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中考学科素养自主测评卷(三)
历史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本部分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位于晋南襄汾县陶寺村。在此,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农时节令历法等。这些考古发现( )
A. 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
B. 体现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特点
C. 有助于探索早期国家产生的历史
D. 印证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2.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 以和为贵 B. 勤劳节俭 C. 重视孝道 D. 以民为本
3. 李华同学聚焦“唐朝的社会风貌”进行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组出土于河南洛阳唐朝贵族夫人魏氏墓中的文物,该文物出有4件打马球俑:4个人均骑在马上,身穿翻领胡服,正弯腰看着地面。这反映了唐朝( )
A. 盛行马术等体育运动 B. 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社会风气开放
C. 实行平等的民族关系 D. 手工业兴旺发达,制瓷工艺技术先进
4. 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同学在阅读书籍之后整理的笔记,请你为它拟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
A. 国家强化对边疆管辖 B. 农耕游牧民族的和谐
C. 各民族之间差异消失 D. 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5. 明清小说塑造的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豪爽而又善良。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出身农民家庭,是混迹于市井之间的无赖小民,但他会为民除害,为民谋利。这样的英雄形象反映了( )
A. 民众反对专制的诉求 B.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统治者维护封建纲常的需要 D. 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
6. 该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这个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7.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公开理论刊物,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1921年7月停刊,下图是该刊物的部分文章主题摘录。这反映出《共产党》月刊( )
《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 《英国共产党大会》 《广东土木建筑工人大罢工始末》 《长辛店工会成立》 《美国共产党党纲》
A. 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C. 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D. 兼顾无产阶级的革命素养与国际视野
8. 运用年代尺直观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与下面年代尺上阶段特征对应正确的一组史事是( )
A. ①——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战争
B. ②——抗美援朝战争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C. ③——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D.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 经济特区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1950年,太原醋业老字号“益源庆”为私营企业;1956年,该企业归属国营企业,更名为“新星食品酿造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为益源庆醋厂,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共和国历史上,老字号“益源庆”的发展说明了( )
A.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富强 B. 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企业做出调整
C. 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D.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艰难
10. 下图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对图中人口迁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1980年前,为了支援内地工业化建设,东北人口迁往内地
B. 1980年前,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大量内地人口迁往东北地区
C. 1985年后,务工、经商等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动因
D. 1985年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是东北人口流出的重要原因
11. 服饰的演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下面关于历史上的服饰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魏晋时期中原强盛,服饰文化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B. 图二:辛亥革命成功,人们设计中山装以缅怀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C. 图三:60年代受苏联革命文化影响,绿军装成为人们追捧对象
D. 图四:随着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服装日益时尚起来
12.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都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 )
A. 庄园制度、封君封臣 B. 城市自治、大学兴起
C. 租地农场、市民阶层 D. 人文主义、殖民争霸
13. 下图反映了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开会时,议会和国王之间围绕权力进行的斗争,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
英国国家权力中心示意图
A. 君权神授与王在法下 B. 君主立宪与王权至上
C. 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 D. 君主专制与分权制衡
14. 李华同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历史要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工业革命时代进步潮流 B.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格局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近代化的探索与社会转型
15.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一个是1948年到1952年,美国为欧洲重建所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另一个便是1953年开始的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其中“马歇尔计划”是( )
A. 欧洲各国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 B.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C. 美国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举措 D. 抵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计划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探究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事情,传统节日是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节日起源与发展的共同特点。
甲骨文中的年 (清)陈枚《琼台赏月》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解读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指所有保存下来并具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物品或构造物。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分别解读下面材料中两则文化遗存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图一 学者在拓印《封燕然山铭》 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后人以“燕然勒功”作为成就功勋的典故。 图二 春秋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 曾国,周代诸侯国之一,受封建国在汉水随地,又称随国。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
(3)【追寻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仿照左边示例,对右边作品做一个简介。
1936年,舒群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其中同名代表作通过东北沦陷区三个不同国籍的孩子悲欢离合的故事,揭示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的共同性,被视为左翼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
《愚公移山》(局部) ▲
17. 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能源结构的变迁,伴随着新的化石资源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与应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经历了数次变革。18世纪以煤炭替代柴薪,到19世纪中叶煤炭已经逐渐占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与石油工业的发展,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从煤炭转向石油与天然气,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与天然气已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动摇了煤炭的主宰地位。
——摘编自焦娅敏、张贵红《能源科技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859年,美国钻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标志着近代石油产业的开端。1861年,一船煤油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打开了石油贸易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飞机等新产业兴起,欧美各国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石油产业,极大带动了石油业的成长。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1920年至1945年,美国16个州发现油田,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世界石油产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述美国石油产量能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原因。
材料三 在政治上独立的同时,新中国迫切需要在经济建设上自立自强。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着重提出:“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以便把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加以扩大。”
——张仕容《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地增加。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
——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并为我国面对石油等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18. 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货币地租由封建性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正是以封建农奴制的解体为历史前提的。
——摘编自《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它们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来总结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适时制定或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在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1)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说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依据,并简述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历程。
19. 政治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又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李老师以“治国智慧”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 【解读史料——体会思想智慧】
(1)政治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分别归纳下列两则史料中体现的政治思想,并说明其指导了怎样的政治实践。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侯,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摘自伯里克利的演说 故法者,王之本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任务二 【释读图片——感受政治智慧】
(2)政治实践发展政治智慧。谈谈你对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认识。
任务三 【阐述史事——共享人类智慧】
(3)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体现在不同体现。请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相关联的三例,自拟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中国 一国两制 西安事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世界 三权分立 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国2023—2024中考学科素养自主测评卷(三)
历史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本部分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位于晋南襄汾县陶寺村。在此,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农时节令历法等。这些考古发现( )
A. 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
B. 体现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特点
C. 有助于探索早期国家产生的历史
D. 印证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据材料“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农时节令历法等”可知,陶寺遗址体现了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反映这一时期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探索早期国家产生的历史,C项正确 ;封建经济的繁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明当时贫富分化悬殊,不能说明社会阶级分化的特点,排除B项;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涉及不同的文明有共同的源头,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 以和为贵 B. 勤劳节俭 C. 重视孝道 D. 以民为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民为贵”“在顺民心”“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了孟子、管仲和唐太宗对人民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以和为贵是劝人克制,避免使用武力,排除A项;勤劳节俭与题干信息“民为贵”“在顺民心”“必须先存百姓”不符,排除B项;重视孝道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排除C项。故选D项。
3. 李华同学聚焦“唐朝的社会风貌”进行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组出土于河南洛阳唐朝贵族夫人魏氏墓中的文物,该文物出有4件打马球俑:4个人均骑在马上,身穿翻领胡服,正弯腰看着地面。这反映了唐朝( )
A 盛行马术等体育运动 B. 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社会风气开放
C. 实行平等的民族关系 D. 手工业兴旺发达,制瓷工艺技术先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4个人均骑在马上,身穿翻领胡服,正弯腰看着地面”,体现唐朝盛行少数民族服装以及马球等运动,体现出唐朝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社会风气开放,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马球,不属于马术,排除A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陶俑,不能体现制瓷工艺,而且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同学在阅读书籍之后整理的笔记,请你为它拟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
A. 国家强化对边疆管辖 B. 农耕游牧民族的和谐
C. 各民族之间差异消失 D. 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可以得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使得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所以主题是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D项正确;元代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元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不能说农耕游牧民族的和谐,排除B项;各民族之间差异不可能完全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清小说塑造的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豪爽而又善良。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出身农民家庭,是混迹于市井之间的无赖小民,但他会为民除害,为民谋利。这样的英雄形象反映了( )
A. 民众反对专制的诉求 B.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统治者维护封建纲常的需要 D. 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明清小说塑造的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豪爽而又善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B项正确;民众反对专制的诉求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统治者维护封建纲常的需要与“为民除害,为民谋利”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和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该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这个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日之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和英国签订的,和日本无关,排除A项;《北京条约》没有涉及日本,排除C项;《辛丑条约》不是中国和日本单独签订的,也没有涉及在中国投资办厂的问题,排除D项。 故选B项。
7.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公开理论刊物,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1921年7月停刊,下图是该刊物的部分文章主题摘录。这反映出《共产党》月刊( )
《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 《英国共产党大会》 《广东土木建筑工人大罢工始末》 《长辛店工会成立》 《美国共产党党纲》
A. 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C. 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D. 兼顾无产阶级的革命素养与国际视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 《英国共产党大会》 《广东土木建筑工人大罢工始末》 《长辛店工会成立》 《美国共产党党纲》”,结合所学知可是,材料体现了在宣扬国内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同时注重美国等共产党纲领的宣传,兼顾无产阶级的革命素养与国际视野,D项正确;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有国共第一次合作,因此该月刊无法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党》月刊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排除C项。故选D项。
8. 运用年代尺直观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与下面年代尺上阶段特征对应正确的一组史事是( )
A. ①——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战争
B. ②——抗美援朝战争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C. ③——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D.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 经济特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年代尺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1年和平解放了西藏,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1950—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A项正确;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抗美援朝战争不符合阶段特征,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不符合阶段特征,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取得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1950年,太原醋业老字号“益源庆”为私营企业;1956年,该企业归属国营企业,更名为“新星食品酿造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为益源庆醋厂,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共和国历史上,老字号“益源庆”的发展说明了( )
A.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富强 B. 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企业做出调整
C. 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D.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太原醋业老字号‘益源庆’为私营企业;1956年,该企业归属国营企业,更名为‘新星食品酿造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为益源庆醋厂,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可得出信息:材料说明了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企业做出调整,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益源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发展,不能体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富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企业随着社会发展发生的变化,不能说明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对图中人口迁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1980年前,为了支援内地工业化建设,东北人口迁往内地
B. 1980年前,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大量内地人口迁往东北地区
C. 1985年后,务工、经商等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动因
D. 1985年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是东北人口流出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85年,人口从东北地区大量流出,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务工、经商等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动因,C项正确;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80年前,主要是内地人口迁入东北地区,排除A项;1980年前大量内地人口迁往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不是寻找工作机会,而是为了支援东北工业化建设,排除B项;1985年后,东北人口流出的重要原因不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是因为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服饰的演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下面关于历史上的服饰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魏晋时期中原强盛,服饰文化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B. 图二:辛亥革命成功,人们设计中山装以缅怀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C. 图三:60年代受苏联革命文化影响,绿军装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D. 图四:随着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服装日益时尚起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随着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服装日益时尚起来,开始流行“喇叭裤”等装束,D项正确;魏晋时期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接触,吸纳汉族文化,出现穿汉服的胡人贵族,排除A项;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不是为了缅怀孙中山,排除B项;改革开放之前,人民买衣服要凭布票,绿军装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都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 )
A. 庄园制度、封君封臣 B. 城市自治、大学兴起
C. 租地农场、市民阶层 D. 人文主义、殖民争霸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推动欧洲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变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工商业日益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市民阶层出现,C项正确;庄园制度、封君封臣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制度,不属于欧洲经济的转型,排除A项;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但不属于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反映了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开会时,议会和国王之间围绕权力进行的斗争,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
英国国家权力中心示意图
A. 君权神授与王在法下 B. 君主立宪与王权至上
C. 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 D. 君主专制与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开会时,议会和国王之间围绕权力进行的斗争,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议会限制专制王权的活动激化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所以二者的矛盾表现在君权神授与王在法下,A项正确;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B项;英国议会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李华同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历史要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工业革命时代的进步潮流 B.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格局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近代化的探索与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工人阶级壮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同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俄国进行了改革,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等,体现资本主义的扩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材料中的事件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体现出工业革命时代的进步潮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一个是1948年到1952年,美国为欧洲重建所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另一个便是1953年开始的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其中“马歇尔计划”是( )
A. 欧洲各国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 B.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C. 美国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举措 D. 抵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并不是欧洲各国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为了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排除C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指的是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探究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传统节日是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节日起源与发展的共同特点。
甲骨文中的年 (清)陈枚《琼台赏月》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解读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指所有保存下来并具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物品或构造物。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分别解读下面材料中两则文化遗存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图一 学者在拓印《封燕然山铭》 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后人以“燕然勒功”作为成就功勋的典故。 图二 春秋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 曾国,周代诸侯国之一,受封建国在汉水随地,又称随国。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
(3)【追寻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仿照左边示例,对右边作品做一个简介。
1936年,舒群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其中同名代表作通过东北沦陷区三个不同国籍的孩子悲欢离合的故事,揭示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的共同性,被视为左翼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
《愚公移山》(局部) ▲
【答案】(1)共同特点:都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内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2)图一:对研究汉匈关系或民族交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衍生的典故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激励人们建功立业。
图二:从器物的造型等方面可以体现当时青铜制造业的水平;出土文物的规格超越诸侯身份,可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生态。
(3)示例
简介: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创作的宏篇巨作,呼吁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坚定了广大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解析】
【小问1详解】
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可得出:都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根据“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可得出: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内涵;根据“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得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根据“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可得出:都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小问2详解】
历史价值:图一,根据图片信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可知对研究汉匈关系或民族交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后人以‘燕然勒功’作为成就功勋的典故”,可知其衍生的典故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图二,根据图片信息“春秋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及其图片,可知它从器物的造型等方面可以体现当时青铜制造业的水平;根据“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而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超越了周礼的规定,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生态。
【小问3详解】
简介: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围绕“愚公移山”展开论述,史实准确,表述完整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呼吁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坚定了广大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17. 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能源结构的变迁,伴随着新的化石资源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与应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经历了数次变革。18世纪以煤炭替代柴薪,到19世纪中叶煤炭已经逐渐占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与石油工业的发展,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从煤炭转向石油与天然气,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与天然气已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动摇了煤炭的主宰地位。
——摘编自焦娅敏、张贵红《能源科技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859年,美国钻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标志着近代石油产业的开端。1861年,一船煤油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打开了石油贸易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飞机等新产业兴起,欧美各国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石油产业,极大带动了石油业的成长。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1920年至1945年,美国16个州发现油田,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世界石油产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述美国石油产量能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原因。
材料三 在政治上独立的同时,新中国迫切需要在经济建设上自立自强。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着重提出:“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以便把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加以扩大。”
——张仕容《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地增加。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
——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必要性,并为我国面对石油等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答案】(1)18世纪煤炭替代柴薪,是因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以煤炭为能源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领域,因而对煤的需求量增大,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时,煤炭占据工业的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第二次转变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石油、天然气成为主要能源;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各国重视工业化建设和新能源的开发,石油和天然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特点: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增长迅速;石油贸易日益兴盛;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领先世界的工业生产需要石油;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业等领域需要石油做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石油应用于生产和运输等。
(3)必要性: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我国的石油产量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相差较远,需要开发石油的策略。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石油产量和自给率;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保障石油供应安全;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答出一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以煤炭替代柴薪,到19世纪中叶煤炭已经逐渐占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与石油工业的发展,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从煤炭转向石油与天然气,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与天然气已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动摇了煤炭的主宰地位”,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煤炭替代柴薪,是因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以煤炭为能源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领域,因而对煤的需求量增大,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时,煤炭占据工业的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第二次转变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石油、天然气成为主要能源;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各国重视工业化建设和新能源的开发,石油和天然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可以得出特点有石油产量增长迅速;根据材料“1861年,一船煤油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打开了石油贸易的大门”可以得出特点是石油贸易日益兴盛;根据材料“1920年至1945年,美国16个州发现油田,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可以得出特点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综上还可以得出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石油产量能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领先世界的工业生产需要石油;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业等领域需要石油做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石油应用于生产和运输等。
【小问3详解】
必要性:根据材料“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可以得出必要性是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根据材料“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可以得出我国的石油产量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相差较远,需要开发石油的策略。对策: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石油等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石油产量和自给率;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保障石油供应安全;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18. 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货币地租由封建性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正是以封建农奴制的解体为历史前提的。
——摘编自《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它们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来总结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适时制定或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在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1)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说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依据,并简述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历程。
【答案】(1)表现:中世纪晚庄园的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封建农奴制的瓦解。
(2)俄国:面对克里木战争失败和国内农奴制危机深重;亚历山大二世积极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同时农奴可赎买一块儿份地,这样为如果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日本:面对“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及幕府统治,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地税改革、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
(3)依据:农民的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公有,改变了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经营管理方式,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货币地租由封建性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表现有中世纪晚庄园的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可知,具体表现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根据材料“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可知,具体表现有封建农奴制的瓦解。
【小问2详解】
俄国:根据材料“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行为是面对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农奴制危机深重;亚历山大二世积极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同时农奴可赎买一块儿份地,这样为如果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日本:根据材料“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行为是面对“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及幕府统治,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地税改革、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
【小问3详解】
依据:根据材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适时制定或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在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依据是农民的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历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公有,改变了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经营管理方式,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 政治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又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李老师以“治国智慧”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 【解读史料——体会思想智慧】
(1)政治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分别归纳下列两则史料中体现的政治思想,并说明其指导了怎样的政治实践。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侯,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摘自伯里克利的演说 故法者,王之本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任务二 【释读图片——感受政治智慧】
(2)政治实践发展政治智慧。谈谈你对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认识。
任务三 【阐述史事——共享人类智慧】
(3)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体现在不同体现。请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相关联的三例,自拟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中国 一国两制 西安事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世界 三权分立 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国
【答案】(1)政治思想:伯里克利主张公民主权,在改革中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韩非子主张法治是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方式,对秦朝的建立和严刑峻法的统治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建立法治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政治实践:伯里克利主张公民权利地位平等,在改革中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韩非子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为秦国结束诸侯割据,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2)《权利法案》的签订标志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得国家的政治分歧在议会中通过协商得以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内战,开启了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的先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符合我国国情,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观点:面对发展困境,人类集聚智慧成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
论述:鉴于将国际矛盾诉诸战争而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联合国的建立构建了集体安全机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对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面对影响祖国统一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动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综上所述,不同世界、不同时代的人类智慧与实践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治思想:根据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侯,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知,伯里克利主张公民主权,在改革中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根据材料“故法者,王之本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是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方式,对秦朝的建立和严刑峻法的统治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建立法治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政治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主张公民权利地位平等,在改革中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韩非子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为秦国结束诸侯割据,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小问2详解】
图一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签订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得国家的政治分歧在议会中通过协商得以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内战,开启了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的先河。
图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符合我国国情,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小问3详解】
观点:此题为开放题,主要是选择有相互关联的三个历史事件进行提炼观点和论述,例如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会“一国两制”则可以知,面对发展困境,人类集聚智慧成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 论述:鉴于将国际矛盾诉诸战争而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联合国的建立构建了集体安全机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对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面对影响祖国统一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动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综上所述,不同世界、不同时代的人类智慧与实践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