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经典必刷练(三)
1.“驻藏大臣总揽全藏,主管西藏僧俗官员的任免,……掌管藏区军队的调遣。”此举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对西藏正式开始行政管辖
B.扩大了驻藏大臣的职权
C.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下面是对《天工开物》内容的描述,这反映了该著作( )
农业方面:记载水稻、麦等种植技术;手工业方面:养蚕、纺织,染色、造纸、酿酒等注意事项;工业方面:涉及糖、盐、陶器等制作和加工方法,五金锻造、冶铸等。
A.涉及领域广泛 B.记载技术先进
C.呈现方式多样 D.社会意义深远
3.书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对下列书籍评述正确的是( )
序号 书籍 评述
① 《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② 《齐民要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 《本草纲目》 对药物重新分类的药物学巨著
④ 《红楼梦》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A.① B.② C.③ D.④
4.如图“?”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5.棉布是清代中期的最主要的进出口商品之一,由于国产棉花不够,从印度进口运到广东地区,织成布后出口到英国等国。1762年英国发明出第一架水力纺纱机时,英国全国使用棉花的数量,只是广东地区从印度进口棉花的六分之一。这表明,清朝( )
A.纺织业技术水平超英国
B.对外的窗口在广东地区
C.在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
D.经济作物得到普遍种植
6.有学者统计,公元1600年中国人口已达1亿,1741年达1.6亿以上,至1762年增至2亿。人口的迅速增长与高产作物的引入有重要关系。材料中的“高产作物”可能是( )
A.玉米和甘薯 B.水稻和小麦
C.番茄和马铃薯 D.南瓜与粟
7.如图为某同学对“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所作的导图式笔记。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设西域都护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设大都督府 D.丁——设驻藏大臣
8.明清时期苏州不仅城内人口渐增,清初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城门外郊区市镇数量增加较快,由明中期的14个到清中期增加到了26个。其中枫桥镇紧挨苏州阊门(城门之一)外的商业区,清中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此可知明清江南( )
A.农业高度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手工业较繁荣 D.对外贸易兴盛
9.明朝设立“票拟”制度处理奏疏,即奏疏先送至内阁,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呈交皇帝,皇帝最终裁决。同时,朝廷设立厂卫制度以监督官员。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官僚队伍膨胀
C.决策方式更加民主 D.皇权不断强化
10.货币——不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代名词。下列古代货币中出现在北宋的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11.宋时将从海上来华的阿拉伯、波斯、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使臣、商人等称为“蕃客”。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还在城市里设立“蕃市”、“蕃坊”和“学”。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
A.重文轻武政策 B.海外贸易繁荣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加强
12.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形便”以及人为传统的思路,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该做法( )
A.扩大了元朝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剧了民族隔阂 D.维护了国家统一
13.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下面四幅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原因
A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
B 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C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D 北方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A.A B.B C.C D.D
15.在(唐朝)南方,最大的外商中心是番禺港,这里的20万名居民中很大一部分由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爪哇人和马来人组成。他们被允许居住在江南岸的外国人聚居区。这说明唐朝时期( )
A.民族关系融洽 B.对外交往频繁
C.科学技术发达 D.书法艺术昌盛
16.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乘坐大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滥用民力 B.农民起义 C.官吏贪污 D.刑罚严苛
17.“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这反映出遣唐使团的特点是( )
①行业广
②规模大
③地位高
④次数多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8.唐初岭南、黔中、福建等南方地区的州县官不经吏部选拔,多由都督(地方官)补授。唐高宗以后,这些地区的官员改由中央吏部授予官职。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19.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天宝年间,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据此可知,他们(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0.据《唐六典》记载,唐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而鼎盛时期同时交往的国家就有70多个。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人口达到百万,其中外来人口约占20%。胡人、胡乐、胡舞、胡食、胡服随处可见,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也开始广泛传播。上述记载体现了盛唐时期( )
A.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B.宗教色彩浓厚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经济迅速发展
21.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如图)。
材料二 北宋中央行政机构(部分如图)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在地方,宋太祖派文臣任各地州县长官,由此可见北宋政府实施的治国政策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谁在位时科举制正式创立,说明“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理由。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而不易其俗,……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西南以及台湾等民族地区与边疆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所示王朝的历史地位。这一王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在西北、东南地区分别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结合所学,举一例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统治的举措。据材料,归纳清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上述两个王朝实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
参考答案
1-10 DACCC ABBDC
11-20 BDDDB ACCBC
21.(1)三省六部制。
(2)措施:宰相之下设置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重文轻武。
(3)隋炀帝;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可以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2.(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行省制度;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2)因地制宜;利用宗教,修其教而不易其俗。举措:设置机构(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影响:协调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清朝对民族地区和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3)维护统一;巩固统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任意1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