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查漏补缺专题09 必考题型:论述题(查补能力·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9 论述题
目 录
01 挑战中考题·查能力漏洞
02 突破题型·补能力漏洞
题型特点
答题方法技巧点拨
03 能力提升演练
1.(2023·福建·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都江堰示意图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图2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图3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 图4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注: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
——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2023·重庆·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上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结合所学,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写出材料中1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某班历史探究小组绘制了一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与中国”时间轴。
材料
世界史发展进程 (部分大事记) 中国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从中国抗战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并举一例进行实证。
(2)从世界史发展进程看,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合作”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5.(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不断入侵我国。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侮,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依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题,围绕“探索之路和富强之路”进行简要阐述。
(提示:结合表格中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围绕“探索之路和富强之路”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不少于300字。)
1 “自强,求富。”
2 救亡图存,创办京师大学堂等。
3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6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转折。
题型特点
历史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强调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中外结合,贴近时事,重点考察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理解。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图片类,一种是文字类。根据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考查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方法技巧点拨
1、基本方法步骤:①先读设问,再读材料,标注关键词; ②确定论点或标题→找论据→总结; ③三段三条原则作答。
2、注意事项: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
(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提炼观点。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3)遴选史实,论证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要记住,孤证不立,需
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4)表述成文,规范化答题。表述成文时要做到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
1.(2024·湖南益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为此而特意召见文武群臣,问他们:“各位大臣希望朕远追商.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比不上呢?”咸阳王拓跋禧回答说:“群臣们都盼愿陛下能超过前王。”皇帝接着问道:“那么应当改变风俗习惯呢?还是因循守旧呢?”拔跋禧再回答:“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皇帝又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节选自白话《资治通鉴》
(1)请写出材料中“皇帝”推行的改革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2024·山西临汾·二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李老师以“探索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1)探索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它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下面图片场景反映的探索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下面两则法律文献体现了哪些共同原则?分别指出这两则法律文献在探索法治进程中的地位。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联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问接选举产生。……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3)面对危机,各个国家积极的探索应对之策。请以“危机·应对”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
商鞅变法 新经济政策 南昌起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罗斯福新政
3.(2024·江西上饶·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请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2024·湖南邵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结果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失败
1898年 百日维新 失败
1949年 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56年 三大改造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李良玉等《新编中国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5.(2024·福建福州·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察材料所示年代尺,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6.(2024·江西·模拟预测)土地政策是国情的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始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地政策年表
时间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耕者有其田
1950-1952年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从上表中找出标志着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的时间。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
7.(2024·河南信阳·一模)近代社会,工业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所说:“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865年至1900年,(在美国)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19世纪末,新兴大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美国》
8.(2024·湖南益阳·模拟预测)西风东渐,新旧激荡,合作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的开端和新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
(1)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指出A处(思想解放运动)和B处(政治革命)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围绕“合作”的主题,自拟题目,并用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通畅,120字左右)
9.(2024·江西九江·一模)绘制示意图是把握历史脉络的有效方法。阅读下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示意图中的A、B处内容补充完整。
(2)选择示意图①②③中的任一方向,提炼恰当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2024·河南周口·一模)请结合下列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和所处的时代,围绕“时代与变革”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人物活动之间的比较)
(
1
)专题09 论述题
目 录
01 挑战中考题·查能力漏洞
02 突破题型·补能力漏洞
题型特点
答题方法技巧点拨
03 能力提升演练
1.(2023·福建·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都江堰示意图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图2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图3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 图4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注: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
——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
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4。
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结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示例二】
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4。
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论述: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了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明朝修筑了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长城规模宏大,设施完善,建筑水平高超;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根据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朝向,形成了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结论: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示例三】
图片序号:图2。 图片序号:图3。
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论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为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结论: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也学习、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示例四】
图片序号:图2。 图片序号:图3。
观点: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
论述: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开辟了沟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佛教的发展。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结论:我国古代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
【示例五】
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3。
观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论述: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了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我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推动作用。
结论: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四大发明等优秀文化泽被中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玄奘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到达印度,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佛教的发展。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明朝北京城是明朝永乐皇帝兴建,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选择材料加以论述即可,例如: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4。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结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2.(2023·重庆·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上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结合所学,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我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3世纪和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一起传入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地的思想和文化解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也对传播知识以及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即可)
【解析】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论结合。根据题目要求“在上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如:选择“活字印刷术”和“发现青蒿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我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事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可从活字印刷术和青蒿素对世界的影响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
如:观点:我国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3世纪和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一起传入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地的思想和文化解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也对传播知识以及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写出材料中1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
(2)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论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加快思想解放。阐述: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以西方的“君主立宪”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社会的这种进步又推动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探索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思想,直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革命最终找到正确的方向,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事件: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开始。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是建立君主立宪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科学",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故①是戊戌变法;②是辛亥革命;③是新文化运动。
(2)历程:根据图示“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图示信息归纳主题,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根据图示“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加快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以西方的“君主立宪”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社会的这种进步又推动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探索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思想,直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革命最终找到正确的方向,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其它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某班历史探究小组绘制了一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与中国”时间轴。
材料
世界史发展进程 (部分大事记) 中国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从中国抗战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并举一例进行实证。
(2)从世界史发展进程看,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合作”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举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解析】(1)作用:分析材料中的“中国抗战进程”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赢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举例: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百团大战,取得平型关大捷等史实无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2)关系:根据材料“世界史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严重问题,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是由德意日挑起的,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人民组成反法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因此二战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世界史和中国史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归纳观点,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从中国的抗战入手,选取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等事件,结合题干反映的是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可归纳观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结合史实论述时,首先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接着论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情况——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结论——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5.(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不断入侵我国。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侮,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依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题,围绕“探索之路和富强之路”进行简要阐述。
(提示:结合表格中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围绕“探索之路和富强之路”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不少于300字。)
1 “自强,求富。”
2 救亡图存,创办京师大学堂等。
3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6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转折。
【答案】观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改革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此,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开放性试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主题“探索之路和富强之路”,观点围绕复兴即可,可确定观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述的时候,结合表格涉及的史实,“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救亡图存,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是戊戌变法的内容。“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关。“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转折。”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历史成就。因此论述可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历史史实的意义进行阐述,如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改革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此,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开放性试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题型特点
历史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强调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中外结合,贴近时事,重点考察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理解。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图片类,一种是文字类。根据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考查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方法技巧点拨
1、基本方法步骤:①先读设问,再读材料,标注关键词; ②确定论点或标题→找论据→总结; ③三段三条原则作答。
2、注意事项: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
(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提炼观点。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3)遴选史实,论证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要记住,孤证不立,需
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4)表述成文,规范化答题。表述成文时要做到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
1.(2024·湖南益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为此而特意召见文武群臣,问他们:“各位大臣希望朕远追商.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比不上呢?”咸阳王拓跋禧回答说:“群臣们都盼愿陛下能超过前王。”皇帝接着问道:“那么应当改变风俗习惯呢?还是因循守旧呢?”拔跋禧再回答:“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皇帝又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节选自白话《资治通鉴》
(1)请写出材料中“皇帝”推行的改革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论述:秦国的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因为鲜卑拓跋部内迁晚仍然保持旧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综上所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可知“皇帝”推行的改革名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为此而特意召见文武群臣”,“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可以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秦国的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因为鲜卑拓跋部内迁晚仍然保持旧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综上所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2.(2024·山西临汾·二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李老师以“探索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1)探索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它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下面图片场景反映的探索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下面两则法律文献体现了哪些共同原则?分别指出这两则法律文献在探索法治进程中的地位。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联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问接选举产生。……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3)面对危机,各个国家积极的探索应对之策。请以“危机·应对”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
商鞅变法 新经济政策 南昌起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罗斯福新政
【答案】(1)影响: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此后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哥伦布发现美洲,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实行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并把天花、麻疹等疾病带到美洲,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等。
(2)共同原则:人民主权;分权制衡;
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危机·应对
为了推动秦国的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后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后期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为了巩固政权,1921年列宁根据国家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发展受阻,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措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总之,秦国商鞅变法、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危机下及时做出的应对,都缓解了危机。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并结合所学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沟通作用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此后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辩证分析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西方殖民者也开始入侵美洲,实行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并把天花、麻疹等疾病带到美洲,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等。
(2)共同原则: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由选民问接选举产生”可知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可知分权制衡。
地位: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地位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结合所学1787年美国宪法的地位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论述:本小题为开放性论述题,按照要求选取合适的事件,围绕题目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题目要求,以“危机·应对”为题,可选取商鞅变法、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结合其背景和意义展开论述即可,具体示例如下:
为了推动秦国的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后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后期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为了巩固政权,1921年列宁根据国家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发展受阻,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措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最后进行总结,呼应题目:总之,秦国商鞅变法、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危机下及时做出的应对,都缓解了危机。
3.(2024·江西上饶·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请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事件: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观点示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论述: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只学习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②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政治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过程十分曲折。
【解析】(1)指导思想: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观点及论述: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中的洋务运动是从技术上学习西方,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是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可从近代化的探索、向西方学习,或者从近代化的由浅入深等角度论述。
如事件选择: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观点示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论述: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商品化的开始,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只学习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②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政治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过程十分曲折。
4.(2024·湖南邵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结果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失败
1898年 百日维新 失败
1949年 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56年 三大改造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李良玉等《新编中国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解析】论述: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各个阶层都进行了救国运动,但农民阶级进行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百日维新都失败了,可以得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又通过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可以得出观点观点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论述为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5.(2024·福建福州·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察材料所示年代尺,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选取事件:1993年欧盟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观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论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欧洲的实力,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9年,美国、中国等国发起成立了二十国集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建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等为原则,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全面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劲的动力。
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解析】根据材料,如选取事件:1993年欧盟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两个事件都是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因此确立观点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论述的时候,结合欧盟成立的过程,意义,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原则意义,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意义等,如论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欧洲的实力,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9年,美国、中国等国发起成立了二十国集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建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等为原则,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全面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劲的动力。最后结论升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6.(2024·江西·模拟预测)土地政策是国情的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始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地政策年表
时间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耕者有其田
1950-1952年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从上表中找出标志着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的时间。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
【答案】(1)时间:1952年
(2)【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国情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论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总之,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土地政策,推动了社会发展。
【示例二】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摧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该政策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及时调整,实行恰当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解析】(1)时间:根据材料1950-1952年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开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推进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时间是1952年。
(2)观点和论述:本题为开放性题型,根据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土地政策可知,地政策是国情的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始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国情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论述过程中结合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体现了不同国情和不同时期的需求和作用,要求言之有理,两个及以上事例进行分析。
【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国情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论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总之,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土地政策,推动了社会发展。
【示例二】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摧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该政策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及时调整,实行恰当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7.(2024·河南信阳·一模)近代社会,工业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所说:“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865年至1900年,(在美国)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19世纪末,新兴大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美国》
【答案】示例:
论题:正确认识工业革命。
论述: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蒸汽机、纺织机等重要发明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但其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从学,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概括拟定一个论题如“正确认识工业革命”,再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即可,做到论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示例:论题:正确认识工业革命。
论述: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蒸汽机、纺织机等重要发明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但其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
8.(2024·湖南益阳·模拟预测)西风东渐,新旧激荡,合作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的开端和新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
(1)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指出A处(思想解放运动)和B处(政治革命)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围绕“合作”的主题,自拟题目,并用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通畅,120字左右)
【答案】(1)A:文艺复兴运动;B: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2)论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论述:“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协同作战,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它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洲联盟的组成,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任答两点即可)结论:综上所述,合作有助于化解危机,我们应该迈向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近代的开端和新制度的确立”,可知A处是14至16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B处是18世纪70至80年代的政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的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后扩展至欧洲其他各国;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可知A是文艺复兴运动;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可知B是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2)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二“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围绕“合作”的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结合二战及二战后世界上进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协同作战,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它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洲联盟的组成,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综上所述,合作有助于化解危机,我们应该迈向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9.(2024·江西九江·一模)绘制示意图是把握历史脉络的有效方法。阅读下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示意图中的A、B处内容补充完整。
(2)选择示意图①②③中的任一方向,提炼恰当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A:俄国十月革命。B:三国协约。
(2)示例一:
观点: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使战争更残酷。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集团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在战争中,战争双方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利用现有的技术,或发明新的武器,将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等用于战争,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在促进战争现代化的同时,也使战争异常惨烈。
示例二:
观点:一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在政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中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在经济方面,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6分,答出示例中的一个即可,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参照给分)
【解析】(1)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故A为十月革命。
B:根据所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故B为三国协约。
(2)观点:根据题干“战斗机、坦克、毒气、无线电导航”“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知观点为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使战争更残酷。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集团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接着用具体是历史史实进行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集团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在战争中,战争双方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利用现有的技术,或发明新的武器,将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等用于战争,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上所述,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在促进战争现代化的同时,也使战争异常惨烈。
观点:根据“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可知一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接着用具体是历史史实进行阐述,由于在政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中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在经济方面,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10.(2024·河南周口·一模)请结合下列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和所处的时代,围绕“时代与变革”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人物活动之间的比较)
【答案】观点:伟大人物推动社会的变革。
论述:1921年,列宁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伟大的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图片人物的事迹拟定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列宁和罗斯福采取的改革措施拟定观点为:伟大人物推动社会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宁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来论述。如:1921年,列宁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伟大的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
1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查漏补缺专题09 必考题型:论述题(查补能力·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