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全国卷02(含解析)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A项正确;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排除C项;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A项正确;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C项;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尚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电影《长津湖》是一部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题材影片”和所学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集中体现的精神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该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C项正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内涵,排除A项;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排除B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呗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中国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C项正确;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爱国英雄人物,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董存瑞的事迹是在解放战争中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手举炸药包,舍身炸碉堡,排除B项;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约3亿农民中,贫农、雇农占全国农户的57%以上,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到1952年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并且免除了地租,这样农民就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C项正确;土地改革后土地依然属于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是把农村私有制改为公有制的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据材料“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工业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因此需要大量人才,B项正确;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内容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主席的选举、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可知,该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管理,不符合材料中的“国家主席的选举、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排除A项;“一国两制”方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排除C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成果,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项正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A项;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C项;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焦裕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典型代表,其时代精神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D项正确;英勇斗争、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精神,排除A项;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使两弹一星精神,排除B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其发表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通过讨论,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材料内容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首先针对的是“两个凡是”的方针,没有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即记录历史事实的原始文献史料,如日记、信件、图片、文物、现场照片等,因此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照片,D项正确;电视剧属于艺术创作,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相关学习笔记易带有个人观点、立场等影响,属于第二手史料,不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排除B项;小说属于艺术创作,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解析】根据题干“中共十四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题干“伟大创举”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项正确;1980年我国开始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并不属于题干中的“伟大创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题干“伟大创举”不符,排除B项;继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属于改革开放后一直持续进行的内容,不属于伟大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伟大的创造,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的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C项正确;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是土地改革,排除A项;开展互助合作是在三大改造期间,排除B项;建立土地公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B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内,属于外交,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属于祖国统一问题,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根据材料“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的起点”“中国加入世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所学可知,这些事件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D项正确;“改革开放的起点”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不符,排除A项;“开国大典”与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不符,排除B项;“开国大典”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解析】根据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题干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选项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C项正确;“三步走”战略是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而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是一个体现和激发中华民族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的发展战略,排除A项;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排除B项;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培养民族干部、促进西藏发展,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可以得出,建立西藏民族大学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C项正确;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而的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建立的,排除A项;建立西藏民族大学是为了培养民族干部、促进西藏发展,不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B项;建立学校与“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局面”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根据题干“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和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方针的推动下,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A项正确;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与香港、澳门无关,排除B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排除C项;“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港、澳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行使主权”和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与“一国两制”构想无关,排除A项;《20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解放和建设西藏思想探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大团结》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港澳台地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23年3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前往湖南返乡祭祖,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与湖南大学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走访重要历史纪念场所,马英九感言‘多年的愿望实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项正确;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A项正确;两岸合作交流加强的前提是“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题干内容“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符,排除B项;两岸“三通”是指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与题干内容“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符,排除C项;统一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武力统一是一种统一方式,不是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长空之王》”“空军试飞员群体”“推动中国航空试飞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可知反映的是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及其发展,“《试剑蓝天,科技强军铸国之重器》”反映的是空军的发展,B项正确;“《走向深蓝,转型发展造梦想之舰》”反映的是海军的发展,排除A项;“《隐身荒漠,蘑菇云腾护神州疆土》”反映的是“两弹一星”的发展,排除C项;“《躬耕田畴,稻粱满仓养中华百姓》”反映的是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奠定了坚固基础,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A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于1971年10月25日发生的一件大事”“‘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解析】根据材料“点燃中国人民‘航天梦’”并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B项正确;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于1964年,以航天梦无关,排除A项;歼-5型歼击机是空军武器,与航天无关,排除C项;载人航天技术并非最早,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6.(1)叙述: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28年(1921-1949)。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民生问题:农民无地、少地。措施: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解析】(1)叙述: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卡过大典的场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28年(1921-1949)。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事件:根据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知,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民生问题:根据材料三“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可知,建国初期农村迫切需要解决农民无地、少地问题。
举措: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建国初农民无地、少地的问题,我国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材料三土地改革,结合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斗争,归纳可得: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27.(1)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法律文献:《共同纲领》。
(2)历史条件
国内:政治方面,全国大陆实现解放,大规模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政权已经稳定(或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确定人民代表用普选产生的办法。
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
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
(3)确立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1)体现了:根据材料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包括党派代表、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代表等5大类”并结合所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可知,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法律文献:结合所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法律文献可知,《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二“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并结合所学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去考虑,其中国内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角度分析。例如国内:政治方面,全国大陆实现解放,大规模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政权已经稳定(或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确定人民代表用普选产生的办法。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
(3)确立的民主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可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可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页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
(5)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巩固中国的新生政权,为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有台湾自己来管。
【解析】(1)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因此,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性质:根据图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事件:根据材料二中国民收入结构表中的内容“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及数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表中数据的变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关。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目标:根据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指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方针:根据材料报纸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方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四“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结合所学可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现实的马克思主是指:邓小平理论。
(5)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中国的新生政权,为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6)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方针: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因此,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不同:根据材料三中“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可知,台湾回归后和港澳最大的不同体现在: 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有台湾自己来管。
29.
农村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建设作了准备;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1978年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三次政策调整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小论文题,只要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如图片“土地改革”可知反应的是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图片“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反应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改造,图片“联产承包责任好”可知反应的是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三幅图片反应的事件是不同时期党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故拟定题目是“农村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再根据所学知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论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建设作了准备;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1978年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三次政策调整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中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下列年代尺中“改天换地”的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中国实现完全统一
3.电影《长津湖》是一部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题材影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一次伏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后,立即展开的第二次战役,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该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披荆斩棘、艰苦奋斗
C.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D.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4.1952年的上甘岭战斗中,他在敌人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这一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是( )
A.杨靖宇 B.董存瑞 C.黄继光 D.邱少云
5.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约3亿农民中,贫农、雇农占全国农户的57%以上,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到1952年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这说明,土地改革后( )
A.中国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C.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D.农业合作化取得新的成果
6.“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农业合作社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的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7.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的伟人们和来自各地的代表在同一个大厅里就着白水啃着干粮等待计票结果。国家主席的选举、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每一件事,都深远地影响着数十年后的中国。这次会议见证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D.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通过
8.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是因为该会议( )
A.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B.客观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9.某校历史社团举办“学习时代楷模,汲取榜样力量”主题活动。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楹联作品,这些作品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王进喜 焦裕禄
进攻号子一声吼,喜看油源千顷歌 至死难移赤子情怀,不求己禄,但求民裕 一生坚守党员本色,行作标杆,语作警钟
A.英勇斗争、保家卫国 B.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0.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文章。该文章紧密地联系当时的思想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发表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首先针对的是( )
A.“两个凡是”的方针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不同类型的史料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B.某同学整理的相关学习笔记
C.小说《春之声》中的相关描述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照片
12.“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伟大创举”指的是( )
A.积极建立一批新的经济特区 B.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继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3.1983年颁布的文件评价当时的某项经济政策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伟大的创造,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的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项经济政策( )
A.摧毁封建土地制度B.开展互助合作 C.实行包干到户 D.建立土地公有制
14.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八年级某班同学收集了一系列照片,根据这些照片推测,同学们要研究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改革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C.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16.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B.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D.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7.它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它”是( )
A.“三步走”战略 B.“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D.新发展理念
18.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培养民族干部、促进西藏发展,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快速地实施西部大开发 B.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局面
19.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等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良好态势”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构想 B.“九二共识”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带一路”倡议
20.下列论文中,与下面所示关键词相匹配的是( )
关键词: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行使主权
A.《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B.《20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解放和建设西藏思想探究》
C.《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D.《邓小平与澳门回归》
21.2023年3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前往湖南返乡祭祖,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与湖南大学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走访重要历史纪念场所,马英九感言“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合作交流加强
C.两岸“三通”的实现 D.武力统一成为趋势
22.小张同学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他介绍了影片《长空之王》中的空军试飞员群体,他动情地说:试飞员是刀尖上的舞者。他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驾驶这些尚未定型的战机在各种极限条件下进行飞行性能测试,一代代试飞员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推动中国航空试飞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这篇演讲稿的题目可能是( )
A.《走向深蓝,转型发展造梦想之舰》 B.《试剑蓝天,科技强军铸国之重器》
C.《隐身荒漠,蘑菇云腾护神州疆土》 D.《躬耕田畴,稻粱满仓养中华百姓》
23.《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材料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是(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4.对于1971年10月25日发生的一件大事,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万隆会议圆满落幕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25.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这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又一重大成就。点燃中国人民“航天梦”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歼-5型歼击机仿制成功 D.载人航天技术实践成功
二、综合题(3小题,26题15分,27题8分,28题1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图片
(1)利用以上三幅图片,叙述开国大典。(5分)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1分)结合材料,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一民生问题?(1分)党和政府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哪一举措?(1分)有何重大意义?(3分,至少答出三点)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该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包括党派代表、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代表等5大类。
材料二 下图为《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该会议从酝酿、决策到最后召开,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12月,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阐述,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1954年下半年,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1954年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什么?(2分)会上通过的一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文献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召开的历史条件。(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会议分别确立了哪两个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2分)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工艺,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哪一会议 (1分)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2分)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O.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 (1分)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分)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1分) 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是指什么? (1分)
探究二:
[民族团结篇]
[材料一]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5)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6)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分)
[祖国统一篇]
【材料三】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7)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2分)根据材料指出台湾回归后和港澳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2分)
三、论述题(10分)
29.请结合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紧扣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全国卷02(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