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06月28日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000一前2000年期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城市国家和楔形文字,尼罗河地
区出现象形文字和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市、祭台和礼器。
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
A,各地出现专制王权
B.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D.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古代文明在扩展中形成了跨洲际的帝国,下图所示帝国()
巴比伦
历山大进军路
重要线授
一◆数历山大最兵路线
一看历山大等四界
A.首次将西亚、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B.大力推广希腊文化
C.成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以基督教作为国教
3.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
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
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A.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封建生产关系己经实质解体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4.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首先宣布: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罢世袭官
吏。又依据贵族官员等级高低赐予不等的采邑,这些采邑世袭受领,其所出赋税皆
不上交国家。后又造户籍,以十家为里,里有长,其职在促民纳税、服役:每家以
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这些措施旨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持贵族世袭特权
C.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D.巩固封建等级秩序
5.“哥伦布大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甘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
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带动了昆虫、细菌的流动,这些生物在进入它们
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地以后,对新的领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表明()
A.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弊大于利B.物种与生物的互动使生态更为平衡
C.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D.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6.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第六编目录如下图所示。其中第23章
“××××”处最恰当的表述是()
第六编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打张:伊北利亚阶段,1500一1600年
一、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第23章××××,1600一1763年
第24章我国在亚州的广张
第25章全球统一生的开始
一、新的全球现野
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生护救
A.欧洲的政治革命
B.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
C.北美的崛起:美国的独立和扩张
D.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7.卢梭认为才能和美貌是上帝赋予女性的财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只有机智才
能作为女性所有的真正的资本”,他希望女性能够有思想、有眼光、有所爱和有所
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C C B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D B
1.【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国家、文字、早期宗教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公元前5000—前2000年期间,两河流域、尼罗河地区、黄河、长江流域等多个地区都有了国家、文字、早期宗教出现的证据,表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选D项;公元前5000—前2000年期间处于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国家、文字、早期宗教是早期文明的标志,专制王权是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介绍不同文明各自的情况,未提及交流和影响,不能得出文明相互借鉴的结论,排除B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而非一体,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该帝国从马其顿出发,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显然这是亚历山大帝国。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的同时大力推广希腊文化,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波斯帝国最早将西亚、北非文明统一起来,排除A项;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统治时期基督教还未产生,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材料中明确描述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和解除都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和程序,并且涉及到归还象征性的物品和宣布解除臣服关系,这说明当时的西欧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故选A项;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君封臣制度并没有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仍然存在,说明封建生产关系并没有解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并没有关于古代罗马帝国文化的相关描述,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得出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据材料“罢世袭官吏”得出改革削弱了氏族豪强的特权,据材料“造户籍……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得出造户籍,记账,国家给农民分田,体现出大化改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建立了中央集权式封建国家,故选C项;据材料“贵族……采邑世袭受领……赋税皆不上交国家”可知不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据材料“罢世袭官吏”并非维持贵族世袭特权,排除B项;据材料“依据贵族官员等级高低赐予不等的采邑”目的是为了减轻改革阻力,与巩固封建等级秩序无关,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换和生物的传播,表明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C项;材料表明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各地区间物种的交换增多,未涉及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与生物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B项;“哥伦布大交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界范围多元文明的格局,从而出现了一体化趋势,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第23章……1600—1763年”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16世纪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扩张,17世纪以后,殖民扩张进入荷兰、法国、英国阶段,故选B项;欧洲的政治革命主要指的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革,这些变革导致了君主专制的衰落和代议制民主的兴起,与材料中“1600—1763年”不符,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间是17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文艺复兴发生在14—17世纪初;宗教改革发生在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希望女性……培养她们的心灵”可知,卢梭更重视妇女内在心灵品质,强调妇女加强对心灵的培养,即加强教育,体现了其对妇女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但材料信息仅涉及其对妇女的看法,不涉及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压迫,排除B项、D项;材料提倡的是女性要加强教育,而不是参政权,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这一系列法律是光荣革命成果的法律化,确保了国王不能单方面忽视议会通过的法律。光荣革命后,为了防止未来国王的专制行为,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限制王权。《革命稳固法》作为这些法律的一部分,确保了议会的法律不会被国王无视。总的来说,这些法律的目的是确保议会的立法权不受国王的干预,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强调“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限制王权”,“剥夺”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保皇派也称保皇党,与革命派对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实行君主制(区别于共和制),王位世袭,废除王位世袭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题干“它(小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可知,马克思认为由于小生产的局限性,其必然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代替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封建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述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性,但是并没有述及其“血腥性”特点,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代替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述及“工人阶级与封建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印度在殖民统治下,本土精英开始寻求文化自信和民族独立。他们通过号召“重返吠陀”,试图将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从殖民者手中夺回,以此来重塑民族认同和自豪感;《薄伽梵歌》等印度教经典被赋予新的行动主义的意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民族解放运动;提拉克、甘地等人进一步提出“司瓦拉吉”(民族自治)的概念,将其视为印度民族特有的“达摩”(使命),这种思想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了他们争取独立的决心。综上,通过这些做法,印度本土精英成功地唤起了广泛的民族觉醒,为印度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材料所述做法是对全体印度民众的呼吁,而非只针对下层民众,排除A项;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民族自治目的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非打击本国封建势力,排除B项;材料预警机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国通过其主导的“道威斯计划”,不仅使英、法等国获得的战争赔款转而流入美国,还使美国对德国的影响日益强烈,这一”三角关系”严重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故选C项;材料中的”三角关系”解决的是一战后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及美国与欧洲各国的债务问题,经济危机开始于1929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国法西斯势力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逐步掌握了世界金融霸权,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22——1925年苏俄(联)合办的股份制(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合作)公司发展迅速,数量增多,这类公司引进了外国资本,符合这一时期国内的新经济政策内容,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巩固十月革命胜利成果的是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春天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题目的主旨是这类公司的创办主要是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合作,牺牲国内的农业以实现资本的积累这一信息材料并没有显示,排除B项;指令性计划体制形成时期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D项表述属于时空错误,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传统的“消极的福利政策”下,政府主要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服务,以缓解贫困和不平等。然而,这种模式可能导致某些人依赖社会福利,减少了他们参与劳动市场的动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丹麦政府转向了“积极的福利政策”,这种政策更注重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鼓励他们自救,减少对福利的长期依赖。综上,这些调整反映了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平衡的追求,故选C项;福利国家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统治的手段和方法的调整,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A项;减少社会性福利开支是这一调整的表现,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这一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增加,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表格所示,苏联在1970年的实际产量(钢1.15亿吨、煤3.35亿吨、肉1230万吨、蔬菜与瓜类1300万吨)均未达到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钢1.45亿吨、煤3.9亿吨、肉2500万吨、蔬菜与瓜类4700万吨)。这表明苏联在重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选D项;表格只涉及苏联1970年工、农业等完成情况,并没有国防建设的相关内容,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通过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及1970年的实际产量可知,钢和煤的产量远远超过肉类、蔬菜与瓜类,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排除B项;据表中数据可知,1970年肉类、蔬菜与瓜类实际产量远远低于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亚太经合组织建立”“欧洲联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等内容可知,这些组织的成立都是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治理机制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的组织大多是经济方面的,不能反映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排除A、C两项;世界贸易组织不是区域集团,不能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55分)
16.【答案】
(1)变化:王权的加强;封建庄园经济衰落;城市经济发展并且逐步取得独立权;大学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
(2)(9分)
材料二中的观点指出,中世纪并非一个完全黑暗和愚蠢的时期,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2分)
论证:政治上,卡诺莎之辱和阿维农之囚显示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这表明中世纪的政治结构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存在着权力重组和重新分配的过程;经济上,庄园制度的衰落和城市的兴起标志着中世纪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武装暴动等方式赢得自治权;教育上,中世纪的大学兴起,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中世纪的社会进步提供了知识基础和人才保障。(6分)
综上所述,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重要变革,为后来的欧洲文明奠定了基础。(1分)
17.【答案】
(1)原因: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英国资本过剩需要寻找投资场所;机器出口禁令的废除;欧美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史料价值:材料二中的《雾都孤儿》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伦敦底层人民的生活、社会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分)。但它是文学作品,带有一定主观色彩,需要与实物史料和一手文献相考证进行使用。(2分)材料三中内务部的犯罪统计是英国政府的官方统计数据,属于一手史料,(2分)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的犯罪率及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分)
18.【答案】
(1)主要特点:对外援助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服务于美国的冷战战略);对外援助范围广泛(全球性);美国对外援助方式多样;援助的重点随着美国战略变化而调整。(8分)
(2)看法:美国的对外援助是战后美国遏制欧洲对抗苏联的需要,更是服务其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2分)
美国的对外援助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提高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国家安全受到影响;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答出其中2点言之有理即可,4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1:世界历史呈现纵向发展(2分)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实现飞跃,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从工厂发展到垄断组织。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各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工人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诞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外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客观上导致这些地区被动开始近代化。(8分)
因此,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社会转型,整个世界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促使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2分)
观点2:世界历史呈现横向发展(2分)
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经历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客观上推动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8分)
因此,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密切联系,最终促进世界的横向发展,世界历史发展为整体世界史。(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