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六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50分 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说明: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出后,请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下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2.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A.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B. 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 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 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
C. D.
4. 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5.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 秦国 B. 魏国 C. 齐国 D. 楚国
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 夏商周的更替 B. 分封制的实施 C.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7.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影响
8. 《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韩非
9. “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 绘画技巧的成熟 B. 盐铁官营的实施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农耕技术的发展
10.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说明当时东汉政治特点是( )
A. 地方豪强横行 B. 宦官把持朝政
C. 皇帝至高无上 D. 外戚势力膨胀
11. 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 郦道元
12.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3. 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束三国分裂、实现短暂统一的人物是( )
A. 曹操 B. 司马懿 C. 司马炎 D. 苻坚
14. 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造成的后果是( )
A. 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B. 加速了东周的灭亡
C. 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D. 加速了东晋的灭亡
15.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如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作战双方 曹军—孙刘联军
兵力对比 20万——5万
结果 曹军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说明: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0分、17题8分、18题9分、19题8分,共35分,请考生按照考试要求将答案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6. 经济是人类发展的命脉和最终力量,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材料四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五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1)写出材料一图中所示房屋的名称及居住这种房屋的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2)读材料二中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3商鞅变法中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所述政策的名称是什么?写出汉初实行该政策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叫什么?
(4)材料四中“秦皇”将什么货币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善了财政状况?(至少写出2条)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2条)
17.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联系)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历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在秦汉时期匈奴族是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材料二 汉朝设置一机构,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哪位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 东到辽东,请写出X地名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在新疆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该机构设置有何意义
(3)写出东汉、魏、晋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至少写出2个)
(4)材料四提及的是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这次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至少写出2条)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图1中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图3、图4所反映的历史内容。
(3)材料三信息卡1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信息卡2中的“他”是谁?列举一例“他”的代表画作?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六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50分 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说明: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出后,请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下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课本北京人的相关内容以及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生活在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带,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懂得保存火种,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图片没有涉及,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会人工取火,图片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A.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B. 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 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至今海内外中华儿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项正确;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帝部落发展而来,排除C项;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排除D项。故选A项。
3. 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查夏文华的首选对象,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故二里头出土的铜爵可能佐证“夏代人造酒的说法”,B项正确;“河姆渡出土的陶体”属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属于礼器,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排除D项。故选B项。
4. 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所以①是西周,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是我国的东周时期,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后半期称为战国,排除BC项;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5.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 秦国 B. 魏国 C. 齐国 D. 楚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楚国,D项正确;秦国位于最西端,排除A项;魏国位于中心,排除B项;齐国位于最东端,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 夏商周的更替 B. 分封制的实施 C.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事情。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中取胜。各国在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办法成效最大,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使用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是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背景、内容和过程,排除ABC。
8. 《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韩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法家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战国时期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故选D。
9. “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 绘画技巧的成熟 B. 盐铁官营的实施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农耕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耕作石画像反映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绘画古朴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A;材料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C。故选D。
10.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说明当时东汉的政治特点是( )
A. 地方豪强横行 B. 宦官把持朝政
C. 皇帝至高无上 D. 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外戚专权,D项正确;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不是地方豪强,排除A项;排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是外戚,排除B项;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不是宦官,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 郦道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医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B项正确;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规模空的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排除C项;郦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和所学知识可知,魏国主要占据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建都洛阳。吴国则占据江南地区,建都建业。蜀汉则占据汉中、成都平原等地,建都成都,A项正确;吴在东南,不在西南,排除B项;魏在北方,不在西南,排除C项;蜀在西南,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束三国分裂、实现短暂统一的人物是( )
A. 曹操 B. 司马懿 C. 司马炎 D. 苻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C项正确;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他曾统一黄河流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司马懿是曹魏大臣,他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排除B项;苻坚是前秦皇帝,他采取措施使前秦逐渐强盛,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造成的后果是( )
A. 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B. 加速了东周的灭亡
C. 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D. 加速了东晋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因此“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C项正确;西周灭亡前有国人暴动,排除A项;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有五霸,战国时期有七雄,与“八王之乱”无关,排除B项;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无“八王之乱”,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如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作战双方 曹军—孙刘联军
兵力对比 20万——5万
结果 曹军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作战双方:曹军—孙刘联军”“结果:曹军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东晋与前秦,结果东晋获胜,稳定了东晋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说明: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0分、17题8分、18题9分、19题8分,共35分,请考生按照考试要求将答案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6. 经济是人类发展的命脉和最终力量,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材料四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五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1)写出材料一图中所示房屋的名称及居住这种房屋的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2)读材料二中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3商鞅变法中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所述政策的名称是什么?写出汉初实行该政策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叫什么?
(4)材料四中“秦皇”将什么货币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善了财政状况?(至少写出2条)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2条)
【答案】(1)干栏式房屋水稻
(2)铁农具、牛耕进一步推广使用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4)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①把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②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5)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辛勤劳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房屋名称:根据材料一中房屋的图片和所学知识可得出该房屋是干栏式房屋。
农作物:根据材料一房屋图片可知该房屋是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居住,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小问2详解】
主要标志: 根据材料二图一“战国农具”、图二“青铜牛尊”可得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三“商鞅变法”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
【小问3详解】
政策名称:根据材料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局面:汉朝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汉朝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小问4详解】
货币:根据材料四中“秦皇”是指秦始皇,他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经济措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
【小问5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五“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等。
17.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自拟题目;(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图片内容间的联系;(提示:为了北击匈奴和联系西域地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商人们沿着这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载着汉朝的丝绸等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史实正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图片内容间的联系,归纳出论点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如为了北击匈奴和联系西域地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商人们沿着这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载着汉朝的丝绸等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睛】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历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在秦汉时期匈奴族是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材料二 汉朝设置一机构,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哪位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 东到辽东,请写出X地名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在新疆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该机构设置有何意义
(3)写出东汉、魏、晋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至少写出2个)
(4)材料四提及的是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这次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至少写出2条)
【答案】(1)蒙恬 临洮
(2)西域都护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3)匈奴、鲜卑、羯、氐、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解析】
【小问1详解】
大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地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小问2详解】
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小问3详解】
少数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小问4详解】
改革:根据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有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图3、图4所反映的历史内容。
(3)材料三信息卡1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信息卡2中的“他”是谁?列举一例“他”的代表画作?
【答案】19. 时期:商周时期。
文字:小篆。 20. 图3: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
图4:在太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或以“五经”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
21. 信息卡1:司马迁;
史学巨著:《史记》;
信息卡2:顾恺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任举1例)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故甲骨文记录的是商周时期的历史。
文字: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全国通用文字是小篆。
【小问2详解】
图3:根据材料二《论语》书影结合所学可知,《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
图4:根据材料二“汉代讲经图”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
【小问3详解】
信息卡1人物及巨著:材料三“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信息卡2人物及代表画作:根据材料三“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他一生的创作很多,其中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五四学制)2023-2024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