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择性必修3_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2024·天津红桥区高三上期末·1)《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
A.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2.(2023·北京顺义区高二下期末·5)下图是赫梯人的铁质车轴战车,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开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赫梯人(  )
①扩大了铁的用途 ②改进了冶炼技术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④作战时轻松获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4·广东广州高三调研·11)以下为古代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5世纪至前24世纪)第三位法老颁布的敕令(部分)
向祭司主管海姆威尔颁发国王敕令: 上下埃及之王尼菲利尔卡拉的国王敕令永远豁免了他们;你只能遵守职责,没有任何司法权力反对国王敕令。 如果任何贵族、国王的熟人或者与祭品返还有关的人,敢于公然对抗朕的这道在国王宫殿里登记的敕今,那么(他的)房屋、土地、人们和他拥有的一切都将被没收,他将必须完成强制劳动。 收获季第2个月第11日,国王亲自签发。
该敕令表明,当时埃及(  )
A.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B.出现了完整的成文法典
C.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D.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4.(2023·湖南宁乡高二下期末·12)一位西方学者所中肯指出的:“今天的西方文明,与其说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来自巴比伦和埃及。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来自近东各城市。”这一论述(  )
A.强调了亚洲文明走在世界前列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了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原发性特征
5.(2024·山西太原高三上期末·17)古代阿拉伯文献中有很多“五王说”的记载,即世界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印度则流传着“四天子说”,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拜占庭和印度。据此可知(  )
A.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B.东西方天下观认知趋同
C.古代世界政治秩序形成 D.欧亚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6.(2024·清华大学11月份诊断·1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两个机构的建设(  )
A.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保留了希腊城邦的特征
7.(2023·河南郑州高一下期末·5)下图是大津巴布韦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在今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境内分布着数百处“石头城”遗迹。“石头城”出土的文物有波斯的上釉陶器、阿拉伯的玻璃杯、中国明朝青瓷残片。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非洲文明具有“内生、个性”和“共生、交流”的特点
B.文明的交往、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非洲的原住居民独立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古代区域文明
D.对外贸易在古代非洲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8.(2021·山东潍坊高二第二学期校际联考·4)读图1,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图1
A.世界各区域文明几乎是同时产生 B.各区域文明都由当地原住民创造
C.区域文明分布影响文化交流方向 D.各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都未中断
9.(2024·辽宁鞍山高三上期末·11)对古希腊的历史研究发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雕刻与埃及雕刻风格几乎完全一致,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早期希腊的创世以及世代更替的神话可能受到了两河流域的神话影响,希腊对西亚的天文、历法、货币和计量单位的借用更为明显。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对区域文明交融做出突出贡献 B.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C.注重以文化发展稳定城邦秩序 D.文化存在机械模仿的缺陷
10.(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10)对古希腊的历史研究发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雕刻与埃及雕刻风格几乎完全一致,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早期希腊的创世以及世代更替的神话可能受到了两河流域的神话影响,希腊对西亚的天文、历法、货币和计量单位的借用更为明显。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对区域文明交融做出突出贡献 B.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C.注重以文化发展稳定城邦秩序 D.文化存在机械模仿的缺陷
11.(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文综卷·32)共和国后期,罗马人继承了希腊各大哲学流派的思想。罗马人比希腊人更加注重实用,因而他们将希腊的思想加以改造,以适合罗马社会的需求。罗马抛弃了希腊哲学流派之间的门派之争,采取了折中主义,将各种思想汇合在一起,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融合。罗马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证明西方文化更具优势
C.有助于延续希腊的文化 D.实现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12.(2023·江西赣州高二下期末·12)古罗马的雕刻艺术深受古希腊的影响,但两者的雕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古希腊的雕刻形象以健壮、优美的男女体形为主,坦荡无邪;而古罗马人的雕刻形象大多为贵族、帝王,喜爱炫耀个人权威、制造个人崇拜。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两者社会性质的差异性 B.两者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C.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不同 D.两者政治体制的差异性
13.(2024·山东济南高三上期末·11)西欧基督教堂在中世纪前期严峻、清寒、简朴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被后期复杂、讲究、雅致的哥特式所取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教权与王权间的斗争 B.社会环境的变迁
C.市民阶层的审美变化 D.罗马文化的没落
14.(2024·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末·6)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 东欧 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
② 南亚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成为东西文明的纽带
③ 西欧 基督教成为文化符号,教权与王权竞争共存
④ 东亚 融汇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12)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荷马也逐渐被塑造为基督教修道院里陈列的“先知”之一。这反映出(  )
A.世俗王权借助传统对抗教会 B.正统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扩大影响
C.基督教会分裂趋势已经出现 D.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复兴迹象
16.(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21)在拜占庭帝国,古希腊文化的语言、哲学等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语言和教育,塑造着拜占庭人的思维方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特定的核心作用。这说明(  )
A.基督教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多元文化可以互利共存
C.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特征 D.亚历山大远征影响深远
17.(2024·湖南宁乡高三11月调研·11)有学者认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是“真的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只要“婆罗门肯承认刹帝利的第一等级地位,佛教是允许婆罗门坐第二把交椅的”。就其本质而言,佛教是“高悬反对种姓制度旗帜而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反而有利于种姓制度的延续和发展。这反映了(  )
A.种姓制度合理性促使本身发展 B.佛教思想符合奴隶制发展需要
C.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教义发展 D.佛教引导人们追寻政治的平等
18.(2024·重庆高三上期中·13)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羯若鞠阇国和波里夜呾国国王,“吠奢(舍)种也”;邬阇衍那、掷枳陀国和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国王,“婆罗门种也”;秣底补罗国、信度国国王,“戍(首)陀罗种也”。高级种姓下降为农为工的记载也不在少数。这表明(  )
A.玄奘著作的记载违背历史史实 B.七世纪时印度种姓制度已解体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所变化 D.佛教产生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19.(2023·山东聊城高二下期末·9)表1所列为新罗真德女王年间(647~654年)出自《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的几则记述。这可直接佐证,新罗当时(  )
表1
时间 记述
二年(648) “春秋请诣国子学……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于是,内出珍服,赐春秋及其从者。”
三年(649) 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
四年(650) 夏四月,下教,以真骨在位者执牙笏。六月,遣使大唐,告破百济之众。王织锦,做五言太平颂,遣春秋子法敏,以献唐皇帝。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
五年(651) 春正月朔,王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贺。贺正之礼,始于此。
A.实现了半岛统一 B.正式与大唐建交
C.礼乐典章中华化 D.已纳入唐朝版图
20.(2023·浙江温州十校高二下期中·20)公元998年,温州人周伫随商船到朝鲜半岛,后逐步官至中枢院直学士、左散骑常侍、礼部尚书,曾参与国史编修、发展科举等,是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友好互动的典型。周伫在朝鲜半岛的事业成就固然与个人能力有关,也与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背景包括(  )
A.指南针用于航海,由广州出发到朝鲜半岛航路开辟
B.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例
C.当地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D.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榷场贸易相当活跃
21.(2024·河北廊坊高三上期中·13)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2.(2024·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联考一湖南卷·12)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姓氏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旨在(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C.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3.(2024·福建高三12月考试·13)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24.(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19)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人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令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25.(2024·2024届湖南长沙新高三适应性考试·11)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
A.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B.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D.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6.(2024·河南华师联盟高三12月检测·15)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某帝国时,搜集信息如下:“帝国的当权者们和上层人士先后从被征服地区收集了很多希腊文、波斯文和古叙利亚文有关历史、炼金术和医学等方面的图书。曼苏尔收到了拜占庭皇帝应他的请求而赠送的一批著名希腊典籍,哈伦·拉希德则从对拜占庭的战争中得到了大批希腊图书”。据此可知,该帝国(  )
A.呈现二元政治权力体制 B.具有典型封君封臣的特征
C.推动了泛希腊化的发展 D.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7.(2024·辽宁高三12月联考·11)城邦时期的古希腊钱币多镌以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如科林斯使用的双翅飞马便是首任国王之子所驯服的动物;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的门德城邦,其钱币图案则挂着葡萄的酒罐。这反映出古希腊城邦时代(  )
A.帝王伟业世代传颂 B.商品经济地位突出
C.文化多元特征显著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28.(2024·四川泸州一模·32)古罗马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人物,强调写实风格和个性化的形象塑造,开始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贵族、帝王塑像,甚至为将领权贵建造纪念性建筑,歌颂丰功伟绩。这反映古罗马(  )
A.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B.政治文明具有创新性
C.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D.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29.(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11)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
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30.(2024·新高考七省联考·9)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一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二、非选择题
31.(2023·江西赣州高二下期末·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三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32.(2023·湖北孝感高二下期末·17)【古罗马服饰和建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古罗马服饰(见图2)是在继承了古希腊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欧洲中世纪及现代服饰的基础。古罗马服饰是用整块布料随意披挂缠绕而成的,衣服在身上形成了许多随意垂拉的褶皱。罗马服饰审美追求个性自由,随意彰显个性美。
图2
——摘編自徐蕊《汉代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建筑,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神庙和罗马神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在奥林匹亚山上。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西方世界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修建了大量的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的建筑材料用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神的敬仰。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
——摘编自【德】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服饰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古罗马在建筑领域成就斐然的原因。(6分)
33.(2023·广东惠州高二下期末·17)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为巩固中央集权及防御匈奴侵袭,西汉建造了长安城。长安城周长25公里,有12个城门。长安城除宫殿外,还有一般的平民居住地闾里,据统计,长安城最盛时有人口30万。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材料二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汉长安城和古希腊雅典城在城市功能上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城功能不同的原因。(4分)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功能的看法。(2分)
34.(2023·河北承德高二下期末·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化自信首先  基于对自身文明的认知,而重新认识亚洲文明对于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文明发展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代表,并对世界文明的奠定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卓新平《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任选一个古代亚洲的区域文明,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以具体史实闸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古代文明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35.(2023·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高二下联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儒家 近代欧洲基督教
没有社会共同体的观念,只有恭顺关系的若干表现:君父夫兄友 具有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阻碍了普遍的商业和信贷行为的发展 提倡信徒之间的兄弟关系,这有助于根据相互信任而建立契约关系
对追求财富的经济行为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地批判 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结论: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徐陶《儒学与现代性关系之论争:西方视角的范式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A A A A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D B B B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C C D C A A A
1.【答案】A【解析】略
2.【答案】A【解析】据材料“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可知,铁被用作制作车轴,扩大了铁的用途,故①正确;铁的冶炼技术指的是铁矿石的提炼和冶炼技术,材料只涉及铁的应用,没有体现铁的冶炼技术,故②错误;据材料“使用铁质车轴之后……战车近战的能力”可知,铁质车轴的使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故③正确;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很多,铁质车轴虽然能够提高军队战斗力,但不能保证作战时一定能够“轻松获胜”,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3.【答案】A【解析】由“国王敕令永远豁免了他们”、“没有任何司法权力反对国王敕令”、“敢于公然对抗朕……他拥有的一切都将被没收”“他将必须完成强制劳动”可得,埃及法老的敕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表明当时埃及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故选A项;题干所述只是法老的一道敕令,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B项;题干是有关法老敕令的内容,并不能表明当时埃及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题干仅提到了国王和祭司主管,并未提到其他官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雅利安人……的文明来自巴比伦和埃及”“希腊文明……皆来自近东各城市”等可知,材料强调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亚洲,突出了亚洲文明走在世界前列,故选A项;材料强调西方的文明来源于亚洲及北非,并没有涉及美洲及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排除B项;地理环境会对文明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文明兴衰,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方文明并不是原发的,而是来自亚洲、北非,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由材料“五王说”“四天子说”可知,古代阿拉伯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有相互影响的因素,反映古代不同地域的“世界观念”,说明古代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故选A项;东西方天下观并不相同,“趋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古代世界政治秩序的形成源自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欧洲文化,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和“‘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城创办的缪斯神庙收藏了文化珍品,推动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学术的发展,阿拉伯帝国的“智慧之宫”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东方文化向欧洲传播,所以两者都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缪斯神庙的建立和文艺复兴的兴起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此时埃及正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刺激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希腊城邦的典型特点是“小国寡民”,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与古希腊城邦有明显区别,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石头城”遗迹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体现“内生、个性”的特点;“石头城”出土的文物有波斯、阿拉伯、中国等国,说明与其他文明交往交流,体现“共生、交流”的特点,故选A项;此项仅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未体现非洲文明的“内生、个性”,排除B项;此项也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未体现非洲文明的“共生、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非洲文明的特点,仅凭出土的文物,无法得出“对外贸易在非洲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地图信息可知,古埃及文明、古西亚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分布较为靠近,这些文明相互交流频繁,而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离之较远,文明交流较少,由此可知,区域文明分布影响文化交流方向,故选C项;地图信息无法体现世界各区域文明几乎同时产生,且事实上也并非是同时产生,排除A项;地图信息无法体现各区域文明都由当地原住民创造,且古印度文明就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排除B项;古印度、古西亚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都中断了,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希腊雕刻与埃及……一致”、“早期希腊……两河流域的神话影响”、“希腊对西亚……借用更为明显”可知,希腊文明借鉴了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表明古代希腊对区域文明交融做出突出贡献,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对埃及和西亚文明的借鉴,并没有与其它地区文明进行对比,不能据此认为古代希腊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对埃及和西亚文明的借鉴,并没有关于古希腊文化发展与城邦秩序关系的相关描述,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可知,古希腊人对其它文明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希腊对西亚的天文、历法、货币和计量单位的借用更为明显”,题干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借鉴,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对区域文明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故选A项;据题干内容无法推知其中心地位,并且在古代,希腊文明也没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排除B项;题干中主要涉及的是希腊对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借鉴,没有信息反映希腊通过文化稳定城邦秩序,排除C项;据“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可知,希腊人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模式,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人将希腊文化进行了融合改造,使希腊文化更具实用性,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成功延续了希腊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与近代科学产生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比较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优劣,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此时罗马区域内的文化实现统一,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古希腊的雕刻形象……”“古罗马人的雕刻形象……制造个人崇拜”并结合所学可知,前者雕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后者体现个人权威和个人英雄主义,究其原因是因为古希腊建立了民主政治,而古罗马发展成为帝制,二者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了两者艺术上的差异,故选D项;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不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材料并没有明确指出比较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具体时间段,排除B项;希腊最初的雕刻模仿埃及,古罗马的雕刻艺术深受古希腊的影响,即使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不同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严峻、清寒、简朴”“复杂、讲究、雅致”可知中世纪前期教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的神学居于统治地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再加上蛮族入侵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发达的罗马文明被湮没,所以当时的教堂风格比较简单、清寒,但是中古欧洲的欧洲社会局势逐渐稳定,封建王权逐渐增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城市和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冲击了传统神学的统治地位,所以当时的教堂变得雅致和讲究,故选B项;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相互结合和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古时期的欧洲,排除A项;复杂、雅致的建筑风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但这只是表象,无法说明发生变化的内在根源,而且市民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活,排除C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盛行是蛮族入侵的结果,是蛮族文化与罗马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罗马文化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中世纪时,美洲尚未被发现,所以美洲文化不可能融入到东欧文化中,故①错误;南亚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在东西方主要通过陆路交通进行交流的中世纪,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故②错误;西欧在中世纪的文化符号主要是基督教,而教权与王权的竞争并存也是其典型特征,故③正确;东亚以中国为中心,融汇了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5.【答案】B【解析】《荷马史诗》是古典文化的代表,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将基督教的历史借助古典文化来传播,这就使得基督教正统思想扩大了影响,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拜占庭帝国的王权借助传统文化来传播基督教的影响,而不是对抗教会,排除A项;基督教在1054年第一次分裂,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荷马史诗摘录》借助《荷马史诗》的影响来宣传基督教思想和基督教历史,这是传播正统基督教思想,而不是复兴希腊人文主义,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据此可知,多元文化之间可以互利共存,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古希腊文化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并没有述及“基督教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项;世俗化”指的是宗教信仰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其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古希腊文化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佛教“‘高悬反对种姓制度旗帜而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并并结合所学古代印度文化可知,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佛教有利于“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而缓解印度社会矛盾,故选B项;“种姓制度合理性促使本身发展”不合逻辑、史实,种姓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具有不合理性,排除A项;“吸收了婆罗门教教义发展”不合史实,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与婆罗门教教义相冲突,排除C项;“引导人们追寻政治的平等”不合史实、题意,与材料佛教“并不是‘真的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相悖,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羯若鞠阇国……国王……‘吠奢(舍)种也’”“邬阇衍那……国王……‘婆罗门种也’”“秣底补罗国……国王,‘戍(首)陀罗种也’”“高级种姓下降为农为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地区国王应属“刹帝利”属性,但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有的国王属最高种姓婆罗门,有的国王属低种姓吠舍甚至更低种姓首陀罗,而且高级种姓下降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的情况也不少见,可见印度的种姓等级不再绝对严格,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玄奘亲自游历印度,他的记载可信度较高,相对真实地反映历史,排除A项;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才被废除,然而时至今日种姓制度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排除B项;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玄奘西行在7世纪,并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佛教对种姓制度的冲击,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据材料“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贺正之礼,始于此”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深受中国礼制思想的影响,学习模仿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仪文化,故选C项;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罗向唐王朝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建交关系无关,排除B项;新罗并未纳入唐朝版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材料周伫“曾参与国史编修、发展科举等”与选必三第5课所学可知,朝鲜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等受到中国的影响相合,故选C项;“广州”不合史实,应为“登州”,排除A项;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例在15世纪中期,与设问“背景”相悖,排除B项;“榷场贸易”不合史实,榷场是宋、辽、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在边境开辟的同邻近民族政权贸易的市场,应为“海外贸易”,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并结合选必三第5课所学天皇制度可知,嵯峨天皇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意在将天皇与神灵联系起来,天皇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这实际上是君权神授的表现,故选C项;“确立”不合时空,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标志是646年的“大化改新”,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不合题意,“完善社会等级秩序”是强化天皇统治的途径而已,排除B项;“奴隶主”不合史实,“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嵯峨天皇……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将姓氏分为3个等级”可知,天皇组织编纂姓氏录,并将天下氏族分成三个等级,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以强化天皇专制统治,故选B项;结合所学日本大化改新可知,日本的封建统治制度在7世纪大化改新后就已确立,与材料“公元9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仍然是为了“强化天皇专制统治”,因而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公元9世纪的日本处于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由“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得,印加帝国的土地实际上是属于国有的,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所以有助于保障国家财源稳定,故选B项;由“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可知,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就不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因而也就谈不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了,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土地管理方式问题,且土地国有制与商品经济发展并无关联,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经济领域的问题,而集权统治则属于政治领域的问题,二者并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多元性。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班牙殖民者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墨西哥地区,但其语言使用者仍少于印第安语使用者,这说明该时期文化多样性仍然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排除A项;墨西哥现代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融,隔阂加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据材料“《吉尔伽美什》……洪水……方舟”并结合所学可知,《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文化成就,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该传说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代希腊人那里,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因此,这一传说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内容只是古代西亚地区史诗中的记载,不能证明“古代世界洪灾频发”,此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美尔人与洪水的斗争,并没有苏美尔人对生命的看法的相关描述,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并不是该神话故事推动的,排除D项。
26.【答案】D【解析】由“从被征服地区收集了……的图书”、“曼苏尔收到了拜占庭皇帝应他的请求”以及“对拜占庭的战争中得到了大批希腊图书”等可判定这一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再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可知,该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二元政治权力”不符合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西欧国家的特征,与阿拉伯帝国不符,排除B项;“泛希腊化”的表述适用于亚历山大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不符,排除C项。
27.【答案】C【解析】城邦时期的古希腊钱币多镌以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不同城邦的钱币所镌的图案不同,这就反映出古希腊城邦时代文化的多元特征显著,故选C项;由“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首任国王之子所驯服的动物”、“挂着葡萄的酒罐”,这些并没有反映帝王伟业,所以A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古希腊钱币上的图案,而不是钱币使用的多少,所以单凭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当时商品经济地位突出,排除B项;题干所述钱币上的图案是“本邦所尊崇的动物图腾或纹章图案”,所以与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与否无关,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人物,为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帝王等塑像,歌颂其丰功伟绩,这说明古罗马艺术具有功利色彩,故选A项;“创新”一词表述有误,材料体现古罗马艺术特点,与政治文明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无罗马政体的信息,不能得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论,排除C项;古罗马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人物,为帝王、权贵等塑像,说明罗马艺术的功利性,与经济发展情况无关,排除D项。
29.【答案】A【解析】据材料“‘美洲的罗马’......人体解剖......太阳历”可知,该文明是美洲的印加文明,建立起官僚体系(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强化国家综合治理与印加文明的史实相符,故选A项;“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发明的,与印加文明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是玛雅文明成就,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文明几乎隔绝于世,创造了独特文明,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0.【答案】A【解析】据材料“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可知,该条文鼓励信众离开低种姓的家庭,寻随更高种姓的群体,以获得更好的幸福和最终解脱,要求信徒遵奉婆罗门和高种姓群体,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地位,故选A项;该条文要求低种姓的家庭追随高种姓的僧侣,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与革新教育体制无关,排除B项;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并没有打破种姓制度隔阂,排除C项;该条文宣扬的是婆罗门教的权威,而不是“宣扬法律权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
(2)条件: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3)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对3点)
【解析】
(1)结合所学,可得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据材料一“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结合所学,可得经过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完成中国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据材料二“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可得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便于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可得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据材料二“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可得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3)据材料三“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可得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据材料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可得儒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精神动源。
32.【答案】
(1)特点:穿着方式上整块随意披挂;审美观念上追求人体之美;穿着风格上讲究自由随意。(3分)
意义:继承并传播了古希腊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4分)
(2)特点:建筑类型多;宗教建筑占重要地位;注重修建公共建筑;神殿建筑规模比较大;生活娱乐建筑突出。(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继承祖先传统;借鉴古希腊文明;帝国强大;统治者重视;疆域辽阔,素材多元;城邦政治和公民社会的传统。(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古罗马服饰是用整块布料随意披挂缠绕而成的”可知,穿着方式上整块随意披挂;据材料一“罗马服饰审美追求个性自由,随意彰显个性美”可知,审美观念上追求人体之美;据材料一“衣服在身上形成了许多随意垂拉的褶皱”可知,穿着风格上讲究自由随意。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在继承了古希腊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知,继承并传播了古希腊文明;据材料一“古罗马服饰是欧洲中世纪及现代服饰的基础”可知,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古罗马建筑有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等”可知,建筑类型多;据材料二“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可知,宗教建筑占重要地位;据材料二“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可知,注重修建公共建筑;据材料二“在罗马城修建了大量的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法比拟的”可知,神殿建筑规模比较大;据材料二“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可知,古罗马修建了许多剧场、角斗场、浴场等生活娱乐建筑。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继承了罗马人祖先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可知,继承祖先传统;据材料二“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可知,借鉴古希腊文明;据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可知,帝国强大;据材料二“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的建筑材料用来修建神庙”可知,统治者重视,从各地搜集建筑材料修建神庙;据材料二“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的建筑材料用来修建神庙”可知,疆域辽阔,素材多元;据材料二“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可知,罗马议会大厅是古罗马公民商议城邦重大事物的场所,说明古罗马具有城邦政治和公民社会的传统。
33.【答案】
(1)同:有军事防卫功能;有政府机关和平民居住点;有商品交易场所。(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异:长安的政治场所是宫殿,雅典是最高法院等机构;长安有祭祀祖先的宗庙,雅典有祭拜神灵的神庙。(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2)西汉实行君主专制体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西汉时宗法观念强烈,雅典宗教信仰浓厚。(每点2分,总分4分)
(3)城市的功能与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状况息息相关。(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防御匈奴“、材料二”利于防卫”可知都具有军事防卫功能;据材料一平面图及“平民居住地”和材料二示意图及“居民点”可知都有政府机关和平民居住点;据材料一平面图和材料二“市场”可知都有商品交易市场。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宫殿”和材料二雅典的民主政体可知长安的政治场所是宫殿,雅典是最高法院等机构;根据两则材料的平面图可知长安有祭祀祖先的宗庙,雅典有祭拜神灵的神庙。
(2)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实行民主制,两者政体不同,故政治场所体现也不同;中国注重血缘宗法,雅典神学文化浓厚,故有宗庙和神庙的不同。
(3)根据问题要求,对城市功能的看法需要结合材料一、二综合回答,再结合前面两问可推出同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状况等因素相关。
34.【答案】
示例
观点: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2分)
阐述:古代阿拉伯文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形成和传 播,阿拉伯半岛形成了统一国家。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8分)
总之,古代的阿拉伯文明在保存东西方古老文化和促进东西方中古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对古代中国以外的其他古代亚洲文明的合理解读,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选取一个古代亚洲的区域文明,提出观点,如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阿拉伯文化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和阿拉伯文化保存东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古代阿拉伯文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形成和传 播,阿拉伯半岛形成了统一国家。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35.【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儒家文化与近现代经济模式不兼容。(2分)
评析:我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1分)儒家思想和伦理虽历来强调“重义轻利”, 但也蕴含着诸多与现代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儒学素有超越血缘的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血缘亲情推己及人以达到“天下一家”,这并不会阻碍不同家族、民族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儒家思想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以及反对“不义之财”的观点,对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具有积极作用。相反,西方基督教以禁欲为基础的财富观只能适应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早期的需要,不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6分)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的主流经济模式是可以兼容的,近代西方学者将中国古代专制政府的伦理教条及重农抑商政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混为一谈,带有一定的偏见。(3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转型”结合所学得出材料观点:中国儒家文化与近现代经济模式不兼容。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评析:我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据材料“没有社会共同体的观念”“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结合所学得出儒家思想和伦理虽历来强调“重义轻利”, 但也蕴含着诸多与现代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儒学素有超越血缘的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血缘亲情推己及人以达到“天下一家”,这并不会阻碍不同家族、民族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据材料“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地批判”结合所学得出儒家思想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以及反对“不义之财”的观点,对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据材料“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结合所学得出相反,西方基督教以禁欲为基础的财富观只能适应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早期的需要,不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总结升华,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的主流经济模式是可以兼容的,近代西方学者将中国古代专制政府的伦理教条及重农抑商政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混为一谈,带有一定的偏见。
第1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择性必修3_文化交流与传播)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