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最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 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北京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3. 有学者认为,传说中的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传位的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5. 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6. 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 )
A. 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 B.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 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 D. 传统文化不断发展
7.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年代尺(如下),“▲”处发生的事件是( )
A. 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B. 秦朝统一六国 C. 陈胜吴广大起义 D. 秦朝灭亡
8. 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图像史料 D. 口述史料
9. 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 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 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 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10. 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 文化交流 B. 地方控制 C. 思想统治 D. 经济开发
11. 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汉朝科技的进步 B. 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2. 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元朝
13. 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14. 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2世纪初 B. 公元2世纪末 C. 公元3世纪初 D. 公元3世纪末
15.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作者是( )
A. 贾思勰 B. 张仲景 C. 祖冲之 D. 宋应星
二、非选择题(根据题中要求回答相关问题。请用0. 5mm黑色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本题共4小题;16题11分,17题13分,18题10分,19题6分,共计40分)
16.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初一某班级同学准备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 他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学习历史,请你加入他们的探究之旅。
【方式一:大事年表学史】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约前2070年 ①建立 禹
约公元前1600年 .....灭亡,商朝建立 ②
③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周厉王逃亡
公元前771年 ④灭亡 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 东周开始 周平王
(1)请将上述大事年表中①②③④内容补充完整。
【方式二: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 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2)“轩辕”指的是谁?由于“轩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后人是怎样尊称他的?
【方式三:图片学史】
(3)将上述图片中画“_____”处信息补充完整。
17. 七年级某班同学参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文化长廊主题展,并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相关学习任务。
篇章 内容
典籍篇 《论语》 《伤寒杂病论》 《史记》
文物篇
人物篇
(1)将“典籍篇”中的书目进行分类,放入下列相应的“_____”处。
属于史学名著的是:_____;属于医学名著的是:_____属于思想典籍的是:______
(2)文物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请从“文物篇”中任选一个,描述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
(3)请从“人物篇”中任选一位人物,说明他能够入选主题展的理由。(多选多答只读第一个)
(4)通过探究学习,你打算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科学家 A 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书法作品 《A》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造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并举一例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出两例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3)写出材料二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
19.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请从上面四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论证“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最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 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北京人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根据以上所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其史料价值最高,C项正确;考古工作者的笔记,属于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不如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和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具有主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客观真实,史料价值不高,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3. 有学者认为,传说中的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传位的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B项;题干并不是证明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河姆渡居民不是黄河流域居民,排除A项;手工业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故选D项。
5. 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而实行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远古部落首领的推选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 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 )
A. 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 B.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 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 D. 传统文化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可得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因此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C项正确;题干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因此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未涉及传统文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如下),“▲”处发生的事件是( )
A. 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B. 秦朝统一六国 C. 陈胜吴广大起义 D. 秦朝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的军官,发动起义,C项正确;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之战是秦国发动兼并战争的开端,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排除B项;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大破秦军,同年,秦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8. 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图像史料 D. 口述史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铜权”“铜量”“秦空心砖”可知,所示材料是文物,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A项正确;文献史料是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排除B项;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排除C项;口述史料是一种重要史料,但是叙述者可能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谈到的内容常是杂乱无章的,甚至错记也是难免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 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 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 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 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逆天无功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 文化交流 B. 地方控制 C. 思想统治 D. 经济开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可以加强中央集权,与文化交流、思想统治、经济开发关联不大,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加强了文化的交流,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开放,秦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实行了焚书坑儒,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 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汉朝科技的进步 B. 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与汉朝科技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排除B项;题干和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元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公元前60年处在西汉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前207年,秦军与楚军项羽部队在巨鹿展开的一场大决战,最后楚军获胜。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2世纪初 B. 公元2世纪末 C. 公元3世纪初 D. 公元3世纪末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常来说,一个世纪是指100年,而世纪的计算方法是以公历纪年为基础。具体世纪换算公式为百位数上加1,如:公元208年换算成世纪就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作者是( )
A. 贾思勰 B. 张仲景 C. 祖冲之 D. 宋应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正确;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祖冲之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所撰的《缀术》一书,被收入《算经十书》,排除C项;宋应星中国明代科学家,作品有《天工开物》,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根据题中要求回答相关问题。请用0. 5mm黑色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本题共4小题;16题11分,17题13分,18题10分,19题6分,共计40分)
16.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初一某班级同学准备开展课外学史活动, 他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学习历史,请你加入他们的探究之旅。
【方式一:大事年表学史】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约前2070年 ①建立 禹
约公元前1600年 .....灭亡,商朝建立 ②
③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周厉王逃亡
公元前771年 ④灭亡 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 东周开始 周平王
(1)请将上述大事年表中①②③④内容补充完整。
【方式二: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 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2)“轩辕”指的是谁?由于“轩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后人是怎样尊称他的?
【方式三:图片学史】
(3)将上述图片中画“_____”处信息补充完整。
【答案】(1)①夏朝建立;②商汤;③公元前1046年;④西周。 (2)黄帝;人文初祖。
(3)图片1:旧石器时代;图片2:半坡居民;图片3:河姆渡居民;图片4:名称:司母戊鼎;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①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①夏朝建立;②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故②商汤;③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故③公元前1046年;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故④西周。
【小问2详解】
“轩辕”:据材料“‘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尊称: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轩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小问3详解】
图片1: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故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图片2: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鱼纹彩陶盆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故使用人面鱼纹彩陶盆的是半坡居民;图片3:根据材料“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故居民是河姆渡居民;图片4:名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4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7. 七年级某班同学参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文化长廊主题展,并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相关学习任务。
篇章 内容
典籍篇 《论语》 《伤寒杂病论》 《史记》
文物篇
人物篇
(1)将“典籍篇”中的书目进行分类,放入下列相应的“_____”处。
属于史学名著的是:_____;属于医学名著的是:_____属于思想典籍的是:______
(2)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文物篇”中任选一个,描述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
(3)请从“人物篇”中任选一位人物,说明他能够入选主题展的理由。(多选多答只读第一个)
(4)通过探究学习,你打算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 ①. 《史记》 ②. 《伤寒杂病论》 ③. 《论语》
(2)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铁农具: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秦“半两”: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 钱作为统一货币,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同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发展。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蔡伦: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 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4)面对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实际行动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属于史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属于医学名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成孔子的思想主张,属于思想典籍。
【小问2详解】
历史信息: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文物篇”中任选一件文物,说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侧重介绍其作用、地位、影响等。参考示例: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铁农具: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秦“半两”: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 钱作为统一货币,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小问3详解】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从“人物篇”中任选一位人物,说明他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先选定人物,接着说明人物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理由要紧扣人物的生平事迹,突出说明人物的贡献、地位、评价等。参考示例: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同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发展。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蔡伦: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 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小问4详解】
如何弘扬: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作答,如面对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实际行动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科学家 A 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书法作品 《A》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造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并举一例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出两例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3)写出材料二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
【答案】(1)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联汉姻等。
(2)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等。
(3)A:祖冲之;B:《兰亭集序》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措施: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联汉姻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民族交融。
【小问2详解】
表现: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有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等。
【小问3详解】
A:根据图片以及文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可知,材料中的科学家是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运用刘徽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B:根据图片以及“王羲之……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9.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请从上面四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论证“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答案】选取政治和思想两方面,汉武帝在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他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可任选两个方面论证“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阐释可从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的具体措施和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如:汉武帝在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他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若选择经济和军事,可从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