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分)
1、有学者认为周秦之变是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权更替之一,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军功授爵到考试录取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天子独尊到平民政治
2、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风气呈现出明显的自由开放,有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下列史实能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的是( )
①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②西市、东市的设立③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④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4、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提出“官倡其始,商守其成”的方针,认为“先筹官款,垫支开办,俟其效成利见,商民必然歆羡,然后招集商股,归还官本,付之商人经理”。这一方针的实施( )
A.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削弱了洋务企业的竞争力 D.根除了军事工业经营的弊端
5、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倒行逆施的活动
6、“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有‘上升’,……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其中“上升因素”起的作用是( )
A.推动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和发展
7、农村改革40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逐步赋权并放活农民与农村产权与自主权:二是渐次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逐渐建立起农业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其中“逐步赋权”指的是( )
A.消灭地主,农民翻身 B.自愿互利,生产合作 C.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D.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8、中美和解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促使苏联更急于在一些正在谈判中的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协议。中苏边境拖住了苏联的一百万军队,减轻了苏联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压力。这样,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从材料中可以知道美国与中国“和解”基于( )
A.推动多极化趋势的需要 B.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C.维护两极格局的需要 D.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9、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相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
C.借签苏联的成功经验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10、《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中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这说明西安事变( )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目的 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
C.试图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1、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
12、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关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成就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A.《掷铁饼者》的创作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B.大竞技场吸收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C.《十二铜表法》构建起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D.儒略历以古巴比伦太阳历为蓝本,一直沿用至今
13、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原富》一书中把“feudalism”翻译为“拂特之制”,进而解释为“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下列选项哪个不属于“拂特之制”的特点(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以土地关系为纽带
C.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
14、二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从全面爆发到扩大,到进一步扩大,终于让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与以上环节相对应的事件是
A.德国闪击波兰——德军进攻法国——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
B.德国闪击波兰——德军进攻苏联——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
C.慕尼黑阴谋——德军进攻苏联——珍珠港事件——柏林战役
D.德军进攻苏联——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15、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
B.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C.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北约和华约对峙―欧洲走向联合
D.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怎样的特点?(1分)
材料二: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综合材料二,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的关系。相比较,元行省制有何优势?(2分)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统一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剑桥中国秦汉史》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1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赢得这场战争胜利获取的“战略利益”有哪些?(2分)并用史实加以说明。(1分)
材料二: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1950年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2分)
材料三:由于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引发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经过反复权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简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的背景。(2分)
材料四:1952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一方面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等一批工科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又减少了综合性院校,合并了部分财经政法院系。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高潮的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思想领域的准备工作……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5)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思想领域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依据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怎样体现“循序渐进”的做法的。(2分)
(6)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说。(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解说条理清楚。)(4分)
历史发展中的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会出现各种危机,面对危机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考验着人类的智慧。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图片的历史信息,分别指出俄国和日本两国面临的危机是什么?(2分)
材料二: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农民方策很简单,高价赎买,就能得到土地.专制的制度原封不动,且错综复杂.政府热情推广,给予农奴以赏赐的自由。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假装向前行进的道路中最具有欺骗性的道路。
——摘编自波波夫《俄国1861年“伟大改革”的内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1861年改革”是一条“具有欺骗性的道路”?(2分)
材料三: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商业等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3)材料三中日本改革中哪项措施顺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这场改革使日本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四:1858年,林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
——据【英】安德鲁 玛尔《世界史》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半自由半奴隶状态”指的是美国哪两种经济形式并存美国内战对其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以上国家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1分)参考答案:
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官倡其始,商守其成”的方针,诱导、吸引了民间商人投资、经营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A项正确;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官倡其始,商守其成”的方针增强而非削弱了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排除C项;“根除”了军事工业经营弊端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实现独裁,袁世凯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祭孔的目的是为了“尊孔复古”,独裁专制。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结合题干材料“(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得出,陈独秀当时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倒行逆施的活动,D项正确;材料认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不是孔子,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表明陈独秀并未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排除B项;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7.D【详解】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D项正确;消灭地主,农民翻身指的是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排除A项;自愿互利,生产合作指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集中劳动,统一分配指的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8.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和解,是中美双方基于国际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中美和解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促使苏联更急于在一些正在谈判中的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协议。中苏边境拖住了苏联的一百万军队,减轻了苏联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压力。这样,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中美和解,为缓和冷战紧张气氛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积极因素,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指的是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的趋势,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和“维护两极格局的需要”均只是中美和解的部分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来的正确革命道路;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D项正确;毛泽东开创的是民主革命阶段的革命道路,不属于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两条道路的开创都强调从国情出发或从实际出发,没有强调群众路线,排除B项;两者都不属于苏联的成功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
10、A【详解】根据材料“共同负责救国”说明西安事变有争取抗战的目的,“容纳各党各派”“释放爱国领袖”“释放政治犯”说明又有争取民主的目的,
11.B【详解】分析题干的“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可知历史事件与解放战争有关,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A不符合题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为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故B符合题意;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故C不符合题意;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答材料,认识“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指的是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1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大竞技场吸收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B项正确;古希腊神话的创作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掷铁饼者》是运动员的雕塑,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体系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排除C项;儒略历以古埃及太阳历为蓝本,一直沿用至今,排除D项。故选B项。
A。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所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所以流行“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4、B【详解】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美军事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美国华盛顿共同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B项正确;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规模扩大;而非德军进攻法国,排除A项;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与慕尼黑阴谋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故A正确;印度是亚洲国家,不是拉美国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北约和华约对峙与欧洲走向联合不存在逻辑关系,故排除C项;多极化是政治格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趋势,故排除D项。故选A
16、(1)特点: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系;三公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公分权制衡;家天下的特点
(2)原因: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3)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或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较高级演化形式),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4)作用:政治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上: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续发展;民族上: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
17、(1)“战略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史实:掀起与中国建交高潮;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2)特点:①由党和政府主导;②发挥法律效能;③受国际国内局势影响;④方式斗争多样;⑤农民广泛参与;⑥具有阶段性。
(3)背景: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极大需求,实行了统购统销:
(4)目的:为即将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者即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储备。(其他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5)具体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践: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沿海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深入到内地的全方位开放。(任意1点)
(6)观点:改革促发展
论述: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由此可见,符合国情的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和发展经济的内容,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各历史事件(一项或多项均可)对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影响等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回答。如:选择④土地改革、⑤三大改造的完成、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确定观点为改革促发展,论述: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由此可见,符合国情的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1)俄:农奴制危机;日本: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彼得一世的改革。农奴在解放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改革在维护地主与贵族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对农奴变相剥削与掠夺;俄国改革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
(3)王政复古;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4)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5)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改革促进国家发展;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或历史人物对化解危机起推动作用。(任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3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中考历史模拟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