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云南元谋上那蚌发现的石制品,主要是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也有尖状器和石片,主要用锤击制成,加工方法粗糙。在发现的化石中也有许多哺乳动物的肢骨碎片,有的有明显的人工切削等痕迹,其他还有一些烧骨和大量炭屑。据此可知,元谋人( )
①已经学会用火 ②从事原始农业 ③过着迁徙生活 ④学会打制石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骨器、石器以及稻壳等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由此可知( )
A.当时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B.当时中国的大地上邦国林立
C.河姆渡人逐渐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D.河姆渡人即将进入阶级社会门槛
3.浦江上山遗址入选了“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了万年稻米,堪称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源头。还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征。据此可知上山遗址( )
A.已经出现中国最早的原始村落
B.从事原始农业且生活逐渐稳定
C.即将迈入中国阶级社会的门槛
D.开始出现社会贫富不平等现象
4.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随葬器物表(部分)
墓葬数量(座) 随葬器物数量占比
0件 1-5件 6-10件 11-20件 21-30件 31件
151 0.7% 71.3% 21.3% 5.3% 0.7% 0.7%
(备注:薛家岗文化遗址是安徽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存)
据表1可知,薛家岗文化( )
A.初步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B.丧葬礼仪日渐成熟
C.奴隶制经济已较为繁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5.学者刘斌指出,在陕北的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等龙山时代遗址中,出土和采集有良渚式的玉琮、玉钺、玉璧和玉璋;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神权与王权结合有利于国家产生 B.区域文化交流助推早期文明发展
C.各地文化具有同根同源发展趋势 D.良渚文化以玉器生产为主要特征
6.在湖北省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发现了一座距今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遗址中有由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的史前水利系统。这是截至2024年,考古发现的构成要素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长江流域( )
A.早期国家机器基本建立 B.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先民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
7.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据此可知,良渚文化的发现( )
A.体现了我国最新的考古成果 B.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C.显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表明了早期国家已形成
8.《国语·楚语》中,观射父给楚昭王讲过著名的帝颛顼实施宗教改革的故事:颛顼命南正重管理通天之事,火正黎管理世俗之事,使得两类事务不再杂糅,杜绝了家家都可以与神灵沟通的混乱局面,垄断了宗教权力,被称作“绝地天通”。据此可推测( )
A.宗教与世俗权力的融合 B.颛顼实现政教权力分离
C.早期文明注重宗教事务 D.中华文明起源得到实证
9.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10.据考古发现,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由周长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包围,城内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繁荣异常。从公元前2300年开始,陶寺先民们在这座古城中生活了近4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符号,有人将其解读为“文尧”。下列关于陶寺遗址说法错误的是( )
A.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C.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 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11.夏朝汲取了旧石器时代中原文明的精华,从古国文明的汪洋之中脱颖而出……禹身执耒锸以为先民。《论语·泰伯》记载:“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据此可知夏朝( )
①私有制产生并即将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③统治集团内部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④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史记》载:夏代的太康失国是“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商太甲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乃摄行政当国”;周厉王被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
A.臣民参政权力提高 B.君权相权矛盾激烈
C.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3.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核心区是呈“井”字形城市干道勾勒出的都邑空间格局、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所形成的官殿区建筑布局,具有围垣的手工业作坊区,甚至有类似“里坊”的设施,还有镶嵌绿松石的玉制“中国龙”和其他复杂的礼仪器物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二里头遗址( )
A.代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最高水平 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当时居民经济生活以手工业为主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4.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所创造,主要集中分布于豫中、豫西、晋中、陕南、鄂北一带地区。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材料所反映主旨是( )
A.河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B.夏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C.由多元邦国走向一体化王朝 D.表明地方分裂政权走向中央集权
15.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贞人(负责占卜的巫官)与商王共同完成,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人的认识水平提升 B.史官取代巫官的职能
C.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D.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
16.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王室对地方统治力度有所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17.下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的大祭,代指天神。商人认为,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18.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商到西周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 )
A.提升了社会的向心力 B.弱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完善了中央管理机构 D.实现了社会制度转型
19.殷人尊神,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而周人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商周认识的变化说明( )
A.开始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B.对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C.逐渐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 D.国家治理借助神权与战争
20.下列文献关于分封制的历史叙述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诗经·大雅》
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国语·鲁语上》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A.体现王权专制的发展趋势 B.凸显了西周统治疆域的辽阔
C.开始确立贵族的世袭特权 D.体现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21.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扩大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
C.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2.《礼记·大传》记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据此可知( )
A.宗法制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B.分封制加强了王室对地方的统治
C.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礼乐制度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结构
23.西周时期,统治者一方面以尊宠勋贵的名义众建诸侯,但多采用“元子代封”形式,并使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长期留守畿内,效命王室。另一方面,就封的诸侯也会安排其公室子弟入驻畿内,或直接服事天子,或负责管理王畿地区的居宅、土田等宗族财产。此举( )
A.意在增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B.弥合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有利于诸侯势力的发展壮大 D.确保姬姓贵族能有效控制地方
24.西周初年,周成王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于宋国,并把一部分商遗民交给他去统治。统治者还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时,要依照周的法制。此举( )
A.有助于减少国家政局动荡 B.有利于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发展了华夏文化认同观念 D.推动了内外服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25.周代“师保”不仅是天子及其子弟的教师,而且是国政监护人。武王死、成王幼,“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摄行政事。师保成为国君的辅贰,形似第二君主以约束周王行为。据此可知,“师保”的设置( )
A.导致了诸侯割据出现 B.体现了周王权力不是绝对的
C.瓦解了宗法血缘关系 D.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6.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27.商周工匠中的“工隶臣”属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主宰他们;秦朝则规定“工隶臣”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其他制度处置“工隶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趋于严密
C.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28.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9.商朝和西周的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用玉石、石头、骨头等材料制成的仿制贝。这些仿制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装饰品,如玉贝、骨贝等,绝大部分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
C.中央集权有待进一步加强 D.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30.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的核心。
(2)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2.中华民族图腾崇拜
材料一
材料二 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接受光明日报采访
材料三 随着龙图腾分散到各地方,龙的影响也扩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这样,龙的观念就因地而异了,使得龙的形态在先秦时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历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龙挂上钩,使龙成为其专用品,皇帝即位叫“飞龙”,皇帝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有了病叫“龙体欠安”,皇帝的子孙则叫“龙子、龙孙”。……随着封建制度的越来越僵化,那些帝王们也越来越害怕江山不稳,禁止龙在民间传播就是镇压百姓的手段之一。龙被帝王专用以后,人们观念中的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不再是保佑众生的神灵,而是极其可恶凶残的暴君。
从孙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国成立,人们的各种观念从旧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人们不再相信龙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被少数人利用驾驭在华夏民族头上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权威象征,终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对龙感到恐惧神秘而心有敬畏。人们舞龙,不再是对祖先神人祭祀,也不再是向帝王歌功颂德,龙的节日纯粹是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而非宗教的和政治的。美国旧金山华人街赫然盘踞两条巨龙,那是民族的象征与骄傲。从这点意义上说,龙蕴藏着深邃的内涵:龙是团结、伟大的象征,是联系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结。
——摘编自禹建湘《龙的演变及其内涵》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龙图腾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龙”的形象和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还有一些烧骨和大量炭屑”可知元谋人应该已经会使用火,①正确;元谋人生活的时代尚未从事原始农业,而且根据材料内容也无法说明元谋人过着迁徙生活,②③说法有误;根据“主要是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也有尖状器和石片”可知,元谋人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择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至5000年(中国)。据材料“出土陶器、骨器、石器以及稻壳等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和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项正确;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余姚河姆渡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排除A项;距今约5000年的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排除B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材料“还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表明该时期从事农业生产,且开始建筑房屋,生活逐渐稳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出现中国最早的原始村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私有制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薛家岗文化中,墓葬的随葬品数目已经存在在多少的区别,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D项正确;仅根据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无法说明薛家岗文化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的形态和丧葬礼仪日渐成熟,排除AB项;仅根据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无法说明薛家岗文化的经济形态如何,也就不能说其奴隶制经济已经较为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神的信息,而且此时没有产生王权,排除A项;“各地文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有一套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的史前水利系统统”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利建设的能力,说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D项正确;国家机器最基本的部分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材料未能体现,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了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并未将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技术进行横向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良渚墓发现的随葬品对新石器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明中华文明起源虽在不同地区,但呈现同一性特征,即显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有良渚的考古成果,未说明是最新成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而非强调其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早期国家的特征,不能表明早期国家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据题干“颛顼命南正重管理通天之事,火正黎管理世俗之事,使得两类事务不再杂糅,杜绝了家家都可以与神灵沟通的混乱局面,垄断了宗教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颛顼将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分开管理,自己垄断宗教权力,体现了对宗教事务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宗教和世俗事务管理的分开,权力融合说法不符题意,排除A项;颛顼通过宗教改革垄断了宗教权力,排除B项;题干与中华文明起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皇五帝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披山通道的交通,战争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部族的往来,有利于部族集团、部族联盟乃至民族的形成,形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C项正确;实现和平之路不是只有一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夏朝被视为最早的国家,材料里的万国,指的是各个部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逐步增强,而非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万邦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父系氏族社会,而是属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禹身执耒锸以为先民。《论语·泰伯》记载:“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可知,夏朝耕作工具先进,发展农田水利,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②正确;根据材料“夏朝汲取了旧石器时代中原文明的精华”可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④正确;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晚期已经产生私有制和阶级,具备国家的初始状态,①错误,排除AB项;夏朝出现世袭制,但与材料无关,③不选,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无论是夏代的太康、商朝的太甲,还是周朝的成王和厉王,他们的权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君主权力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和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臣民的参政权力有所提升,这些事件更多反映的是君主权力受到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而非臣民参政权力的提高,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的事件反映出君主与权臣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斗争,但并未达到“矛盾激烈”的程度,排除B项;封建制度是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考古核心区的城市干道、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手工业作坊区、“里坊”、复杂的礼仪器物,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二里头遗址代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最高水平,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指中华文明的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又是一休的,有很好的整合性,而材料只涉及二里头遗址,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涉及手工业作坊区,但是不能说明当时经济生活以手工业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满天星斗”式的政治实体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可看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证明夏文化的历史遗迹就是二里头遗址,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甚至更早,排除A项;夏文化只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文明成就来讲并不突出,故并不是主流,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国家权力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商朝前期,贞人与商王共同完成占卜,贞人负责询问神灵,商王是决断者,这表明神权与王权是相互配合的。而到了商朝后期,出现大批没有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商王自己担任贞人之职,这意味着商王将神权更多地集中到自己手中,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商人认识水平的提升,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史官以及史官取代巫官职能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占卜过程中贞人角色和商王角色的变化,与文字载体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商王盘庚时期,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说明盘庚迁殷后商王的权威有所加强,C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商王权力的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排除B项;仅凭商王祖甲改制不能得出改革蔚然成风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帝”原代指的使天神,而商代晚期商王也开始称“帝”。商王逐渐被提升到与天神相等的地位,说明商王的威权有所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王地位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对宗教信仰的干涉,排除A项;商朝时期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并没有开始分离,排除B项;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迷信思想并未淡化,且材料内容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提升了社会的向心力,A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血缘关系深厚,排除B项;由商到西周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无法得出完善了中央管理机构,排除C项;商朝和西周都是奴隶社会,未实现由商到西周社会制度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材料中“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维持政权仅依靠天命是不牢靠的,统治者应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保护平民,C项正确;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与商周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项;先秦时期神权色彩浓厚,并没有对天命神意的批判,排除B项;商代统治神权色彩浓厚,而周代开始注重民生,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反映出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反映出先王为诸侯订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聘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体现了西周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禄爵制”,反映出分封制下按爵位的高低赐予土地。由此可见,分封制体现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地位,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呈现出权力衰微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周统治疆域辽阔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夏朝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就已经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全国的控制,而非直接控制,排除A项;对诸侯国的分封区域是一定的,而非扩大其统治区域,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可知其大意是凡人性都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因为亲近亲人所以尊敬自己的祖先,因为尊敬祖先所以敬重自己的祖宗,因为尊敬自己的祖宗所以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因为同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所以有国家的尊崇,因此材料是强调宗法制度把族人聚集在一起,维护了他们的团结,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室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嫡长子继承制只是解决了继承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宗族内部关系,没有体现社会等级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多采用元子代封形式,并使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长期留守畿内,效命王室”“就封的诸侯也会安排其公室子弟入驻畿内”可知,周王室为了巩固统治,采用质子来制约控制诸侯,A项正确;在当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室采用各种方法制约诸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而不是姬姓贵族,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于宋国,并把一部分商遗民交给他去统治”“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可以看出,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也属于分封的对象,其本质目的是笼络和监视前代贵族,以减少政局动荡,A项正确;西周并未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到春秋时期,才产生了华夏文化认同观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实行的,排除的X。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摄行政事。师保成为国君的辅贰,形似第二君主以约束周王行为”可知,“师保”是辅佐和约束君主的存在,由此可知,西周时期周王的权力是受到制约的,不是绝对的,B项正确;“师保”是辅佐和约束君主的设置,和诸侯割据的出现无关,排除A项;“瓦解了”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的是私学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在商周时期工匠属于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对他们进行主宰,而到了秦朝,“工隶臣”则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制度进行处置,这表明,在秦朝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放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匠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工匠控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这些仿制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装饰品,如玉贝、骨贝等,绝大部分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可知,这些仿制贝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说明当时对货贝的需求量比较大,是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仿制贝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商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和青铜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祭祀是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及其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1.(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西周时期(中国)。制度:据材料一五等爵和“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因此材料是对分封制的描述;据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并结合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其之下形成大小宗关系,因此材料是对宗法制的描述。核心: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纽带是血缘。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关系: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和所学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
32.(1)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龙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图腾崇拜的年代,由各个部落图腾的结合而成,符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2)(言之成理皆可)
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原因是当时国家尚未统一、各地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各地交往有限。
秦统一后,龙的形态逐渐趋向统一、但内涵却逐渐成为皇权的专有物,禁止民间使用。原因是专制皇权用龙的形象来神化自己,彰显自身的权威及与众不同。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日益传播。龙重新回到了民众的手中,舞龙成为人们的节庆娱乐活动。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中华儿女散落世界各方,龙的内涵逐渐有了团结、伟大、吉祥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
综上所述,龙的形象及内涵的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变迁,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缩影。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龙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图腾崇拜的年代,由各个部落图腾的结合而成,符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首先,龙的概念随着时期不同内涵逐渐发展,可阶段进行整理。其次,论述内涵演变的原因,如:根据材料“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可得出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原因是当时国家尚未统一、各地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各地交往有限。
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可得出秦统一后,龙的形态逐渐趋向统一、但内涵却逐渐成为皇权的专有物,禁止民间使用。原因是专制皇权用龙的形象来神化自己,彰显自身的权威及与众不同。
根据材料“从孙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国成立,人们的各种观念从旧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人们不再相信龙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被少数人利用驾驭在华夏民族头上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权威象征,终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对龙感到恐惧神秘而心有敬畏”,可得出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日益传播。龙重新回到了民众的手中,舞龙成为人们的节庆娱乐活动。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中华儿女散落世界各方,龙的内涵逐渐有了团结、伟大、吉祥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
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龙的形象及内涵的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变迁,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缩影。
33.(1)制度:分封制。
受益人:周王室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制度:宗法制。
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制度: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知,分封制。
受益人: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制度:根据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宗法制。
最大特点: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关系: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