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魏晋—隋唐)(答案)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
2024高考真题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1·浙江高考·5)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3.(2024·黑吉辽高考·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4.(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5.(2024·湖南高考·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6.(2024·湖南高考·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7.(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8.(2024·广东高考·2)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上表反映了(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9.(2024·广东高考·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10.(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11.(2024·北京高考·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二、非选择题
12.(2024.1·浙江高考·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
13.(2024·江苏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7分)
()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
2024高考真题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1·浙江高考·5)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3.(2024·黑吉辽高考·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4.(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5.(2024·湖南高考·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6.(2024·湖南高考·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7.(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8.(2024·广东高考·2)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上表反映了(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9.(2024·广东高考·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10.(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11.(2024·北京高考·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二、非选择题
12.(2024.1·浙江高考·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
13.(2024·江苏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7分)
答案解析示例
1.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可知,材料表明,历经700余年的发展,西汉末年至唐朝中期人口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至唐朝中间经历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选B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技术继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人口不断外迁”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衰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 “禅让 ”表面看是新旧王朝以和平方式交接政权,但权臣仍是以武力夺取政权,只不过以 “禅让 ”的方式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这符合士族阶层持续发展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确保了士族地位不受冲击,所以等于维护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故选C项; “禅让 ”本身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虽然减少了社会动荡,但这并未保障原有政权的政治和平稳定,所以A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排除A项; “禅让 ”前后都是血缘世袭传统,只是不属于同一家族的血缘世袭而已,所以 “禅让 ”反复出现并未放弃血缘世袭传统,排除B项;魏晋 “禅让 ” 是 “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 ”基础上对逼迫原有皇帝退位或者让位,并不能体现儒学忠孝伦理,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了冲击,所以并不是巩固儒学忠孝伦理,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将军冯邕之妻元氏被赞扬为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这表明她恪守母道,品行高尚,深受尊重;长乐长公主元瑛则被赞为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这说明她具备了儒家的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和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乐安郡公主元仲英的墓志中提到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也是在强调她作为女性所展现出的节操和妇道。综上,这些墓志内容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尤其是在女性身上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 “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 “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 ”、 “遂使 ‘专门业废 ’ ‘传受义绝 ’”并结合所学可知,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即考生只注重记忆而不注重理解,这导致了学术传承的断裂。他强调改革明经科考试的必要性,意在指出科举制度需要选拔真正理解经典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记忆力强的考生。因此,归崇敬的观点是明经科考试需要改革,以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故选A项;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土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
5.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的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主要与这一时期豪强势力的壮大,豪强势力隐匿人口有关,很大一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豪强大族掌握,故选C项;瘟疫通常是区域性的、短期的,不太可能导致长期、持续的下降,特别是几百年的人口持续下降,因此,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这一时期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的这些人口还是被官府掌控,不会导致官府掌握的人口数大幅度下降,排除D项。
6.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通常受到封建主的人身控制,如劳役和赋税等。然而,雇工契约的出现表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可以通过与雇主签订契约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契约关系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直接人身控制,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雇工契的存在,并没有说雇工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经营方式,A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与材料现象不相关,排除C项;雇工契只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存在,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更没有依据,排除D项。
7.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了唐末新藩镇的军队主要由强迫征发而来,这使得军队难以形成稳定的集团。而后周时期,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一变化意味着地方军事力量的削弱和中央军事力量的加强,这显然是中央集权体制重建的一个有力表现,故选A项;虽然中央禁军的加强有助于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但并不能说从源头上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军事制度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文化或观念的变化,只是单纯讨论了军事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8.
【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选C项。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俸禄制改革是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9.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人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题目并没有涉及两税法是否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10.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
11.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主要是秦朝,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合题意、逻辑,与“判”与古代官员断决狱讼、唐代铨选官吏相悖,排除B项;“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是明朝重修《大明律》采用“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2.【答案】(14分)
(1)(6分)
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
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
(2)(8分)
“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③科举规模扩大;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在社会广泛传播。
13.【答案】
(1)南诏政权统一了云南地区;南诏政权重视交通网的建设;南诏政权积极与中原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每点2分,共6分)
(2)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推动了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强了唐朝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推动了儒学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认同,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提升了南诏在国际商贸网络中的地位。(每点2分,共7分)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魏晋—隋唐)(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