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
2024高考真题
专题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北京高考·6)《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2.(2024·江苏高考·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3.(2024·广东高考·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4.(2024·黑吉辽高考·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5.(2024·黑吉辽高考·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6.(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
部别 类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上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7.(2024.1·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
8. (2024·湖北高考·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 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 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 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 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9.(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0.(2024·全国甲卷·28)19 世纪 50 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11.(2024·全国甲卷·29)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
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12.(2024·甘肃高考·6)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非选择题
13.(2024·江苏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半年后他对直隶官员进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认为对官员的考核,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可渐跻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据他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清单而编制。
姓名 身份 考核评语 处置建议
萧履中 南路厅同知 论事轩爽,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 上达圣听,以表政绩
张延绪 候补知县 心地明白,办事安详,清理积案,力求公允 上达圣听,以表政绩
胡季煊 宁津县知县 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宁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伪造巨款假账;株连平民,将其房产抄没变卖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控各款认真查办,另行奏结
李作棠 保安州知州 性耽安逸,罢敕不识,公事委之书差,上下其手 以县丞降补
宋炳文 冀州知州 性情疲缓,久有公事废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颓,于大小政务不能照摄;惟居心厚道,且系进士出身 改为教职归部选用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作用。(7分)
14.(2024.1·浙江高考·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奏为请统计全局,大筹巨款,以举行新政,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大国广土,需之尤迫。
——引自康有为《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年9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6分)
答案解析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外交官担忧“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麻烦”,英文报纸则担心他们提供给中国的“武器”(即国际法知识)最终可能“瞄准我们”。这些都表明,列强担心中国人了解国际法后会对其在华的侵略行为构成制约或挑战,故选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了解国际法后可能对列强在华利益的影响,而非直接关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社会对世界形势的看法或态度,且“浑然不觉”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实际情况(1864年京师同文馆刊行万国公法)不符合,排除B项;“只限于欧洲国家”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国际法作为一个国际法律体系,其适用范围远不止于欧洲国家,而是覆盖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和交往,排除D项。
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从专营进口棉布开始,逐渐发展到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这反映了外来经济因素(即进口棉布)的逐渐渗入和影响,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此时清政府未鼓励兴办实业,且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政策或鼓励措施,排除A项;材料中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但这并不能说明内地棉纺织业发达,反而可能是因为内地棉纺织业相对不足,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和慈禧将中法《简明条款》中“以法文为正”字样“勾掉”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对法国强权的不满与抵制,这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应按照公法通判”说明清政府依然遵守国际法的客观要求,排除B项;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清政府的内外交困,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强调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而材料中清政府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属于近代外交,并不是天朝体系,排除D项。
4.
【答案】C
【解析】据材料 “1878年,左宗棠……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 ”可知,左宗棠旨在通过广设义塾,教授汉文,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等文教方面的举措,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新疆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题干主要反映左宗棠建议在新疆大力发展文教,未涉及税制改革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内容,不是教育方法,且改进教育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左宗棠兴办教育的治疆举措,没有涉及社会风尚,排除D项。
5.
【答案】A
【解析】漫画中的狮子由沉睡到醒来,再到奋起,最后腾飞,象征着中国农工商业不断发展,旁边的人代表着列强对中国农工商业的态度由俯视到漠视,到害怕,再到惊恐被吓跑,体现出中国工商业的逐步发展有利于抵抗列强的侵略,所以反映了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故选A项;材料中的时间为1909年,与一战时间不符,所以据此无法得出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的结论,排除B项;本漫画是从中国农工商业发展的角度抵制列强侵略,并没有从列强的角度叙述经济侵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漫画的主体是中国的农工商界,并没有体现清政府,所以没法据此得出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信心的结论,排除D项。
6.
【答案】D
【解析】据表2可知,清末新军的军官来源多样化,特别是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参与,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这对于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军官很可能成为推动清末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表格中仅显示了军官的来源构成,没有直接提及与列强入侵的关系,因此A选项无法直接由表格内容推断出来,排除A项;尽管清末新军的建立与后来的军阀割据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展示了军官的来源,而不是军阀势力的形成或扩大,排除B项;军阀混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军官的来源构成中推断出来,排除C项。
7.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时期为1820至1850年,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故发生于道光时期,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噶尔丹叛乱发生于1690至1696年,发生于康熙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小和卓叛乱发生于1757年,发生于乾隆时期,排除C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883年12月到1885年,发生于光绪时期,排除D项。
8.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可知,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C项正确;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变体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他们外交活动的主要时期是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9.
【答案】A
【解析】材料设定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后和戊戌变法运动,有关译介世界政治、历史等书籍由之前的无人问津到上述事件后的风行传播,表明国人的日益觉醒,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夷之长技不应局限于魏源所强调的军事技术等物质层面,应该理解为西方优势文化;故答案选A。民主革命思想这一时期的传播还非常有限,故排除B;依材料中1899年推及文中“近三年来”,可知学习西方热潮的兴起不是在戊戌政变后,而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刺激和维新派的推动,故排除C;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自鸦片战后就已出现,故D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变化。
10.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所述的江苏镇江由地主大土地所有制转向大面积小农所有,在19世纪中期影响其最大的因素是太平天国运动颁行《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的破坏,太平天国失败后,当地人口损失严重,大量移民迁入,对土地分割分配,故本题选C。(材料出处依据《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记载,此时期太平天国战争导致镇江府人口损失达70%)。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已开始入侵清朝,但近现代史上除了二战日本大面积侵华以外,外部入侵对于中国的土地、人口这些影响极小,故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甲午战争之前发展较弱,故排除B项。排除D项可以反证,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话,更有利于地主兼并土地,而非小农土地所有发展。
11.
【答案】A
【解析】材料引言“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出自《欢迎立宪歌》)。材料主旨大意为清政府预备立宪后,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内外的革命减少,可见其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故选A。材料中国内外社会各界均广泛认同,并不局限于知识分子,且材料中无法得出知识分子认识趋同这一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预备立宪对社会矛盾的缓和作用,而非强调预备立宪是清廷自救手段。所以排除C项。清末推行宪政符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因而符合其时代背景和符合时代和大众的政治需求,但不符合清政府的政治需求,清政府预备立宪、推行宪政是为了缓和统治矛盾、本质上还是想要维护其专制统治,故排除D项。
12.
【答案】C
【解析】纱花对流加剧,表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制成品倾销市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选C。纱线大量进口,对自然经济有冲击,但体现的主要是纺织分离,没有体现耕织分离这一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并且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故排除B;纱线需求量增加,既有家庭手工业不再纺纱而直接购买洋纱再织布的因素,也有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故A和D的解释都是片面的。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依据:公正;廉洁;行政能力高;宅心仁厚;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勤勉;体恤百姓。
(2)作用:有利于改善吏治;有利于提高地方治理能力;有利于提高官员积极性(赏罚分明);有利于民生;有利于地方发展。
14.【答案】(6分)
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只有观点判断时可得1分)
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1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利于求富;便于图强;开民智。(任写2点给2分)
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列强干预;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任写两点得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专题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
2024高考真题
专题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北京高考·6)《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2.(2024·江苏高考·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3.(2024·广东高考·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4.(2024·黑吉辽高考·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5.(2024·黑吉辽高考·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6.(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
部别 类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上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7.(2024.1·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
8. (2024·湖北高考·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 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 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 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 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9.(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0.(2024·全国甲卷·28)19 世纪 50 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11.(2024·全国甲卷·29)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
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12.(2024·甘肃高考·6)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非选择题
13.(2024·江苏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半年后他对直隶官员进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认为对官员的考核,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可渐跻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据他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清单而编制。
姓名 身份 考核评语 处置建议
萧履中 南路厅同知 论事轩爽,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 上达圣听,以表政绩
张延绪 候补知县 心地明白,办事安详,清理积案,力求公允 上达圣听,以表政绩
胡季煊 宁津县知县 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宁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伪造巨款假账;株连平民,将其房产抄没变卖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控各款认真查办,另行奏结
李作棠 保安州知州 性耽安逸,罢敕不识,公事委之书差,上下其手 以县丞降补
宋炳文 冀州知州 性情疲缓,久有公事废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颓,于大小政务不能照摄;惟居心厚道,且系进士出身 改为教职归部选用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作用。(7分)
14.(2024.1·浙江高考·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奏为请统计全局,大筹巨款,以举行新政,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大国广土,需之尤迫。
——引自康有为《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年9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6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