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密折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的文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时期进一步发展,使用密折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地方的总督、提督等军政负责人。这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
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武帝设中外朝制度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明代废丞相而设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3.“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宋太祖
B.朱元璋
C.戚继光
D.郑成功
4.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由此可见,清政府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止官民对外通商
D.彻底取消朝贡贸易
5.明初以前,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且在内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掌握票拟权的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拥有票拟权后,其职能与中书省相同
B.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C.内阁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
D.内阁与六部职权界限不清,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6.清时期,君主乾纲独断、实行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思想控制的强化 D.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严禁人民出界。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
8.清顺治皇帝曾敕谕∶“中官(太监)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这一举措
A.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规范了中官的权力运行
C.有利于防止皇帝权力旁落 D.使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
9.内蒙古绥远地区的土默特蒙古至清代中期先后修建了致祭先农、关帝、孔子、文昌、观音等各类庙观。归绥哈拉不达乡本是一个纯蒙古族生活区,该乡有佛殿、龙王庙各一、百姓每年于龙王庙领牲三次。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思想扩展到边疆地区 B.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
C.政府对边疆控制逐渐加强 D.边疆与内地民族交融增强
10.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驻扎军队、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工作。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问题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C.基本实现了民族平等 D.表明西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11.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击败准噶尔部
12.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清初,皇帝的谕旨一般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是公开的,称“明发上谕’’。自雍正帝开始,皇帝谕旨均由军机大臣拟定文书传递,不经由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寄出,称为“廷寄”。这一调整旨在( )
A.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防止泄露军政机密 D.精简政府行政人员
14.雍正七年(1729年),为了对西北发动叛乱的准噶尔用兵,为保密和缩短文件奏请批复的时间,便于宣召,雍正帝在寝宫附近设置了
A.内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南书房 D.军机处
15.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16.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管理,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一措施( )
A.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B.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C.激化了民族矛盾,威胁清王朝统治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藏 ① 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 设行省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3例)。
(2)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是继承中国历代王朝传统而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对边疆地区统治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宜边疆各民族习俗特点的管理边疆事务机构,并适时地颁布了相应的法制。清廷中央管理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与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各个施政部门分工明确。
乾嘉之际,《理藩院则例》修订告成,在边疆地区正式立法,用国家颂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活动,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清廷从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实行“众建而分其势”的基本政策思路。一方面分化和削弱边疆民族各部上层权势,同时又刻意加以笼络和抚绥,如朝觐制度、满蒙联姻。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袤肥沃的土地,美国实行了以销售为主的土地政策。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同时特别注重发展铁路运输,1802年颁布《俄亥俄授权法》,规定公有土地的收入所得,按一定比例投入公共交通建设。……美国西部的边疆治理,还面临着如何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移植到西部并成长起来的挑战。这既是美国边疆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边疆治理成功推进的保证。美国政府还推行了“熔炉”政策,核心是是强调盍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但是“熔炉”理论并不像其描述的那样美好,甚至很多时候是极端野蛮的。以印第安人为例,建国之初的100多万印第安人到19世纪末仅剩下2万人。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美国和清代在边疆治理措施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美国治理边疆的措施,指出对我国当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19.材料一《新唐书》:“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从首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知晓政权更迭的原因、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历史步伐的沉重。
朝代 都城
西周 镐(今陕西西安)
东周 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 咸阳(今陕西咸阳)
西汉 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 洛阳(今河南洛阳)
西晋 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晋 建康(今江苏南京)
唐 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宋 开封(今河南开封)
南宋 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 皇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金 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区);中都燕京(今北京西南);开封(今河南开封)
元明清 大都(今北京)
请根据表格信息,围绕“都城的变迁”这一主题,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清代的密折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B项中有效一说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密折制提升了效率,排除D项。
2.D
【详解】综合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导致军机大臣跪受皇命,各部和地方大臣等奉旨办事,皇权达到顶峰的历史现象,最能印证钱穆所说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君主权力逐步上升,政府及大臣的权力相对不断下降的趋势,D项正确;汉唐明三朝的政治发展与这一趋势一致,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最突出的代表,ABC三项不符合“最能体现”这一题中要求,是错误的。
3.D
【详解】根据“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可知,对荷兰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故选D。宋太祖和朱元璋都属于封建帝王,没有参与台湾回收,A和B错误;戚继光主要是抗击倭寇,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从“台湾”突破。结合所学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可知答案。
4.B
【详解】根据“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与农抑商政策无关,并且清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CD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联系所学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分析解答。
5.D
【详解】根据“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可以看出内阁与六部职权界限不清。根据“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可得出影响政府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明代没有中书省了,排除A;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B;内阁只是临时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排除C。
6.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君主乾纲独断、实行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中的大兴文字狱有关,不全面,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了雇佣关系,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严禁人民出界,厉行“海禁”政策,主要目的就是断绝沿海民众和海上抗清力量的联系,严控对外联系,A项正确;鸦片走私开始于清中后期,排除B项;“严禁人民出界”控制的是国人出海,不是杜绝西方思潮的传入,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严控对外联系,“避免海难发生”不是“海禁”政策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由材料可知,顺治皇帝设立铁牌,严禁宦官结交官员、犯法干政,体现了清初统治者吸取明朝教训,严禁宦官干政,这有利于防止皇帝大权旁落、宦官趁机窃权乱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没有涉及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严禁宦官窃权干政,违者严惩不贷,没有体现规范中官的权力运行,排除B项;皇帝掌握军政大权是因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与禁止宦官干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致祭先农、关帝、孔子、文昌、观音等各类庙观”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区域里面出现了汉民族文化的产物,体现了边疆和内地民族交融增强,D项正确;材料除儒家思想,还有观音等佛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未能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风俗的改变不代表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措施,看不出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西南地区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B项正确;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且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并不能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D项错在“开始”,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就已经归属中央,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从图片中的《尼布楚条约》可得出,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军事侵略据点;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命清军进攻雅克萨;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C项正确;AB项是在明朝,排除AB项;D项与《尼布楚条约》无关,乾隆时期击败准噶尔部,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海禁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并没有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①错误;清末的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②③④正确,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的谕旨由内阁草拟到军机处直接拟定,由明发上谕到廷寄的变化过程,这减少了中转环节,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提高中央决策效率不是调整的主旨,排除A项;防止泄露军政机密也不是调整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精简高层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中“雍正”“为了对西北发动叛乱的准噶尔用兵,为保密和缩短文件奏请批复的时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期,为了西北地区的用兵而设置了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军务,D项正确;内阁设置于明朝,排除A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皇太极时期形成的一种满洲贵族共议国政的制度,排除B项;南书房设置于康熙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时期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汉人也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管理,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可知,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从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管理,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有利于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A项;这一措施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只是一个方面,排除B项;该措施有利于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原因:真心相待,开明友善。
方式:军事征伐(战争)册封首领;实行和亲;设置管理机构;会盟。(任答3点)
(2)宣政院。
共同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任答2点)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唐朝时的中国。原因:据材料一“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可知,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是:真心相待,开明友善。
方式: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军事征伐(战争)册封首领;实行和亲;设置管理机构;会盟。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民族事务以及西藏的管理与控制,①处的机构名称是:宣政院。据材料一“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材料二“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1)特点:继承前代的管理体制并有所变化;中央设置专门管理机构与地方管理机构分工配合;对边疆地区进行依法治理;分而治之和因俗而治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灵活多样);管理政策制度化。
(2)清侧重以政治行政管理为主,美国侧重以经济开发和依法管理为主;清的管理与集权制度结合,美国的管理与民主政治结合;清代尊重边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美国重视促进民族间文化的融合(美国采取“熔炉”政策解决民族关系)。
(3)启示:政策上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经济发展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保障;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和各民族共同发展;重视依据法律法规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继承中国历代王朝传统,建立了适宜边疆各民族习俗特点的管理边疆事务机构”可知,继承前代的管理体制并有所变化;根据“清廷中央管理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与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各个施政部门分工明确”可知,中央设置专门管理机构与地方管理机构分工配合;根据“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活动,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可知,对边疆地区进行依法治理;根据“分化和削弱边疆民族各部上层权势“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可知,分而治之和因俗而治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朝觐制度”“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可知,管理政策制度化。
(2)不同点: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实行了以销售为主的土地政策”“颁布《宅地法》”“特别注重发展铁路运输”等信息,对比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侧重以政治行政管理为主,美国侧重以经济开发和依法管理为主;根据材料二中“美国西部的边疆治理,还面临着如何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清的管理与集权制度结合,美国的管理与民主政治结合;根据材料一中“乾隆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从俗从宜”,对比材料二中“美国政府还推行了‘熔炉’政策,核心是是强调益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可知,清代尊重边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美国重视促进民族间文化的融合(美国采取“熔炉”政策解决民族关系)。
(3)启示: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边疆治理中的经验教训,联系当前国家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其对我国当代边疆治理的启示主要有,政策上须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经济发展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保障,须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和各民族共同发展,要重视依据法律法规提高治理的有效性等。
19.(1)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2分)
影响:①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分)
(2)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②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4分)
(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2分)
职权:承旨、出政。(2分)
(4)趋势:①相权削弱,皇权加强;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并逐步达到顶峰。(4分)
【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紧扣“职权”和“影响”两个核心词解答。其中“职权”主要是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影响”需要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为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根据材料“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可知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承旨、出政。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并逐步达到顶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的设立
20.示例一:都城变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论证:角度多元。
经济层面: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载能力;农业技术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交流等。
政治层面:政权核心地区;民族关系因素;巩固统治需要;适应政治形势发展;便于管理和控制的考虑;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影响;安土重迁思想;文化多元交流的影响。
示例二:中原地区一直是古代政权都城的首选之地。
论证:参考上面所示角度。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都城的变迁”拟定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都城,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都城变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角度,结合中国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史实分析阐述;也可以选择中原地区一直是古代政权都城的首选之地的角度,结合中国古代以中原地区为都城的朝代的相关史实分析阐述。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