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读表,从中你能获取的直接信息是,隋朝( )
项目 时间及表现 隋初 隋盛世 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 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粮仓丰实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注重民生 D.重视人才
2.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大运河( )
A.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D.打通了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
3.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三省六部制,推行革新措施
4.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评价:“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般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下列史料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革故鼎新,贞观之治
5.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个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该文物折射出的唐朝信息是( )
A.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
C.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唐朝由盛转衰
D.社会安定、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1页(共8 页)
6.诗歌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淳朴厚重,沉郁悲伤,语言精练凝重;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 D.艺术追求不同
7.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由此可知,对唐朝安史之乱的认识( )
A.缺乏史料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B.随着研究视野拓宽更趋全面
C.受学者的主观感受影响较大 D.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8.如表是黄巢起义后,唐朝50个重点地区的地方权力分配表(885年)。对于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区域 数量 统治者
唐朝控制区 12 个 中央政府和忠诚将领
独立区 33 个 前唐朝将领、前黄巢起义军将领、盗匪首领、唐朝盟友
非汉人占领区 8个 少数民族
A.五代十国的更迭已到来 B.安史之乱是唐朝转折点
C.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
9.以下社会现象的变化反映出北宋( )
五代十国 北宋
《旧五代史》记载:名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 《宋史》记载: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须引车避”(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
A.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 D.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10.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钱物,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钱物支出负担沉重 B.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11.2023 年上映的电影《满江红》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电影结尾全军复诵“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将观众的情绪再次点燃。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我们从岳飞的《满江红》中读出两宋之交的时代最强音是( )
A.对敌人的仇恨 B.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2页(共8 页)
C.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D.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12.如图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这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还特别说明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它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商业空前发达
B.白兔商标十分流行
C.广告业务兴盛
D.功夫细针畅销全国
13.如图所示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可以印证( )
A.北民南迁的过程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黄河流域的战乱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4.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元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行省行使行政管辖
C.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D.元朝因地制宜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15.行省制度为元朝重要的行政制度,“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但“无诸侯之权”。这体现元朝政府( )
A.重视边疆治理 B.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强化中央集权 D.扩大诸侯王权力
16.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重文轻武之风盛行
C.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3页( 共8 页)
17.如表是唐宋时期部分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 )
唐代王孝通所著《缉古算经》第一次运用高次方程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此书中应用了 三次方程,宋代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三次以上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唐代医学为四科,另设药科,宋代分为九科,分科更细
A.唐代的科技水平远超宋朝 B.宋朝科技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
C.宋朝科技在传承中发展 D.中国的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18.如图是中国古代邮驿史上的大型驿站,它的建立体现了( )
A.对外交往频繁
B.水路航运畅通
C.外贸范围拓展
D.陆路交通发达
19.据目前考证的情况来看,两宋藏书家的人数应不少于 340
人。其中有80余人藏书万卷以上,这样的私人藏书数量是宋朝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学作品涌现 B.造纸术的推广
C.印刷术的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20.某学校七年级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收集了如图三幅图片,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B.唐朝繁荣的文学艺术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清先进的航海技术
二、材料解析题(共5小题,满分30)
21.(6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王老师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交流(部分)。
货币交流
中外交流 民族交流
东罗马金币 出土于唐朝墓葬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日本和同开珎 与我国唐朝铸造的“开元通宝”很相似 少数民族货币外形与文字跟汉族相似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4页(共8 页)
材料二: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局部)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___________ 图2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三:2023年6月7日至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交流”部分所示货币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民族交流”部分所示货币分析,促使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共同因素。(2分)
(2)仔细观察材料二的图1,结合时代特点分析“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目的。图2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技术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你可以为“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作出什么贡献 (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5页(共8 页)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1900 万人
726年 4141万人
741年 4531 万人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2分)
(3)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你概括唐朝时期社会特点。(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6页(共8 页)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1)材料一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 该制度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分)
(3)从前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到新制度的执行,这样的变化目的是什么 对于为国家选官,你有什么建议 (2分)
24.(6分)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虐……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7页(共8 页)
(1)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分)
(2)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而材料三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分)
2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隋朝 589年统一中国
科举制创立
大运河开通
唐朝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宋元 金灭辽及北宋
元灭南宋
元创立行省制
元设宣政院
——据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8页(共8 页)
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隋初、隋盛世、表现”可知,隋初至隋盛世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富,这些均表明隋朝经济繁荣,故A 正确;B项涉及“政治清明”的相关信息,排除B;C 项未涉及隋朝的统治措施,排除C;D项未涉及隋朝重视人才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由“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工商业的发展,运河区域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B 符合题意。故选:B。
3.C 【解析】本题以“‘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相关内容。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如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把魏征比作自己“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故“‘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故选:C。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统治与贞观之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排除A 项;武则天时代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排除C项;据材料“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般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及所学可知,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故革故鼎新,贞观之治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选:D。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唐朝社会风气,需要考生掌握唐三彩的成就与特点、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表现。唐三彩骑驼乐舞佣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反映了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载乐俑表现出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乐手中有胡人,乐手们正在演奏胡乐,这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因此A项正确;“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1页(共5 页)
除B项;该作品是盛唐时期的作品,无法体现“唐朝由盛转衰”,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排除 D项。故选:A。
6.B 【解析】本题考查唐诗风格不同的根本原因,掌握基础知识。阶级出身不是诗歌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A;根据材料“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及所学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也就是唐朝的衰落时期,因为生活背景不同,造成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的不同,故B正确;思想性格不同不是诗歌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C;艺术追求不同不是诗歌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
7.B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缺乏史料无法形成统一结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根据材料“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可知,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材料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另一种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不一样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对安史之乱的认识更趋全面,故B 正确;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基于客观事实,不是主观感受,排除C;“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历史研究的原则相违背,排除D。故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的知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根据题干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唐朝控制区12个,独立区33个,非汉人占领区8个”可知,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的更迭出现在唐朝灭亡后,排除A;黄巢起义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题干材料说明不了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排除C。故选:D。
9.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禁军将领的兵权,排除A;根据材料“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可知,反映的是看重武功而轻视文人的主张,根据材料“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可知,反映文人地位尊贵,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扭转武将跋扈、尚武轻文状况,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故B 正确;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C;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B。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后辽与北宋的关系,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据题干材料“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钱物,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可知,澶渊之盟后,宋与辽之间保持了和平的局面,双方开始进行一系列交流,这说明宋辽和议带来双赢局面,C项正确;“钱物支出负担沉重”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澶渊之盟后,宋与辽之间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只是长时间没有爆发战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没有体现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排除 D项。故选:C。
11.B 【解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据材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从岳飞的《满江红》中读出两宋之交的时代最强音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满江红》这首词表达了岳飞保家卫国,报效朝廷的情怀,B符合题意;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和揭露统治者的腐朽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ACD。故选:B。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2页(共5 页)
12.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如图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这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可知,宋朝商业繁荣,为招揽生意,有的店铺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体现了宋朝商业的空前发达,故 A 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白兔商标十分流行的相关信息,排除B;一则商业广告体现不出广告业务兴盛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法说明功夫细针畅销全国,排除 D。故选:A。
13.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中期,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而衰,不符合题意,排除B;黄河流域的战乱与西汉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根据材料“西汉至南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北方户口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南方户口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超过了北方地区,从而为南方人口数量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故D 正确。故选:D。
14.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秦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排除B;材料未涉及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排除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由此可见,元朝因地制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D项正确。故选:D。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关键信息是“有诸侯之镇 无诸侯之权”,结合行省制进行分析即可。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在受中央控制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进而加强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提及重视边疆治理、排除A;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与元朝不符,排除 B;元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诸侯王,排除D。故选:C。
16.A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宋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故选 A;B说法片面,排除;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故排除D。故选:A。
17.C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在数学上,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找到了三次以上方程式的求解方法,在医学上,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分九科,这是说,宋朝科技在传承中发展,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科技水平远超唐朝,排除 A 项;材料“唐代王孝通所著《缉古算经》第一次运用高次方程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此书中应用了三次方程,宋代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三次以上方程式的求解方法”是说,宋代科技与唐代科技是传承的关系,没有涉及宋代科技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中国的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排除BD项。故选:C。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3页(共5 页)
18.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中外交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驿是古代交通方式中重要的一种,作为传递信息和物品的驿站,需要有发达的陆路交通才能进行有效的运输和传递,驿站的建立使得陆路上交通更加便捷和高效,反映了当时中国陆路交通发达,故D 正确;驿站主要用于国内,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驿站主要在陆地,水路航运速度较低,排除B;驿站与外贸无关,排除 C。故选:D。
19.C 【解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文学作品的涌现原因主要在于市民阶层的兴起,排除A项;造纸术的改良推广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两宋藏书家的人数应不少于340人。其中有80余人藏书万卷以上,这样的私人藏书数量是宋朝以前从未有过的”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印刷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私人藏书量的提升和对外交流无关,排除 D 项。故选:C。
20.A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属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在宋朝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是宋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故A正确;图片信息与文学、对外贸易和航海技术无关,排除BCD。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共5小题,30分)
21.(1)(2分)历史信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共同因素: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2)(2分)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原因: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发达等。
(3)(2分)中国吸收世界文化事例: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等。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事例: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贡献: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好对外交流的使者;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契丹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共同因素、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技术原因、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的事例、为“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作出的贡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2.(1)(2分)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
(2)(2分)呈上升趋势。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2分)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繁荣与开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人口发展呈现的趋势、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唐朝时期的社会特点等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史实。
23.(1)(2分)科举制。才学。
(2)(2分)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3)(2分)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建议:选官要德才兼备;要突出民主政治等。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4页(共5 页)
24.(1)(2分)影响: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2)(2分)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原因:长期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和适度开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
(3)(2分)启示:要注重兴修水利工程;要保持社会安定;走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东南渐重”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的发展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5.(6分)示例:
事件:科举制创立;元创立行省制。
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元朝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创立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是开放性论文题。首先找好角度,选择两个历史事件,如表格中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元朝创立行省制反映了古代制度的创新。由此拟定一个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再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如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元朝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创立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最后小结: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5页(共5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李集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