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终极一卷
考试说明:
1.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不要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3.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是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文化包容性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是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文化包容性,D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体现不出文化的包容性,排除A项;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体现不出文化的包容性,排除B项;大运河河南(浚县)段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位于隋朝大运河永济渠河南段区域中心,体现不出文化包容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为政以德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 《隋书 地理志》记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 巩固国家统一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加强君主专制 D. 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运河沿岸杭州等地商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运河巩固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促进文化交流,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与加强君主专制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再表明,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中华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这样,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也是如此。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碰撞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B. 中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C.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D. 民族迁徙导致政治动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中华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可知,该学者强调分裂动荡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发展,并非强调中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动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其共同原因是( )
A. 劳役繁重 B. 严刑峻法 C. 自然灾害 D. 频繁战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共同原因是频繁战乱,D项正确;劳役繁重属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严刑峻法属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自然灾害不属于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 学者石声汉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 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 中国古代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C.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不同时期从不同的地区引入各种农作物,体现了中国经济兼收并蓄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外经济交流频繁,B项正确;“胡、海、番、洋”等字概括了引入植物的路径及年代,不能简单认为是心态封闭保守,排除A项;引入物种不能说明农业科技领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交流,不是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 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明朝科举制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明朝科举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8.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B. 清朝前期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来管理西藏事务
C.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D. 元明清时期经略边疆的举措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评判,其中元时期宣政院等,明时期羁縻卫所等,清时期设置驻藏大臣等经略边疆的举措,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A项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均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清朝前期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来管理西藏事务均属于历史史实,与历史解析无关,排除B项;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均属于历史史实,与历史解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延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戊戌变法( )
A. 触动了中国政治体制 B.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并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尝试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道路,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民间贸易的发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当时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间贸易,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代替,故排除B项;近代史中国的市场开放是被迫进行的,故D错误。故选C。
11. 观察下面年代尺,这些不同阶段的口号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 )
A. 反帝反封建意识逐步加强 B. 对传统封建统治的顺从
C.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 D. 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容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进入20世纪,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辛亥革命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国共开展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所以图示反映了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意识的逐步加强,A项正确;B项说法与辛亥革命等不符,明显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政治革命,与经济发展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 抗日战争受到国际关注 D.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可得出当时正值中国的抗战时期,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关注,因此才会把相关的歌曲收录进去,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1919年,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B项;解放战争胜利是1949年,但与材料中的歌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表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统计表。该表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专业 工科 师范 医科 理科 文科 财经 农林 其他
比例 42.3% 26.1% 10.3% 6.4% 4.3% 2.9% 1.6% 3.1%
A.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B.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 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中,工科、师范、医科占有比例较高,说明在当时这些专业的人才是急需培养的,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高校招考专业分类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排除A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办了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青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等重要活动。这些活动( )
A. 适应了冷战政策下的外交形势 B. 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C. 旨在维护新兴发展中国家利益 D. 遏制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青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可知,中国主办国际盛会,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显示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B项正确;冷战在1991年已经结束,中国旨在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而不是为了遏制美国,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 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 重视发展农业 B. 法律体系严密 C.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 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意水利,反映的是古巴比伦重视农业,A项正确;表格没有涉及法律体系严密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商品经济活跃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 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的《萨比天文表》成为后来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基础:阿拉伯地理著作《道里邦国志》《地名辞典》等都是后人认识当时中亚、西亚等地理概貌的经典文献。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创新 B. 阿拉伯文化领先于世界
C. 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D. 阿拉伯文化的巨大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阿拉伯的天文学、地理学著作对后世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后世的巨大贡献,D项正确;阿拉伯的天文学、地理学著作是认识世界的经典著作,与善于学习创新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的天文学、地理学著作对后世广大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不能证明就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的天文学、地理学著作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世界各地区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是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要证明上述观点,一个有力的历史证据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三角贸易” C. 工场手工业 D. 文艺复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社会经济倒退,文明衰落,使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美洲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美洲发展,促进美洲殖民经济发展,西方国家通过对外的殖民扩张,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控制,使世界各地区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角贸易是证明题干观点有力的历史证据,B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是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与题干材料观点不符,排除A项;工场手工业是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与题干材料观点不符,排除C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开始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恩格斯认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则材料说明拿破仑( )
A. 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B. 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C. 取得独立战争胜利 D. 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拿破仑领导的法国,打败了众多次反法联盟,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传遍欧洲,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雅各宾派掌权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D项。故选A项。
19. 有学者描述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 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 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和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了合作,说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体系,排除A项;广泛开展合作,不能说明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下列史实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B.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
C.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D.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逐步走向了联合,由欧共体到欧盟,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题干史实体现的时代主题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C项正确;题干史实体现的时代主题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中未涉及政治格局的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排除B项;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的发展新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答案】(1)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2)不同: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性: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可知特点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根据材料一“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可知特性是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可知特性是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再结合所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可知,具有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小问2详解】
第一小问中国,据材料二“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可知侧重伦理文化;据材料二“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知强调天人合一;据材料二“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可知多元和谐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小问西方,据材料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可知突出世俗文化;据材料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知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据材料二“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可知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据材料二“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可知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有一千种理由来论证“中体西用”的浅薄、机械和似是而非,但是却设想不出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取代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冲破坚冰、开启航道的客观历史作用。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并评价这一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的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陈独秀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原因。
【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
评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国家安全,抵制外敌侵略的作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改变封建统治,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必然失败。
(2)说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3)原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据材料一“但是却设想不出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取代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冲破坚冰、开启航道的客观历史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积极和消极等角度进行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国家安全,抵制外敌侵略的作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改变封建统治,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必然失败。
【小问2详解】
说明:据材料二“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所以说“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小问3详解】
原因:据材料二“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和据材料三“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以说“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3. 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任意挑选其中两个事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史实之间的联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观点: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在处理国与国关系和会议分歧方面,我国都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可行性方案,体现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中国智慧。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任选两个历史事实,拟定一个主题,如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然后明确写出选择的材料中的历史事实,接着根据主题,运用这两个历史事实对该主题进行论述,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影响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在处理国与国关系和会议分歧方面,我国都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可行性方案,体现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中国智慧。
24.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美国达到4.1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回顾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三角贸易”:一是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的大规模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从明朝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二是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奴隶贩子把枪支、铁器等商品运到非洲换取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掉,又将美洲生产的原棉、烟草等商品运抵欧洲。英国是大西洋贸易的主角,巨额的财富和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19世纪的世界经济及贸易景象: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进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欧洲经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同一时期中国逐步丧失贸易中心地位的经济政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影响: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推行海禁(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特点: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主导)地位,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条件: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 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三角贸易’:一是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的大规模三角贸易”“二是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港口出发,将工业产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掠获黑奴,运往美洲,在美洲购买原料返回英国,这个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
影响:根据材料三“英国是大西洋贸易的主角,巨额的财富和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因此“三角贸易”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新航路开辟时,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可知,19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特点是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可知,19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条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殖民者为了占领市场或掠夺原材料,加大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导致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等等,都是19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特点的历史条件。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摘编自王亚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为了石油吗 》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认识。
【答案】(1)历史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2)特点: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
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
(3)认识: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一“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可知影响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根据材料一“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可知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根据材料一“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可知改变了国际格局;根据材料一“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可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可知特点是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根据材料二“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可知特点是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根据材料二“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可知特点是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根据材料二“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可知特点是战争军费花费大。
原因:结合所学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从美国的地位、美国的对外政策、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反映是一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和美国的霸权主义等,从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终极一卷
考试说明:
1.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不要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3.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是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文化包容性的是( )
A. B. C. D.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为政以德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3. 《隋书 地理志》记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 巩固国家统一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加强君主专制 D. 有利于经济发展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再表明,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中华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这样,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也是如此。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碰撞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B. 中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C.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D. 民族迁徙导致政治动荡
5. 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其共同原因是( )
A. 劳役繁重 B. 严刑峻法 C. 自然灾害 D. 频繁战乱
6. 学者石声汉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 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 中国古代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C.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 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8.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B. 清朝前期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来管理西藏事务
C.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D. 元明清时期经略边疆的举措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9. “以后发生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延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戊戌变法( )
A. 触动了中国政治体制 B.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10.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民间贸易的发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1. 观察下面年代尺,这些不同阶段的口号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 )
A. 反帝反封建意识逐步加强 B. 对传统封建统治的顺从
C.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 D. 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容忍
12.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 抗日战争受到国际关注 D.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13. 下表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统计表。该表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专业 工科 师范 医科 理科 文科 财经 农林 其他
比例 42.3% 26.1% 10.3% 6.4% 4.3% 2.9% 1.6% 3.1%
A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B.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 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办了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青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等重要活动。这些活动( )
A. 适应了冷战政策下的外交形势 B. 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C. 旨在维护新兴发展中国家利益 D. 遏制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15. 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 重视发展农业 B. 法律体系严密 C.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 商品经济活跃
16. 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的《萨比天文表》成为后来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基础:阿拉伯地理著作《道里邦国志》《地名辞典》等都是后人认识当时中亚、西亚等地理概貌的经典文献。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创新 B. 阿拉伯文化领先于世界
C. 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D. 阿拉伯文化的巨大贡献
17. “世界各地区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是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要证明上述观点,一个有力的历史证据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三角贸易” C. 工场手工业 D. 文艺复兴
18. 恩格斯认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则材料说明拿破仑( )
A. 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B. 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C. 取得独立战争胜利 D. 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19. 有学者描述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 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 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0. 下列史实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B.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
C.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D.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有一千种理由来论证“中体西用”的浅薄、机械和似是而非,但是却设想不出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取代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冲破坚冰、开启航道的客观历史作用。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并评价这一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的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原因。
23. 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任意挑选其中两个事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史实之间的联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4.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美国达到4.1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回顾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三角贸易”:一是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的大规模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从明朝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二是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奴隶贩子把枪支、铁器等商品运到非洲换取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掉,又将美洲生产的原棉、烟草等商品运抵欧洲。英国是大西洋贸易的主角,巨额的财富和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19世纪的世界经济及贸易景象: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进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欧洲经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同一时期中国逐步丧失贸易中心地位的经济政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摘编自王亚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为了石油吗 》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