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厦门一中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距今的 1 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 表现在( )
A .使用打划石器 B .用火烹饪食物 C .从事渔猎采集 D .使用磨制石器
2 .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 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 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
A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 .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C .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D .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3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 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 .推行仁政
4 .商周时期,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员固定在宗法血缘网络之中,以拱卫父系家长的一 系列特权; 同时, 各宗法家族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单位一起大体平等地参与各种社 会活动。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 .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 B .宗法家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 .宗族根据血缘亲疏决定内部等级 D .不同宗法家族的社会地位平等
5 .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铜石权(如下图) ,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 颁发的诏书,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 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
A .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 B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 .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D .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6 .“ 中一国之币为二等, 黄金以溢名, 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 重如其文, 为下币。而 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这段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B .秦始皇统一货币
C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7.《史记 · 陈涉世家》记载: “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 .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 .反对实施郡县制
C .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 .得到了广泛响应
8 .《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 共收录了 246 个问题, 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 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 几乎包括了人们 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
试卷第 1 页, 共 6 页
章算术》具有( )
A.创新性 B.系统性 C.理论性 D.实用性
9.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
示意图中的( )
A. B. C. D.
10.《三国志》卷三。《魏书》称: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 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 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据此可知( )
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11.北魏孝文帝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 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该诏书( )
A.沿袭了鲜卑习俗 B.促进了南北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平城迁都
12.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 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 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
A.各民族和同一家 B.封建制度的成熟
C.治世的繁荣景象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3.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 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14.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 反映出( )
A.佛教不断中国化 B.佛教汉传的方向
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融合
15.唐代诗人孟浩然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 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 “欲 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他也曾向玄宗流露过“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的苦衷。这体现了当时( )
A.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节 B.诗人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
C.主流文学体裁发生了变化 D.诗歌世俗化倾向日益突出
试卷第 2 页, 共 6 页
16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 .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B .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 .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7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 一个名 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 竟敢如此” ,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 ,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 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 .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 .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18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 采取“ 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这一做法的出发 点在于( )
A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 .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19 .如表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可用来佐证末代
第一步 先问亲邻 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
第二步 输钱印契 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
第三步 过割赋役 官府在双方的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
第四步 交产离业 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
A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 .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视家族的门第观念淡化 D .契税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
20 .北宋张载说: “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 则何用圣人? ”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 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B .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C .学贵有用、经世致用 D .以德育人、博学精思
21.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 并明确规定: “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试艺 则 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 朕所不取。 ”这表明( )
A .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 B .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
C .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D .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22.某地洪水为患, 消息上报朝廷后, 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 勿使 水患继续扩大; 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 运往灾区, 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 之意, 写成诏书, 经皇帝确认无误后, 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 时期的制度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23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一朝代疆域简图,下列关于该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试卷第 3 页, 共 6 页
A .先后设置都护府以统辖天山南北 B .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C .开创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 .设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24 .明朝中后期, 在浙江湖州, 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 比种植水稻要高 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 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
A .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 .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
C .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25.《论南洋事宜》记载: “南洋未禁之先, 闽广家给户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 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 “渔樵不通, 生理日蹙, 海上居民转而为盗。 ”据材料可知, 海 禁政策
A .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26 .香港《大公报》曾报道,香港某教师在小学常识网课上宣称, “英国发现中国当时 很多人吸烟, 这个问题相当严重, 他们为了消灭这些叫做“鸦片” 的物品, 就发动了鸦片 战争。 ”该教师
A .描述了禁烟的基本史实 B .肯定了战争的非正义性
C .歪曲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D .批判了英国的侵略行径
27.鸦片战争爆发后, 关天培明知寡不敌众毅然选择与虎门共存亡; 广州三元里群众发 誓“杀尽尔等猪狗”;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为保定海身先士卒先后殉国; 镇江之战中, 清军以弱对强宁死不屈。这些事件表明( )
A .中国军民勇于抗争 B .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C .战争胜负已见分晓 D .敌强我弱策略失当
28 .“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疾首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 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材料涉及的 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瑷珲条约》 D .《北京条约》
29 .据《粤海关志》载, 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 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 或转往内地。之后, 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 汕头成为与 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 .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 B .东南沿海民族工业的兴起
C .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长 D .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0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并规定须保护传教士,清政府为此颁 行相应法规。同治四年, 某英国人被江西地方官羁押, 同治帝降谕: “ 当按照条约办理, 何得率行羁禁” ,“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 。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B .内政外交被列强完全控制
试卷第 4 页, 共 6 页
C .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 D .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 材料分析题
31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 ”而 失信于诸侯, 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 “ 幽王举烽火征兵, 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 下。 ”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 至而闻无寇, 亦必休兵信 宿而去, 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 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 由幽王举兵讨申, 更 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 大段不甚了了也。 ” 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 “烽火戏诸 侯 ”如果真实, “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 ”另据清华大学藏战 国竹简《系年》记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 生平王, 王或(又) 取褒人之女, 是褒姒, 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 平王于西申, 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 以攻幽王, 幽王及伯盘乃灭, 周乃亡。 ”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 的真实性。
32 .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于大业元年(605 年) 开凿通济渠, 直接沟 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 北通涿郡。连同公 元 584 年开凿的广通渠, 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 水至卫河段, 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1293 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 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1)比较图一和图二,指出元朝大运河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作用。
33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 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改称京师。阅读材料, 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 族的军事进攻, 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 ……假如 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 自以身当敌冲, 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 黄河以北已不可守, 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
试卷第 5 页, 共 6 页
北京, 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 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 (1426 一 1436 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
势。……事实上, 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 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 海运。 "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 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 域。 ……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 15 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 大变化, 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 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 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 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 弊。
34 .【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材料
时间(朝代) 事件
公元前 356 年 秦孝公运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 140-前 87 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 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 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 年 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 年(唐德宗时期) 实行两税法
927-997 年(宋太祖太宗时期) 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 年(辽太宗时期) 推行“ 因俗而治” ,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 年(北宋时期) 王安石变法
1271- 1294 年(元世祖时期) 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 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加以论证、阐述或说 明。(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卷第 6 页, 共 6 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距今的 1 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 表现在( )
A .使用打划石器 B .用火烹饪食物 C .从事渔猎采集 D .使用磨制石器
(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采集食物

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使用
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来获取食物,原始农
业兴起,
D
项正确;
ABC
项都是旧石器时
代的内容,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
2 .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 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 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
A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 .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C .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D .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
【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
罕有发现

可知,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等级差异已
经出现,
A
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
没有强调祭祀权力的归属问题,
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通过大小墓地陪葬品的不同佐
证了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
没有强调神权的地位,
排除
C
项;
国家形态是指人类社
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对

国家属性



主权特征

的组织单位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社会等级分化的现象,没有强调国家形态,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
3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 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 .推行仁政
(
【答案】
C
【详解】西周灭商后,
把商的其旧贵族集中到洛邑,
在加强控
制、监督的同时,
还从政
治、经济和思想给予安抚,
目的在于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以巩固统治,
C
项正确;
殷商
贵族和周的统治者一样,均属于奴隶主贵族,其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
的矛盾,排除
A
项;
周代还未建立中央集权,
排除
B
项;
仁政思想属于儒家思想,
当时还未提出,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
4 .商周时期,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员固定在宗法血缘网络之中,以拱卫父系家长的一 系列特权; 同时, 各宗法家族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单位一起大体平等地参与各种社 会活动。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 .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 B .宗法家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 .宗族根据血缘亲疏决定内部等级 D .不同宗法家族的社会地位平等
(
【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

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员固定在宗法血缘网络之中,以拱卫父系家长
的一系列特权;
同时,
各宗法家族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单位一起大体平等地参与各
种社会活动

可知,商周时期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
它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
)
试卷第 1 页,共 11页
A 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宗法家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排除 B 项; 材料内容与宗族内部等 级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铜石权(如下图) ,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 颁发的诏书,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 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
试卷第 2 页,共 11页
A .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
C .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B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 .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
【答案】
D
【详解】材料中的诏书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
度量衡的举措,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和巩固统一,
D
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诏书使
用的文字是秦文,
不能得出秦文核心地位
得以确立,排除
A
项;统一度量衡对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直接作用,排除
B
项;
统一
度量衡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举措,不能体现地区文化交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
6 .“ 中一国之币为二等, 黄金以溢名, 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 重如其文, 为下币。而
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这段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B .秦始皇统一货币
C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
【答案】
B
【详解】根据

中一国之币为二等

可知是统一了国内的货
币,
所以记载的应该是秦始皇
统一货币,
B
项正确;
文献记载的是秦始
皇统一货币,
不是商鞅变法、汉武帝实行盐铁
官营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
ACD
项。故

B
项。
)
7.《史记 · 陈涉世家》记载: “ 当此时, 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 .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 .反对实施郡县制
C .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 .得到了广泛响应
(
【答案】
D
【详解】根据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
……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可得出各地
纷纷呼应陈胜的起义,
D
项正确;
官吏的贪腐只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
不是主要
原因,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对郡县的反对,排除
B
项;起义以农民为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
8 .《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 共收录了 246 个问题, 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 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 几乎包括了人们 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 章算术》具有( )
A .创新性 B .系统性 C .理论性 D .实用性
(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
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
有重要地位。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
共收录了
246
个问
题,
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
)
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 几乎包括了人们生 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这体现出《九章算 术》具有实用性, 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创新性,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系统性,排 除 B 项;《九章算术》注重实用性,缺乏理论性,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
示意图中的( )
A. B. C. D.
(
【答案】
D
【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南方地广人稀,
到了南北朝时期,
随着北民南迁,
江南
地区逐渐发展成为

民多田少


位于江南
地区,
D
项正确;
不在江南地区,
排除
A

B

C
项。故选
D
项。
)
10.《三国志》卷三。《魏书》称: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 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 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据此可知( )
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
【答案】
C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并作出准确判断
的能力。根
据材料关键信息

西域虽不能尽



无岁不奉朝贡

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
可知,西域国家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
。分析选项,只有
C
.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
仍很频繁,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
C
。其余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
11.北魏孝文帝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 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该诏书( )
A.沿袭了鲜卑习俗 B.促进了南北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平城迁都
(
【答案】
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试图利用

五德终始说

来宣传王朝的正统性,
通过改汉姓
来推动民族融合,
C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鲜卑族的汉化,
排除
A
项;
北魏并未实现南
北统一,排除
B
项;材料与迁都平城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
12.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 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
试卷第 3 页,共 11页
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 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
A .各民族和同一家 B .封建制度的成熟
C .治世的繁荣景象 D .社会经济的发展
(
【答案】
A
【详解】材料

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


反映唐长安城各民族杂居聚居,见



不怪,接受彼此的差异,
A
项正确;
封建制
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方面,
排除
B
项;唐朝并非一直处于治世之
中,排除
C
项;材料没有直接呈现经济各要素的发展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
13.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 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
【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

以丁身为本

的征税原
则,

唯以资产为宗

,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B
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
知,
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
只是
改变了

以丁身为本

的征税原则,
排除
A
项;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在宋朝实行的,


C
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
并非小农经
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
14 .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 反映出( )
A .佛教不断中国化 B .佛教汉传的方向
C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 .民族的交流融合
(
【答案】
B
【详解】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而四大石窟的分布基本符合佛
教传入中国的路线,
B
项正确;
通过石窟的空间分布只能反映出传
播路径,
无法体现佛教内容的中国化,


A
项;
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
项;佛教属
于外来宗教,与民族关系无关,排

D
项。故选
B
项。
)
15.唐代诗人孟浩然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 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 “欲 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他也曾向玄宗流露过“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的苦衷。这体现了当时( )
A .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节 B .诗人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
C .主流文学体裁发生了变化 D .诗歌世俗化倾向日益突出
(
【答案】
B
【详解】题中的两首诗抒发了作者不甘闲居无事,
想要做一番事业又苦
于怀才不遇的落
寞,
体现了他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
B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
节,排除
A
项;材料没有相关主流文学体裁的信息,排除
C
项;
D
项诗歌世俗化倾向
日益突出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
16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试卷第 4 页,共 11页
试卷第 5 页,共 11页
A .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C .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B .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D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
【答案】
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
宋代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不断攀升,
庞大的军
队规
模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D
项正确;
图示内容仅有北宋军队数目的变化,
不能
据此说明打破了宋辽军事平衡,排除
A
项;军队数量的增长
不一定能够保障对外战争
的胜利,也没有改变当时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
17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 一个名 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 竟敢如此” ,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 ,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 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 .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 .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
【答案】
A
【详解】依据材料中

狄青

笑语益温


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

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
宋朝文官地位较高,
A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
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
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
C
项;
.
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
形象,排

D
项。故选
A
项。
)
18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 采取“ 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这一做法的出发 点在于( )
A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 .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
【答案】
C
【详解】根据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可得出反映出其政策因欲俗而治的特点,
主要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即游牧与农耕的不同生产方式,
C
项正确;
ABD
项都不是其政策的出发点,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
19 .如表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可用来佐证末代
第一步 先问亲邻 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
第二步 输钱印契 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
第三步 过割赋役 官府在双方的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
第四步 交产离业 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
A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C .重视家族的门第观念淡化
B .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契税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
(
【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保护和便
利了
田宅买卖,
这是宋代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佐证,
B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成
员的身份、家族的门第观念的信息,
排除
AC
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契税是政府主要财
)
(
政收入,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
20 .北宋张载说: “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 则何用圣人? ”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 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B .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C .学贵有用、经世致用 D .以德育人、博学精思
(
【答案】
C
【详解】据材料

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
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

可知,张载主张要学以致用,
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
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
而不是探究规律和明白道理,
A
与题意不
符;
材料强调的
是学以致用,
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
而不是
学习的态度,
B
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
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育人的
方法和思维,
D
错误。
)
21.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 并明确规定: “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试艺
则 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 朕所不取。 ”这表明( )
A .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 B .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
C .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D .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
【答案】
D
【详解】材料

人宜以
德行为首,
试艺则以经术为先,
词章次之。浮华过实,
朕所不取。

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及实学,
D
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
科目,
排除
A
项;
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与材料

人宜以德行为首,

信息
不符,


B
项;材料体现不出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
22.某地洪水为患, 消息上报朝廷后, 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 勿使 水患继续扩大; 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 运往灾区, 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 之意, 写成诏书, 经皇帝确认无误后, 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 时期的制度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
【答案】
D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
料中可以看
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
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
此事应
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
D

AB C
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
23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一朝代疆域简图,下列关于该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试卷第 6 页,共 11页
A .先后设置都护府以统辖天山南北
C .开创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B .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D .设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试卷第 7 页,共 11页
(
【答案】
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
这是清代的疆域图,
清代设
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
军政事务,
D
项正确;先后设置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是汉唐时期,排除
A
项;设立
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和开创行省制度的是元代,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
24 .明朝中后期, 在浙江湖州, 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 比种植水稻要高
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 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
A .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 .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
C .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桑叶不是用来自己消费而是投入到市场获得利
益,
说明桑叶的
商品化程度提升,
D
项正确;桑叶不属于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排

A
项;材料中未涉
及农业经营模式的单一性,
排除
B
项;
丝织业出现了
新的经营方式,
在材料中无法找到
依据,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
25.《论南洋事宜》记载: “南洋未禁之先, 闽广家给户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 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 “渔樵不通, 生理日蹙, 海上居民转而为盗。 ”据材料可知, 海 禁政策
A .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
【答案】
A
【详解】由材料

渔樵不通,
生理日蹙,
海上居民转而为盗。

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
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
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故
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的影响,故
C
不正确;
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
26 .香港《大公报》曾报道,香港某教师在小学常识网课上宣称, “英国发现中国当时 很多人吸烟, 这个问题相当严重, 他们为了消灭这些叫做“鸦片” 的物品, 就发动了鸦片 战争。 ”该教师
A .描述了禁烟的基本史实 B .肯定了战争的非正义性
C .歪曲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D .批判了英国的侵略行径
(
【答案】
C
【详解】根据

英国发现中国当时很多人吸烟,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他们为了消灭这些
叫做

鸦片

的物品,
就发动了鸦片战争。

可得出,
这种说法
明显的歪曲了鸦片战争的起
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C
项正确;
其史实错误,
排除
A
项;
材料没有强调战争的性质,排除
B
项;
D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
27.鸦片战争爆发后, 关天培明知寡不敌众毅然选择与虎门共存亡; 广州三元里群众发 誓“杀尽尔等猪狗”;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为保定海身先士卒先后殉国; 镇江之战中, 清军以弱对强宁死不屈。这些事件表明( )
A .中国军民勇于抗争 B .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C .战争胜负已见分晓 D .敌强我弱策略失当
(
【答案】
A
【详解】据题意可知,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都与英国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

明当
时中国军民勇于抗争,
A
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军民的抗争,
而非民族矛盾难以
调和,排除
B
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战争的结果和中国方面的策略问题,
排除
CD
项。
故选
A
项。
)
28 .“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疾首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 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材料涉及的
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瑷珲条约》 D .《北京条约》
(
【答案】
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近代中国从广州一口通商发展为五口通商,

外人可以
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A
项正确;《天津条约》开放了汉口等十
个通商口岸,排除
B
项;《瑷珲条约》与五口通商不符,排除
C
项;《北京条约》规定
增开天津为商埠,并非五口通商,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
29 .据《粤海关志》载, 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 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 或转往内地。之后, 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 汕头成为与 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 .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 B .东南沿海民族工业的兴起
C .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长 D .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答案】
D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汕头被迫成为通商口岸,
因此
19


60
年代以后,
汕头
逐渐形成了糖业销售中心,
这是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结果,
D
项正确;
广州丧失
外贸中心地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汕头成为糖业销售中心的历史
现象,排除
A
项;汕头成为糖业外销的中心之一,与民族工业兴起无关
,排除
B
项;
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加并不能导致汕头成为糖业
销售中心,
两者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
30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并规定须保护传教士,清政府为此颁 行相应法规。同治四年, 某英国人被江西地方官羁押, 同治帝降谕: “ 当按照条约办理, 何得率行羁禁” ,“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 。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B .内政外交被列强完全控制
C .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 D .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
【答案】
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在《天津条约》签订后,
清政府开始积极配合列强的侵略行为,
这表明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A
项正
确;
B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
B
项;
近代社会主要
矛盾开始转变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后,排除
C
项;从材料中并未看出中央与
地方矛盾的激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
二、 材料分析题
31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 ”而 失信于诸侯, 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 “ 幽王举烽火征兵, 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 下。 ”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 至而闻无寇, 亦必休兵信 宿而去, 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 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 由幽王举兵讨申, 更 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 大段不甚了了也。 ” 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 “烽火戏诸 侯 ”如果真实, “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 ”另据清华大学藏战 国竹简《系年》记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 生平王, 王或(又) 取褒人之女, 是褒姒, 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 平王于西申, 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 以攻幽王, 幽王及伯盘乃灭, 周乃亡。 ”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 的真实性。
【答案】示例: 不真实。理由: 从史料价值角度说, 战国竹简为实物史料, 且时间上比 《史记》更早, 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从史料内容角度说, 战国竹简未记载此事, 而是 记幽王为主动进攻,应不需要召集诸侯来救;《史记》中诸侯远近不同却几乎同时赶到
试卷第 8 页,共 11页
(
等记载不符合常理。从史事所处时代角度说,
分封制
下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分封制已遭到破坏。从史
书作者角度说,
可能由于历史久远缺少相
关史料,以及当时君权强大和举烽传警等现实对司马迁产生了一
定影响。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答案言之成立即可。我
认为材料中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并不
真实,
关于论点阐释可从史料的价值、史料的内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编写史实的
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
32 .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于大业元年(605 年) 开凿通济渠, 直接沟 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 北通涿郡。连同公 元 584 年开凿的广通渠, 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 水至卫河段, 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1293 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 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1)比较图一和图二,指出元朝大运河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作用。
(
【答案】
(1)
主要变化:截弯取直。
原因:北京城崛起;政治中心转移到大都(北京
);
经济重心南移。(任两
点)
(2)
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使运河沿岸城
市的兴起,
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任三点)
【详解】(
1
)变化: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
隋朝大运河呈



字形,
元朝大运河呈




形,得出截弯取直。
原因:
从都城本身来说,
得出北京城崛起;
从政治中心的变化分析,
得出政治中心转移
到大都;从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经济重心南移。

2
)作用:
从沟通南北分析,得出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从巩固政权分析,得出巩固
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促进经济发展分析,得出促
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工商业的繁荣;
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角度分析,
得出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
促进了中华文
明传承与发展。
)
33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 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改称京师。阅读材料, 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 族的军事进攻, 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 ……假如 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 自以身当敌冲, 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 黄河以北已不可守, 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试卷第 9 页,共 11页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 设在北京, 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 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 德帝(1426 一 1436 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 优势。……事实上, 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 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 有海运。 "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 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 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 域。 ……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 15 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 大变化, 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 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 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 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 弊。
(
【答案】
(1)
相同理由日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抵御蒙古进攻
;
有利于国家统一,开
疆拓土。
(2)
利日北京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
;

金元长期经营奠定了北京的国
都基础
;
元朝政治格局提供了借鉴
;
相关的南北漕运、海运发达
;
顺应了唐宋以来南北民族
交融的新趋势。
弊日中央政府直面蒙古威胁
;
远离经济重心,资源禀赋较差
;
削弱了明朝海防力量与海洋
意识等。
【分析】
(1)
根据材料

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
军事进攻



他将首都设在北
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
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

1426

1436
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可以归纳为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
抵御蒙古进攻
;
根据材料

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



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
1426

1436
年在位)都
没有试图将草
原排除在外

可归纳为,有利于国家统一,开疆拓
土。
(2)
利:根据材料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
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
特优势

可归纳为北京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
战略地位重要
;
辽金元长期经营奠定了
北京的国都基础
;
根据材料

事实上,
元朝
"
大一统
"
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
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

可归纳为元朝政治格局提供了借鉴
;
根据材料
"
元代
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
"
可归纳为相关的南北漕运、海运
发达
;
根据材料

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



集中反
映着唐末以来
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

可归纳为顺应了唐宋以来南北民族交融的新趋势。
)
34.【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材料
时间(朝代) 事件
试卷第 10 页,共 11页
公元前 356 年 秦孝公运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 140-前 87 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 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 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 年 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 年(唐德宗时期) 实行两税法
927-997 年(宋太祖太宗时期) 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 年(辽太宗时期) 推行“ 因俗而治” ,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 年(北宋时期) 王安石变法
1271- 1294 年(元世祖时期) 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 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加以论证、阐述或说 明。(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创新是
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选择的史实: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辽太
宗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实行行省制度等等。
论述: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等措施顺应了历史
潮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孝文帝
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为汉姓,朝中统一说汉话,以汉族服饰
取代鲜卑服饰等等,
这些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经
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
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了更好的
处理各种民族地区事务,
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
辽太宗确立了一种

因俗而治

的行政原则,

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依此行成了南
北两套行政体

——
南北面官。南北面官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元朝时期,
为顺
应幅员辽阔的疆域和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是自秦开创
郡县制以来,
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和创新,
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

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
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发展的强
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当时再合理的制度,
随着时代的
变化也会出现问题,
改革创新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历史的改革和创新,
一定会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
(也可以拟定其他观点并加以说明, 例如不切实际或者加重人民负担的改革也会激化矛 盾、引起激烈争议。应用王莽推行不切实际的一系列改革、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军事积弱、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内部政治运作中文武 关系严重失调,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等等加以说明)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选 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 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加以论证、阐述或说明。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采取的措施, 涉及我国政治、经济、赋税 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 如可以选择符合社会 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动力的角度, 结合材料所述改革推动我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回答; 也可以选择不切实际或者加重人民负担的改 革也会激化矛盾、引起激烈争议的角度, 结合不同时期的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角度分析 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卷第 11 页,共 1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厦门一中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