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卷(无答案)

姓名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
2024年中考模拟第三次适应性测试
历史
注意重项
1.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历史复习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变换一种呈现方式学习。下面是两位同学交的作业,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某学者认为,7至9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全面开放状态,兼收并蓄。下列文物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战国铜冰鉴 B.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C.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D.清朝金奔巴瓶
3.宋代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反映了( )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宋词成为古代文学的最高峰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文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
4.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后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军机处成为强化君权的工具 B.军机处参与政务有决策权
C.清朝的中央机构进一步完善 D.军机处机构臃肿人员众多
5元明清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到设置伊犁将军,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设置宣政院到册封达赖班禅一直到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如果给上述事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C.元明清时期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D.元明清时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6.1893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创办了自强学堂。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这表明张之洞兴办学校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以自强 B.发展高等教育以提高素养
C.与外国企业进行商战 D.培养洋务人才以实现自强
7.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发展趋势反映出( )
A.“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化的必然选择
B.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第②时期上升的原因是清朝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自然经济解体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
8.在太原会战中,国民党的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则攻击敌军两翼。——五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一二○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一二九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D.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9阅读下面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年份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3年 103.1 126.7 136.9
1956年 120.5 173.3 262.3
1957年 124.8 183.3 310.7
A.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C.进行了“八字方针”的调整 D.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
10.右图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图(单位%)。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阶级矛盾的缓和
C.农业经济的落后 D.统一大业的完成
11.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里,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派出诸多科学探险队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和引种高价值的食用、药用等经济植物。这一做法的客观影响是( )
A.进行殖民扩张拓展疆域 B.推动了物种的交流与交换
C.发展实用科学以增强国力 D.西班牙、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分别和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帮助法国镇压反战运动 B.控制和独霸欧洲
C.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D.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13.1963年,肯尼迪在谈到美苏关系时说:“今天,如果全面战争再次爆发,我们两个国家就会陷入一个恶性且危险的循环之中因此让我们直接关注我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决分歧的方式。我们要使世界变得安全,具有多样性。”肯尼迪的话表明美国( )
A.采取金融手段解决美苏分歧 B.和苏联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对抗 D.和苏联拥有许多共同利益
14.某校历史教研组进行“大单元主题教学”,右图是某老师画的一幅知识结构图。下列最符合知识间联系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D.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15.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2倍。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控制着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C.经济贸易壁垒的消除趋势 D.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九年级同学以“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项目主题】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
【项目目标】通过搜集中外名人名言,解读文学名著,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展示成果,形成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的认识。
【任务驱动】
任务一第一组同学围绕主题搜集到下面一组名人名言进行展示。
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③“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问题1:请按照时间顺序在空格处填写正确序号。(2分)
任务二:第二组同学选取了如下中外文学作品,以“感受时代呼声,体悟文学力量”。
图一《神曲》 图二《红楼梦》插图 图三《狂人日记》
问题2:请你根据上面图片的内容,结合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主题,谈谈文学作品是如何推动时代发展的。(6分)
17.土地自古以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围绕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思想家对于“人地关系”认识的不同之处。(2分)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思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地主一道抗日,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减租减息政策。1944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记者时指出“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土地革命”,个体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主义和独裁专制的基础。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 ——武力郑有贵《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对于土地政策主张的相同之处。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说明中国社会是如何实现初步的“进步”的。(4分)
材料三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到20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该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18.人类从起源之时起,人口的流动就从未停止过,并且映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以来。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不得不走向世界,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城市移民也随之增加。新中国成立后,1953—1957年。在国家主导下,大量的人口导入东北、西北地区的省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长。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中有近82%来自农村。
材料二 从1500—1763年的近代初期起,欧洲人的发现导致新的全球性的种族分布种族组成方面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南北美洲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原因与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分不开。人口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美洲与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人口迁移并非是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2008—2017年,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人。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人口在不同历史阶段流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19世纪前、后两个时间阶段的相关史实,简述“南北美洲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1世纪初国际人才流入中国的“拉力”因素。(2分)
19.道路的抉择决定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李老师以“道路抉择民族复兴”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对比材料——明晰联合道路】(4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述各自联合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1 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2 法国已采取行动,其后果将是重大的德国无条件投降已将近五年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法国外长舒曼,1950年5月9日
任务二【解读图片——见证解放道路】(4分)
(2)观察下列图片,简述图一图二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智慧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
图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图二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现场
任务三【提炼观点——感悟道路智慧】(7分)
(3)从下表中选择相互关联的3个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949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3年 “一五”计划
1954年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求同存异”
1978年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5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南方谈话”
1992年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 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