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23-2024下学期第三次月考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杜佑《通典》中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 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路,往来不绝。”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 )
A.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 D.维护了隋朝的社会秩序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重用人才 ②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重视发展经济 ④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高,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
A.越窑、邢窑 B.越窑、定窑 C.汝窑、邢窑 D.汝窑、定窑
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5.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6.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契丹族过着( )
A.渔猎生活 B.游牧生活 C.定居生活 D.农耕生活
7.12世纪初,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助金攻辽中京,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世纪后历史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这一幕是( )
A.金灭南宋 B.蒙古灭西夏 C.蒙古灭南宋 D.元灭西夏
8.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下列示意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9.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0.电视剧《水浒传》中有一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1.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节前,人们就洒扫庭除,准备过节。除夕之夜,人们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阖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由材料叙述判断,“元旦”就是( )
A.元宵节 B.中秋节 C.春节 D.端午节
12.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成就显著。“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这几句诗称赞的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
13.英国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能印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有( )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簿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该材料反映了( )
A.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B.元朝时有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
C.元朝的海上交通十分发达 D.元朝的海上贸易超过了陆地贸易
15.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B.沙俄侵占雅克萨
C.朱元璋称帝 D.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军机处的设立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大兴文字狱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17.明朝时,经济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18.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
A.掠夺海外各国的珍宝和财富 B.建立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D.大力发展与各国的海外贸易
19.下列人物是明代的一位民族英雄,如果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0.郭裴《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 B.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C.“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D.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
21.某书序言写道:“子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据此判断,该书是( )
A.《农政全书》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2.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京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以下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 B.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C.明长城的布局更为合理,技术更先进 D.明长城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
23.如图是《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明朝北京城的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朝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特征,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如此布局的根本目的是( )
A.便于设计建造 B.展现宫殿高大巍峨
C.保证建筑功能齐全 D.体现皇权至上
24.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
25.下列著名的戏剧作品里,成书于明朝后期,描写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佳作的是( )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汉宫秋》
二、辨析改错(8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洛阳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会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3)元杂剧是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
( )(4)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宋代海外贸易图 图二元朝交通路线图
(1)根据图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宋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比较宋朝与元朝对外交通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余人,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3)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交往和交流的认识。(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 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4分)
材料二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2分)
材料三 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4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科举考试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什么变化;该变化对教育方面有何消极影响?(4分)
四、分析与探究(14分)
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4分)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据《元文类》卷四十
(2)材料二评价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分析元世祖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4分)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重大变革”。(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参考答案
同步达标自主练习·七年级
历史第七次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A C A B C D A C C B D
题序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B A C A B D C D B C
二、辨析改错(8分)
26.【×】(1)“洛阳”改为“长安”
【×】(2)“会子”改为“交子”
【√】(3)
【×】(4)“《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7.(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分)市舶司。(2分)
(2)宋朝以海路为主,元朝海陆并举;(2分)元朝统一了全国。(2分)
(3)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多等;(2分)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
(4)要积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
28.(1)科举制度;(2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2分)
(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2分)
(3)重文轻武政策;(2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重现。(2分)
(4)考试题目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考试格式为八股;(2分)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四、分析与探究(14分)
29.(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2分)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分)
(2)行省制度;(2分)前朝的典章制度和儒生们的建议。(2分)
(3)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4分)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23-2024下学期第三次月考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