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三线地区的大规模建设
A.开启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 B.提升了工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C.有利于经济区域布局的调整 D.便于接受苏联等国家的援助
2.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这一变化
年份 1960 1963
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
校、农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等 学校数量 31 001所 5 878所
在校生人数 503.5万人 83.78万人
教职工人数 51.38万人 18.19万人
普通中学 学校数量 21 805所 19 599所
A.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 B.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3.1964年至1978年,国家投资2053亿元、调动数百万人开展“大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起“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据此可知“大三线建设”
A.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 B.改变了中西部落后面貌
C.打破了中苏的外交僵局 D.调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4.下表呈现了1956-1965年间我国工农业生产增长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年份 总产值(亿元) 钢 (万吨) 煤 (亿吨) 石油 (万吨) 粮食 (万吨) 油料 (万吨)
1956年 1252 447 1.1 116 19275 508.6
1965年 1992 1223 2.32 1131 19445 362.5
A.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C.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D.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刺激经济迅速增长
5.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农村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两种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对超产农户给予奖励;1963年,这种类似“包产到户”的变通办法在全省60%以上的生产大队推广。广东省的这一做法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C.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6.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强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A.大学院校培养大量的人才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C.较为完善的通讯技术网络 D.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客观推动
7.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建交时间 建交国家
1970年 意大利
1971年 奥地利、比利时、冰岛
1972年 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英国、荷兰
1973年 西班牙
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善 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
8.下表是1954—1983年中国历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时间表,请你判断导致第三届到第四届间隔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1954.5 1959.4 1964.12 1975.1 1978.3 1983.6
A.国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B.政府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C.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包围
D.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大动乱
9.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 B.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10.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1.“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2.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 )
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
D.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表(部分)
——摘编自刘仓《论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从上述主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三线地区的大规模建设
A.开启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 B.提升了工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C.有利于经济区域布局的调整 D.便于接受苏联等国家的援助
【答案】C
2.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这一变化
年份 1960 1963
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
校、农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等 学校数量 31 001所 5 878所
在校生人数 503.5万人 83.78万人
教职工人数 51.38万人 18.19万人
普通中学 学校数量 21 805所 19 599所
A.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 B.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答案】C
3.1964年至1978年,国家投资2053亿元、调动数百万人开展“大三线建设",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起“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据此可知“大三线建设”
A.优化了我国的经济布局 B.改变了中西部落后面貌
C.打破了中苏的外交僵局 D.调整了我国的工业结构
【答案】A
4.下表呈现了1956-1965年间我国工农业生产增长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年份 总产值(亿元) 钢 (万吨) 煤 (亿吨) 石油 (万吨) 粮食 (万吨) 油料 (万吨)
1956年 1252 447 1.1 116 19275 508.6
1965年 1992 1223 2.32 1131 19445 362.5
A.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C.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D.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刺激经济迅速增长
【答案】B
5.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农村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两种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对超产农户给予奖励;1963年,这种类似“包产到户”的变通办法在全省60%以上的生产大队推广。广东省的这一做法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C.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C
6.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强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A.大学院校培养大量的人才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C.较为完善的通讯技术网络 D.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客观推动
【答案】B
7.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建交时间 建交国家
1970年 意大利
1971年 奥地利、比利时、冰岛
1972年 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英国、荷兰
1973年 西班牙
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善 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
【答案】C
8.下表是1954—1983年中国历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时间表,请你判断导致第三届到第四届间隔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1954.5 1959.4 1964.12 1975.1 1978.3 1983.6
A.国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B.政府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C.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包围
D.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大动乱
【答案】D
9.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 B.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答案】C
10.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答案:B
11.“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答案:B
12.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 )
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
D.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表(部分)
——摘编自刘仓《论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从上述主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阐述:1949~1956年,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阶段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党提出了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文化建设任务。1992~2002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一定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步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滋生,这一时期党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建设任务,以配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同阶段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刻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一练(答案)--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