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北京卷)(解析版)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呈现了不同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 )
湖南城头山文化遗址 发现距今约七八千年丰富的稻谷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 普遍发现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有20厘米至50厘米
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 发现48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河北磁山遗址 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实
A. 水稻种植区域广泛 B. 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C. 农业文明得到发展 D.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 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郡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可以( )
A. 印证统一文字得到各地认可 B. 说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说明了对楚国地区已经完成统一 D. 证明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辖
3. 下图是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
雕刻艺术题材多样
B. 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陈晓枫在《中国法制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判案时考量的因素远远不止于法律文本,司法官
进行权断的依据还有经义、天理、人情等更高位阶的价值。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 )
A.取决于封建伦理道德 B.重法律效应更重视社会效果
C.忽视法律文本的效力 D.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 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 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 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 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6. 清代以前,校勘学和辑佚学只作为一种治学方法而存在。而乾嘉时期以后,校勘与辑佚成为专门学,并出现了一些以此闻名的学问大家,他们在对此前备受冷落的《管子》《墨子》《荀子》等书的考据方面成就突出。清代这种学术倾向( )
A. 致力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B. 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生态
C.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D. 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复兴
7.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述主张( )
A. 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B. 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8. 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 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 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9.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访问延安,发现“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产党主义的存在。譬如垦荒,个人自垦自种,各归私有,经营行业,也是市肆如恒,并无异易”。对上述史实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土地改革稳定抗日根据地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
C. 国民党反共宣传最终破产 D.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措施
10. 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 )
A. 巩固大一统民族国家 B. 沟通东西方贸易往来
C. 推进地区间文明交流 D. 延续雅典式民主政治
11. 中世纪的西欧有谚语云:“想涨租就像拔着头发离开土地一样难”,农民有一套办法来抵制地主加租。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到“一条鞭法”实施,要限制统治者的额外盘剥,都是很难的。这主要源于( )
A. 主流意识的不同 B. 基层治理的差异
C. 经济发展的差距 D. 自然条件的差别
12.1776年,英国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在某次议会表决中获得多数的254位议员,其实是由不超过5723人选出的,并且是不重要的市镇的居民选出的,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却遭到不公平对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国王的权力仍然过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C.议会的权力遭到滥用 D.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矛盾上升
13. 有学者指出:“1871年公社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是因为刚在德国人手中吃了败仗的法国政府为了顶住一波对巴黎的围攻而武装了这座城市,但又无法解除武装,同时也因为这场败仗令很多巴黎人怒火中烧,认定政府是失败的罪魁祸首。”该观点( )
A. 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B. 承认巴黎公社出现具有必然性
C. 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社会问题 D. 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
14.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5. 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 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 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D. 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北宋初期,“言者谓江北之民杂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于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宋太宗“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1011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粮食品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许多欧洲大国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美国建国初期,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尽管杰斐逊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实验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种和推广。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粮食品种交流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引种和推广外来植物的特点。(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1)根据图1、图2概括不同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并分析原因。(6分)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后人口流动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5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前赵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10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年 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 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 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 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 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三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从哪些角度进行华夏认同?(4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8分)
19.【公平贸易】(12分)
材料一: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选择题
1.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显示多个遗址都出现粮食遗存,且在河北磁山遗址中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穴,说明农业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仅凭表中四处遗址发现,不能说明“区域广泛”,排除A项;表中未涉及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标志有贫富分化、阶级、文字、礼制等,材料未涉及早期国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代洞庭郡千灵县出土的“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说明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一文字得到各地认可,排除A项;楚国包括湖南东北部,湘西不属于楚国,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3.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佛教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趋势,即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所述云冈石窟的佛像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体现了佛教与中国社会逐渐结合的趋势,雕刻艺术不是题干所表达的主旨内容,排除A项;这时期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是题干所述佛像变化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所反映的问题,排除B项;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看,中国古代法官断案时会以法律为基础,同时兼顾经义、天理、人情等更高位阶价值,这表明古代法官除了重视法律的执行以外,还注重判决对社会风俗、道德的影响,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古代法官断案的依据首先是法律,在符合法律的基础上再考虑其道德等其他因素,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古代法官断案的首要依据是法律,没有忽视法律文本的效力,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古代法官断案首要依据法律,而法律由国家制定,并且明文规定,具有稳定性,排除D项。
5.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可知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多样,是社会流动性加强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排除B项;传统社会结构仍是“士农工商”,并未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6.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知识分子埋首于故纸堆,回避政治现实,这种现象与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思想文化专制有关,即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生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总结,并且考据学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等,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的是所学要对国家和社会有实际帮助,材料并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当时对《管子》《墨子》《荀子》这些书的考据,并没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B项。
7.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9年(中国)。根据“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引进西方的国家管理制度,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即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A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得到施行,没有推动传统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洪仁玕的这一主张和洋务派无关,并且这时期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排除C项;《资政新篇》张没有体现农民的需求,并没有能够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天朝田亩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8. 【答案】A据题意可知,在留美幼童出国后不就,清政府就因为国内的批评而逐步将留学生撤回,由此可知清政府无法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A项正确;“彻底失败”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批评留美幼童的群体不一定就是官僚群体,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延安地区私有制存在及商业贸易活跃,主要是因为受到民族矛盾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来维护统一战线,B项正确;此时并未进行土地改革,排除A项;此时国民党并未放弃反共宣传,排除C项;D项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前夕,排除。故选B项。
10.【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材料强调亚历山大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促使被征服地区不同程度接受了希腊文化,同时也与当地文明相互交融,从而有利于推进希腊化文明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文明交融,而非政治大一统与东西方贸易往来,排除A、B两项;亚历山大帝国实行的是专制统治,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地主很难涨地租,封建社会中国统治者强化剥削是常态,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基层治理上的差异,中世纪西欧,基层治理中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中国古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基层治理中地方权限小,排除B项;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跟中西方古代统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差异不相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的差距与题意不相关,排除C项;自然条件的差别与古代中西方古代统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差异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详解】1776年的议会,是由不重要的市镇选出的,而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可见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要求更多的议席,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的矛盾上升,故选D项;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国王真正的统而不治,排除A项;无产阶级也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并没有遭到滥用,只是议会的议席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适时发生改变,排除C项。
13.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着认为巴黎公社能够夺取政权的原因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这一观点忽视了法国社会自身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与巴黎公社重要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观点认为因为普法战争战败才有巴黎公社,属于偶然性,排除B项;材料无否定资产阶级的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 ,所以经济危机未波及到苏联,排除A;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范围过大,一五计划主要是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5.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本土精英阶层......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并结合所学,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印度的政治体制也学习英国等等,可得出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D项正确;二战后,英殖民帝国逐渐崩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主义留下的历史影响,不涉及印度发展如需要的资金、技术等等是否严重“依赖”西方的提供,排除B项;印度没有加入资本主义阵营,而是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家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非选择题
16.
答案: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支持;高产作物的引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特点:与提升国家实力密切相关;受科学实用主义理念影响;杰出人物的推动;由实验到推广;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等。
国际背景: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
17.
答案:
(1)图1方向:欧洲人流向美洲特别是北美洲,非洲黑人流向美洲。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
图2方向:欧洲人继续向美洲流动,同时扩展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亚洲人口特别是华工也向美洲、大洋洲流动;印度人向非洲流动。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
设计:劳动力呈现大规模全球流动的趋势。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向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流动;非洲劳动力向中东地区流动;亚非移民向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流动。
理由: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相继涌现。
18.
答案:
(1)匈奴、羯、鲜卑、羌、氐;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
(2)范例: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北方长期的混战,但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面对近代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中国、印度、埃及等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了传统文化,文化呈现新的多样性。古代印欧人的迁徙中赫梯人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但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一些地区的固有文明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打断,但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到来;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出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民族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得以重构。现代战争中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但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19.
答案:
(1)评析:英国“自由贸易派”观点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独占中国进口贸易市场,更希望对华倾销本国工业品,并且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是有潜力接收这些商品的,但需要像俄国那样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打开贸易大门。受“自由贸易派”观点影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自由贸易派”观点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实质上是主张对华的经济侵略。
(2)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快;苏联、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凸显,美国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及其长期持续;国际法对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行径的束缚增多。认识:美国“公平贸易”政策是不公平的;体现了美国本国的利益至上,其目的是维持美国的经济优势和竞争力;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
20.
答案:
示例:论题:文化的自我更新要不断地取长补短。
阐释:儒家思想在西汉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等,构建新的儒学体系,终成正统思想。从魏晋到隋唐,儒释道合流,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宋元明清,佛道思辨触入儒学体系,理学应运而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而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文化的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北京卷)(原卷版)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呈现了不同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 )
湖南城头山文化遗址 发现距今约七八千年丰富的稻谷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 普遍发现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有20厘米至50厘米
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 发现48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河北磁山遗址 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实
A. 水稻种植区域广泛 B. 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C. 农业文明得到发展 D.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 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郡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可以( )
A. 印证统一文字得到各地认可 B. 说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说明了对楚国地区已经完成统一 D. 证明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辖
3. 下图是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
雕刻艺术题材多样
B. 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陈晓枫在《中国法制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判案时考量的因素远远不止于法律文本,司法官
进行权断的依据还有经义、天理、人情等更高位阶的价值。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 )
A.取决于封建伦理道德 B.重法律效应更重视社会效果
C.忽视法律文本的效力 D.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 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 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 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 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6. 清代以前,校勘学和辑佚学只作为一种治学方法而存在。而乾嘉时期以后,校勘与辑佚成为专门学,并出现了一些以此闻名的学问大家,他们在对此前备受冷落的《管子》《墨子》《荀子》等书的考据方面成就突出。清代这种学术倾向( )
A. 致力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B. 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生态
C.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D. 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复兴
7.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述主张( )
A. 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B. 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8. 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 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 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9.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访问延安,发现“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产党主义的存在。譬如垦荒,个人自垦自种,各归私有,经营行业,也是市肆如恒,并无异易”。对上述史实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土地改革稳定抗日根据地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
C. 国民党反共宣传最终破产 D.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措施
10. 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 )
A. 巩固大一统民族国家 B. 沟通东西方贸易往来
C. 推进地区间文明交流 D. 延续雅典式民主政治
11. 中世纪的西欧有谚语云:“想涨租就像拔着头发离开土地一样难”,农民有一套办法来抵制地主加租。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到“一条鞭法”实施,要限制统治者的额外盘剥,都是很难的。这主要源于( )
A. 主流意识的不同 B. 基层治理的差异
C. 经济发展的差距 D. 自然条件的差别
12.1776年,英国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在某次议会表决中获得多数的254位议员,其实是由不超过5723人选出的,并且是不重要的市镇的居民选出的,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却遭到不公平对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国王的权力仍然过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C.议会的权力遭到滥用 D.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矛盾上升
13. 有学者指出:“1871年公社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是因为刚在德国人手中吃了败仗的法国政府为了顶住一波对巴黎的围攻而武装了这座城市,但又无法解除武装,同时也因为这场败仗令很多巴黎人怒火中烧,认定政府是失败的罪魁祸首。”该观点( )
A. 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B. 承认巴黎公社出现具有必然性
C. 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社会问题 D. 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
14.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5. 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 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 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D. 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北宋初期,“言者谓江北之民杂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于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宋太宗“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1011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粮食品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许多欧洲大国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美国建国初期,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尽管杰斐逊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实验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种和推广。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粮食品种交流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引种和推广外来植物的特点。(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1)根据图1、图2概括不同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并分析原因。(6分)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后人口流动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5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前赵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10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三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从哪些角度进行华夏认同?(4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8分)
19.【公平贸易】(12分)
材料一: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