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二模文综试题-初中历史(原卷版+解析版)

绵竹市2024年九年级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 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 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2. 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3. 李时珍和宋应星都其著作中插入大量图示图例(见图1、2),并注详解。其意在( )
图1 图2
A. 丰富绘画艺术 B. 改进著书体裁
C. 注重推广运用 D. 汇集历代成果
4.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 追求法律平等 B. 加强思想禁锢
C. 维护官员利益 D. 强化君主专制
5. 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6. 1867年恭亲王奕 (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 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 为“鬼子六”。据此可知( )
A 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 B. 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C. 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D. 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
7. 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 )
A. 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 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 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8. 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 释放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 B. 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 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 反映出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
9.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10. 14—15世纪,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认识到,他们的学问不应仅限于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还要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一认识( )
A. 带有“神权至上”色彩 B. 推动罗马帝国建立
C. 意图复兴古典文化 D. 具有人文主义特点
11. 罗斯福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为此,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推行“以工代赈”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2. 1977年,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数量达10727家,共拥有国外子公司82266家;1980年,国外子公司增加到98000家。少数巨型跨国公司的资产和销售额甚至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据此可知,当时( )
A. 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 B. 西方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C.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 世界贸易壁垒基本消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隋朝粮仓分布图 图二 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材料二 (隋朝)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也不减数百万。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概括隋朝国家粮仓选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选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二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史料。从史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史料之间的关系。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因素。简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建设布局图
50年代工业成就分布图 80年代后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选自陆大道主编《中国工业分布图集》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布局地理位置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政策因素。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工业布局分别产生的积极影响。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以“改变世界”为名的著作
书名 作者 书名 作者
《改变世界的发明》 [美]肯德尔·亥文等 《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 [荷兰]托马斯·克伦普
《改变世界的观念》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改变世界的机器》 [美]詹姆斯 P沃麦克等
《改变世界的大事件》 [英]菲莉帕 格里夫顿 《改变世界的航海》 [美]彼德 奥顿
——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检索结果整理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角度,结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以“改变世界的______”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绵竹市2024年九年级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 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 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可知,汉武帝通过夺去106个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 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可知,科举制重视才能,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参加考试的机会均等,B项正确;强调血缘,看重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A项;发展教育,扩大基础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重视门第与题干“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李时珍和宋应星都在其著作中插入大量图示图例(见图1、2),并注详解。其意在( )
图1 图2
A. 丰富绘画艺术 B. 改进著书体裁
C. 注重推广运用 D. 汇集历代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这一医药学巨著,宋应星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学者,著有《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李时珍和宋应星都在其著作中插入大量图示图例,并注详解,有利于推广和运用,C项正确;李时珍和宋应星都不是画家,他们在著作中插入大量图示图例,其目的是为了所著内容能得到推广,而不是为了丰富绘画艺术,排除A项;在著作中插入图示图例,与改进著书体裁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在著作中插入图示图例,并无法直接表明其著作汇集了历代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4.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 追求法律平等 B. 加强思想禁锢
C. 维护官员利益 D. 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可知,朱元璋在明朝的刑法之外,又制定了《大诰》,且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体现出明朝追求法律平等、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C项;明朝加强对人们思想禁锢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大诰》具有法律性质,与加强思想禁锢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故选D项。
5. 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58年”“1860年”和结合所学知识,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调集兵力抵抗,A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67年恭亲王奕 (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 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 为“鬼子六”。据此可知( )
A. 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 B. 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C. 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D. 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不主张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阻挠、讽刺学习西方的人和行为,说明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阻力很大, 举步维艰,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奕 主张学习西方,没有体现抛弃中国传统文化,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 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 )
A. 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 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 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的公车上书仅仅是几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影响有限,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斗争,主导力量强大,影响巨大,B项正确;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推行妥协政策,排除A项:列强侵华态度是一贯的,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比较低的,并没有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 释放了对外开放政策信号 B. 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 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 反映出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分析可知该丛书的出版反映了人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属于思想解放,因此该丛书的出版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C项正确;1978年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因此释放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时间上不相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决策机构,雅典的全体成年男子都可参加公民大会。题干的“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表明公民大会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故B符合题意;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和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理解错误,故A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统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 14—15世纪,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认识到,他们的学问不应仅限于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还要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一认识( )
A. 带有“神权至上”色彩 B. 推动罗马帝国建立
C. 意图复兴古典文化 D. 具有人文主义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14—15世纪”、“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具有人文主义特点。14世纪中叶,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项正确;“神权至上”的说法与题干内容“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这与题干所给时间“14—15世纪”不符,排除B项;“意图复兴古典文化”的说法与题干内容“他们的学问不应仅限于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还要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不符,且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罗斯福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为此,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推行“以工代赈”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由此可知,罗斯福采取的“以工代赈”措施与“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相符,故C符合题意;整顿金融体系和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题干信息“救济”不符,排除A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罗斯福新政救济方面的措施,与“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不符,排除D。故选C。
12. 1977年,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数量达10727家,共拥有国外子公司82266家;1980年,国外子公司增加到98000家。少数巨型跨国公司的资产和销售额甚至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据此可知,当时( )
A. 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 B. 西方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C.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 世界贸易壁垒基本消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77年,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数量达10727家,共拥有国外子公司82266家;1980年,国外子公司增加到98000家。少数巨型跨国公司的资产和销售额甚至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可知,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现象,与西方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B项;“基本消除”说法错误,当今世界贸易壁垒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隋朝粮仓分布图 图二 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材料二 (隋朝)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也不减数百万。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概括隋朝国家粮仓选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选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二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史料。从史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史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1)选址特点: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附近。
原因:长安、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仓设在都城附近,便于储粮的安全与管理;洛阳是运河的中心,便于粮食运输。
(2)史料:材料一中的图二是实物史料;材料二是文献史料。关系:相互印证(图二的实物史料为材料二的文献史料提供了实证)。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隋朝国家粮仓选址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附近。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都城、人口、运河中心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长安、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仓设在都城附近,便于储粮的安全与管理;洛阳是运河的中心,便于粮食运输。
【小问2详解】
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史料类型根据内容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属于实际存在的实物,属于实物史料,《通典·食货典》属于唐朝学者创作的作品,属于文献史料。
关系:根据材料“(隋朝)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和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分析可知两者相关印证, 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证实了杜佑《通典·食货典》中的记载。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简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答案】(1)内容:失地、丧权、版图、国防。
(2)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思想解放;政府推动;有识之士倡导。
意义:唤醒民众国家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资源。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容:根据材料“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分析可知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涉及失地、丧权、版图、国防。
【小问2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和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思想解放,政府推动,有识之士倡导,共同促进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
意义:根据材料“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等分析可知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有唤醒民众国家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资源。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建设布局图
50年代工业成就分布图 80年代后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选自陆大道主编《中国工业分布图集》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布局地理位置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政策因素。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工业布局分别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变化:由50年代东北地区到80年代沿海沿江。
(2)政策因素:50年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80年代的改革开放。影响:50年代东北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80年代,改革开放后,沿海沿江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呈现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国家率先开放和扶持这些地区,并带动内地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图片信息可知50年代工业成就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80年代后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沿海地区。
【小问2详解】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工业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改革开放后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等,促进沿海工业的发展。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50年代东北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80年代,改革开放后,沿海沿江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呈现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国家率先开放和扶持这些地区,并带动内地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以“改变世界”为名的著作
书名 作者 书名 作者
《改变世界的发明》 [美]肯德尔·亥文等 《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 [荷兰]托马斯·克伦普
《改变世界的观念》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改变世界的机器》 [美]詹姆斯 P沃麦克等
《改变世界的大事件》 [英]菲莉帕 格里夫顿 《改变世界的航海》 [美]彼德 奥顿
——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检索结果整理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角度,结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以“改变世界的______”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改变世界的国际会议。
论述: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美、苏、英举行了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列强利益分配等问题,制定了战后世界新秩序。会议作出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联合国等决定。苏联在会上承诺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同时,雅尔塔会议由美、苏主导,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体现的是大国的利益与意志,战后出现的冷战局面和两极格局与此次会议密切相关,因此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
【解析】
【详解】小论文:本题为小短文撰写题,需要以“改变世界的______”为题进行叙述,结合所学知识,国际会议往往影响世界的格局,因此可以从“改变世界的国际会议”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论述时要求结合所选国际会议进行叙述,史论结合、论述严密、语言通畅。可参考以下示例:
观点:改变世界的国际会议。
论述: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美、苏、英举行了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列强利益分配等问题,制定了战后世界新秩序。会议作出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联合国等决定。苏联在会上承诺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同时,雅尔塔会议由美、苏主导,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体现的是大国的利益与意志,战后出现的冷战局面和两极格局与此次会议密切相关,因此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二模文综试题-初中历史(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