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博士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期开学考试卷历史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家尊称玻利瓦尔为“国父”。这主要是由于他( )
A. 把启蒙思想传播到拉美 B. 号召全体黑人为争取自由进行斗争
C. 领导了南美的独立运动 D. 废除奴隶制,建立人人平等的美洲
2. 彼得一世要求朝臣剃须,穿西式服装,要求俄罗斯贵族后裔学习欧洲礼仪和思想。他这样做是为了
A. 建立中央集权 B. 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C. 兴办手工工场 D. 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3. 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A. 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 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4.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在这场内战中林肯的贡献是
A 实现国家独立,推翻殖民统治 B. 削弱欧洲力量,促进民族觉醒
C. 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D.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新兴工业
5. 在19世纪末的舞台上,日本如彗星般耀眼,骤现于欧美列强笼罩在东亚的沉沉夜幕中,给沉沦的东亚各国带来了奋起的希望。导致日本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南北战争爆发 B. 废除农奴制 C. 实行明治维新 D. 对外侵略战争
6.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 废藩置县 B. 对外掠夺 C. 工业立国 D. 文明开化
7. 大久保利通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
A. 《五条誓文》 B. 《地租改正条例》
C. 《殖产兴业建议书》 D. 《宅地法》
8.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中记述道:“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万人上升到1898年的300万人……日本从1881年到1893年,工厂数目由1100家增加到3340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两国( )
A. 实行的改革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B. 都因民族危机引发了人口流动
C. 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文化 D. 都因政策调整带来了人口增长
9. “地敷轮轨康庄路,杆线架悬引电流。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描绘的是( )
A. 火车 B. 汽车 C. 电车 D. 轮船
10. 到1914年,美国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已有365个,拥有近万名科技人员。当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研究成功,会立即在生产中应用,表现出惊人的效率。该现象表明( )
A.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科学研究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
C. 电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D. 科技发明基本来源于实践经验
11.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
A. 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B. 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 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D. 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
12.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如图以浓烈艳丽、和谐优雅的色彩,描绘光、色下植物发生的微妙变化,这幅作品是
A. 梵高创作的《向日葵》 B. 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
C. 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 D. 贝多芬谱写的《英雄交响曲》
13. 以下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美德经济迅速崛起
B.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英法国际地位下降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国间力量重新组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属于协约国的是( )
A. 英、美、法 B. 英、法、俄 C. 德、意、奥 D. 德、意、日
15. 下图为某老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板书。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①德国进攻波兰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B. ①来克星顿枪声 ②萨拉托加大捷
C.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凡尔登战役 D. ①攻占巴士底狱 ②滑铁卢战役
16. 由下列一组图片可归纳的主题为( )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攻占冬宫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俄国三年国内战争
17.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会议"是指
A. 华盛顿会议 B. 巴黎和会 C. 雅尔塔会议 D. 开罗会议
18. 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 农奴制废除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19. 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息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下列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
A. 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 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
C. 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0. 图中的历史人物在1920年至1922年领导本国人民开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导致这次运动发生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 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广大军民英勇奋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战争中美国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国的援助。美军战略战术灵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样式,摒弃传统的线式战斗队形,根据地形地物采用疏开队形作战,不拼消耗,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材料二 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由于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
材料三 在美国的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战争……这几次战争在美国迅速崛起之路上所起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然而无论是与外国敌对势力的战斗还是美国人民内部的纷争,美国都取得了有利于自己前进与发展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战例”是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战争能取胜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军事失败问题,林肯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二指出采取该措施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两场战争对美国的共同作用。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面对长期形成的以贵族为教育对象的封建教育制度,明治政府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凡6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均须读完小学。同时派遣成千上万的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政府还发动官员、乡绅捐资办学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日本还重视发展实业教育,不论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前20年是打基础积蓄力量的阶段,而普及义务教育就是积蓄力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日本从1878年到1900年共培养出35200多名大学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庞大的实业学校网络,不断地为企业输送熟练的技术工人,改善了职工队伍的素质,促进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教育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薛进文《日本的教育与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为发展教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教育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23. 大国崛起
材料一:随着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园家以重大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比重表(1870年和1913年)。
国家 时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其他
1870年 32% 10% 23% 13% 22%
1913年 14% 6% 38% 16% 26%
材料三: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当时德国的大学教育堪称楷模,德国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出自大学,它的大学首先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根据地。英国大学与此不同,其目的是培养绅士,而不是科学技术人才,剑桥和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更愿意在政府工作,而不愿经商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超过欧洲强国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德两国相关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材料一是哪一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2)结合材料二回答,十年间促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重要方针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摘编自《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与哪一模式有关?材料中哪一词语概括了这一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的回答,谈谈你有何感想。
25. 请根据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林肯 亚历山大二世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期开学考试卷历史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家尊称玻利瓦尔为“国父”。这主要是由于他( )
A. 把启蒙思想传播到拉美 B. 号召全体黑人为争取自由进行斗争
C. 领导了南美的独立运动 D. 废除奴隶制,建立人人平等的美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率领队伍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他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C项正确;把启蒙思想传播到拉美,号召全体黑人为争取自由进行斗争,废除奴隶制,建立人人平等的美洲,都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彼得一世要求朝臣剃须,穿西式服装,要求俄罗斯贵族后裔学习欧洲礼仪和思想。他这样做是为了
A. 建立中央集权 B. 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C. 兴办手工工场 D. 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发展文化教育,改革社会习俗。彼得一世改革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为俄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近现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彼得一世要求朝臣剃须,穿西式服装,要求俄罗斯贵族后裔学习欧洲礼仪和思想。他这样做是为了富国强兵,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选项D符合题意。建立中央集权与要求俄罗斯贵族后裔学习欧洲礼仪和思想不符,A排除;发展本国资本主义与1861年改革相关,B排除;兴办手工工场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故选D。
3. 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A. 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 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C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选B。
4.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在这场内战中林肯的贡献是
A. 实现国家独立,推翻殖民统治 B. 削弱欧洲力量,促进民族觉醒
C. 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D.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新兴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林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总统,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的局势,使北方战胜了南方。林肯领导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符合题意;A是华盛顿的贡献,排除;林肯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联邦统一,且当时美国没有实力削弱欧洲力量,排除B;D不符合所学,排除。故选C。
5. 在19世纪末的舞台上,日本如彗星般耀眼,骤现于欧美列强笼罩在东亚的沉沉夜幕中,给沉沦的东亚各国带来了奋起的希望。导致日本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南北战争爆发 B. 废除农奴制 C. 实行明治维新 D. 对外侵略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点。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故选C。
6.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 废藩置县 B. 对外掠夺 C. 工业立国 D. 文明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久保利通的观点是国家强弱,人民贫富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鼓励人民发展工业,因此体现的治国思想是工业立国,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C项。
7. 大久保利通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
A. 《五条誓文》 B. 《地租改正条例》
C. 《殖产兴业建议书》 D. 《宅地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868年起,日本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大久保利通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可知,这主要是针对“殖产兴业”,C项正确;《五条誓文》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排除A项;《地租改正条例》与改革地税相关,排除B项;《宅地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颁布,排除D项。故选C项。
8.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中记述道:“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万人上升到1898年的300万人……日本从1881年到1893年,工厂数目由1100家增加到3340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两国( )
A. 实行的改革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B. 都因民族危机引发了人口流动
C. 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文化 D. 都因政策调整带来了人口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俄国”“1865年”“日本”“1881年”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 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由此可知,出现题干材料中工厂增加、工人变多的原因是两国实行的改革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A项正确;因民族危机引发了人口流动和因政策调整带来了人口增长与材料不符,排除BD两项;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只是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排除C项。故选A项。
9. “地敷轮轨康庄路,杆线架悬引电流。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描绘的是( )
A. 火车 B. 汽车 C. 电车 D. 轮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杆线架悬引电流”可知描绘的是电车,C项正确;火车刚刚发明的时候动力来源是蒸汽,排除A项;汽车的动力来源是内燃机,排除B项;轮船刚发明的时候动力来源是蒸汽,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到1914年,美国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已有365个,拥有近万名科技人员。当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研究成功,会立即在生产中应用,表现出惊人的效率。该现象表明( )
A.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科学研究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
C. 电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D. 科技发明基本来源于实践经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1914年,美国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已有365个,拥有近万名科技人员。当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研究成功,会立即在生产中应用,表现出惊人的效率”可知,20世纪初,美国拥有众多科技人员,并且当新技术、产品等研究成功时就投入生产,并且具有很大的效率,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但材料内容强没有调这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力推断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这时期科学研究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现象,没有强调电力的影响,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来自实践经验,而题干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
A. 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B. 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 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D. 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电话机的发明、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可知,这体现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运用科学理论发明了电话机,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A项正确;工业革命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动力革新为重要标志,材料是强调科学理论的作用,没有提到传统科技成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如图以浓烈艳丽、和谐优雅的色彩,描绘光、色下植物发生的微妙变化,这幅作品是
A. 梵高创作的《向日葵》 B. 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
C. 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 D. 贝多芬谱写的《英雄交响曲》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这幅作品是《向日葵》,作者是梵高。梵高的《向日葵》系列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和葵花叶则像跳跃的火苗,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A符合题意;BCD项与图片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A。
13. 以下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美德经济迅速崛起
B.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英法国际地位下降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强国,德国实力居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英国、法国实力下降,但是所占殖民地面积即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仍然是处于世界第一、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德国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D符合题意;ABC三项是经济实力变化的表现,但不是最终结果,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国间力量重新组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属于协约国的是( )
A. 英、美、法 B. 英、法、俄 C. 德、意、奥 D. 德、意、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不断扩军备战,最后引发了一战。选项B符合题意;美国不属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国家,A排除;德、意、奥属于三国同盟,C排除;日本不属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国家,D排除。故选B。
15. 下图为某老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板书。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①德国进攻波兰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B. ①来克星顿枪声 ②萨拉托加大捷
C.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凡尔登战役 D. ①攻占巴士底狱 ②滑铁卢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①处应该是萨拉热窝事件。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故②处应该是凡尔登战役。C符合题意;德国进攻波兰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二战中,故A不符合题意;来克星顿枪声和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故B不符合题意;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 由下列一组图片可归纳的主题为( )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攻占冬宫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俄国三年国内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图片的信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攻占冬宫”和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列宁亲自领导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站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因此这一组图片可归纳的主题为俄国十月革命,B项正确;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于1917年俄历2月(公历3月)而得名。资产阶级得到布尔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成立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等多个国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俄国三年的国内战争是俄国退出一战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争,时间是1917年至1920年。这一时期十月革命已经结束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会议"是指
A. 华盛顿会议 B. 巴黎和会 C. 雅尔塔会议 D. 开罗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点:华盛顿会议。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922年”、“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国公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条约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实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等要求,将中国重新置于列强的共同宰割之下。A正确;巴黎和会上主要内容是制裁战败国——德国,与材料不符,B错误;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C错误;开罗会议召开于1943年,D错误。综上故选A。
18. 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 农奴制的废除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与题干的“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观点相符,故C符合题意;农奴制的废除、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无关。故AD不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 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息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下列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
A. 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 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
C. 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息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运动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故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 图中的历史人物在1920年至1922年领导本国人民开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导致这次运动发生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 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发生在1911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至1922年”不符,排除;B项不属于国际因素,排除;D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是在1929—1933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至1922年”不符,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广大军民英勇奋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战争中美国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国的援助。美军战略战术灵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样式,摒弃传统的线式战斗队形,根据地形地物采用疏开队形作战,不拼消耗,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材料二 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由于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
材料三 在美国的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战争……这几次战争在美国迅速崛起之路上所起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然而无论是与外国敌对势力的战斗还是美国人民内部的纷争,美国都取得了有利于自己前进与发展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战例”是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战争能取胜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军事失败问题,林肯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二指出采取该措施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两场战争对美国的共同作用。
【答案】21. 战争: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广大军民英勇奋战;法、西、荷等国的援助;灵活的战略战术。
22. 具体措施: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目的:取得战争胜利,维护国家统一。
23. 共同作用: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及取胜原因:根据材料一“战争中美国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国的援助······美军战略战术灵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样式”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是美国的独立战争,取胜的原因有战争的正义性;广大军民英勇奋战;法、西、荷等国的援助;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
【小问2详解】
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二“由于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军事失败的问题,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北方的不利局面。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推动了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小问3详解】
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一美国的独立战争,材料二美国的南北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场战争对美国来说,有利于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面对长期形成的以贵族为教育对象的封建教育制度,明治政府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凡6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均须读完小学。同时派遣成千上万的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政府还发动官员、乡绅捐资办学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日本还重视发展实业教育,不论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前20年是打基础积蓄力量的阶段,而普及义务教育就是积蓄力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日本从1878年到1900年共培养出35200多名大学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庞大的实业学校网络,不断地为企业输送熟练的技术工人,改善了职工队伍的素质,促进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教育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薛进文《日本的教育与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为发展教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教育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1)措施:①日本政府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②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校,开展新式教育;③日本政府发动民间力量,增加办学资金,发展教育事业;④重视实业教育、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发展教育事业。
(2)影响:①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发展力量;②为日本近代化的推行培养了大量人才;③提高了工人的素质,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一“面对长期形成的以贵族为教育对象的封建教育制度,明治政府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凡6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均须读完小学”,可知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由“同时派遣成千上万的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可知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校,开展新式教育;由“政府还发动官员、乡绅捐资办学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可知发动民间力量,增加办学资金,发展教育事业;由“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日本还重视发展实业教育,不论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可知重视实业教育、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因此日本为发展教育采取的措施有①日本政府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②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校,开展新式教育;③日本政府发动民间力量,增加办学资金,发展教育事业;④重视实业教育、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发展教育事业。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前20年是打基础积蓄力量的阶段,而普及义务教育就是积蓄力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可知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发展力量;由“日本从1878年到1900年共培养出35200多名大学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可知为日本近代化的推行培养了大量人才;由“庞大的实业学校网络,不断地为企业输送熟练的技术工人,改善了职工队伍的素质,促进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教育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可知提高了工人的素质,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因此教育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是①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发展力量;②为日本近代化的推行培养了大量人才;③提高了工人的素质,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23. 大国崛起
材料一:随着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园家以重大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比重表(1870年和1913年)。
国家 时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其他
1870年 32% 10% 23% 13% 22%
1913年 14% 6% 38% 16% 26%
材料三: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当时德国的大学教育堪称楷模,德国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出自大学,它的大学首先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根据地。英国大学与此不同,其目的是培养绅士,而不是科学技术人才,剑桥和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更愿意在政府工作,而不愿经商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超过欧洲强国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德两国相关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制度;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英法相对落后,美德领先。英国:思想保守,漠视科技创新,教育政策落后。德国:将教育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人才培养。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超过欧洲强国的因素: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发明为基础”可得出因素: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因素:维护了国家统一。因此美国在19世纪末超过欧洲强国的因素有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制度;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
小问2详解】
(2)根据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比重表(1870年和1913年)”可得卡出英国、法国在下降,美国、德国在上升;因此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是英法相对落后,美德领先。根据材料三“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可得出:英国人思想保守,漠视科技创新;根据材料三“德国的大学教育堪称楷模,德国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出自大学,它的大学首先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根据地”可得出:德国是将教育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人才培养。因此英德两国相关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思想保守,漠视科技创新,教育政策落后;德国将教育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人才培养。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材料一是哪一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2)结合材料二回答,十年间促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的重要方针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摘编自《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与哪一模式有关?材料中哪一词语概括了这一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的回答,谈谈你有何感想。
【答案】24. 政策:新经济政策。
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5. 举措: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或者实施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26. 模式:苏联模式。
词语:凭票供应。 27. 感想: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一“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具体体现。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小问2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到1937年,十年间促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的重要方针举措是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或者实施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小问3详解】
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因此,材料三中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与苏联模式有关。
词语:根据材料三“……经常需要凭票供应,”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凭票供应一词概括了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
【小问4详解】
感想: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的回答可知,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材料三苏联模式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由此得出感想: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等等。
25. 请根据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林肯 亚历山大二世
【答案】示例:题目: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变革
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然而,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和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两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以内战的方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以改革的方式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两国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两人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领导人,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题目可以拟定为“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变革”。在论述时,围绕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革命或改革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比如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然而,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和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两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以内战的方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以改革的方式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两国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博士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