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4届高考历史选择题突破一:表明说明类(解析版)


2024届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一:表明说明类(解析版)
现在的高考历史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科素养,单纯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取得高分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够灵活自如地做题。一般来说,得选择题得天下,选择题正确率高,全卷才有可能得高分。那对于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我们怎么来解答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表明说明类:此类选择题基本设问的标志性词语有“说明”“表明”等。
【解题技巧】
(1)“审”:“表明”是指清楚、确切地指出,多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是用简洁明了的表达实际情况,有分析、阐述之意。
(2)“定”:通过材料中的时、空、人、事等关键信息,弄清题干考查的主要角度。
(3)“选”:答案要与材料紧密相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自己主观臆造联系;同时还可根据材料时空定位,排除与之时空不符的选型,最后选出最佳答案。
【高考实例】
题组一 表明类
1. (2020.海南卷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2. (2020.海南卷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3.(2020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4. (2020全国II卷34).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5. (2020全国I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6.( 2020全国I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7. (2020全国III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8. (2021江苏卷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9. (2021江苏卷7).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0.(2021江苏卷12.)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 (2021辽宁卷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2. (2021辽宁卷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13. (2021河北卷4).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14. (2021湖北卷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15. (2023山东卷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16. (2023江苏卷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题组二 说明类
17. (2021福建卷6.)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18. (2022海南卷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19. (2022海南卷10).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20.( 2022江苏卷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21. (2022天津卷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22.(2022天津卷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23. (2023湖北卷14).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髷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24.(2023全国甲卷5).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5. (2023全国甲卷7).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1.【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繁荣
【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
【答案】B
2.【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限制君权思想
【解析】皇权专制下,继承者一旦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统治危机,因此黄宗羲认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够补救这一漏洞,即通过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故选C项;作者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A项;老子倡导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排除B项;黄宗羲主张用宰相补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对王位世袭,排除D项。
【答案】C
3.【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推动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的传播
【解析】据材料“‘微生物’等词”“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可知,《大公报》介绍近代西方的卫生学知识,大力宣传科学的健康卫生观,故选B项;“根本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838~1839年间德国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E%B7%E5%9B%BD / 147953" \t "_blank )植物学家施莱登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BD%E8%8E%B1%E7%99%BB / 383414" \t "_blank )和动物学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A%A8%E7%89%A9%E5%AD%A6%E5%AE%B6 / 1244200" \t "_blank )施旺就已提出细胞学说,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B
4.【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由材料“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可知俾斯麦因与新皇帝意见不同被迫辞职,结合德国宰相、议会对皇帝负责的特点,可知德国的权力中心在于皇帝,故选B项;帝国议会权利很小,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限制,对政府几乎没有任何监督权的,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德国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这时候的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更谈不上分权制衡体制的成熟,排除D项.
【答案】B
5.【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答案】D
6.【考点】清代理学的社会影响
【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7.【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说明结合所学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目的可知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以对抗外国经济入侵,故选D项;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可知面对外国入侵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外交往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李鸿章认为”说明不是清政府,且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说明是坚持求富自强的方针,排除 C项。
【答案】D
8.【详解】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
9.【详解】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肯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农村改革中措施也影响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不是城乡改革互相促进,排除A项;全面整顿是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解析】据材料“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可知,“一五”计划时期,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即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故选D项;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错误,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使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仅凭“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不能确定是否学习苏联经验,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5世纪,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寄宿学校的兴起,有利于教育向世俗方向变革,而教育的变革又为文艺复兴提供人才支持,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故选D项;近代化指资本主义化,15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而材料是教育变革,排除B项;学习“教会法规”说明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C项。
13.【答案】A
14.【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人民战争
【解析】据材料“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沁源围困战依靠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证明了共产党依靠群众政策的正确,故选D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https: / / baike. / lemma / ShowInnerLink.htm lemmaId=50820256&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 )毛泽东 ( https: / / baike. / lemma / ShowInnerLink.htm lemmaId=65544676&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 )关于建立红色区域政权的思想,与“抗战时期”不符,排除A项;“彻底”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沁源围困战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而不是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排除C项。
【答案】D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可知,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政府不要用“理性”设计的方式干涉市场的交换,应该让其自由发展,即自由主义强调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故选B项;此项只是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人参与到市场中,体现人的主体作用,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说明材料,排除C项;由于社会分工,每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就无法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劳动,而是要依靠市场交换,这也是材料的后半部分,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据上表,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宣扬本国实力,美国展出苏联薄弱的民生工业产品,苏联则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美苏两国都具有优势,无法比较两者谁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苏冷战,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美国展出了轻工业产品,苏联展出了重工业产品,两者没有对比性,排除D项。
17. 【答案】C
18.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排除A项;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排除B项;西夏、金朝和宋朝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项。
19. 【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历史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客观,故选A项;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的解读方式具有主观性,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排除D项。
20. 【答案】C【解析】据材料“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可知春秋末年辕颇受到土地所有者的驱逐,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秦朝确立官僚政治,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与地主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而不是遭到“卿大夫”挑战,排除D项。
21. 【答案】C
【解析】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跟科举考试的信息密切相关,可见当时知识分子是功利性非常强的,听说欲求变新,则纷纷购买,而最终科举“犹然故辙”,则购报者意兴索然,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从《时务报》的购买情况可知,科举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侧重选拔实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而是“欲求变新”的传说而已,排除A项;由当时尽管纷纷购买《时务报》、但却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可以得出,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学传播,而只是科考者功利性应对的权宜之举,排除B项;题干所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 【答案】D
【解析】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才出现了英国士兵模拟议会的行动,这体现出英国士兵要求自己参与民主决策的要求和愿望,这是维护民主和独立的进步意识,说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唤醒了英国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英国士兵的行动是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进步意识的,其模拟议会的行动是反映了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渴望,这是迎合当时英国官方的宣传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英国空前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目中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愿望的体现,所以并不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的模拟会议是受到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关于保卫民主的宣传,所以能得出英国政府宣传引发社会对立的结论,排除C项。
23. 【答案】A
【解析】明治维新期间,岩仓具视出访欧美,由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转变到全身西式装扮,这反映了维新官员学习西方文化、习俗,积极践行“文明开化”,故选A项;岩仓具视开始西化不等于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排除B项;明治维新改革促使社会习俗的转变,因果倒置,排除C项;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D项。
24.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的不断下降,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优越的外贸条件并未改变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25.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项;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行政区之一,拥有合法的地位,边区政府在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的同时,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政权,排除B项;“社会全体”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边区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专政,不同与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4届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一:表明说明类(原卷版)
现在的高考历史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科素养,单纯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取得高分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够灵活自如地做题。一般来说,得选择题得天下,选择题正确率高,全卷才有可能得高分。那对于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我们怎么来解答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表明说明类:此类选择题基本设问的标志性词语有“说明”“表明”等。
【解题技巧】
(1)“审”:“表明”是指清楚、确切地指出,多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是用简洁明了的表达实际情况,有分析、阐述之意。
(2)“定”:通过材料中的时、空、人、事等关键信息,弄清题干考查的主要角度。
(3)“选”:答案要与材料紧密相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自己主观臆造联系;同时还可根据材料时空定位,排除与之时空不符的选型,最后选出最佳答案。
【高考实例】
题组一 表明类
1. (2020.海南卷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2. (2020.海南卷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3.(2020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4. (2020全国II卷34).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5. (2020全国I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6.( 2020全国I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7. (2020全国III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8. (2021江苏卷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9. (2021江苏卷7).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0.(2021江苏卷12.)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 (2021辽宁卷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2. (2021辽宁卷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13. (2021河北卷4).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14. (2021湖北卷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15. (2023山东卷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16. (2023江苏卷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题组二 说明类
17. (2021福建卷6.)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18. (2022海南卷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19. (2022海南卷10).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20.( 2022江苏卷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21. (2022天津卷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22.(2022天津卷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23. (2023湖北卷14).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髷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24.(2023全国甲卷5).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5. (2023全国甲卷7).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4届高考历史选择题突破一:表明说明类(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