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一、单选题
1.“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官” D.计算机网络
2.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
A.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B.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D.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3.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宜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最适合作为其依据的是( )
A.世代相袭的天皇制度 B.武土精神中的忠义原则
C.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 D.日本佛寺的中国式风格
4.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B.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C.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巴格达经济文化发达
5.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方文明的交通线达数百年之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选项与奥斯曼帝国不相关的是
A.推动新航路开辟 B.信奉的是基督教 C.政教合一的帝国 D.地跨亚非欧三洲
6.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长期担任哈里发的御医;侯奈因是-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撒比特信仰萨比教,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成就受到哈里发的庇护。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科学文化全面繁荣
C.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7.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
A.阿拉伯人 B.印第安人 C.阿兹特克人 D.日耳曼人
8.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的国家是
A.阿拉伯帝国 B.笈多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苏丹国家
9.下列属于古代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点是( )
A.始终实行中央集权 B.广泛学习中国隋唐的文化
C.均形成了武士阶层 D.推行贵族庄园及科举制度
10.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逐渐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下关于阿拉伯帝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B.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C.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D.突出的医学成就是伊本穆萨的《医典》
1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文学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本土性 B.较高文化教育的水平
C.注重吸收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12.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过路人施舍;主张停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释放奴隶。这些主张
A.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 B.促进了社会的昌盛繁荣
C.结束了教派仇杀 D.具有人文关怀,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13.据记载,阿拉伯帝国境内有众多的繁华城市,如巴格达城内国内外商品应有尽有,分为果市、布市、食品市、羊市、钱市等。奴隶作为特殊商品其买卖十分兴盛。936年,一个波斯商人用40艘船从非洲运来12000名黑奴。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是文明交流融合的使者 B.阻断了东西商业通道
C.对外扩张战争极其残酷 D.国内外商业贸易兴旺
14.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长久存在,促进了跨大陆商业的全面发展。而这两个帝国的崩溃,则破坏并削弱了这种贸易盛况。中世纪,阿拉伯人推动了这一贸易盛况的再度出现。阿拉伯人推动这一贸易盛况重现的重要条件是( )
A.统一大帝国的出现 B.手工业技术先进
C.思维敏捷、能言善辩 D.文明的灿烂辉煌
15.《古兰经》是一个世界性宗教的经典。这个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6."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帝国因此成为东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间人'……这是帝国所扮演的成功角色,无论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上都是如此。"这里的"帝国"是指(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不同历史命运背后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等《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化自信首先基于对自身文明的认知,而重新认识亚洲文明对于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文明发展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代表,并对世界文明的奠定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卓新平《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任选一个古代亚洲的区域文明,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古代文明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可知材料评述的是阿拉伯数字,故选B项;“公历”、巴格达的“指挥宫”都和人类的计算体系无关,排除AC项;计算机网络出现于20世纪,和花刺子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奥斯曼帝国)。据材料“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可知,通过设立行省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帝国疆域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增强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欧亚商贸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未提及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可以看出日本的文化受到外来影响非常重,日本武士精神中的忠义原则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形成的,B项正确;天皇制度是日本本土产物,排除A项;封建政府的锁国政策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排除C项;日本佛寺中的中国式风格,不是最适合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史(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时期,统治者重视文化,既保存了大量的文化成就,又促进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体现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信息,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的作用,并不是突出巴格达经济文化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B项错误,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的主宰,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地中海的主要商路,使欧洲商人被迫开辟新航路,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善待异教徒学者,并且重用他们,充分证明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没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排除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特点题。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银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印第安人,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主要分布在美洲,不太可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C项;日耳曼人是欧洲人的祖先,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灭亡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9.B
【详解】日本646年大化改新,学习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采用科举制,封建时代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点是都学习中国隋唐文化,B项正确;始终实行中央集权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日本形成武士阶层,不属于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点,排除C项;推行贵族庄园及科举制度不符合朝鲜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伊本穆萨是数学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阿拉伯帝国是8世纪中期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根据材料“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可得出阿拉伯文化整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也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继承融合世界文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具有一定的创新型和本土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的文学作品,无法得知其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文学的发展情况,不能看出生活的丰富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伊斯兰教的主张肯定了人的价值,具有人文关怀,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D正确;材料内容在今天仍被认可,故A错误;这些主张与社会发展无关,故B错误;通过材料不能得出结束了教派仇杀,故C错误。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西亚)。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国内城市众多繁华,城市中商品买卖频繁,甚至与外部有一定的贸易往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国内商业贸易的繁荣,没有涉及文明交流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商业通道的信息,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阻断了东西商业通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战争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因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为跨大陆商业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A项正确;阿拉伯人“手工业技术先进”、“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和“文明的灿烂辉煌”,都不是推动东西方贸易再现盛况的最主要条件,BCD三项错误。
15.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故D正确;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排除A;佛教的经典是《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地藏经》《华严经》等,排除B;道教的经典是《道德经》等,排除C。故选D。
16.B
【详解】依据材料“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罗马帝国使得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但是对东西方世界的交流贡献一般,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对东西方商人征收重税,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波斯帝国不符合“中间人”的角色,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应仁之乱”的影响;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恶党”势力的影响。
影响: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2)特点: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庄园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日本)。
原因:根据材料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可知,“应仁之乱”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可知,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根据材料一“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可知,“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根据材料一“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可知,“恶党”势力的影响。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日本、西欧)。
特点:根据材料二“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可知,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根据材料二“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可知,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根据材料二“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可知,庄园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材料二“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可知,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
18.(1)状况: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
繁荣的原因:拜古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贸发达;《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维系帝国的统治等造就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任意两点)
衰亡的原因:频繁的战争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力;外敌的入侵;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缺乏改革创新。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任意三点)
(2)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任意两点)
(3)认识: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详解】(1)关于历史命运,根据材料一“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得出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关于简析不同历史命运背后的原因,可从繁荣的原因、衰落的原因、及其认识方面分析即可。关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帝国遗产继承、地理位置、《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等方面回答繁荣的原因;关于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得出频繁的战争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力;;根据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得出外敌的入侵;根据材料一“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得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缺乏改革创新。关于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方面作答。
(2)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二“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得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得出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关于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等信息,可从地理位置、辉煌成就、中西交流等方面归纳即可。
(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关于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点睛】
19.(1)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详解】(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知,阿拉伯统治者重视人才;根据材料一“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知,阿拉伯统治者重视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根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阿拉伯通过整合东西方文化,形成了阿拉伯文化。
(2)变化:形式上的变化:根据材料二“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的变化:根据材料二“隋唐以前……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知,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20.示例观点: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
阐述:古代阿拉伯文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形成和传播,阿拉伯半岛形成了统一国家。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总之,古代的阿拉伯文明在保存东西方古老文化和促进东西方中古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亚洲。首先,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古代亚洲的区域文明,阐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古代阿拉伯为例,可拟定观点: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其次,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可从古代阿拉伯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保存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等方面阐述。最后,总结概括可知:古代的阿拉伯文明在保存东西方古老文化和促进东西方中古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