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反映了隋朝重大历史事件,②相关事件是
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 D.开创科举制
2.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指出:“隋之疏淇、汴(通济渠),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这段话可用来了解隋朝修凿通济渠的( )
A.原因 B.过程 C.条件 D.影响
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隋朝统一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开辟了丝绸之路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这些诗句描述的制度是(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材料强调了科举制( )
A.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B.提高了官吏素质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推动了教育发展
6.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7.他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为此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
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9.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0.“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
A.重用贤能 B.选拔人才 C.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
11.“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楼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12.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13.下列能反映出盛唐时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多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一项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天下诸津,舟航所聚
C.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D.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14.被称为“诗圣”的他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5.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该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
A.数量众多 B.题材广泛 C.形式新颖 D.风格多样
16.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 )
A.海外贸易繁荣 B.水陆交通发达
C.经济文化领先 D.民族关系和睦
17.习主席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下列史实能住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18.盛唐时期,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袈裟,赠送给唐朝的高僧。高僧看到后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华佗
19.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写《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作者“有弟皆分散”是因为( )
A.安史之乱 B.靖康之难 C.八王之乱 D.藩镇割据
20.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藩镇割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21.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位高权重。唐太宗时,因其曾任尚书令,“其后人臣莫敢当”,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后来,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唐前期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22.“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嬴政 B.刘邦 C.李世民 D.赵匡胤
23.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意在强化皇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实现重文轻武 D.导致政局动荡
2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二、综合题
25.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因繁荣而辉煌,因短暂而惋惜,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兴建的第一次高潮。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吴国所开邗沟成为后来的淮扬运河;为伐楚所开运河,有的河段与京杭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掀起运河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2)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 ;B: (今 );
C: (今 )。
(3)观察示意图,其中连接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是
材料三 605—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期间,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4)根据材料三,客观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26.隋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逐渐消除、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朝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二 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三 唐朝的经济繁荣无疑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前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中亚丝绸之路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和经海路运来越来越多的货物,都刺激着经济的发展。
——《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隋朝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至少答两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说明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分析材料三、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
27.唐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材料五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到达目的地后,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任意一个?
(2)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样的精神?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写出一条即可)
(4)材料五中,玄奘西行前往哪国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什么?
(5)综合上述唐朝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由此可知,与②相关事件是统一全国,B项正确;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由此可知,与定都长安相关的是①,排除A项;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开凿运河相关的是③,排除C项;开创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与②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据题干“在隋之疏淇、汴(通济渠),凿太行,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时期,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也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材料客观地评价了隋朝修凿通济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没有提及隋朝修凿通济渠的原因、过程、条件,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题干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的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经济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详解】根据材料“金榜题名五色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以出身为选拔标准,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由题干“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知,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科举制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不能体现提高了官吏素质,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推动教育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及科举制度。因此,两个朝代都实现了制度创新,C项正确;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秦朝没有出现盛世,排除B项;秦朝没有推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亲身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因而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题干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等就反映了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他统治期间,开创了盛世局面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开创了“文景之治”,排除A项;刘秀统治时期,开创了“光武中兴”,排除B项;唐玄宗前期,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话的大意是:种田人多劳苦,吃了今天粮就没有明天的,纺织女多奔波,却很少有棉衣穿。三餐时要想到农民辛苦,穿衣不忘织女劳累。因此,这反映唐太宗心存百姓的思想。据此,在他统治时期,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C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体现出唐太宗心存百姓(民本)的思想,没有涉及法律、科举考试和知人善任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在位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详解】
10.D
【详解】依据题干“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即整顿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治绩,这涉及到官吏的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D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县令,并没有直接反映重用贤能、选拔人才、改革税制,ABC排除。故选D。
11.D
【详解】根据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楼车是西汉时期出现,是一种畜力条播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翻车是东汉时期出现,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耕地工具,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B项正确;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出现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现象。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三吏”和“三别”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被尊为“诗圣”,B项正确;李白被尊为“诗仙”,排除A项;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人民疾苦,“三吏”和“三别”与其无关,排除C项;“三吏”和“三别”不是杜牧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分析说明唐朝诗歌题材广泛,B项正确;数量众多,与材料反映题材广泛不相符,排除A项;形式新颖,与材料反映题材广泛不相符,排除C项;风格多样,与材料反映题材广泛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开放,与外交往频繁,C项正确;海外贸易繁荣、水陆交通发达是唐朝与外交往频繁的因素,但不能作为根本原因,排除AB项;民族关系和睦属于盛唐气象,与对外交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和所学可知,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最终到达天竺,A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蕃和亲,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赠送给唐朝的高僧。高僧看到后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于康天宝元年决心东渡日本,历经挫折,最终在第六次东渡时到达日本,传播佛法,B项正确;玄奘是唐代高僧,曾经西行天竺求法,与材料“东渡日本”不符,排除A项;蔡伦是东汉宦官,改进造纸术,与材料“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不符,排除C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与材料“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中“乾元二年(759)秋……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秋,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A项正确;靖康之难是是指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指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①黄巢起义指的是公元878年至884年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②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至763年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③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④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按时间顺序为:③②④①,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1.A
【详解】依据材料“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位高权重”“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后来,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的方式架空、剥夺尚书权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排除B项;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等,可知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举措实际上是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从而强化皇权,A项正确;参与宰相群体的人员过多反而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削弱宰相的权力,没有体现文官与武将地位的对比,无从得出这是为了实现重文轻武,排除C项;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也无法得出该举措导致宋朝政局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反映的是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由此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A项符合题意;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C项排除;募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排除。故选A。
25.(1)称霸中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洛阳 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3)邗沟。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兴建的第一次高潮。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吴国所开邗沟成为后来的淮扬运河;为伐楚所开运河,有的河段与京杭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掀起运河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的目的是称霸中原;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地名: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所以A是洛阳,B是涿郡,C是余杭。
(3)水系:观察示意图看出,连接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是邗沟。
(4)评价:根据材料三“605—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6.(1)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或民族交融;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科举制度;由出身、门第到以才学为标准。
(3)国家的统一、大运河的开凿、国际贸易的促进。
经济繁荣有利于文化发展。
(4)繁荣与开放。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逐渐消除、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朝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分析,隋朝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或民族交融),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是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变化:根据材料“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和结合所学知识,选官的标准由出身、门第到以才学为标准。
(3)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的经济繁荣无疑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前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中亚丝绸之路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和经海路运来越来越多的货物,都刺激着经济的发展”分析可知,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唐朝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大运河的开凿、国际贸易频繁。
联系:根据材料“唐朝的经济繁荣无疑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可知,经济繁荣有利于文化发展。
(4)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体现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27.(1)开元盛世;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鉴真;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讲授佛经,将中国先进的科学、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带到了日本。
(4)天竺;《大唐西域记》。
(5)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富强。开放则国兴,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
【详解】(1)盛世局面:根据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开元盛世。
原因:结合材料二“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结合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吐蕃族联姻“的历史事件。
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人物:根据材料“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鉴真。
精神:根据材料“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分析可知鉴真身上体现出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传授佛经,传播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4)国家: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到达目的地后,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书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围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作答,如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富强;开放则国兴,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