三尺;加役十五日者免调,加三十日者租、调全免”可知,因故不能服役则可用绢折合代替,这样可使农民从劳役中解放出来,为农民的生产活动保证了时间,A项正确;材料强调当农民因故不能服役时,可将役折合为绢,这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B项;“庸”的实行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除”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以绢代役并没有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故不会遭到地主的激烈反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生活在村落的退休以及黜免官员数量剧增,说明其出身较为低微,这与汉朝实行察举制的选官制度有关,C项正确;退休以及黜免官员生活在乡村,不能说明文化重心下移,排除A项;书院是从宋朝时期逐渐兴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比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世奉五斗米道”与“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等宗教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到社会的许多方面,侧面反映出儒家正统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受到冲击,C项正确;“世家大族示范”对于宗教影响力的扩大影响有限,不是本质原因,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魏晋时期的宗教影响力扩大,没有涉及道教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道教与佛教地位的对比,得不出“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1)主要内容: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先试点后推广;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主要内容:据材料“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得出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据材料“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出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据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得出扶植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据材料“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据材料“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得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据材料“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得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据材料“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据材料“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得出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得出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综合上述内容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政策,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给予特殊待遇,又加强管理,维护边疆安定和国家统一,体现恩威并施、因俗而治。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下)
1.宋初,“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乡党之学包括私学与书院,私学亦称“乡学”、“乡校”;规模较大的私学则称为书院。著名的如宋州(今河南商丘),自五代至“国(宋)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余人”。宋初的私学与书院( )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初步下移 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推动了基层社会教育的发展 D.为科举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2.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3.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以中华之主自居,还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兴儒崇文、设科取士,并以汉族文字为蓝本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 B.国家统一消弭民族隔阂
C.少数民族汉化的彻底性 D.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4.史籍有言,元朝疆域辽阔,“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材料所体现的元朝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是( )
A.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C.沿袭传统典章制度 D.朝贡册封羁縻边疆
5.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 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
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 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6.南宋临安的御街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御街中段的街市最为热闹,正如《都城纪胜》所说:“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这反映出临安( )
A.城市商业获得政策支持 B.开始打破城市市坊界限
C.城市经济功能显著加强 D.城市治理制度发生变化
7.宋词中言及六朝的,南宋的篇数远多于北宋;南宋词作又集中于时事词,时事词又集中于抗战词。宋词所赞美的六朝人物多有北伐经历,对一些清谈误国人物则予以痛责,包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总结。这表明( )
A.爱国题材是宋词主要题材 B.南宋的边患明显大于北宋
C.南宋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 D.南宋抗战词创作成就更高
8.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青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9.“执奏”指官衙在接收皇帝诏旨后,暂不执行,并上奏表示质疑和反对。明代“执奏”的主体主要为六部、六科与内阁,皇帝不论下发何种类型的诏旨,均可受到不同接收部门连章累疏的“执奏”。明代“执奏” ( )
A.打破了君主乾纲独断的传统 B.加强了对专制皇权的弹性约束
C.促进了“密折”制度的产生 D.消除了宰相制度废止后的弊端
10.明景泰七年,阁臣陈循因其子未能中进士而攻讦主考官刘俨;嘉靖年间,阁臣翟銮之子因科举位列一等甲而被判为考官讨好翟銮备受指责;正德年间,出任阁臣的河南人焦芳以“南人不可为相”为由,增加了北方诸省录取进士的名额。明朝内阁大臣的这些行为( )
A.左右了国家政局的基本走向 B.有损科举的公正和官僚团结
C.导致内阁专权趋势不断加强 D.削弱了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
11.明末状元文震孟在其日记中记录了他赋闲在家期间的情况。自天启二年五月至天启六年,日记中常有“往谒抚台”“报谒抚公”“报访二署邑”“访太尊”“抚台来”“抚公来”“按台来”“刘学师来”“访郡尊及吴县公”“往晤抚按道府”等记录。这折射出江南官绅( )
A.积极参与中央的决策 B.慈善活动较为频繁 C.热衷于参与各级政务 D.主导地方行政事务
12.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康熙年间管理扩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区,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对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诸事的管理。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B.蕴含着因俗而治的思想
C.说明新疆开始归属中央 D.目的是应对外来的侵略
13.1832年,东印度公司职员林德赛打着经商和传教的幌子,在中国沿海收集情报,他在航海报告中写道:“我极少见过有人除知道英国为‘红毛国’外,尚有别的名号。”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清朝( )
A.闭关政策的失败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浓厚的华夷观念 D.中外交流的中断
14.研究明代手工工场的出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市民阶层的政治面貌等,都可以在当时的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找到大量的旁证。这说明( )
A.文学作品的叙述偏离了历史事实 B.历史真实依存于文学作品的表达
C.文学作品包含印证史实的历史资料 D.以诗文证史成为史学家的主要途径
15.乾隆年间,全国人口已达3亿,为解决粮食问题,乾隆下令嘉奖对农业有贡献的人。陆耀是其中之一,他在《甘薯录》中记述:“蔓延极速 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 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材料反映出甘薯的种植( )
A.提高了粮食产量 B.丰富了食品的种类 C.缓解了人地矛盾 D.加速贫瘠地区开发
16.1708年,康熙命西方传教士们带领满汉官员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历时十年绘成《皇舆全览图》,包括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
A.体现了开明的文化政策 B.增强了时人的领土主权意识
C.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应对英国的殖民扩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时期 类型 代表作 特色
秦汉时期 远古神话 《燕丹子》 幻想方式、叙事方式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 以写神仙鬼怪为主
志人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以人物的琐阅轶事为主
隋唐时期 传奇小说 白行简《李娃传》等 以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为主
宋元时期 话本小说 《三国志平话》等 白话小说出现,以平民为对象
明清时期 短篇小说 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以白话为主,以市井小民为对象
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章回体,白话小说,题材众多
——整理自孙宏哲著《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透析》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划分阶段,并简要阐述。(要求:阶段明确,阐述具体,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知私学是州、县以下行政区域所办的学校,C项正确;“学术文化的初步下移”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的被打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的产生于隋唐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可知地方分权过细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容易造成运行机制的迟缓,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可知,这一做法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在地方设四司,从“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从而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认同华夏文化和华夏大一统,这反映了宋元时期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A项正确;“消弭”说法绝对,宋元时期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彻底性”说法绝对,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的华夷一体观念,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元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边疆治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项正确;“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是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A项;“沿袭传统典章制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朝贡册封羁縻边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可知,辽朝统治者因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从而削弱契丹族子弟的战斗力,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格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C项正确;A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A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蕃汉分治是政策,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的御街“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街道繁华,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反映出这一时期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宋政府对于商业的支持,排除A项;市坊界限在宋代被打破,但材料里没有反映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表明宋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宋代城市的治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南宋词作中多有涉及六朝人物的内容,且以抗战词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南宋与六朝都是偏隅江南,词人借六朝事来喻当今,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说明南宋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指明爱国题材在整个宋词中的比例,说其是“宋词主要题材”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两宋的边患比较,B项脱离了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不是边患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南宋抗战题材的作品更多,并没有比较两宋同题材作品的艺术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即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以理统情,受其影响,士人的服装多宽薄,颜色清淡,图案写实严谨,质朴之风盛行,C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多为拜金逐利,服饰会追求奢华,排除A项;材料仅为服装颜色、造型等,不能说明纺织技术如何,排除B项;材料仅为士人服饰特点,不能说明社会风尚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皇帝不论下发何种类型的诏旨,均可受到不同接收部门连章累疏的“执奏”,说明“执奏”在约束专制皇权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B项正确;君主乾纲独断是清朝专制皇权的特征,排除A项;“密折”制度是清朝的一种上奏制度,排除C项;消除了宰相制度废止后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焦芳以阁臣身份贬低南人,增加北方录取名额,可知阁臣的行为损害了科举的公平”,由“陈循攻讦考官刘俨”可知阁臣的行为不利于官僚的团结,B项正确;“左右了国家政局的基本走向”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误;材料没有显示内阁如何专权,排除C项;“削弱了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的说法夸大阁臣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状元文震孟几乎与各个层级的地方官员均有往来,这折射出江南官绅热衷于参与各级政务,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中央行政、庙堂大事、地方事务都是他们时刻关注的,C项正确;文震孟赋闲在家期间来往的都是地方官员,“积极参与中央的决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文震孟赋闲在家期间与地方官员来往频繁,但未说明是在做慈善活动,排除B项;“主导地方行政事”含有绝对性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理藩院的权力以及管理职能逐渐扩大,体现了国家统一以及疆域治理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理藩院职能的不断扩大,而非因俗而治,排除B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新疆开始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地方管理,而非应对外来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林德赛的报告指出当时中国人对英国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个“红毛国”的绰号,这反映出当时浓重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测出闭关政策的失败,排除A项;国人对英国知之甚少不能说明当时民族危机就严重,排除B项;国人不了解英国是因为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并非中外交流中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小说集“三言”“二拍”中能找到手工工场的出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市民阶层的政治面貌的旁证,这说明小说这样的文学作品包含印证史实的历史资料,C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说明文学作品蕴含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历史真实依存于史学著作或者是文物等,排除B项;史学家的主要途径是研究文物或者文献,而不是以诗文证史,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依据材料“蔓延极速 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 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可知,甘薯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食品种类的丰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加速贫瘠地区开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皇舆全览图》体现出康熙年间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测量和绘制地图,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统治,C项正确;材料可知,这次测绘有西方传教士参加并采用西方的测绘技术,体现了清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清实行严密的文化政策,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皇舆全览图》使用对象是统治者,作用是军事航海和国土管理等方面,只能说明清统治者主权领土意识增强,B项夸大其作用,排除B项;英国等西方列强来华是在乾隆时期,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示例:秦汉时为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神话以幻想神怪为主,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
魏晋南北朝为古代小说的童年期,笔记(志怪志人)小说具有实录性质,搜奇记轶,缺乏小说的艺术虚构。
隋唐时期为古代小说的成熟期,传奇从神鬼轶事走向现实生活,叙写现实人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宋代小说进一步发展,话本(白话小说)开始面向平民,语言对象产生变化。作者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小说市场扩大。
明清时期小说走向创作的高峰期,标志性的白话成熟长篇小说大量产生,结构、语言、题材得到发展,并趋于稳定,读者众多。
【详解】划分阶段: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表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划分为秦汉时为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古代小说的童年期、隋唐时期为古代小说的成熟期、明清时期小说走向创作的高峰期等几个时期,结合每个时期的小说发展的情况简要分析即可,如秦汉时为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神话以幻想神怪为主,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魏晋南北朝为古代小说的童年期,笔记(志怪志人)小说具有实录性质,搜奇记轶,缺乏小说的艺术虚构。隋唐时期为古代小说的成熟期,传奇从神鬼轶事走向现实生活,叙写现实人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宋代小说进一步发展,话本(白话小说)开始面向平民,语言对象产生变化。作者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小说市场扩大。明清时期小说走向创作的高峰期,标志性的白话成熟长篇小说大量产生,结构、语言、题材得到发展,并趋于稳定,读者众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上)
1.伴随着这些戏剧性的灾难(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而来的,是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开始破灭;这一破灭与那些灾难相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能够突出体现“开始破灭”这一历史解释的观点是( )
A.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B.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国“交涉”便可换取所谓“万年和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这说明( )
A.近代国家外交理念转型 B.不平等条约签订影响深远
C.列强侵略进一步的加强 D.思想认识关乎国家的利益
3.19世纪前期,在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中国人每年消费支出仅约为银钱32.6两,其中,食物消费就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76%。英商也认识到由于中国人在农耕等活动中取得了成绩,因此他们的经济活动一直独立于对外贸易。这可说明()
A.美洲食物物种传入的背景 B.闭关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C.鸦片走私活动兴起的原因 D.近代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4.在洋务派的支持下,187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于上海启航。这些学生大部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因为负责此事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去留学的富足家庭。并且,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签字。这反映了( )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实践受到抨击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早期现代化尝试与传统观念相悖 D.边疆危机严重激起国人抵制
5.下表这些言论( )
6.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湖北有近百部方志被编修,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方志集中编撰高潮。在方志中添加了大量“忠义”“褒忠”等门类,以及不少殉难的官绅士子、团总乡勇及其事迹。上述现象旨在( )
A.提升基层民众的民族意识 B.构建清王朝的正统地位
C.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D.强化边疆社会的向心力
7.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所载,1900年6月,慈禧太后决定“招抚”义和团,对各国宣战。此时在广东的李鸿章接到宣战诏书以后,当即以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随后授意邮政大臣盛宣怀与东南各省的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策划同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据此分析,李鸿章等人的举动( )
A.表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避免了中国东南各省遭列强侵略
C.反映了东南各省督抚的卖国行径 D.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大力支持
8.1901年,《辛丑条约》谈判时列强领衔公使曾照会清政府,指出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随后,清廷颁谕: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着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又将其写入《辛丑条约》的第十二款。外务部的设置反映出( )
A.晚清政治与世界潮流成功接轨 B.条约外交最终取代传统朝贡外交
C.清廷改革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9.戊戌政变后,以保守著称的载漪、刚毅等人试图废黜光绪,废弃新法,排斥外国;而张之洞、刘坤一等稳健派则担心守旧派的“轻举妄动”会导致外国干涉,提出“自我皇太后训政,于变法各事,应办者仍办,停者即停。”两派的分歧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趋于分化 B.守旧派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
C.维新派的力量过于薄弱 D.外国对清廷政治运作的干涉
10.1897年,云南第一个邮政局——大清蒙自邮政总局成立。此后,陆续在昆明、石屏、曲靖、楚雄等地设立分局17个,代办所65个。在蒙自设立邮政总局的14年(1897~1910年)中,邮务司虽更换了11次,但均由美、英、德和意大利人担任。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近代化努力收到显著成效 B.现代化邮政系统全面建立
C.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D.西方的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11.在1900年以前,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说及外国历史著作译成中文的,总共只有60多种,小说只有3种,而到1904年、前者增加到250多种,后者增加到20多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民素质的提高 B.儒学地位的改变 C.社会变革的需要 D.崇洋风气的盛行
12.在清代,县官选拔实行严格的本籍回避制度。但据1913年冬《职员录》的记载,在直隶等12省395名县知事的籍贯信息中,本省为官的比例最高达到92.3%,平均为42.5%。这一现象说明( )
A.革命对地方人事造成冲击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
C.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 D.地方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13.在晚清小说中,疍民(连家船民)一改此前或是仙风道骨的侠女,或是凶残嗜杀的盗匪的文学形象。一方面形象逐渐软化,不再凶恶;另一方面摇身一变成为南宋遗民和革命先锋。这体现出( )
A.女性的社会形象日益丰富 B.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
C.民族交融促进疍民封建化 D.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14.作为史料,下图中的“华工墓地”可用于说明,一战期间( )
15.“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期,东方与西方、革新与守旧、进步与落后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知识分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和儒家的面目也越来越固定化和脸谱化,急切的时人再没有机会触及它们的真实面目。”材料意在( )
A.论证戊戌变法的正确性 B.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C.揭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反思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
16.近代以来,洋布、洋火、洋油、洋灯、电厂、电灯、电报、电话、电台、电影、话剧、自来水、洋灰、洋楼等各种各样的西洋产品,逐步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这种现象的出现( )
A.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B.直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
C.大大加快了近代中国城乡的发展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7.下图是根据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的小说《药》而绘制的连环画。
图1:天没亮,华老栓就赶到刑场,用积累下来的一包洋钱给儿子买人血馒头,人们纷纷到行刑现场看热闹。
图2:华老栓两口满怀期待地看着儿子吃下用买来的人血馒头做成的药,希望它能治愈儿子痨病。
图3:刽子手康大叔绘声绘色讲述夏瑜在狱中向牢头宝传革命道理反遭毒打,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都说夏瑜“发了疯了”。
图4:第二年清明早晨,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夏瑜母)各自给儿子上坟相遇,夏四奶奶看到只有儿子坟上有花圈,以为儿子因冤死而显灵。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提取材料信息,对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出阐释。(12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使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开始破灭,这一破灭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影响更为深远。这强调的是列强侵华带来的巨大思想冲击。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可以突出体现“开始破灭”,A项正确;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影响,排除B项;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指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C项;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与“开始破灭”这一设问限定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清政府对英国等国的侵略目的认识不足,主权意识同样较低,丧失中国的司法主权,表明思想认识关乎国家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仍坚持传统的朝贡外交,没有反映外交理念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进一步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19世纪前期,中国人食物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占很大比例,英国人认识到中国人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去消费他们的产品,所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来牟取暴利,从而扭转贸易逆差,C项正确;明代,外来食物物种就已开始传入,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闭关政策阻碍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而富足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出国留学,说明此时的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了解片面,即早期现代化与传统观念相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实践受到抨击,没有强调人们对中体西用的态度,排除A项;崇洋媚外是指崇拜西方,谄媚外国人,材料未体现崇洋媚外行为,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并非是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维新派人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看到了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向西方学习,顺应近代社会发展潮流,C项正确;完全突破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传统文化和西学的具体结合,涉及到的是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同治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湖北地区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方志集中编撰高潮,这是因为湖南、湖北地区的官绅士子、团总乡勇大多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殉难,将他们列入方志中有利于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项正确;材料现象旨在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现象旨在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而不是构建清王朝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湖南、湖北地区不属于边疆,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签订条约,与中央意图相悖,表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列强已经侵略东南各省,排除B项;东南各省督抚与各国领事互相保护,不属于卖国行径,排除C项;东南各省督抚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对,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总理衙门的改革写入了不平等条约中,这与列强的要求有关,这体现了列强对清政府内政的干涉,反映出外务部的设置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总理衙门的设置体现了列强对清政府内政的干涉,这并非世界潮流,排除A项;条约外交最终取代传统朝贡外交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 “清政府被迫承诺永久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可能与列强为敌的组织”的规定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戊戌政变后,保守派主张“废黜光绪,废弃新法,排斥外国”,而张之洞等人则主张“于变法各事,应办者仍办,停者即停”,这说明晚清统治集团的内部趋于分化,A项正确;守旧派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无法得出其民族意识更强,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维新派力量的大小,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外国对清政府的具体干涉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1897-1910年云南地区邮政事业的发展情况,但邮政总局的邮务司均由外国人担任,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邮政事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反映云南的邮政事业的近代化,但材料突出了邮政事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排除A项;材料只是云南地区的近代邮政业的发展,不能得出中国的现代化邮政体系全面建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邮政事业的控制,未涉及西方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书籍,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民素质的提高,排除A项;1915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崇洋风气的盛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中1913年冬《职员录》的记载,地方官员中本籍官员比例很高,这与传统的“本籍回避制度”严重不符,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权力出现真空,空出的官职多是由地方士绅、革命党人或会党填补,这些人多为本地人,故革命影响了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A项正确;“本籍回避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本籍官员比例提高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本籍官员比例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治理难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疍民一方面形象逐渐软化,不再凶恶;另一方面摇身一变成为南宋遗民和革命先锋”可知,晚清小说中的疍民形象发生了明显转变,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形势发展影响文学创作,D项正确;疍民不单单是女性,A项表述以偏概全,并且女性形象方面的结论不能体现出晚清时代背景特征,排除A项;材料所述不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而是属于历史史实的阐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疍民文学形象的变化,并非疍民的封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派遣大量华工参加一战,法国的华工墓地正是一战中牺牲华工的见证,A项正确;“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C项;国际关系交往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和儒家的面目也越来越固定化和脸谱化,急切的时人再没有机会触及它们的真实面目”及可知,这一时期的儒家受到批判,而且真实面目被掩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以二元对立结构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样容易走向极端,只看到自己相信的那一面,大力抨击儒家伦理,而忽视了“它们的真实面目”,因此材料是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D项正确;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不符合材料“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知识分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排除A项;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而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思想绝对的否定,不符合义和团的特点,排除B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洋各种各样产品的输入,电报、电话等物品逐步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这不仅瓦解了自然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A项正确。直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该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城乡发展进程是缓慢进行的,排除C项;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药》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中华老栓用人血馒头作药去医治儿子痨病和夏四奶奶以为儿子显灵,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愚昧;革命者的壮举不为普通民众所理解,不仅表现出社会的愚昧,更表明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作品歌颂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夏瑜坟上的花圈表达着作者对民主革命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写出作者用“华”“夏”作为姓氏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也可。)
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深刻的思想解放改造中国社会的愿望;同时也指出了中国革命的良药——唤醒和发动民众。
【详解】根据材料“用积累下来的一包洋钱给儿子买人血馒头,人们纷纷到行刑现场看热闹”,可知使用人血馒头治疗肺痨体现了当时人们精神的愚昧和医疗水平的落后;根据材料“们纷纷到行刑现场看热闹”“都说夏瑜‘发了疯了’”,可知人们对夏瑜革命行为的不理解以及人们对封建压迫的麻木都体现了当时辛亥革命缺乏基层群众基础,也体现了普通民众思想的愚昧,间接揭示了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导致失败的必然性;根据材料“夏四奶奶看到只有儿子坟上有花圈”,可知虽然大多数下层群众不理解夏瑜的革命行为,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正在为革命觉醒,表达了作者对民主革命和民族命运充满了希望,歌颂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根据材料“根据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的小说《药》而绘制的连环画”,可知鲁迅先生的《药》这部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部作品借助人血馒头和夏瑜革命两件事情表达了希望改造人们思想以实现国家救亡的愿望,也为后来的革命者指明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必须开启下层民众的民族意识,只有发动群众力量,革命才可能成功。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下)
1.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成为民主革命的分界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2.有位近代名人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写道:“今天本地报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确的。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但总而言之,即使要打折扣,情形很好总是真的。”该信件中所描述的事件(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奠定了国共合作基础 C.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 D.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五四运动期间,一些女学生向(城市)家庭妇女宣讲爱国与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观念。而家庭妇女的态度从开始的拒绝,到后来“不仅起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的还加入女界爱国同志会”。上述现象可说明当时( )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向 C.日本侵略势力的衰退 D.思想启蒙运动的深入
4.1921年2月蔡和森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论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该观点( )
A.体现了先进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B.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进程
C.体现了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知 D.促进了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5.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国农产品产量较前三年高出44%,工业产品的产量比1935年增加70%,商品交易量如棉花、棉纱等也增加30%。此时,国家经济的发展( )
A.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关 B.有效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得益于政府的经济改革 D.是国共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
6.1932年,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挨村挨户地“清剿”红军,使得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国民党军队烧山毁林,他们就到处贴标语:“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B.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支持 D.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但16—18岁的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工作6个月以上至少须有2个星期的例假,工资照发。该劳动法( )
A.为苏区政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B.体现政权的政治性质
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深受西方劳动法影响
8.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 )
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9.从1936年1月到1937年2月,侨居欧洲、美洲和南洋各国的爱国华侨,不仅相继建立了抗日救亡团体,实现了各侨团的大联合,而且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组织,如中国人民之友社等,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救国力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海外华侨成为抗日救国主力
C.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 D.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影响扩大
10.1937年7月31日,《盛京日报》宣称:中国不但毫无长进,而且每况愈下了。到了最近几年,联俄容共,情甘赤化,还竭力寻求欧美的援助,伤害了亚洲同胞的感情。《盛京日报》的观点旨在( )
A.揭露中共联络苏联的做法 B.掩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C.抨击欧美控制中国的行径 D.批评国民政府的退让政策
11.1937年,八路军120师、115师、129师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迅速挺进华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这可用于说明( )
A.正面战场地位下降 B.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
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中共取得了抗战的主导权
12.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阐明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这次会议是( )
A.古田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13.1942—1943年,西方大国纷纷展开与中国的废约谈判,英美率先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撤废在华治外特权,终止《辛丑条约》及其附件给予的一些权利。中国这些外交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斡旋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中国抗日战场的巨大贡献 D.远征军入缅作战战果辉煌
14.如图为1938年10月国人创作的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 )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声明:“美国政策仍应是帮助中国人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取得联合。”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对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表示,他不认为每个政党都必须参加到改组后的政府中。由此可见,战后美国( )
A.武力干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B.支持中国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C.坚持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 D.反对中国共产党“一边倒”政策
16.毛泽东在一次电讯中讲道:“(边区政务会代表)不但没有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连中农、独立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及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也没有提到……像冀鲁豫解放区这样大范围的政权机关不应只是代表农民的,它是应当代表一切劳动群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共的策略是( )
A.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大革命 B.动员全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C.团结一切力量解放全中国 D.联合各民主阶级实现和平建国
17.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点 这说明了什么?
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成了历史的主流,结合所学可知,由此生发出的各种变革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因此说五四运动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没有改变,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钟秀已取得开封,吴(佩孚)逃保定”可知,该材料描述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情形。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基本上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重创了奉系军阀,对支持各派军阀的帝国主义势力也给予了沉重打击,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而且此时已处于国共合作之中,B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项;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发生于北伐战争后,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中国)。由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期间,随着女学生向城市家庭妇女宣扬抵制日货、购买国货,很多家庭妇女民族意识逐步觉醒,体现了思想启蒙影响的主体范围扩大,而且拓展了思想广度,使民主和爱国融为一体,D项正确;女学生和(城市)家庭妇女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行为只能代表部分妇女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B项革命性质转变是指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其标志是无产阶级参加五四运动,材料反映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B项。五四运动期间之所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是因为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得到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论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不断加深,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时间1924年至1927年7月,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共建立于1921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农业、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改革,与土地政策无关,排除A项;只能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有效抵制了”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信息涉及是经济方面,不涉及国共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据材料“大批贫苦农民放弃家园跟随红军进入大别山,他们为红军探敌情、送消息”,说明民众对红军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民众对红军的支持,不能反映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排除A项;贫苦农民本就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体现“扩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没有涉及红军亟须进行战略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内容表明该劳动法充分保障了工人的权益,体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B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涉及工人的工作、休息时间,无法判断是否为苏区政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该劳动法是否受西方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关键语句为“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关税税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关税收入也得到增加,对外国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当时国民政府并未完全取得关税自主权,税收的增加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但没有达到健康发展的程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海外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在不断发展,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倡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国内走向海外,影响进一步扩大,D项正确;1937年2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建立,排除A项;海外华侨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但不能说是主力,排除B项;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盛京是沈阳的旧称,1937年已被日本控制,《盛京日报》为日本舆论宣传机关,报中指责苏联、中国、欧美,是在为日本侵华找借口,掩盖其独占中国的野心,B项正确;揭露中共联络苏联的做法、抨击欧美控制中国的行径都是表面现象,而非日本的真实意图,排除A、C项;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深入敌后,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B项正确;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排除A、C两项;1937年国共实现合作之初,抗战的主导权仍是国民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洛川会议,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指明抗日的长期道路,C项正确;古田会议是1929年,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中共七大是在抗战即将胜利背景下召开,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1942-1943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已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形势下,英美等国需要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更大的力量,以缓解盟军的压力,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斡旋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其中原因之一,但并非主因,排除B项;远征军在1942年也仅仅开始出国作战,在最初并没有取得辉煌战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38年(中国)。依据漫画,日军飞机已经被太原、武汉、广州、平津等战役重重束缚,结合时间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此可知日军已无力发动全面攻势,C项正确;1938年10月主要以正面战场为主,漫画无法反映敌后抗战的战绩,排除A项;当时武汉、广州陷落,日军还未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排除B项;漫画反映的是正面战场的战绩,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无法反映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材料所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相关反映,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帮助中国人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取得联合”,同时又“他不认为每个政党都必须参加到改组后的政府中”,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由此可知,美国对华秉持了扶蒋反共政策,C项正确。战后美国并没采取武力干涉中国的做法,而是从物质和军事上帮助蒋介石反动派,排除A项;战后美国支持中国成立联合政府的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解放区”推断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材料提出应该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政权应该代表劳苦大众,而解放战争就是要团结一切被压迫阶级从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C项正确。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排除A项;根据“解放区”得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如何建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详解】(1)材料一为战争亲历者所撰写的日记,可信度较高,为文献证据;材料二为出版的书籍,属文献证据;材料三为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照片,可直观感受日本的侵略行径,属实物证据;材料四余美红老师的讲话内容来自于其父亲的口耳相传,属口传证据。
(2)评价: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口述资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和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入手分析其观点的谬误;其次,对田中正明的观点作一简要评价。示例: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个人品质和立场的不同进行原因分析。东史郎先生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故其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评价: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点的不同折射出的是两人不同的政治态度和不同的历史观;其次由材料可知,渡部升一为日本右翼的代表人物,他的这番论调反映的是现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依然活跃的现实。
(4)由材料余美红老师的讲话内容可知,其主要描述日本对中国平民的残暴行为,且实物资料的可信度在几种史料类型中是最高的,故想要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最为有力。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4年艺体班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1.《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湖南的粮食调运( )
A.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B.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
C.彰显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果显著 D.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2.1954 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号召:每人储蓄一元,国家就可集中六亿。六亿元可买4000架战斗机、26000台拖拉机,可建设有10万纱锭的纺纱厂9家,可修铁路1000公里。这一宣传服务于( )
A.恢复国民经济 B.抗美援朝战争 C.工业发展战略 D.国家三线建设
3.1953年,杭州蔬菜缺口约2370万斤,到1957年,杭州蔬菜产量却达到了243万担,不但可以满足本地需求,甚至还可以大量运往其他城市。杭州蔬菜供应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该时期( )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财政经济的统一 C.生产关系的调整 D.物价的基本稳定
4.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64年7月,毛泽东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理论,即整个西欧、大洋洲、北美的加拿大和亚洲的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对美国是不满意”的重要力量。这一变化说明(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以苏联为主的外交政策
C.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5.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
A.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 B.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
C.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自治区
6.1964—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大、行业齐全、综合性和独立性都比较高的制造工业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机床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和国防尖端产品共有4000余种,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7.1956年底,毛泽东说:他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太早了,到现在社会物质还不足。他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10年,20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要恢复资本主义 B.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
C.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D.保存私营经济,形成竞争机制
8.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我国今年有了520万吨钢,再过5年可能有1000万到1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2000万到2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3500万到4000万吨钢。为此,中国
A.发动大跃进,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社会主义建设完全照搬学习苏联模式
C.发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9.1973—1977年,中国接收留学生2066名,其中学习文科专业的日、美、澳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讲座》和《学中国话》节目先后于1973年和1976年恢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中国( )
A.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B.推进改革开放现实需要
C.注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 D.外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0.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中的工农干部和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11.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
A.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先导
12.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
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
13.1978年10月,国务院在四川选择了6家企业开始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改革。到1980年底,扩权试点企业增加到6600家,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商业系统扩权试点企业,1980年为8900家,占商业系统独立核算单位的50%。通过改革( )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B.我国建立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
C.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和经营活力 D.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4.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各种票证,1993年2月后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使用与废除体现了( )
15.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该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6.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但对于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蛇口工业区的发展反映了( )
A.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B.国家的大力支持
C.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编)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分析1952-1984年中国GDP变化情况并简析原因。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描述的是“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B项正确;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1953---1956年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上面提到了每个储蓄一元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其中提到的战斗机、拖拉机、纺纱厂、修铁路等项目都和工业化建设有关,联系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因此这一宣传旨在服务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1952年底中国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A项;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国家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准确的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杭州蔬菜产量大规模的提升,主要是由于进行了三大改造,解放了生产力,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基本完成,排除A项;财政经济的统一有利于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而蔬菜产量的提升主要跟农业生产有关,排除B项;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在195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64年7月,毛泽东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理论,即整个西欧、大洋洲、北美的加拿大和亚洲的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对美国是不满意’的重要力量。”可知,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提出了“第二中间地带”理论,寻求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改善,B项正确;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排除A项;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材料信息表述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两大原则,C项正确;西方宪法也有“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的相关规定,故A项不是1954年宪法的突出进步性,排除A项;“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不符合史实,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由人大选举产生,属于间接选举,排除B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自治区不是1954年宪法的突出进步性,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4—1975年,四川省工业快速发展,位居全国第二。结合时间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四川省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三线”建设的实施,A项正确;1958年,我国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一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排除B项;当时并未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时间1956年底,结合所学此时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结合材料“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以开私营大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得出,毛泽东认为要保存私营经济,形成竞争机制,D项正确;结合时间和所学,此时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C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材料“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知毛泽东的主张是为了让国营经济更好的发展,B错在了“限制国营经济发展”,排除B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国当时钢铁产量较低,为推动工业化建设,我国发动大跃进,但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学习苏联模式,但不是完全照搬,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大跃进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故选A。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1977年(中国)。联系所学时代背景可知,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些使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改善,材料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D项正确;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排除A项;1978年改革开放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现象确实与中国注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外交环境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建国初期的中国。据材料“1951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并结合所学,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面临着巩固政权、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故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促进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D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这一个学校及其几个分院,不能得出高等教育“普及”且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排除B项;民族学院有它特殊的功能,招收对象也有针对性,不等于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展开,1992年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推动十四大的召开。因此两篇“雄文”都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独特性,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三小农”的发展,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需要在继承中开拓中国式道路,A项正确;“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与题干主旨相悖,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改革,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经营活力,C项正确;扩大企业自主权体现发挥市场的作用,而非加强国家调控,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而非企业所有制变化,排除B项;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5年至199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各种票证,1993年2月后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及所学可知,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主要涉及对于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这是民法典的法律范畴,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主要涉及“经济合同”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主要涉及“药品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结果这家店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主干强调的重点是中央的作用下,蛇口工业区才获得发展,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给予大力支持,企业才获得发展,B项正确;“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与题干无关,排除A选;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才开始,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才全面展开,时间不符合,而且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不是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7.GDP变化情况及原因:
①1952-1957年GDP持续快速增长。原因:党的正确领导(过渡总路线;中共八大;);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顺利推进;苏联援助及外交突破,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等;
②1957-1962持续下降。原因: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资源的浪费;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的恶化等;
③1962-1984:GDP持续增长。原因:党的政策调整,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外交突破的“梅开三度”,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对“文革”的抵制等;
【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可知,1952-1957年GDP持续快速增长。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可从党的正确领导(过渡总路线;中共八大;);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顺利推进;苏联援助及外交突破,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等分析。变化:根据材料可知,1957-1962持续下降。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可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资源的浪费;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的恶化等分析。变化:根据材料可知,1962-1984GDP持续增长。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可从党的政策调整,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外交突破的“梅开三度”,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对“文革”的抵制等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历史艺体班复习(10份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