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查漏补缺专题12 热门考向:国家治理(查补能力·提升练)

专题12 热门考向:国家治理
目 录
01 挑战中考题·查能力漏洞
02 突破题型·补能力漏洞
热点解读
基础知识链接
03 能力提升演练
1.(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2.(2023·山西·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3.(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 )
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
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
4.(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孙中山指出:“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 )
A.提出三民主义 B.领导武昌起义
C.主张国共合作 D.创立黄埔军校
5.(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6.(2023·天津·中考真题)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这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 )
A.新时代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B.新时代社会生活与环保蓝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8.(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2022年9月,“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香港发展新成就。下图中“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 B.“求同存异”方针的应用
C.“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9.(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民为邦本,顺应民意、发展民生、凝聚民心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传统】
材料一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和孟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民本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如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指出孔子和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主张,以及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践行民本思想的成效。
【历史镜鉴】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一天工作12~14个小时,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就匆匆赶到工厂去。吃早饭的时候机器继续运转,迫使工人边吃饭边照看着活儿。中午12点,工人们像刚从牛棚里放出的牲口,四散向家中奔去。午餐一吃完,他们又被牢牢地禁锢在一个拥挤不堪、肮脏龌龊的高温车间里不停地干活。他们居住的房屋低矮、狭窄、潮湿,然而,这种糟糕透顶的房子还不属于自己,他们每周还需付房租给房东。
——据郭伟峰《英国家庭作坊和工厂制度下劳工生活状况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分析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人民至上】
材料三 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全国有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七百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据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土地改革对农民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 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至此,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又一重大胜利。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人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关系的认识。
热点解读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4年3月5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础知识链接
1、中国历史上的民生思想
2、国家治理制度创新
(1)中国历史:
制度 史实 影响
世袭制 禅让制→世袭制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成为历代王位继承原则。
中央集权制 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行省制(元)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利于国家统一。
专制主义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秦)→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军机处(清) 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选官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资产阶级共和制 清朝封建君主专制→1911辛亥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较大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祖国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的地方机关依法自主管理,行使自治权。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前提下港澳台保持…
(2)世界历史:
制度 史实 影响
种姓制 古印度严格等级制度 严重制约印度社会发展。
雅典民主制 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抽签、选举等权利 开创民主政治典范,是西方近代民主制源头。
封君封臣制 法兰克王国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 对西欧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确立民主共和制。 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无产阶级专政 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斗争。
苏联模式 经: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政:权力高度集中。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2024·山东临沂·一模)战国时期,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见,墨子和孟子( )
A.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 B.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C.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D.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2.(2024·广东广州·一模)公元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废除限制物品流通的关卡制度,以至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由此可知,汉文帝( )
A.提倡以农为本 B.重视“以德化民”
C.提倡勤俭治国 D.重视各行各业发展
3.(2024·安徽·三模)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下,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农业耕作技术完善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下列是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根据言论内容可知,他们共同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整顿吏治 B.以民为本 C.崇尚贤德 D.无为而治
5.(2024·北京平谷·一模)《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汉人特有的烹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该材料表明当时的饮食体现了( )
A.科技进步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
6.(2024·山西临汾·二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很多思想理念。下面材料反映出两位历史人物共同的“思想理念”是(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更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A.天下为公 B.民为邦本 C.革故鼎新 D.精忠报国
7.(2024·广西南宁·一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立住了脚。他们“立住了脚”是因为( )
A.开展了北伐战争 B.创建了人民军队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了战略转移
8.(2024·江苏南通·一模)下图是延安鲁艺木刻制作团1939年的一幅作品,作品上有“到前线去”、“实行五一减租,分半减息”的标语字样。该作品主要反映了( )
A.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 B.中共组织动员抗战的能力
C.百团大战获得群众大力支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2024·河北沧州·一模)1953年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面展开,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最终由省、市人大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军队及华侨单位选举产生1226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由此可以推知( )
A.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C.五四宪法充分反映人民意志 D.基层群众自治得以全面落实
10.(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下图可以用来印证( )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C.大国外交和国防建设的全面推进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成就
11.(2024·安徽·模拟预测)漫画艺术,它是特定时代、特定时局、特定生活、特定环境反映的产物。右图漫画,作者意在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A.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及车轮上的美好生活
B.从地下到天上,交通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C.“自行车上的国家”真可谓是实至名归
D.已经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12.(2024·河南周口·二模)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 )
A.科技节能、绿色奥运 B.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C.5G共享、智慧观赛 D.科学运动、智能防护
13.(2024·江苏苏州·一模)“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唐朝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袁小燕《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研究》
材料三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四 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2023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考察时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边疆民族所采取政策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从哪一特殊角度阐明了新疆边防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收复新疆后巩固新疆边防的重大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央政府为“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所做的努力。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代党的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14.(2024·福建三明·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班级两个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学习卡片,进行主题探究学习。
【民本】
材料一 ①《老子·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②《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④《韩非子·扬权第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民生】
材料二 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法令,规定:“谬(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汉高祖下令兵士罢遣归家,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下令:“民以饥馑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高祖统一全国不久,即定下“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的制度。
——摘编自袭斌,齐陈骏《试论中国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及其当代价值》
【民意】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照
(1)材料一中,能体现“以民为本”思想主张的序号怎么排列。(多选、错选,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汉高祖实行这一系列举措的政策名称,简析商鞅这一条法令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左图法令实施完成的历史意义;说明与右图相关的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法律文件全称。简述以上史料反映出的治国思想。
15.(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表则国家乱。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事业发展。
——摘自《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
(1)概括材料观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选取五例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每种社会形态至少一例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古代法家的集大成者。以及当代党中央治国战略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1
)专题12 热门考向:国家治理
目 录
01 挑战中考题·查能力漏洞
02 突破题型·补能力漏洞
热点解读
基础知识链接
03 能力提升演练
1.(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秦完成统一大业,C项正确;齐桓公成为霸主是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鞅推行新法始于公元前356年,发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排除B项;都江堰修建是在战国时期,而此前夏朝已经消亡,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山西·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以农为本,A项正确;戒奢从简,意思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与题干内容“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不符,排除B项;兴修水利,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C项;重农抑商,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 )
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
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知道作为一个君主,必须体恤百姓,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在,A项正确;从“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唐太宗认为残酷的剥削百姓是在自取灭亡,所以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创立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创立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均不是唐太宗,并且这两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也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4.(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孙中山指出:“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 )
A.提出三民主义 B.领导武昌起义
C.主张国共合作 D.创立黄埔军校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可知,共产党和国民党有相同的追求。因此,他主张国共合作,C项正确;三民主义发表于1905,排除A项;领导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B项;创立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后,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AB项;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天津·中考真题)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民国三年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这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 )
A.新时代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B.新时代社会生活与环保蓝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有场(鸟巢)等。”结合所学可知,这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D项正确;题干材料展示的内容,与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展示的内容,与环保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展示的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2022年9月,“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香港发展新成就。下图中“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 B.“求同存异”方针的应用
C.“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项正确;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是在中国大陆形成的,与香港无关,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香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民为邦本,顺应民意、发展民生、凝聚民心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传统】
材料一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和孟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民本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如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指出孔子和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主张,以及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践行民本思想的成效。
【历史镜鉴】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一天工作12~14个小时,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就匆匆赶到工厂去。吃早饭的时候机器继续运转,迫使工人边吃饭边照看着活儿。中午12点,工人们像刚从牛棚里放出的牲口,四散向家中奔去。午餐一吃完,他们又被牢牢地禁锢在一个拥挤不堪、肮脏龌龊的高温车间里不停地干活。他们居住的房屋低矮、狭窄、潮湿,然而,这种糟糕透顶的房子还不属于自己,他们每周还需付房租给房东。
——据郭伟峰《英国家庭作坊和工厂制度下劳工生活状况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分析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人民至上】
材料三 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全国有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七百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据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土地改革对农民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 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至此,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又一重大胜利。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人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关系的认识。
【答案】(1)内涵:以人为本。
主张:(孔子)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反对苛政。(孟子)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成效:出现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2)状况:艰辛困苦;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节奏快;劳动条件恶劣;居住条件差。
影响:造成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逐步兴起。
(3)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4)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解析】(1)内涵:由材料“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可知,我国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反对苛政。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成效:西汉初期,践行休息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唐朝前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状况:由材料“工人一天工作12~14个小时,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就匆匆赶到工厂去。吃早饭的时候机器继续运转,迫使工人边吃饭边照看着活儿。”可知,工人艰辛困苦;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节奏快;由材料“他们又被牢牢地禁锢在一个拥挤不堪、肮脏龌龊的高温车间里不停地干活。他们居住的房屋低矮、狭窄、潮湿,然而,这种糟糕透顶的房子还不属于自己,他们每周还需付房租给房东。”可知,工人劳动条件恶劣;居住条件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状况造成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逐步兴起。
(3)积极作用: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4)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热点解读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4年3月5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础知识链接
1、中国历史上的民生思想
2、国家治理制度创新
(1)中国历史:
制度 史实 影响
世袭制 禅让制→世袭制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成为历代王位继承原则。
中央集权制 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行省制(元)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利于国家统一。
专制主义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秦)→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军机处(清) 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选官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资产阶级共和制 清朝封建君主专制→1911辛亥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较大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祖国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的地方机关依法自主管理,行使自治权。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前提下港澳台保持…
(2)世界历史:
制度 史实 影响
种姓制 古印度严格等级制度 严重制约印度社会发展。
雅典民主制 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抽签、选举等权利 开创民主政治典范,是西方近代民主制源头。
封君封臣制 法兰克王国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 对西欧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确立民主共和制。 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无产阶级专政 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斗争。
苏联模式 经: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政:权力高度集中。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2024·山东临沂·一模)战国时期,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见,墨子和孟子( )
A.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 B.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C.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D.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和“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可知,孟子和墨子都关心百姓,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B项正确;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这种说法不正确,排除A项;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树立君主权威,排除C项;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广东广州·一模)公元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废除限制物品流通的关卡制度,以至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由此可知,汉文帝( )
A.提倡以农为本 B.重视“以德化民”
C.提倡勤俭治国 D.重视各行各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公元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废除限制物品流通的关卡制度,以至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可知,汉文帝重视各行各业发展,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反映的不是只有农业,还有矿业,渔业,物品流通,提倡以农为本太片面,排除A项;重视“以德化民”是指废除严刑苛法,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以德化民”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反映的重视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倡勤俭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安徽·三模)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下,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农业耕作技术完善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亩产5石”、“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据说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B项正确;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下列是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根据言论内容可知,他们共同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整顿吏治 B.以民为本 C.崇尚贤德 D.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他重视以民为本。唐太宗时期也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他关注民生,以民为本,体现的共同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B项正确;整顿吏治体现在对官吏的整顿和考核,而非百姓,排除A项;崇尚贤德体现在对爱惜人才和贤德之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北京平谷·一模)《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汉人特有的烹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该材料表明当时的饮食体现了( )
A.科技进步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汉人特有的烹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和所学可知,材料中胡人的原料与汉人的烹饪方法相结合,反映了民族交融使汉人的饮食发生变化,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项正确;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等方面,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饮食文化的融合,并非科技方面的进步,排除A项;胡汉交流是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聚焦在饮食上的民族交融,并非强调经济发展方面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山西临汾·二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很多思想理念。下面材料反映出两位历史人物共同的“思想理念”是(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更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A.天下为公 B.民为邦本 C.革故鼎新 D.精忠报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和王安石都主张破除守旧思想,体现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变革精神,与天下为公不符,排除A项;民为邦本属于儒家思想,与题干主张变革精神不符,排除B项;精忠报国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符合题干变革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广西南宁·一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立住了脚。他们“立住了脚”是因为( )
A.开展了北伐战争 B.创建了人民军队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了战略转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项正确;1926年,国共合作开展北伐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了人民军队,排除B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江苏南通·一模)下图是延安鲁艺木刻制作团1939年的一幅作品,作品上有“到前线去”、“实行五一减租,分半减息”的标语字样。该作品主要反映了( )
A.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 B.中共组织动员抗战的能力
C.百团大战获得群众大力支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39年”“到前线去”“实行五一减租,分半减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到前线去”的标语反映了中共在抗战时期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努力,“实行五一减租,分半减息”的标语也体现了中共在土地政策上的调整,旨在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动员农民支持抗战,因此题干中标语反映了中共组织动员抗战的能力,B项正确;题干标语更多地是动员抗战,没有直接关于政权建设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百团大战开始于1940年,与题干中“1939年”不符,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正式建立,早于题目中的193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4·河北沧州·一模)1953年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面展开,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最终由省、市人大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军队及华侨单位选举产生1226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由此可以推知( )
A.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C.五四宪法充分反映人民意志 D.基层群众自治得以全面落实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最终由省、市人大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军队及华侨单位选举产生1226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是为之后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准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材料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趋于成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是多党合作,排除A项;五四宪法颁布于1954年,排除C项;D项太绝对,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下图可以用来印证( )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C.大国外交和国防建设的全面推进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成就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自2014--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重大成就,D项正确;1956--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未涉及外交和国防建设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4·安徽·模拟预测)漫画艺术,它是特定时代、特定时局、特定生活、特定环境反映的产物。右图漫画,作者意在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A.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及车轮上的美好生活
B.从地下到天上,交通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C.“自行车上的国家”真可谓是实至名归
D.已经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中汽车、高铁、飞机可知,改革开放40多年间,从地下到天上,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B项正确;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及车轮上的美好生活不能反映交通工具飞机的信息,排除A项;“自行车上的国家”真可谓是实至名归,图片中未出现自行车的信息,排除C项;已经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说法太绝对,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有高铁成网运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河南周口·二模)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 )
A.科技节能、绿色奥运 B.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C.5G共享、智慧观赛 D.科学运动、智能防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等信息可知,题干讲述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运用科技,实现了节能环保,即科技节能、绿色奥运,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京冬奥运会过程中科技的应用,没有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排除B项;5G共享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方面,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运用科技,实现了节能环保,强调的是科技节能,绿色奥运,而不是科学运动,智能防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4·江苏苏州·一模)“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唐朝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袁小燕《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研究》
材料三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四 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2023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考察时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边疆民族所采取政策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从哪一特殊角度阐明了新疆边防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收复新疆后巩固新疆边防的重大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央政府为“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所做的努力。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代党的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答案】(1)基本特点: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
(2)角度:全国一盘棋的角度
重大举措:设立行省
(3)努力:大陆与台湾达成“九二共识”;大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交换意见。
(4)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识:加强边疆治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边疆治理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
(2)角度:根据材料“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强调新疆地区的安全关系到全国的安全,因此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阐述新疆边防了重要性。
重大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时期中央政府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巨大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大陆与台湾达成“九二共识”;大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交换意见等。
(4)主线:根据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对边疆治理的作用等角度作答。根据“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可知,加强边疆治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边疆治理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实现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14.(2024·福建三明·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班级两个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学习卡片,进行主题探究学习。
【民本】
材料一 ①《老子·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②《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④《韩非子·扬权第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民生】
材料二 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法令,规定:“谬(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汉高祖下令兵士罢遣归家,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下令:“民以饥馑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高祖统一全国不久,即定下“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的制度。
——摘编自袭斌,齐陈骏《试论中国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及其当代价值》
【民意】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照
(1)材料一中,能体现“以民为本”思想主张的序号怎么排列。(多选、错选,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汉高祖实行这一系列举措的政策名称,简析商鞅这一条法令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左图法令实施完成的历史意义;说明与右图相关的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法律文件全称。简述以上史料反映出的治国思想。
【答案】(1)①③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作用:通过奖励耕织,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秦国国富。
(3)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依法治国。
【解析】(1)选择:题目要求体现“以民为本”思想主张的序号。根据材料一可知,①《老子·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③《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注重关注百姓,关注民生,因而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的是①③。
(2)政策:根据材料“汉高祖下令兵士罢遣归家,同时还下令:“民以饥馑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定下“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针对汉初经济凋敝的情况,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作用:根据材料二“谬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是奖励耕织。商鞅变法通过奖励耕织,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秦国国富。
(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可知,图示为土地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法律文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五四宪法。
治国思想: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主要围绕统治者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来进行,如休养生息政策等。同时,材料三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以体现。因此,三则材料反映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依法治国。
15.(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表则国家乱。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事业发展。
——摘自《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
(1)概括材料观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选取五例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每种社会形态至少一例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古代法家的集大成者。以及当代党中央治国战略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答案】(1)观点: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论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奴隶社会时期,罗马就通过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西方的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组织人员编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主义的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法。所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集大成者:韩非。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表则国家乱”可以得出材料观点是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对社会的作用,需要选择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重要影响的法律文件,例如奴隶社会时期古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封建社会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法案》,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因此,论述时,可以以这些法律文献为参考史实,结合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和影响进行论述,具体示例如下:
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有古罗马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有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代表性法律有英国的《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社会主义的法律有新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法。所以论述是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奴隶社会时期,罗马就通过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西方的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组织人员编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主义的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法。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如:所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集大成者: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法家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
总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党中央治国战略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查漏补缺专题12 热门考向:国家治理(查补能力·提升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