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模拟考试(一)
历史学科试题
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10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到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柜、获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封建子弟之制”对应的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官僚制 D.分封制
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被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4.“使诸子百家成为被禁之列,结束了新学术、新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儒学上……社会的学术思想趋于单一化及僵化。”该材料评述的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孝文帝汉化改革 D.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5.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6.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
7.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A.A B.B C.C D.D
8.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为某些重要朝代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③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知枢密院事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9.清初随着军机处的成立,一种新的沟通管道,即奏折制度应运而生。奏折直接送往内廷由皇帝御览,皇帝军机处磋商,之后才往下层的内阁与相关部门进行附议或执行。奏折制度的产生( )
A.使军机处具有了决策权 B.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
C.说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10.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
A.中国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中国社会性质已开始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1.下图是山东利普织布公司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行的股票,股票上记载了利普织布公司初创时期的相关信息。这反映出当时( )
A.山东企业出现近代经营理念 B.山东纺织业水平全国领先
C.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D.中国股份制公司较为流行
12.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19世纪末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13.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14《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文指出,说起1936年的中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5.新中国成立时期,一位参加典礼的亲历者这样回忆:从下午3点一直待到晚上10点,虽然几乎长达一整天,却并无丝毫倦意,整整 小时都是在极端兴奋中度过的。……只能自己脑子里不断重复“今天的感情绝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的”这样一句话。结合所学,“感情绝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很可能是因为( )。
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③为人民当家做主奠定基础
④三座大山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掀起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D.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17.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3545 9016 18668 518942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30477 37911 44626 58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98 274 621 20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109 423 534 18184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居主导地位 B.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18.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主要是因为(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19.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以下不属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庄园经济 B.商品经济
C.封君封臣制度 D.农奴制度
2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21.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欧洲和北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该制度民主宪政的特点,其关键和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公民的整体参政素质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革命的彻底性
22.1942年初,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一行动( )
A.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B.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C.表明了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D.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的野心
2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
24.下列对四个人物改革的论述,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②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③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劳工的权益,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
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于国情
A.①②③错误④正确 B.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C.③④错误①②正确 D.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25.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加。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截止到2018年1月,中国同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协议,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派出近4万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说明了( )
A.中国是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现代化强国
B.中国己成功取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C.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已经发生了逆转
D.中国面对全球化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西汉前期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 ;唐玄宗前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
27.南宋初年军民奋起抵抗金军南下 率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明朝中期倭患猖獗, 率军消灭倭寇。
28. 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战胜利后, 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9.1953年底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后 带领党和人民进入中国待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0.1848年《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改革地方管理方式有何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1912年 简介
1月 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
3月 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
3月 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
3月 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
3月 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3月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待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4分)
3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闫一间,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报复兴吗 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断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从思想和组织两个方面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2分)
(2)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6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现代化具有一科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它的扩张性就表现得非常强烈。事实上。当现代化还在欧洲淮进时。它的强制性就使欧洲国家一个个被迫接受了现代化,不得不跟在英国后画实行现代化。现代化在各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佳,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现代化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其过程也基本相像,它必须对以农亚文明为基础的传毓社会的结构进行谓鉴。以确立(或接受)一个工业文明。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西方学者约翰·尤·内夫曾说:“我们发觉……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简述英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关键性的第一步”。(2分)
(2)叙述19世纪后半期工业文明能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的重要史实。列举两项即可。(4分)
(3)两位学者对“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有何共识 (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材料一中学者认为的条约组织是指什么 (2分)
(2)从材料一、二看,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学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