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本卷共有两大题,19个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本卷含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汉谟拉比法典》中记载:“马都克神命令我(汉谟拉比)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这表明该法典(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严刑峻法 C. 维护国王权威 D. 宣扬君权神授
2.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3. 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没有固定模式,出现了类型多种多样的城市广场。广场没有严谨的轴线与几何特征,形状不规则,具有多种功能。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A. 自治城市的独立发展 B. 封建领主的分裂割据
C. 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建筑理念的开放多元
4. 朝鲜王朝徐居正作《东国通鉴》,称:(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材料显示古代朝鲜( )
A. 古代朝鲜衣冠制度深受中国衣冠制度的影响
B. 古代朝鲜礼仪深受中国礼仪的影响
C. 古代朝鲜儒学深受中国儒学的影响
D. 古代朝鲜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5. 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和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此外,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由此推知,大津巴布韦( )
A. 与欧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 社会经济结构多元
C. 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 D. 商业水平超过农业
6. 11世纪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后,强迫所有封臣都对其宣誓效忠,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惯例,这表明此时英国( )
A. 封君封臣制被彻底瓦解 B. 摆脱欧洲大陆政治传统
C. 形成相对强大的王权 D. 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7. 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的转变”。揭开这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工业革命
8. “毛里求斯”名称的变化
时间 所属 名称变化
1505年 葡萄牙 以航海家马斯克林名字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
1598年 荷兰 以荷兰国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
1715年 法国 更名为“法兰西”岛
1814年 英国 被重新命名为“毛里求斯”,于1968年宣告独立。
表中的史实可以反映出( )
A. 英国率先成为海上霸主 B. 世界地理认知不断更新
C.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 早期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9. 对于17、18世纪的自然神论者而言,他们相信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王国,上帝主导了整个宇宙的运动,但上帝本身并无兴致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来,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和自然法则运转。这一观点体现了( )
A. 科学革命的影响 B. 社会结构的变化
C. 宗教改革的发展 D. 蒸汽时代的到来
10. 在孟德斯鸠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他认为,“征服精神”是对人性的放纵,而“商业精神”则伴之以简朴、节约、节制、勤劳、聪慧、安定、秩序和守法。商业精神使一切成为可计算的对象,商业还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孟德斯鸠意在强调( )
A. 政府应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商业精神与理性主义密切相关
C. 理性和自由平等共生共存 D. 以商业精神制约社会公共权力
11. 17世纪后,欧洲“文明国家”逐步建立了一套国际法体系,并将这套国际法作为区分“文明国家”和“野蛮民族”的标准。19世纪这套欧洲法系又迅速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各地。欧洲法系扩展到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 B. 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C.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 D. 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兴起
12. 巴黎公社的多数公社委员出自群众组织,他们在担任委员后也经常回到各街区参加集会,每个委员都会参加一个或数个组织,他们一面将群众组织的意见带进公社委员会,一面又将市政厅里的决议和法令传递到各个街区。这表明巴黎公社( )
A. 带有浓厚的直接民主色彩 B. 探索人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C. 积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 D. 贯彻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13.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立宪革命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出台。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觉醒。由此可知,该时期亚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 结束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B. 各国联合开展反帝斗争
C.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D. 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14. 1930年2-3月间,苏联发生了大规模牲畜宰杀现象,同时家畜存栏数也显著下降。而在同一时期,某地区一酒店的酒类销售额却异常高涨,这笔收入在当时足以购买相当数量的拖拉机。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当时苏联( )
A. 工业化成就显著 B. 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 C. 社会风气败坏 D. 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
15. 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 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 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 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 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5分,第18小题16分,第19小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自北向南,穿越了好几个气候带。其中,沙漠和森林是活动的障碍。农业的发展缓慢而零碎。从大约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联结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贸易线路开始了它的转变。亚撒哈拉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黄金、铁、奴隶、盐和象牙进行交易,所有货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铁知识和家畜饲养方法,沿返回的贸易路线传给了黑非洲。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也一度强大。但非洲的发展始终和亚欧大陆不同。无法像罗马人、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一样,非洲人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工程师;但自然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无法建立伟大的帝国文明。
材料二 美洲天生具有丰富的植物物种——玉米、土豆、南瓜、豆角和树菁,但可供驯养的动物不多。欧亚大陆有牛、绵羊、山羊、猪、鸡、水牛、马、骡、驴和骆驼的野生始祖。这些动物提供了肉、奶、羊毛、皮革、牵引和运输。相比之下,美洲只有无峰驼、火鸡和几内亚猪,而且它被隔绝在物种和知识的全球交换之外,而这种交换,正是劳动生产率能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没有车轮,没有铁,也没有犁。这些制约条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从人类起源到21世纪》(2013)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阿拉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概况
领域 交流内容
数学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科学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宗教 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9世纪阿拉伯人将大量希腊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后欧洲人又将这些译本翻译成欧洲语言,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16、17世纪各大洲之间商品与物资流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17世纪贵金属(金银)的流动情况,简述其对欧洲、亚洲的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有关英国17-19世纪人口变化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根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600—1800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总人口 城市人口 乡村人口 乡村农业人口 乡村非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例
1600年 411 34 377 287 90 76%
1700年 506 85 421 278 143 66%
1800年 866 238 628 314 314 50%
——据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制表
材料三 明清之际,人口大幅度下……顺治八年(1651)约1400万,康熙五十年(1711)增至2460万。实际上所谓丁数主要是虚拟的纳税单位,远不能反映实际的人丁(成年男子)数额。……据估计康、乾之际全国人口应已过亿。乾隆六年(1741),经过正式的人口调查,得数14亿有余。此后人口数字直线上升,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人口压力成为一个新出现但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绘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英国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19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并得出什么结论。
19. 从第二次世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急剧而又深刻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梳理其发展脉络。
冷战 国家宏观调控 世界银行 科技新发展 福利国家 中间阶层 不结盟运动
欧盟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解体 改革开放 非洲年 世贸组织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 D
2. A
3. A
4. D
5. B
6. C
7. B
8. D
9. A
10. B
11. B
12. B
13. D
14. D
15. C
16. (1)异:非洲文明深受亚欧大陆的影响,美洲文明相对独立;非洲文明有发达的对外贸易.美洲主要发展农业;非洲文明没有建立强大的帝国文明.美洲出现了印加帝国。(任答两点即可)同:都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都达到过高度繁荣的文明程度;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美洲的玛雅文化.非洲的尼罗河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明遗产;都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答两点即可)。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影响巨大;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有助于世界文明的长足发展;经济交流是文明传播的重要方式。(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7. (1)特点: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宗教、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多元互动。(任答2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共3点)
(2)流动情况:欧洲殖民者从非洲、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影响:对欧洲:随着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对亚洲:欧洲人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商品经济发展。
18. (1)新特点:人口分布向东南、西北两个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乡村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或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和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的开展,人口向东南和西北转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扩展(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等开展)。
(2)共同趋势:中英两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
评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总量快速增加。随着战争的结束,明清易代,小农经济发展,康乾盛世出现;特别是“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赋税制度的改革,隐匿人口现象消失;高产农作物的引种,向山要田、周湖造田等开展,导致清代中国人口快速增加。结论: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压力加剧矛盾;适度的人口增长率既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9. 关键词:冷战、苏联解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调整阐述:二战改变了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传统的强国英、法、德、日等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崛起。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双方实行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给世界和平、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也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苏联在竞争不断消耗,加之苏联模式的弊端未得到根本性纠正及戈尔巴乔夫根本方向错误的改革,激化了苏联国内各种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