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易·系辞》中记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本草经》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
A.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 B.生产技术实现突破
C.社会生产出现细致分工 D.重农思想已经萌生
2.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鲁闵子马提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的论点;郑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
A.敬天保民思想已经形成 B.战争造成了重大影响
C.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 D.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
3.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4.有学者据《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远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正统观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5.《元史·百官志》载:“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巡院。”由此可见,元代( )
A.依民户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 B.政府财政倚重城市税收
C.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较快 D.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6.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 B.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
C.宣传西学以挽救民族危机 D.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
7.以下为晚清部分进口商品数据,这些现象( )
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C.缘于外国商品竞争力强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8.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如下图所示):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 D.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不仅将没收来的财物都散发给了农民,并且还给他们分田地。此外,苏维埃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新的劳动政策,“分田后,没有长工了,零工也大幅度减少”。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 )
A.巩固并逐步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0.下表为学者总结的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小说中的工人形象。下表的变化主要源于( )
时间 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 工人们多有玩世不恭等种种无伤大雅的缺点,但他们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挺身而出,具有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 为生存而挣扎和奔波着的小人物,情感与欲望蔓延滋生。
A.重申了“双百方针”的有效性 B.改革开放后价值观念的转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小说创作
11.据考证,在公元前24世纪早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记录了很多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稍晚时期,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这表明当时( )
A.私有经济有所发展 B.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C.商业贸易非常发达 D.诚信观念较为流行
12.按照西欧的封建原则,每个自由人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组成一个法庭,以处理封臣间的纠葛,处分违法者并收取罚金。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其中,大部分是保护封建主利益的,只有一小部分案件涉及有人违反全村利益,不遵守公共规则。这表明,当时西欧封建国家( )
A.司法权力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 B.具备了民族国家的特征
C.封君封臣之间权力与义务模糊 D.权力分散且主权较软弱
13.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杜梅埃领导成立了法兰西国民地图集公司,致力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教材,包括《国民地图集》《口袋国民地图集》系列在内,这些出版物着重普及法国最新的地理和区域知识,并以持续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众政治信仰为宗旨。这些刊物的出版( )
A.旨在推动法国殖民扩张的发展 B.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要求
C.表明法国民主发展的艰难曲折 D.反映出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14.下图出自英国《议会文件》,1814~1815年,第5卷。这说明当时( )
教区徒工 曼彻斯特教会执事拟出让二百名左右的男女童工给尊贵的厂主、纺纱师傅及其他人士当学徒。这些徒工一般都是优秀的织布工,现因他们的主人破产,交由本城负责。他们的合同期限长短不一。 (摘自1812年2月5日曼彻斯特报纸报导)
A.工业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构成复杂化
C.工业化阻碍了近代教育发展 D.工业革命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15.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C.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6.克林顿在其美国总统任期(1993~2001年)内奉行“新干涉主义”外交政策。“新干涉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并不是无限的和无条件的,只有当它能够对其公民提供人权的宪法保障,维护人权,它才有资格享有“主权”,否则它的“主权”就是有限的。据此可知,“新干涉主义”( )
A.加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加剧了冷战后的国际地缘冲突
C.反映了美国冷战后的多边主义外交 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宋代海外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共同之处是认为海外贸易可以缓解“国库之急”。其差异之处在以下几位人物的论述中有一定的体现。李觏指出:至于蛮夷之国,舟车所通,窃我泉(货币)货,不可不察。苏轼在《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中追溯了前一年泉州商人为高丽雕造佛经载往彼国获利,后又载高丽僧侣来宋境一案,并指出因高丽臣属辽国,使此案具有通敌之嫌。叶适对于泉州“每岁造舟通异城”,而地方官却体恤百姓,不趁机增加赋役的做法十分认可。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所以不可能像西欧的一些海洋型国家,如英国与荷兰一样,把海外贸易的观念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04年就写了《海洋自由论》。英国人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也分别写了他们的《贸易论》。这些人共同主张鼓励官、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国家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格劳秀斯更是在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应该利用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外利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衍德《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宋代士人、西欧学者海外贸易观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西欧海外贸易观差异的原因。(6分)
18.(14分)中国的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 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 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6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8分)
19.(12分)中西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成为英法两国由传统等级君主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的契机,英国缔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新型民族国家。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专制君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崛起,英、法、西、葡等新兴君主国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欧政治转型第一阶段的完成。随着商业资本渗透和控制的生产领域越来越多,西欧的经济体制逐渐实现了由自给型生产方式向交换型生产方式的演变。在近代,产业资本的兴起虽然改变了商业资本支配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格局,但是以交换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14世纪开始,黑死病开始在欧洲肆虐,一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不再利用“宗教异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对教会所宣扬的宗教禁欲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西欧思想家对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否定已经从隐性的否定发展为显性的批判。
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欧的社会转型又经历了一个“再否定”的过程。专制王权在16~17世纪的不断膨胀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来自专制王权的压力,城市工商业贵族逐渐从专制王权的坚定支持者转变为反抗专制王权的急先锋。
——摘编自雷恒军《简论近代西欧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纵观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西方在市场经济的开拓中迅速崛起,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依旧蹒跚在古代传统的老路上,不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专制统治更是变本加厉,人们在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儒家文化氛围中劳作、买卖、读书,根本不知道此外还存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更不理解西方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了缓慢的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摘编自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18世纪的西方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西方比中国明清社会转型的障碍。(6分)
20.(12分)中国外交制度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简表
传统外交制度:华夷秩序 现代外交制度:条约秩序 结构特征:华夏—蛮夷 国家—国家 价值原则 君权(礼治) 主权(法治) 组织体制:大一统与服事制 科层体制 羁縻怀柔与番属土司 驻外使领馆与职业外交官 运行机制:朝拜册封(不平等原则) 官僚机制(平等原则) 多事四夷,以夷制夷和尊王攘夷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周易》记载了神农氏制作农具耒耜的事迹,《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的事迹,这些可用来说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故选A项;材料只介绍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及新农作物品种的发现,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突破,故排除B项;生产细致分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相关信息,并未显示重农思想产生,故排除D项。
2.C 在当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进一步被重视,对天的崇敬大大减弱,天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出现动摇,人的地位上升,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已经形成敬天保民思想,且A项表达意思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故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战争造成的影响,B项错误;“加深”表述有误,材料说明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减弱,D项错误。
3.C 汉朝监察官员所说的“山泽之饶”指代盐铁资源,材料中地方豪强利用山中盐铁资源,垄断盐铁行业,壮大一方势力,此时中央有必要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实施盐铁官营,收回冶铁权利,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能力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郡国诸侯势力壮大,门阀士族具体产生于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确立之后,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末,与材料时空不符,故D项错误。
4.D 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之(天师道)”“道”“灵”“僧”等远为普遍,可见孝德广泛积淀在当时人民大众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及潜意识之中,正统观念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排除;儒学在汉代已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
5.A 据材料可知,元代依据城市民户的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故选A项;材料并未显示城市税收是政府财政的倚重对象,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元代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市管理的效果,故排除D项。
6.A 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寻找理论依据,故答案为A项;曾国藩的主要目的是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寻找理论依据,这不能缓和与顽固派的矛盾,B项排除;曾国藩作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宣传西学,C项排除;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的是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D项排除。
7.C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钉铁条从1864~1885年20年间进口量增加了十多倍,而洋纱的价格在20年间大幅度下降,这表明外国商品物美价廉,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故C项正确;外国商品的冲击会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此时并未解体,由材料也无法得出此类结论,故B项错误;外国商品进口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国家经济负担的加重,故D项错误。
8.C 据漫画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指的是革命党人,就在“枪口喷发的火焰”将“君主”推翻的时候,代表袁世凯的“倒立的猿猴”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该漫画形象描绘了在南北和谈之初,南方提出实现共和,而袁世凯为争取个人利益,提出君主立宪,和谈很快陷入僵局,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难,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虽然打着“君主立宪”的名义,但他是为了在南北和谈中给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袁世凯并非君主立宪势力,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在此时并非主要矛盾,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实施了有利于农民的分配政策、劳动政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而非社会主义性质,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故而不选。
10.B 80年代和90年代的小说中,工人形象的不同,源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不同年代工人的形象受社会变迁影响产生差异,故选B项;“双百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被重新确立,这不是80年代 90年代变化的原因,A项错误;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项错误;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小说创造的影响,早已开始,D项错误。
11.A 材料中的“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等信息,反映了当时古巴比伦地区私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楔形文字对于私有财产的相关记录,不涉及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到“买卖”,但体现不出商业贸易的发达,排除C项;“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与诚信观念流行不符,排除D项。
1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每个自由人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组成一个法庭”“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等表明当时西欧封建国家权力分散且王权较软弱,D项正确;A、C两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
13.B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地图集》《口袋国民地图集》等一系列刊物的出版,其目的在于持续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众政治信仰,即培养民族意识和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它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要求,B项正确;材料为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出版大量着重普及法国最新地理和区域知识的书刊,未涉及法国殖民扩张,排除 A项;材料反映了雅各宾派出版大量着重普及法国最新地理和区域知识的书刊,有利于培养民族意识和宣传自由平等思想,但不能体现法国民主发展的艰难曲折,排除C项;这些刊物的出版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要求,但未涉及工业化发展进程,排除D项。
1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男女童工”“纺纱师傅”“厂主”“织布工”等说明当时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构成复杂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项。
1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等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C项正确;巴黎和会后世界有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A 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16.B 克林顿时期的“新干涉主义”其实就是为美国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找了“正当”的借口,这会加剧冷战后的国际地缘冲突,故选B项;“新干涉主义”是美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国内经济政策,A项错误;“新干涉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C项错误;“新干涉主义”会加剧冲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D项错误。
17.(1)宋代士人:认为海外贸易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注重维护政治利益;政府应加强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监管;有传统的华夷观念;关注百姓利益。(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西欧学者: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注重维护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体现了平等观念;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巨大;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理学的发展。(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西欧: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加剧;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8.(1)历史背景:政治衰败,社会动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中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开展。(每点2分,共 6分)
(2)材料一:观点: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分)
评析: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物质基础。当时的中国,工业极端落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大机器生产,才能促进其它方面(特别是农业)的现代化。(2分)
材料二:观点: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现代化。(2分)
评析:这一观点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协调统一的有机体,不单单着重社会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现代化。(2分)
19.(1)表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人文主义对神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专制王权遭到否定。(6分)
(2)障碍:政治上,明清王朝专制制度与统治的落后,封建制度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经济上,小农经济始终占主体,重农抑商,抑制市场,缺乏产权保护等;思想上,轻视科技,思想文化僵化等;其他因素,人口膨胀的压力等。(6分)
20.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2分)
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外交奉行“朝贡”外交,“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流行。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秩序逐渐确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中国外交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之后,驻外使领馆和职业外交官逐渐出现,现代外交制度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现代外交有了长足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总之,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逐渐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外交现代化逐步推进。(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一)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