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刘坪中学联片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1.(2分)位于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该建筑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居民的建筑结构最类似(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
2.(2分)小明同学在线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时,观察到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据此推断北京人会( )
A.磨制石器 B.种植粮食 C.使用火 D.饲养家畜
3.(2分)钱穆先生说:“因为有了孔子,遂开出战国思想之繁花,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对这句话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孔子是战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B.孔子思想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C.孔子思想是当时唯一的思想
D.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
4.(2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5.(2分)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官营 D.建立郡县制
6.(2分)“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
A.导致了物资匮乏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剧了民族矛盾 D.瓦解了匈奴势力
7.(2分)这部科技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8.(2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2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选出下列与唐朝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B.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文人有李白、杜甫、苏轼等
C.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日本物产居于首位
D.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10.(2分)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 )
A.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11.(2分)他及其子孙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有诗颂曰:“骏马凌风,拓土开福成一统,擎天立柱启蒙元。”他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12.(2分)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要购进500匹上等绸缎,使用最便捷的货币是( )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13.(2分)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据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14.(2分)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初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设中书省,负责行政
C.创立三省六部制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5.(2分)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2分)“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7.(2分)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明确提出:党应以大部分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占据广大农村之后,向城市进攻。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是( )
A.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
B.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红军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
18.(2分)列宁评价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 )
A.古代埃及 B.西罗马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东罗马帝国
19.(2分)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相同点是( )
A.发生在民族危亡之际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 D.促进了对外扩张
20.(2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衔接并交错在一起的,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加大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
A.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 B.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
C.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1.(6分)材料一:(A)相(齐)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宪问》
材料二: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质疑,争斗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 高帝纪下》
(1)材料一中A处应填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促成秦国成为东方霸主的“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采取了重大经济措施,到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
(2)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23.(7分)材料一:有宋一朝,武运、国势的萎弱,与经济上的繁荣、富庶,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貌似不和谐地并存于一体
——葛剑雄主编《千秋兴亡——文盛武衰宋》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它们在战略目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1969年尼克松和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会谈时说:“我还是认为,要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继续处于孤立状态,亚洲就不能前进,宣告了二十二年的对峙结束。
(1)请以史实说明材料一中“两宋历史的最大特点”。
(2)分析材料二中,美苏出现“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刘坪中学联片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分)
1.(2分)位于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该建筑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居民的建筑结构最类似(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遗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根据题干“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是一种高于地面的房屋,下面养牲畜,符合题干描述的建筑特色;
B.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故B项错误;
C.蓝田人居住的是洞穴,故C项错误;
D.丁村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河姆渡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2分)小明同学在线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时,观察到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据此推断北京人会( )
A.磨制石器 B.种植粮食 C.使用火 D.饲养家畜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由材料“北京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可知,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材料中没有北京人使用工具的描述;北京人还不会种植粮食;北京人还不会饲养家畜。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3.(2分)钱穆先生说:“因为有了孔子,遂开出战国思想之繁花,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对这句话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孔子是战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B.孔子思想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C.孔子思想是当时唯一的思想
D.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知道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因为有了孔子,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解读最合理的是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2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商朝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商代有了粮仓,还为农田施肥,C项正确,与手工业无关;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商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分)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官营 D.建立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应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知识。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解答】据材料可知,西汉汉武帝时,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选项B西周时实行分封制;选项C是汉武帝的经济措施;选项D是秦朝设立的地方制度。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和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
6.(2分)“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
A.导致了物资匮乏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剧了民族矛盾 D.瓦解了匈奴势力
【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以及开渠、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葡萄、苜蓿、香料、宝石等传入中原”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题干材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剧了民族矛盾,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7.(2分)这部科技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介绍了农、林、牧、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A项正确,排除B项、农业的著作,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排除C项,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8.(2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淝水之战。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依据“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可知,与淝水之战有关,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但由于骄傲自大。淝水之战后,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与影响。
9.(2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选出下列与唐朝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B.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文人有李白、杜甫、苏轼等
C.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日本物产居于首位
D.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史实,明确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文学、建筑,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D项符合题意,排除,最为著名的文人有李白、白居易等;C项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分)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 )
A.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的大运河,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材料反映了隋朝大运河开通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北达涿郡,全长2700多公里。大运河的开通、经济和文化交流。故D符合题意,属于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排除AB,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11.(2分)他及其子孙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有诗颂曰:“骏马凌风,拓土开福成一统,擎天立柱启蒙元。”他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成吉思汗以及主要功绩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擎天立柱启蒙元”,铁木真及其子孙结束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李世民是唐太宗,排除B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成吉思汗以及主要功绩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2分)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要购进500匹上等绸缎,使用最便捷的货币是( )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分析】本题考查交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故C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交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交子。
13.(2分)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据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解答】根据“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可得出郑和的记录使人们对亚非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时,东西方并没有处于隔绝状态;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要道,排除B项;
郑和下西洋并不能增强国力,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2分)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初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设中书省,负责行政
C.创立三省六部制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并且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中书省,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分化事权,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分)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鸦片战争未涉及领海问题;鸦片战争后,但这不是战争的主要影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2分)“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戊戌变法以及历史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自有其成功之处,材料强调的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与“社会文化运动”关联不大,排除A项;
戊戌变法并未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排除B项;
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戊戌变法以及历史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2分)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明确提出:党应以大部分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占据广大农村之后,向城市进攻。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是( )
A.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
B.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红军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
【分析】本题以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1930年随着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开辟,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是1927年10月,先后在宁冈、茶陵,发展武装力量,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关内容。
18.(2分)列宁评价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 )
A.古代埃及 B.西罗马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东罗马帝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3年,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多次打败罗马军团,但它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其余三项与题干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19.(2分)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相同点是( )
A.发生在民族危亡之际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 D.促进了对外扩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日本大化改新仿照的是中国的隋唐制度。
【解答】“大化改新”日本并没有发生民族危机,而且是向当时的隋唐学习进行的改革、C排除,“大化改新”后日本并没有对外扩张。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二者的共同点是:改变了社会性质。
故选:B。
【点评】注意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2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衔接并交错在一起的,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加大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
A.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 B.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
C.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加大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题干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排除A、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1.(6分)材料一:(A)相(齐)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宪问》
材料二: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质疑,争斗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 高帝纪下》
(1)材料一中A处应填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促成秦国成为东方霸主的“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据材料“相(齐)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并结合所学可知,推行改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2)据材料“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一个外来者。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机遇,质疑,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并结合所学可知,使秦国强大起来。
(3)从材料“(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和所学知识可知。
故答案为:
(1)管仲。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记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采取了重大经济措施,到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
(2)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的和平解放,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了生产力。
(2)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1953年﹣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轻工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标志。1956年、手工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方式、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轻工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三大改造的完成。
【点评】识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大事件。
23.(7分)材料一:有宋一朝,武运、国势的萎弱,与经济上的繁荣、富庶,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貌似不和谐地并存于一体
——葛剑雄主编《千秋兴亡——文盛武衰宋》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它们在战略目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1969年尼克松和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会谈时说:“我还是认为,要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继续处于孤立状态,亚洲就不能前进,宣告了二十二年的对峙结束。
(1)请以史实说明材料一中“两宋历史的最大特点”。
(2)分析材料二中,美苏出现“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政策变化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宋历史的最大特点、美苏出现“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有宋一朝,武运,与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上的昌明,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这可说是两宋历史的最大特点之一,武运,经济繁荣、发达是材料一中“两宋历史的最大特点”。
(2)据材料二“它们在战略目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可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
(3)据材料三“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文化上的交流,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要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继续处于孤立状态,我想结束这种状况,宣告了二十二年的对峙结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缓和等)对华关系。
故答案为:
(1)武运、国势萎弱、富庶、发达。
(2)在战略目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
(3)由封锁禁运(包围威胁、对抗等)到改善(友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宋历史的最大特点、美苏出现“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6/7 14:49:50;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